親歷生物化工行業近四十年:合成生物學可為化工行業提供新思路丨專訪合成生物學競賽評委方柏山

2022-01-08 DeepTech深科技

讀完高中就 「上山下鄉」 回到農村,直到 1977 年我國恢復高考,時年 20 歲的方柏山被錄取到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從那之後便一頭扎進化工學科。

現在的他是閩江學者特聘教授、任職於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生物化工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廈門市合成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分子機器、定向進化與生物催化、生物技術過程開發與優化和腸道菌群體外培養與功能開發。

 

這一次,生輝 SynBio 邀請到了方柏山教授,請他與我們分享他在化工學科四十餘年的心路歷程。

圖丨方柏山教授(來源:受訪者)

從 「學」、「教」 到 「研」 的轉變

 

「在那個年代,學生的求知慾都比較旺盛,讀書非常投入,可以把一本數學習題集從頭到尾地做下來,對老師如何布置作業全然不顧,只要有題就會去做。」 方柏山教授回憶道。

 

從浙江大學畢業後,方柏山教授被分配到了華僑大學,安排到正在籌辦的生化工程專業(後統一更名為生物工程)任教,為了勝任新專業的教學,他申請到華東理工大學生化工程系進修了一個學期。

 

「當時,復辦不久的華僑大學還是一所教學型的院校,缺乏科研條件和科研意識,我自己覺得作為專業課教師,應該教學科研並舉,但學校的實驗條件有限,只能做一些教學類的實驗。所以我就從文獻裡尋找一些實驗數據,開始了生物反應動力學的研究。」

 

本科畢業才兩年的方柏山,初生牛犢不怕虎,把生物工程領域頂級刊物 Biotechnology & Bioengineering 中綜述論文裡聲稱不可能獲得生物反應動力學聯立微分方程組的解析解成功求解,研究成果於 1986 年在《生物工程學報》上發表。

 

圖丨研究論文(來源:《生物工程學報》)

 

「這篇文章是我科研的處女作,算是我科學研究生涯的起點。」 方柏山教授說。

 

1991 年,方柏山講師獲得了由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資助、國家選拔公派留學的機會,前往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生物化工研究所學習訪問,期間自學並研究人工神經網絡及其在生物工程中的應用。

人工神經網絡:

一種運算模型,它從信息處理角度對人腦神經元網絡進行抽象, 建立某種簡單模型,按不同的連接方式組成不同的網絡。而網絡自身通常都是對自然界某種算法或者函數的逼近,在模式識別、智慧機器人、自動控制、預測估計、生物、醫學、經濟等領域已成功地解決了許多現代計算機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表現出了良好的智能特性。

一年半的留德生涯讓方柏山講師看到了當時國內外的差距,「從科研水平上看,當時國內外的差距很大,德國高校以研究所為基本單位,籠罩在研究氛圍裡,而國內以教研室為單位,科研條件簡陋,以教學為主的高校幾乎沒有任何科研色彩。」 方柏山教授說,「教學理念也有所不同,德國的課程教學與研究成果結合緊密,獲得教授資格才可以上講臺授課,教師要自編講義、傳授其有所造詣的領域知識,而國內大多數選用統編教材組織教學,照本宣科為主,傳授的知識較陳舊、甚至落後於時代。」回國之後,方柏山教授的教學和科研理念也有了很大變化,在科研上,他追求學科前沿、突破前沿,在教學上,他注重知識更新、鼓勵創新。學習的目的不單單是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創造知識,這也是方柏山教授至今在課堂上經常會強調的一句話。2000 年開始,在國家留學基金資助下,基於所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方柏山教授留學德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GBF)開始了生物法製備 1,3 - 丙二醇的研究。

1,3 - 丙二醇:

生產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的主要原料,也可用作合成增塑劑、洗滌劑、防腐劑、乳化劑的原料,PTT 纖維在地毯、工程塑料、服裝面料等領域應用廣泛,作為原料的 1,3 - 丙二醇的生產就成為 PTT 行業發展的支點 

「最開始 1,3 - 丙二醇是通過化學方法合成,杜邦公司和德國 Degussa 公司使用的是丙烯醛水合氫化法,殼牌使用的是環氧乙烷羰基化法,商業化成熟,全球 1,3 - 丙二醇市場也幾乎被上述三家公司壟斷。但石油再生周期漫長,其次化學催化過程的高溫、高壓、高純條件以及重金屬催化劑等都會制約行業的發展。」2003 年,美國杜邦成功開發的利用工程菌將玉米水解的葡萄糖轉化為 1,3 - 丙二醇的新技術獲得了美國總統綠色化學獎,從此,杜邦在生物發酵法生產 1,3 - 丙二醇技術上形成了高度壟斷。此後,上述幾大巨頭公司陸續停止了 1,3 - 丙二醇的化學法生產。發酵法生產 1,3 - 丙二醇的本質是酶催化過程。據此,方柏山教授率先開展多酶偶聯催化甘油生產 1,3 - 丙二醇的新工藝。為了提高酶活性,於 2001 年他便引入於 2018 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酶定向進化新技術。此後,分別於 2006、2010、2012、2017 年先後開展合成生物學、海洋微生物酶挖掘、酶分子機器(分子機器是 Sauvage 等三人 2016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單分子酶學等前沿新技術研究。方柏山教授介紹道,「美國盛產玉米,所以其生物合成線路是將玉米水解成葡萄糖,再利用基因工程菌將葡萄糖轉化為 1,3 - 丙二醇,這條線路已經非常精簡,從專利上很難繞過去;而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所以國內研究者一般以甘油為原料。甘油是生物柴油等產業的副產物,但由於生物柴油發展的不成熟和受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導致甘油價格不穩定。不過來自東南亞棕櫚油副產的甘油,來源豐富且有利於促進 『一帶一路』 的發展。」「甘油發酵製備 1,3 - 丙二醇常用的微生物有兩種,克雷伯肺炎桿菌和丁酸梭菌,我主要研究後者。」 目前方柏山教授已經建立了丁酸梭菌代謝的中試平臺,並圍繞著發酵、分離方法和設備申請了多項專利,「但目前國內 1,3 - 丙二醇的發酵水平還不及杜邦公司,還缺乏競爭力,我也希望國家政策給予一些扶持和傾斜,促進多方合作、協同攻關。」1,3 - 丙二醇的生物合成是生物技術挑戰傳統化工技術的典型案例,方柏山教授表示,「化工行業的原材料大部分來自碳氫化合物,即石油路線,著眼於能源和環保,我們應該不斷開闢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碳水化合物)的綠色製造新路線。」「特別是現在國策強調綠色能源和環境保護,這必將對高耗能、高汙染的化工行業造成很大的衝擊。我國 ' 雙碳 ' 政策的提出也意味化工行業不能接著走老路,需要尋找新的出路。至少目前來說,生物技術,特別是合成生物學技術是一個可供選擇的非常好的途徑。」方柏山教授被邀請為合成生物學競賽(以下簡稱 「競賽」)的評委,競賽匯聚頂級聯合發起方,推倒產業與學術之間的 「高牆」,旨在集結代表現在和未來的才智,打造中國合成生物頂級競賽和創新孵化平臺。談及本次競賽,方柏山教授表示,「國內這次舉辦的競賽,也是我們這些指導 iGEM 老師的共同願望,對於合成生物學人才的培養很有幫助」。此前他已經 10 次帶隊參加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並屢屢獲獎,繼去年獲得世界第三、金獎和五個最佳單項獎提名(其中三個獲得最佳獎),在剛剛結束的 2021 iGEM 上,方柏山教授指導的隊伍又獲得了五個最佳單項獎提名和第 11 個金獎。圖丨 2021 年參賽 iGEM 答辯後的團隊合影(來源:受訪者)
方柏山教授認為學會思考、萌芽思想對於大學生來說很有必要,尤其是工科類的專業,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知識都有可能被顛覆,所以需要批判性地學習,有自己的思考。合成生物學是一個交叉跨度比較大的學科,面對多學科的碰撞,更應該大膽地去超越傳統學習模式。不要被限制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要熱愛自己專業,更要淡化自己的專業。」「組織 iGEM 過程,我不會給學生任何項目框架,而是讓他們大膽的去設想、去思考,而且我對學生的年級和專業沒有刻意要求。真心熱愛這個活動的隊員們,會主動地去查閱資料、思考並設法解決問題,其對於知識掌握、積累和應用遠超於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方柏山教授希望所有的參賽隊伍能夠享受比賽過程,以促進合成生物學造福人類為己任。比賽結果固然重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的創新意識和經歷過的磨練是更寶貴的財富。https://doi.org/10.1002/aic.16425

相關焦點

  • SynBio Insights | 合成生物學未來廿年:無盡的創造
    作為一個合成生物學研發平臺,小熊貓生物致力將生物的產品開發成本和速度,發展到今天軟體開發的水平;通過超高通量並行實驗技術,為客戶提供生物製品快速優化與開發服務(點擊了解更多)。今天我們將與您分享一篇由小熊貓生物創始人郭昊天所寫的精彩內容,暢談他對於合成生物學未來二十年發展的預判。
  •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黃金組合」:合成生物學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平臺性技術丨獨家專訪James Collins &盧冠達
    在另一邊的波士頓,DT 君在對盧冠達的導師 James Collins 教授的專訪中,則更側重於這位合成生物學先驅人物對該領域發展方向的獨到見解。以下是 DT 君對 James Collins 教授的專訪全文: 問:在過去的 17 年,大部分合成生物學相關產品都需要使用活細胞。
  • 【華安化工|公司深度】凱賽生物:全球生物化工平臺型創新者
    公司以合成生物學為基礎,利用生物化工技術開發傳統化學合成法無法生產或成本較高的產品。凱賽是全球唯一可生產DC18(18個碳原子的長鏈二元酸)的企業,未來將進一步拓展新產線,生產戊二胺、生物基尼龍等產品。
  • 【華安化工·公司深度】凱賽生物:全球生物化工平臺型創新者
    公司以合成生物學為基礎,利用生物化工技術開發傳統化學合成法無法生產或成本較高的產品。凱賽是全球唯一可生產DC18(18個碳原子的長鏈二元酸)的企業,未來將進一步拓展新產線,生產戊二胺、生物基尼龍等產品。
  • 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多細胞生物全合成模式開啟
    9月份剛結束的ICG大會期間,華大基因、清華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多位合成生物學領域專家就基因組合成研究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探討。繼續推動模式生物基因組合成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從耗資4000萬美元、歷時15年完成的首個支原體基因組,到2014年由中英美等多國參與重新設計併合成酵母全功能染色體,合成生物學基因組合成研究在過去五年裡已成功從原核生物突破到真核生物。
  • 半年瘋狂吸金16億美金,合成生物學為什麼這麼火?
    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第一次生物技術革命,生命科學研究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2003年,人類基因組圖譜完成,成功標誌著第二次生物科技革命的到來,生命可選研究領域迎來了組學和系統生物學時代。那麼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是什麼呢?
  • 合成生物學:一種兩用技術的機遇和挑戰
    例如美國合成生物學企業Ginkgo Bioworks與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合作生產益生菌,幫助美國士兵在海外抵禦胃病。三是用於開發軍用新能源,如部隊可利用攜帶的少量合成生物體,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能源,從而極大提高部隊的機動性和作戰範圍。
  • 相約深圳|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到來!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1953 年,生物學家詹姆斯・杜威・沃森與弗朗西斯・克裡克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生命科學研究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二人也因此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共同獲得了 1962 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 原始生命 | 生物起源前化學網絡中的合成連接 出現和自我再生
    研究亮點:研究者設計了一款名為Allchemy的化學合成算法軟體,並用其生成了完整的前生命化學反應網絡(networkof prebiotic chemistry),該網絡包含了數萬種生物分子與非生物分子。生命起源前的化學變化解析難點在於從少數原始基質中追蹤生命關鍵構建模塊的合成過程。
  • 合成生物獨角獸Zymergen上市在即,業內人士:產品應用是發展風向標
    該公司提交的文件還顯示,Zymergen 尚未從產品銷售中獲得任何收入,但通過合作獲得了近 350萬 美元的收入。合成生物學誕生於 21 世紀初,現在發展到了 「弱冠」 之年。2000 年 - 2010 年,合成生物學領域掀起了第一波產業化浪潮。
  • 精細化工到底包括哪些行業?
    精細化學品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醫藥、染料、農藥、塗料、日化用品、電子材料、造紙化學品、油墨、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水處理等,還在航空航天、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環保等高新技術方面廣泛應用。(2)生產技術複雜精細化學品品種多,同一種中間體產品經不同的工藝流程可延伸出幾種甚至幾十種不同用途的衍生品,生產工藝複雜多變,技術複雜。
  • 合成生物學公司:zymergen股價暴跌約76%!創始人辭職!未來一年0收入!
    截圖自東方財富/百度Zymergen 是一家合成生物學公司,成立於2013年,2021年4月22日,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為 ZY),初上市時市值約38.14億美元。昨天一夜之間,Zymergen 的股票暴跌約 76%,市值跌至約 8.28億美元。
  • 凱賽生物劉修才:生物材料需要從原料可再生、產品可回收難題入手,做到成本可競爭 | 生輝現場
    (籌)、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DeepTech 生輝、深科(深圳)工程生物產業科技有限公司承辦,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合成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合成生物技術分會、深圳市合成生物學協會協辦的 「光明科學城・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生命科學創業大賽決賽」 在 「鵬城」 深圳光明區舉辦。
  • 合成生物學明星公司上市不久「暴雷」,股價大跌CEO換位,網際網路邏輯下的平臺模式有出路嗎?
    4 個月後,這家前合成生物學獨角獸表示,其核心產品 —— 一款名為 Hyaline 的新型生物薄膜表現不如預期,創始 CEO Josh Hoffman 辭職並已從官網的管理團隊頁面消失。公司還下調了接下來幾年的收入預期,今年營收可能為 0。美東時間 8 月 3 日,該公司股價暴跌 76%,市值蒸發 27 億美元。
  • 系統生物學與系統生物技術
    1974年,波蘭遺傳學家斯吉巴爾斯基(Waclaw Szybalski)稱基因重組技術為合成生物學概念,1978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發現DNA 限制酶的納森斯(Daniel Nathans)、亞伯(Werner Arber)與史密斯(Hamilton Smith)時,斯吉巴爾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寫道:限制酶將帶領我們進入合成生物學的新時代。
  • 清華大學謝震博士Nature子刊發表合成生物學突破性成果
    這一重大的突破性成果發布在2月2日的《自然化學生物學》(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誌上。  清華大學的謝震(Zhen Xie)博士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系的Ron Weiss教授是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麻省理工盧冠達的公司獲8000萬美元股權投資,專注於合成生物學領域
    Synlogic總裁兼執行長Aoife Brennan女士表示:「此次合作建立在2017年與Ginkgo試點項目的成功上,Ginkgo已經建立起全球領先的技術,擁有大規模規劃和優化微生物菌株的能力,很高興我們達成合作協議。通過合作,相信我們合成生物的能力將有顯著提高,將有效並高效地開發候選藥物,有望推動研發管線的擴展,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 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哈佛世界知名學者共建合成生物學研究所
    10月26日,在深圳國家基因庫舉行的第十二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喬治·丘奇達成合作協議,宣布基於深圳國家基因庫的合成與編輯平臺建立喬治·丘奇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結合雙方資源優勢,聚焦高密度DNA存儲技術開發、天然產物的生物製造以及基因編輯醫學應用三大前沿領域,大力促進領域內高精尖項目的孵化與發展。
  • 論劍合成生物產業萬億新市場!光明科學城·2020合成生物創新論壇將在深圳舉辦
    1953 年,生物學家詹姆斯・杜威・沃森與弗朗西斯・克裡克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生命科學研究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二人也因此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共同獲得了 1962 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 【聚焦】沒想到化工行業被「卡脖子」這麼嚴重,塗料行業也不能倖免
    我們通常會認為「晶片」離自己的很遠,又不從事科技行業,但實際上,其他傳統行業也存在「卡脖子」的情況。比如化工行業。由於高度依賴國外原材料,多種化工品嚴重依賴於進口,因而國內化工行業被「卡脖子」非常嚴重,猝不及防的海外疫情及不可抗力等多種因素造成國內化工品供給不足。而看似簡單的塗料行業,在核心化學原材料和工藝技術等方面也被外資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