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網際網路商業
━━━━━━
如果軟銀願景投了你的友商,你的日子可能不好過。如果軟銀願景還沒有投資你的友商,你的日子可能會更難過。
文 | 石亞瓊
從各種強行與AI沾親帶故到談AI色變,只經歷了短短三年——不僅投資人的心態發生巨變,這個當初看起來性感無比的賽道也經歷了如A股般的跌宕。
有人說AI的泡沫將破,但我們可能並不這麼看,其實它才剛剛起步。
在B端,搭建頂級技術團隊,推出作業系統級別的通用平臺,這樣的AI故事已經不再動聽,即使是賽道頭部公司也被要求用營收業績證明技術價值;改造傳統行業、提升產業效率的AI公司不斷湧現,擺脫高端IT外包商的實質、做出相對標準化的產品是它們正嘗試解決的難題。
在C端,利用AI技術的工具和應用不時刷屏,但完成從工具到社區、社群直至變現之路顯然並不容易,非「黃賭毒」類的產品似乎暫時並未從中分享到AI普及的紅利;AIoT改變了原有消費電子產品的成本結構,給了技術流公司在產品上的小壁壘,更多1000-3000元價位段的新品正醞釀待出。
高昂的投入,使資本在這個賽道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估值高、營收低、風險高、周期長、不確定性高,是資本對於這條賽道的普遍評價。在資本寒冬的特殊背景下,眾多VC買家已無力扣動扳機。
現在,這條賽道正在搶奪最後的「VC大買家」。
搶奪賽道大買家
軟銀願景無疑是這樣的大買家之一。
今年,軟銀願景投資計算機視覺公司商湯科技10億美元,後者的估值傳言在45-60億美元左右;投資今日頭條30億美元,後者估值750億美元。據36氪從業內獲得的信息,軟銀願景也在盡調自動駕駛賽道做RoboTaxi方向的第一梯隊公司,幾家公司的估值或在10億美元以上。
像軟銀願景這樣的VC大買家並不多。阿里、騰訊在AI創投圈炙手可熱。
今年,阿里巴巴參與了商湯科技6億美元C+融資,傳言也將向其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曠視科技注資,投資金額或在5-6億美元左右;50億元併購嵌入式晶片公司中天微進軍AI晶片行業,繼續跟投AI晶片公司寒武紀25億美元左右估值的B輪融資;作為領投方參與Video++3.49億元新一輪融資。對比之下,4000萬元投資探跡科技更像是一筆「財務投資」。
騰訊同樣大手筆。機器人公司優必選8.2億美元C輪融資、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 2億美元B+輪融資、AI晶片公司燧原科技3.4億元Pre-A輪融資融資背後都有騰訊身影。
全球資本「寒冬」與這些VC大買家無關。
在中國大陸以外,軟銀願景基金積極布局,向通用汽車公司旗下Cruise投資22.5億美元,3 億美元投資RPA公司Automation Anywhere,1.21億美元投資投資車載AI光學相機Light。騰訊1億美元併購語音公司Soundhound,參投AI製藥公司Atomwise 4500萬美元A輪融資,參與配送機器人Marble 1000萬美元A輪融資。
對VC大買家來說,當下過高的估值並非那麼重要,反而是布局更為關鍵。一位2014年從阿里辭職的財務投資人此前曾告訴36氪:「阿里靠財務投資賺1個億已經毫無意義,要的是布大局、賺大錢。」
日韓、新加坡等東亞財團也是持這樣心態的VC大買家。
AI基本上已經是未來幾年最為明確的發展方向了,但日韓等國目前基本不具備孕育出本土大公司的機會。新一代的技術潮流只可能被中美這兩大超級大國引領,因此都有較強的動力參與到中國這一波頭部AI公司的投資裡來。當下,諸如軟銀、SK、三星都均已有所行動,三星去年投資了深鑑科技,業內消息稱SK今年投資地平線機器人。
與阿里、騰訊這些本土公司相比,東亞財團們可能要焦慮得多。頭部的AI公司或因為要獲得政府訂單,或因為收集到大量的數據,或防範技術造成的失業問題,幾乎都在爭取國家隊入股。屆時,海外的投資人是否還有機會參與投資很可能就是未知數。
當前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正讓這些海外財團大買家減緩出手的速度;而科創板即將正式推出似乎又在壓縮他們的投資窗口期。
對於大量的AI公司來說,還沒有正式揭曉的科創板成了新希望。作為科創板鼓勵的七大行業之一,人工智慧領域的大量公司和投資人似乎見到了破解「無利潤」難題的曙光。散戶為主的A股市場曾給了大量概念公司難以想像的PE倍數和市夢率。
如能順利登陸科創板的AI公司,是否也能享受到這樣的資本紅利?在科創板的謎底正式揭曉前,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創業公司仍在等待,就像現在他們等待軟銀願景這樣的VC大買家。
留給AI公司的時間不多了
如果軟銀願景投了你的友商,你的日子可能不好過,你基本已經錯過了PE入場前的最後一筆大錢。
如果軟銀願景還沒有投資你的友商,你的日子可能會更難過,這條賽道的前景和「錢景」可能都堪憂。
包括軟銀願景、阿里、騰訊在內的VC大買家們,在AI賽道的押注基本都與機器視覺相關。不管是計算機視覺起家的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還是以視覺為主要應用場景的AI晶片公司寒武紀、地平線、燎原科技,不論是自動駕駛相關的Cruise、Momenta,還是配送機器人Marble,基本都可以歸屬到CV領域。
而在AI領域的另一重要交互方向——智能語音,今年幾乎完全看不到這些大買家們的身影。
與計算機視覺賽道第一梯隊的公司估值已高達60億美元不同,智能語音賽道上第一梯隊公司的估值普遍在30億元左右。根據36氪從業內獲得的信息,計算機視覺賽道的頭部公司普遍對外宣稱今年有可能衝擊20億元訂單合同額(雖然這一依然被外界質疑),智能語音賽道頭部公司的合同訂單多在2-5億元之間。
反應在投融資領域,計算機視覺賽道的吸金能力遠超智能語音賽道。根據企名片的數據,2018年人工智慧行業累計投資金額464.31億人民幣,其中計算機視覺領域共計吸金171.18億人民幣,佔比36.87%。
來源:企名片
如果按照付費來劃分,中國的商業模式基本可以包括To G 、To B 、To C。與計算機視覺相比,智能語音先天缺少To G的應用,這也使得賽道上的公司不得不一開始就艱難拓展付費能力有限的B端或者C端用戶。有每年超萬億預算的安防市場打底,計算機視覺賽道也在營收、估值上已享受到更多紅利。
同屬人工智慧領域,包括智能語音、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在內的幾條大賽道的頭部公司正呈現出既相似又不同的發展路徑。
相似的是,第一梯隊的公司多成立於2012年前後,當時或許還少有人了解人工智慧是何物;技術背景出身的高學歷創始人,感受到了深度學習技術的突破,也預演了技術可能的應用,紛紛從自己擅長的技術方向出發,開啟了創業之旅。
搭建頂級技術團隊,打造作業系統級別的通用平臺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性感的故事之一。大幅的先發優勢,也使得這些公司研發了技術、磨合了團隊、試水了市場、聚集了資金、累積了口碑,在人工智慧創投最熱的2016年,依靠估值和融資金額的大幅領先,鞏固了頭部公司的位置。
現在,這樣的故事不再動聽。面對頭部公司高昂的估值和剛剛開始的商業化進度,使得投資人不得不考慮「是投技術還是投場景」。這幾乎是2018年每一場AI相關的線下活動都要反覆討論的話題,也基本上是每一家AI媒體都寫過的選題。
天平正在向場景傾斜。2017年開始,除AI晶片、自動駕駛賽道外,幾乎每一個細分的賽道,新創或者獲得融資的公司都是面向應用與場景。「留給AI公司的時間不多了,可能也就只有6-18個月了。」啟明創投 2018 人工智慧春季沙龍的內部討論上,前金山軟體CEO和前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給出了這樣的結論。與此同時,新零售、教育行業,則基本出場必提AI。
當AI成為一種標配,算法精度差異已經不足以形成壁壘,客戶需要的是針對某場景的解決方案。對於服務商來說,只有真正深入行業,才能給客戶提供有用的產品,最後要拼的不是技術,而是選行業和場景的能力,是解決客戶問題的實力,包括AI在內的技術只是實現的手段。
營收正在成為賽道上每一家公司面前的必答題。
受制於客戶的技術水平以及衝擊營收的壓力,當下獲得大額合同訂單的公司多不得不做集成與定製。高端的IT外包商是對賽道上大量公司的質疑,也是當下客觀的描述。定製與集成的過程中,甚至還不得不自研硬體產品與設備。比如,做AI零售或者AI安防的公司,不少有開發或者聯合開發攝像頭產品;再如,今年智能語音賽道的公司,除了做音箱或者服務音箱這樣的行業外,也開始自研晶片。
涉及硬體、製造、集成,往往意味著進入一個「非贏家通吃」的賽道,受制於管理能力的上限往往只能搶到有限市場份額。即使是頭部公司,在面對市場和客戶時,也往往難以獲得定價權。
在一些相對小而美的領域,更多公司為了「定價權」,開始嘗試「自營模式」,而不僅僅是供給一個提升行業效率的工具。如,在機器翻譯領域,有公司計劃開自己的翻譯社;在動漫領域,多家技術公司也有規劃成立自己的內容公司。
AI To C的故事才只是剛剛開始
AI To B回歸理性的當下,AI To C已悄無聲息地刷屏。
年初,衝頂大會等視頻答題作弊工具,讓國內在智能語音交互的公司意外地在全國人民面前真刀真槍PK實力;利用AI技術讓照片秒變視頻的「黑咔相機」刷屏朋友圈,一度達到千萬日活、5000萬累計用戶,成為繼Prisma、Fabby、 Poker 、Artisto、Versa之後的又一款刷屏利器。
年中,Google上線首款微信小程序猜畫小歌,據說這款類「人機版你畫我猜」的帶AI功能的小程序刷屏僅用了三小時;與科大訊飛同樣做語音合成技術的公司都在嘗試探索更多有趣應用,訊飛留聲Lite小程序僅僅只是一個開始,當然,在此之前明星聲音的變聲器、二次元主播、機器有聲電子書都已耳熟能詳。
與上述這些To C 應用還處於變現探索期不同,打著計算機視覺技術旗號看面相、手相的灰色應用,則已輕鬆賺得盆滿缽滿,不出意外地輕鬆成為最先享受到AI紅利的開發者。來自於投資人的數據顯示,其中一家已月流水超4000萬,另一款小程序日收入可達20萬。
對於做正經C端AI應用的開發者來說,AI只是實現功能的技術插件,其應用方向多是與聽覺、視覺相關的工具,如何留住用戶並探索出可行的變現之路成為當務之急。
年初,業界普遍的觀點還是工具到社區;年底,這一思路已被證偽。Versa母公司馬卡龍玩圖想做移動端的 Adobe + Instagram ,黑咖相機選擇了自研遊戲。即使是這兩家曾經最火爆的AI應用工具,變現之路也並不容易。馬卡龍玩圖目前的主要變現方式為社區平臺調用API,今年營收在500萬元左右。來自業界的信息,黑咖相機遊戲業務的推進也並不如預期。
工具應用多有高日活、高留存,當下的AI To C多是基於微信小程序,用完即走,處境雪上加霜。在寫這篇總結時,甚至有錯覺衝頂大會作弊工具、猜畫小歌、訊飛留聲Lite都是去年甚至前年的產品。
硬體似乎是AI在C端變現更為現實的方式。
作為先行者,出門問問2014年開始探索這條變現之路,據悉2017年達到了3億元左右總營收,2018年設定了10億元的營收目標。老牌智能語音公司思必馳今年全資收購此前孵化的車蘿蔔,推出299元的智慧型手機支架,希望通過低價爆款產品打開應用市場。
這條重資產的路線並非一帆風順,隨時面臨巨頭的降維狙擊。今年,智能音箱成為家喻戶曉的AI單篇,補貼大戰功不可沒。從199元到99元再到89元,BATM等巨頭虧本銷售,撕開了空白市場,也撕碎了創業公司的音箱夢。有業內人士稱,2018年,阿里、百度、小米的智能音箱產品出貨均在1000萬臺左右,遠高於創業公司的銷量。
當巨頭都在強調AIoT時,硬體賽道卻意外給創業公司留了下生機。如果說2013年開始的智能硬體還只是「聯網硬體」,完成了連接、傳輸兩個功能,當下的AIoT硬體則必須額外完成處理的功能。
考慮到當下市面上仍少有直接可用的AI技術方案,硬體公司不得不組建自己的技術團隊。高薪的AI工程師也拉升了研發成本及整體成本,諸如小米等走低毛利率策略的公司幾乎無可能自研產品。有技術、產品能力的公司或迎來短暫的春天。留給他們搶佔市場的機會不再只有一次,而是變成了半年到一年。
面向全球市場、面對消費升級,AIoT中的一些強視覺、聽覺交互的品類,很有可能支撐一家10億元營收的公司,為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打下基礎。這樣的變革中,創業公司的競品不再是小米,而是華為、大疆、戴森,甚至是售賣高毛利產品的大渠道。
智能硬體時代的創業公司曾經一度希望成為數據的入口、成為個人或者家庭的中樞。當下,巨頭的壟斷地位鞏固,手握資金、資源與流量。AI To C創業不如就忘了「大平臺」這件事吧。
有無泡沫已不再重要
人們往往高估技術在短期內的影響,卻低估長期影響。
從為了方便融資任何項目都強行與AI沾親帶故,再到資本寒冬論下談AI色變唯恐其燒錢難止。這是人們對AI技術短期的評估。從這樣的視角看,AI行業的泡沫似乎該破了。
資本寒冬之下,沒有造血能力的AI公司遇上融資難,被市場洗牌淘汰或是必然。但頭部公司、有商業價值的公司亦能獲得更多資金、資源、資本青睞。
預測明年會有大量AI公司倒閉的聲音不斷湧現。這樣的判斷未必不對,創業者的韌性、求生欲、爆發力同樣需要考慮。悲觀者永遠正確,但只有行動派才有可能成功。
從更長的歷史維度看。其實這個賽道才剛剛起步,更是當下不確定中為數不多的「確定」。行動中的VC大買家、觀望中的財團、待出臺的科創板,都押注著這個賽道的未來。
這個賽道可能確有泡沫,但今天,這已不再重要。
標星36氪,每天獲取圈內最新資訊
成為進階網際網路人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字節跳動或設立百億風險投資基金,瞄準AI和內容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