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達揚 來源丨微信公眾號(港澳網 HKM-003)
繼《新報》結業、《成報》暫停出版後,擁有《蘋果日報》的壹傳媒集團旗下兩本雜誌《壹周刊》及《忽然一周》亦傳出九月結業。近年,香港多份收費或免費報章、雜誌紛紛出現經營困難的狀況,是否代表紙媒正面臨新一輪淘汰戰?或紙媒已經進入冰河時期?
《壹周刊》九月中定生死
壹傳媒工會就兩本雜誌結業傳聞,昨晚與壹傳媒平面媒體暨印刷行政總裁葉一堅會面。工會引述葉一堅指,集團印刷媒體前景非常不理想,是否結束兩本雜誌平面業務,管理層有很多不同想法,暫時沒有定論,一旦需要裁員,會按年資作出補償。
據瞭解,《壹周刊》A冊(港聞)今日宣布自願離職計劃,要在短期內削減一半人手,至於另外兩冊(娛樂和時尚)暫未有安排。整本雜誌九月中決定去向,目前至九月中的一切工作如常。另一本雜誌《忽然一周》暫時去向未明。
《成報》今起暫停出版
成報董事局主席谷卓恆表示,將注資500萬元支持繼續營運
而《成報》母公司——「成報傳媒集團」早前被高院委出臨時清盤人後,《成報》銀行戶口昨日突遭「凍結」,導致無法支付印刷費,令這份有76年歷史的本地報章今日要暫停出版。《成報》董事局主席谷卓恆昨晚表示,戶口被凍結是技術操作誤會,今日將注資500萬元支持《成報》繼續營運,然後在48小時內向高院提交報告,獲批准後《成報》可繼續出版,而未來數天會維持網上新聞部分。
銷量大跌《新報》突停刊
另外,創報56年的《新報》12日亦突然宣布停刊。《新報》公告指,隨著免費報出現及讀者讀報習慣改變銷量大跌,因面對長期虧蝕而決定停刊。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也是著名的信息中心,各種資訊非常密集。加上社會多元化、市民受教育程度高等特點,香港的傳媒業高度發達,各種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和新興的網際網路媒體均衡佔據市場。
新報12日突然宣布停刊,11日出版的新報即成絕響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成大勢所趨
而報紙在傳媒當中佔據重要位置,全港各種日報總數超過20種,每日發行總量約在300萬至400萬份之間。以香港總人口700多萬來計算,即差不多每兩人擁有一份報紙。從發行方式來看可分為收費報紙和免費報紙,大多數日報為收費報紙,總發行量在110萬份左右,而免費日報的總發行量則超過200萬份。
從發行量分布已說明,免費報紙的出現、加上手機新聞Apps普及的情況下,導致收費報紙或書刊(統稱為「紙媒」)出現讀者和廣告量急跌的情況,令「紙媒」經營非常困難,亦因此可能爆發新一輪淘汰戰,報章、雜誌出現結業潮並不足為奇;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亦可以說已成大勢所趨。
紙媒廣告及發行暴跌
以壹傳媒為例,早前公布截至3月底止全年業績通告顯示,書籍及雜誌出版及印刷業務收益急跌18%,並錄得2573萬元虧損。事實上,壹傳媒截至去年9月底止中期業績,該項業務率先錄得456萬元虧損,可見有關業務的經營情況相當惡劣。
截至今年3月底,蘋果日報全年盈利急跌逾三成
由於業績持續不振,截至今年3月底,全年盈利急跌31.58%至只有1.46億元,若與持續經營業務盈利比較,跌幅更高達50.32%。《蘋果日報》於業績期內,收益為6.07億元,大幅減少24.6%,廣告收益僅3.43億元,下跌31.3%,由於報章銷售下跌,發行收益減少至2.64億元,跌幅13.6%。
有見及此,壹傳媒若率先全面轉型網路媒體也不足為奇,但對於目前正在轉型的傳統紙媒來說,將會是一記震撼彈。
香港還有誰在讀報紙?
在手機和電腦閱讀已高度普及的今天,在素以快節奏著稱的國際大都市香港,為何仍然有多達逾20種收費或免費報章在印刷出版?香港的報紙讀者真的有那麼多嗎?有哪些人在看呢?
儘管在香港的街道、地鐵、巴士上時常能看到六、七十歲的老人用手機閱讀,但仍有相當一部分與網絡科技設備絕緣的老人,享受不到線上資訊的快捷、豐富和精彩,還依賴報紙獲取消息。
當然,有些職業也必須讀報,如某些特定機構的剪報人員。這些人分布在政府部門、情報機構以及一些專為工商客戶提供輿情服務的公司。雖然剪刀漿糊貼本已經是古老的作業方式,但他們這樣做多半是為了滿足上年紀的客戶紙上閱讀的習慣。
而賭馬、賭波和買六合彩的一群,他們需要馬經、波經版的「貼士」作參考,這一群是香港不少收費報紙銷量的主要來源。另有一群則是衝著在報紙上的各種「優惠券」而買報的。也有少數已熟練運用線上閱讀的人士,還沒有完全放棄讀報習慣。
另外,亦有部份基層家庭因負擔不起電子設備或上網費用,免費報章無疑是更划算的選擇。即使一些免費報的資訊量會比收費報紙的少,但畢竟可以不花錢看到重要新聞。
問題來了,今天的報紙有多少真正的讀者?明天報紙還辦給誰看?
-END-
丨傳丨媒丨頭丨條丨
傳媒業的參與者、觀察者、發現者、報導者
微信號:cmtt6636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