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貓一線|香港《印刷資源》宣告停刊,傳統紙媒還能活多久?

2021-02-16 印貓網

香港印刷資源中心有限公司於12月11日發布公告稱,由於近年來市場環境轉變,《印刷資源》廣告收入每況愈下、經營困難而決定停刊。《印刷資源》於1998年1月發刊至今已有18年,共出版214期,本年12月第215期出版後停刊。


短短一兩天這,消息瞬間傳遍了大江南北,業界普遍認為,傳統媒體,特別是紙媒的寒冬太冷太難熬。移動端的崛起是促使紙媒跌落的始作俑者,而其自身轉型的艱難性也預示了這個寒冬還要持續很久,移動互聯稱霸世界或成定局。

不只是《印刷資源》,近一年內,包括日本極具影響力的《瑞麗》在內,《壹讀》、《天南》等多本雜誌宣布停刊,其中以《壹讀》為例,這本主打輕鬆化閱讀風格的刊物在創刊兩年後發布公告稱全面放棄紙媒業務,轉而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在網際網路和新媒體業務上。下面,我們以傳統媒體與網際網路相比的優劣作為話題進行探索,給業界進出困境得到一定的啟發。


首先,紙媒互動差、時效弱顯得它「先天不足」

報紙從誕生之初,就作為一種單向傳播的媒介,被放在了一個「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者的位置。由於介質的局限性,其擔負的職責就僅是簡單的傳播作用,對於受眾的接受程度、反饋無從知曉。

新媒體海量的信息加海量傳播、海量互動,這樣的介質與傳播方式無疑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傳播方式。新聞最講求的是時效性,誰搶佔了報導先機,誰就成為新聞戰爭中的勝利者。與新媒體相比,報紙便滯後一步。

其次,紙媒成本高、傳播受限導致實驗它「後天畸形」

眾所周知,一份報紙的面世,需要層層環節:記者採寫、相關領導審稿、編輯做版、校對檢查、領導籤版、印刷、發行……每個環節所花費的人力、物力,都構成了報紙的生產成本;而以網際網路作為傳播媒介的新媒體,其首先省去的就是發行成本。

另一方面,紙媒的傳播介質是紙,其依靠把新聞內容印在紙上傳遞出去,來達到傳播的目的。從報紙版面來看,它的信息容納量是有限的,而且報紙的攜帶性較差,與新媒體的易攜帶性、隨時隨地上網瀏覽的方便性相比,明顯從使用習慣上就處於了弱勢。


再次,紙媒同質化日趨嚴重,註定其沒落

報紙的同質化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主要表現在報紙定位和新聞內容上。目前,我國報紙多定位於綜合性報紙,面向大眾市場發行,各家報紙的新聞內容重複率較高。報業專家曾在北京市場調查分析,對《北京青年報》、《北京晨報》、《京華時報》、《北京娛樂信報》、《新京報》一周報紙的相同版面與特色版面數量經過對比後,統計發現,相同內容佔總版數比率最低為50.4%,最高的為83.6%。

同一區域內,報紙過高的重複率,讓不少報紙的存在顯得毫無意義,同質化的競爭讓不少報紙淪為雞肋。


據悉,傳統媒體廣告中,電視增長6.5%,廣播增長9.6%,戶外增長2.0%,而紙媒卻下降5.5%。由此可見,報紙成為傳統媒體中廣告負增長的媒體。而網際網路廣告的發展,與傳統媒體的頹勢相比,卻是另一番景象。

雖然,紙媒對此衰敗之勢仍然做了諸多嘗試,但業界仍然普遍認為,紙媒的寒冬不可逆轉。從最新的「雙十一」、「雙十二」營銷數據顯示,一半多的業績來自移動端,全民移動已逐步呈現。移動之風蔚然成蔭,稱霸世界或許只在一夕之間。


印貓網收集業界同仁信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印貓網

相關焦點

  • 香港傳統報章相繼結業:紙媒已邁進冰河時期
    《成報》董事局主席谷卓恆昨晚表示,戶口被凍結是技術操作誤會,今日將注資500萬元支持《成報》繼續營運,然後在48小時內向高院提交報告,獲批准後《成報》可繼續出版,而未來數天會維持網上新聞部分。銷量大跌《新報》突停刊另外,創報56年的《新報》12日亦突然宣布停刊。
  • 《電擊文庫MAGAZINE》宣布停刊
    先要說明一件事,這新聞是《電擊文庫MAGAZINE》這本雜誌停刊,而不是《電擊文庫》的作品都不幹了……《電擊文庫》是角川旗下的一個作家群,並不是這本雜誌,是兩個概念。這本雜誌停刊,只是一種紙質媒介的形式被淘汰的符號,並不是說《電擊文庫》的輕小說都不行了。
  • 國際特稿:疫情衝擊傳統媒體加速轉型
    (法新社)作者:廖慧婷冠病疫情去年來勢洶洶,衝擊全球各地的經濟,不少國家的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也首當其衝,因為廣告收入銳減,不是紛紛倒閉,就是陷入衰落困境。清華大學崔保國教授近日發布《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20)》時說,報刊傳統發行渠道受疫情影響嚴重,一些報刊採取暫時休刊措施,「局部地區已出現報章名存實亡的局面」。有中國媒體報導,今年元旦前約有30家紙媒宣布停刊或休刊。除了紙媒,其他傳統媒體如電視和廣播電臺也受疫情衝擊。
  • 《warp》面臨停刊,下一次「消失」的會是哪本雜誌?
    又講到「網絡媒體崛起、傳統媒體沒落」這老生常談的話題,更加「快準狠」的網絡媒體早已是不可擋的趨勢,對傳統媒體造成的衝擊各位有目共睹。▲《POPEYE》(image:Ben Van Netten)近年不少紙媒發生大變動,例如《GQ》決定削減每年發行期數;不支持雜誌電子化的木下孝浩,也被猜測是因此而離開《POPEYE》……近日又有紙媒傳出停刊的聲音。
  • 知名男性雜誌《FHM》《Zoo》年底將停刊,數字版也未能倖免
    歐洲最大的雜誌出版社鮑爾傳媒集團(Bauer Media Group)對外宣布,今年年底將關閉旗下兩份知名男性月刊《FHM》、周刊《Zoo》的紙媒雜誌及其數字平臺
  • 《東方日報》、《伊周》要停刊了!上海人,你們還記得那些已經停刊了的報紙雜誌嗎?
    認證"報紙媒體人,紙媒研究者"的博主"傳媒老王"在微博發布消息,"上海的《東方早報》確定停刊。"但它底下的所有工作人員也會轉到「澎湃新聞」當中也算是一種傳統媒體轉型於新媒體。不知未來的大街小巷,是否還能再看到坐在搖椅上看新聞的老人坐在公交車上拿著報紙的上班族大街上發報紙的郵遞員……
  • 走進校園 印貓網印刷校園行活動掀起一股「網際網路+印刷」熱潮
    與會領導合影為更加有效研究討論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增強人才培養、交流等各方面資源共享,北京印刷學院印刷與包裝工程學院組織了此次京津冀印刷包裝高校資源共享座談交流會,邀請了京津冀23所涉印刷包裝類專業的院校代表及外地院校代表
  • 時尚雜誌紛紛停刊,但這兩家出版巨頭為什麼還推新雜誌?
    只要找到新的內容增長點,寒冬中的紙媒或許能夠重新找到存在的理由。 過去兩年內,康泰納仕集團關閉了《Self》、《Details》和《Lucky》等時尚雜誌,《Penthouse》雜誌關閉印刷刊物,《More》雜誌則完全關刊。雅虎在2016年2月宣布關閉多個數字雜誌。
  • 科印網「印刷電商」頻道盛大上線
    傳統企業,正在為轉型煩惱?印刷電商,前路如何繼續?是靠自己,還是借力發力?種種問題困擾著企業,急需尋找答案。
  • 巨輪不會輕易沉沒:日本傳統媒體崩而不潰
    國民對報紙的高信任度、日本社會的老齡化,某種程度上都延續了報紙目前尚算體面的地位文|薛奇慧創立於1913年的日本老牌出版社——巖波書店日前宣布,其內部雜誌《科學》將於今年11月停刊。這本創刊於1931年的學術雜誌,依舊沒有在紙媒世風日下的環境下逃過這場浩劫。
  • 香港第一份民營英文報紙,因得罪港督停刊
    作為最早被歐洲人統治的中國領土,香港最先出現的報紙也是英文報紙,名為《香港公報》(Hong Kong Gazette),於1841年5月1日開始出版。但是《香港公報》系由英軍兩名主要翻譯之一的馬禮遜.懷特(James White)創辦,而且刊載的主要內容為英軍的告示,具有鮮明的官方色彩。當時的香港英文報紙,讀者主要是英國官方、軍方人員以及以香港為基地的英國鴉片商人。
  • 集印貓文創總經理毛子瑞:文創企業應更多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故事
    近日,集印貓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文中統稱:集印貓文創)總經理毛子瑞在接受採訪時闡釋了集印貓文創在加強文創高質量發展和承擔企業責任方面的戰略邏輯。 近幾年,我國文創產業仍在蓬勃發展,根據查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41449億元,佔GDP比重4.18%,截至2020年5月11日,我國文創領域相關企業達到13.78萬家。
  • 報紙印刷人新春奮戰實錄
    人民日報印刷廠生產經營處處長於世彤告訴記者,不止是一線員工,印刷廠領導、生產調度部門也同樣納入整個春節期間實行的24小時輪流值班制度中。除了北京,各地大型的報業印企也一樣忙碌。雖然當地報紙可能休刊,但是像煙臺報捷新聞印刷有限責任公司這類承印中央級報紙的企業仍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幹得就是這種工作,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狀態。」煙臺報捷總經理李麗說。
  • 中華印刷史典故之一百二十三 : 最早在香港創建的印藝學會和《印藝月刊》
    從業印刷、出版與印刷史研究63年餘。著有《中華印刷通史》《中國印鈔通史》等圖書20餘種,在人民日報、新聞出版報、中國印刷、臺灣印刷人、香港印藝月刊等多家報刊發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華印刷典故》榮獲2015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第28屆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一等獎。
  • 中華印刷史典故之八十二:最早發明的泥版印刷及其工藝技術文獻 ​
    從業印刷、出版與印刷史研究63年餘。著有《中華印刷通史》《中國印鈔通史》等圖書20餘種,在人民日報、新聞出版報、中國印刷、臺灣印刷人、香港印藝月刊等多家報刊發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華印刷典故》榮獲2015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第28屆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一等獎。
  • 中華印刷史典故之一百三十 二 :最先在香港編纂與出版的四卷本《香港印刷業典故》​
    從業印刷、出版與印刷史研究63年餘。著有《中華印刷通史》《中國印鈔通史》等圖書20餘種,在人民日報、新聞出版報、中國印刷、臺灣印刷人、香港印藝月刊等多家報刊發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華印刷典故》榮獲2015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第28屆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一等獎。
  • 再好的紙媒都在經歷人事陣痛!
    其言論中的「媒體」,可能更多指向傳統媒體。相較於此,在對自媒體呈現的一些進化特徵做總結時,餘海波提出了「去中心化、去精英化,去階級化」這三個要點,也曾表示,新媒體人,肯定不如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們專業。 而今,越來越多專業的資深媒體人流向新媒體或其他網際網路行業。
  • 《花花公子》宣布停刊,疫情給了67歲紙媒最後一擊
    女性主義者對這本成人雜誌的態度莫衷一是:支持者認為,它讓無數女性走出傳統保守的性道德,不再以禁欲主義框錮自己的身體;反對者則宣稱海夫納和他的雜誌正凝視、物化、剝削年輕女性。來自花花公子的男性凝視,被凝視的對象逐步增加蓋伊·特立斯在《鄰人之妻》中寫道:「海夫納時常將自己看作幻想供應商,在精神世界裡給男性讀者與雜誌女郎搭橋牽線,」但在一些女性主義者眼裡,海夫納是徹頭徹尾的皮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