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份民營英文報紙,因得罪港督停刊

2021-02-13 香港故事

報紙這一新鮮事物,是由歐洲人傳入中國的。作為最早被歐洲人統治的中國領土,香港最先出現的報紙也是英文報紙,名為《香港公報》(Hong Kong Gazette),於1841年5月1日開始出版。但是《香港公報》系由英軍兩名主要翻譯之一的馬禮遜.懷特(James White)創辦,而且刊載的主要內容為英軍的告示,具有鮮明的官方色彩。

當時的香港英文報紙,讀者主要是英國官方、軍方人員以及以香港為基地的英國鴉片商人。至於在香港的中國人,一則人數較少,二則基本不懂英文,三則此前從未見過報紙這一物件,是不被英國人認為可以接觸報紙的。但是《香港公報》名為報紙,倒不如說是駐港英軍的官方通報集,喪失了報紙報導時事、娛樂大眾的基本功能,為讀者所不喜。

隨著匯聚香港的英國人日益增多,讀者群擴大,他們了解中國及香港周邊新聞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為此,已創辦《香港公報》的馬禮遜.懷特於次年又創辦了另一份英文報紙,名為《中國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中國之友》創刊於1842年3月27日,先是周刊,後為半周刊。

《中國之友》最先由英國鴉片商人理察.奧斯威爾德(Richard Oswald)投資,是香港第一份民營英文報紙。它最初由馬禮遜.懷特負責運營,主要由馬禮遜.懷特、喬爾.卡爾(Jorr Carr)及威廉.臺仁特(William Tarrent)三人主筆。作為隨軍翻譯,馬禮遜.懷特須追隨時任港督璞鼎查前往中國內地,與清政府談判,不得已於1843年將《中國之友》報控制權交於喬爾.卡爾,喬爾.卡爾又於1850年6月交於威廉.臺仁特,直至最後停刊。

威廉.臺仁特取得《中國之友》控制權後,仍自任編輯,但是《中國之友》從此文風徹底轉變,由關注時事轉變為勇於批判港英政府弊政和腐敗行為的批判性報紙,而且熱衷於報導中國新聞,對太平天國運動也多有涉及且總體持同情態度。正是由於《中國之友》的批判性,其在與同時期香港出版的《中國郵報》、《孖喇報》、《香港電報》等英文報紙競爭中脫穎而出,廣受歡迎,但是也由此敲響了喪鐘。

威廉.臺仁特主持《中國之友》期間,曾因批評港英政府高官,兩次坐牢。1857年1月,香港發生轟動一時的裕盛毒麵包案。當時中國商人張亞霖在香港開辦一家「裕盛辦館」,專門為在港英國人供應麵包等西式食品。1857年1月15日,在大多數中國商人因抗議英國艦隊炮轟廣州城而離港或者停止與英國人合作時,張亞霖並未就此竭業,反而如常將食品送往400多戶在港英國人家中,結果但凡食用麵包的英國人均中毒,包括威廉.臺仁特。

圖為「裕盛辦館」想像圖

張亞霖為中毒事件被拘捕和審訊,後因證據不足被判無罪,但是卻被強制遞解出境。威廉.臺仁特認定張亞霖需為其中毒負上責任,不滿其被判無罪,還能離港免遭報復,於是向張亞霖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其賠償損失,獲法庭支持,判張亞霖賠償1010元。但是民事訴訟尚未執行,張亞霖已離境前往越南,致使威廉.臺仁特一無所得。心有不忿的威廉.臺仁特,利用《中國之友》攻擊張亞霖的辯護律師後被港督任命為署理輔政司的必烈啫士,只顧自己發財,不管別人死活,有虧職守。

必烈啫士認為威廉.臺仁特涉嫌誹謗,要求其道歉,否則將以刑事案起訴。然而,威廉.臺仁特堅稱批判沒錯,拒絕道歉,因此被必烈啫士告上法庭,被判妨礙他人名譽罪名成立,處以100英鎊罰款,並承擔訴訟費,在罰款未繳納前,須「監候贖刑」。威廉.臺仁特除了辦報外,並無其他收入,無力繳納哪怕100英鎊的罰款,不得不入獄服刑,直到其朋友發起捐助,替其繳納罰款後才得以出獄,前後坐牢長達三個月。

圖為審判張亞霖模擬圖

然而,此次事件並非威廉.臺仁特和《中國之友》悲劇的終結,還有更悲慘的命運等著他,因為他得罪了更高級別的港英官員。威廉.臺仁特因罪被審判期間,為其辯護的是原港英政府律政司安士迪。1859年8份,《中國之友》轉載了安士迪在英國的一篇演說詞,包含揭露香港政治腐敗、官員貪汙以及署理總督威廉·堅利用職權受賄的內容。當時,署理總督威廉·堅好不容易熬走了第四任港督約翰.寶寧,正在爭取新任港督的職位,容不得如此負面新聞。

就在《中國之友》刊登安士迪演說詞的第二天,港英政府即對威廉.臺仁特提起刑事訴訟。歷任港督集行政、立法、司法大權於一身,威廉·堅雖為署理總督,但是履行港督職權,在其親自過問下,所謂審判不過是走過場而已。僅僅經過三天審理,法庭即判威廉.臺仁特妨礙他人名譽罪名成立,因其繫纍犯,重判其12個月監禁及英鎊50元罰款。

圖為威廉·堅

心懷公義、性情耿直的威廉.臺仁特正是如此,接連受到兩名港英政府高官的玩弄和報復,連續身陷牢獄之災,身心均遭重大打擊,於1860年刑滿出獄後不久就病死香港。而威廉.臺仁特一手打造的《中國之友》,在其再次入獄後即停刊數月,後雖然於1860年遷往廣州、1866年遷往上海,但是沒有了威廉.臺仁特的《中國之友》也就沒有了靈魂,終究逃不過沒落的命運,於1869年正式、永久停刊。

    《中國之友》的悲劇命運,折射出港英政府及其官員權力的傲慢、冷血和無恥。身為英國人,威廉.臺仁特尚且被如此殘酷對待,在香港境遇堪比奴隸、僕從的中國人,際遇可想而知。《中國之友》的事例表明,英國官方和英國人從來都沒有他們自我標榜的那麼高尚,其一貫吹噓的言論自由曾被他們無情的踩在腳下。聯繫到當前香港反修例事件,英國人自詡正義、吹噓言論自由,該有多麼偽善!

    

來源:參考張連興著《香港二十八總督》、魯言著《香港掌故》等

版權聲明:香港故事公眾號致力服務於好文章推送或內容整理創作。如果不是原創,文章末尾都會寫上文章來源出處,如果不慎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故事公眾號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您的肯定,對小應的最大鼓勵

 點擊一下,好看▼▼

相關焦點

  • 《東方日報》、《伊周》要停刊了!上海人,你們還記得那些已經停刊了的報紙雜誌嗎?
    「本刊出至本期(總第88期)止停刊。凡訂閱《書林》的讀者,請向郵局提出退還餘款,懇請鑑諒。《書林》編輯部1990年5月」在那個時代,有兩種讀書雜誌影響著一代讀書人,所謂「北有《讀書》,南有《書林》」。這兩種雜誌各有風格,而對於當時像我那樣的無知少年來說,《讀書》顯然深了一些,讀《書林》則剛剛好。
  • 香港報紙檔百年變遷
    是《南早》在香港設立的第三個報紙檔。卜公碼頭曾是香港門戶,是無數英中政要入境、登岸之地。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先生作為中華民國廣州政府非常大總統回訪母校香港大學也是從這裡登岸並受到群眾歡迎。如今海岸線已因填海兩度北移,原址成為一個大路口,原有碼頭建築則南遷至赤柱。
  • 臺灣報紙簡介
    1957年,《民眾日報》記者林振霆就因報導「五二四事件」被判處無期徒刑;1985年6月8日,《民眾日報》由於報導「中共將繼續走開放路線」、「省議員集體辭職」等新聞,被以出版法的「標題及內容顯然違反『國策』,有為匪張目之嫌」,遭『新聞局』處以停刊七天的處份。1997年,《民眾日報》總編輯李旺臺也因為處理宋楚瑜請辭省長一事的新聞不當為由,而被李哲朗解聘。
  • 年末了,又有報紙雜誌停刊了!上海人,你還記得那些以前追過的刊物嗎?
    停刊號封面簡單的幾個字,就結束了它這十年的生命。但也就這幾個字,卻看出了它的倔強、悶憤。「本刊出至本期(總第88期)止停刊。就在《上海壹周》宣布停刊的第十天後,《上海商報》也發布了一則休刊公告。:經研究決定,《上海商報》將自2015年10月1日起休刊,並對訂閱用戶退款工作做出相應安排。
  • 還有誰在讀報紙? 香港傳統報章相繼關門
    銷量大跌《新報》突停刊另外,創報56年的《新報》12日亦突然宣布停刊。《新報》公告指,隨著免費報出現及讀者讀報習慣改變銷量大跌,因面對長期虧蝕而決定停刊。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也是著名的信息中心,各種資訊非常密集。
  • 印貓一線|香港《印刷資源》宣告停刊,傳統紙媒還能活多久?
    香港印刷資源中心有限公司於12月11日發布公告稱,由於近年來市場環境轉變,《印刷資源》廣告收入每況愈下、經營困難而決定停刊。
  • 香港中文報紙面面觀
    走進便利店,你會發現數量最多的是一份以方向命名的報紙,其次是一份以水果命名的報紙。第3位至第4位通常是一份以新加坡代稱命名的報紙及以知識界精英為主要讀者群的《明報》。各店略有不同,上述僅供參考。而其他報紙只能成為配角。全香港除了十餘份各具特色的中文收費報紙之外,還有5份主流免費中文報紙通過多種渠道供市民及訪港遊客取閱。
  • 《毒果》周六停刊?報紙無人問津,員工紛紛「跳船」!
    身處美國的Mark Simon電話表示,壹傳媒董事會將於今日開會討論,如何在無法獲得更多資金下繼續《蘋果日報》業務,決定是否繼續營運或停刊。香港文匯報綜合多方消息證實,自年初英國放寬持BNO港人入境及逗留限制,以及多次傳出《x果》將被依法整頓,已陸續有前線記者、中高層因感到對前路彷徨而相繼請辭。據了解,《x果》4個中層人員早前集體辭職,職位及至副總編輯,以及新聞主管。他們對坊間不同的傳聞感到憂慮,更曾討論倘《x果》資產被凍結,同事可能因此「無糧出」。
  • 廣深港高鐵通車,1928年李濟深與港督金文泰的期盼
    然而在1928年3月港督金文泰就與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李濟深有著相似的期盼。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廣州兆芳照相館攝製1張 銀鹽紙基1925年,香港及廣州出現了大規模的省港大罷工,應對該事件的港督司徒拔爵士辦事不力,被英國政府撤換,委派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為第17任香港總督,以設法緩和省、港局勢。
  • 中國近代報紙資源全庫之《大公報》(天津版)
    《大公報》是我國迄今為止發行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民營報紙之一。1902年6月17日,《大公報》由英斂之於天津創辦,「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①即報名「大公」的寓意。在胡政之、張季鸞、吳鼎昌三人聯手下,該報秉持「不黨、不賣、不私、不盲」②的辦報理念,得以迅速崛起。
  • 觸法——蘋果日報停刊全解析
    2021年6月24日,香港《蘋果日報》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網頁隨即停止更新,至此,該報刊正式停刊。這個創刊26年卻爭議不斷的小報,是如何登上輿論的高點,卻又最終走入窮途末路的?而《蘋果日報》的老闆,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又是如何落得階下囚的結局?
  • 澳洲史上首份中文報紙,竟是白人創辦的
    澳洲中文傳媒的萌芽方式非常獨特,澳洲最早的華文媒體並不是華人辦的,而是澳洲本地白人辦的報紙。1856年8月,世界最早的中英文雙語報紙《唐人新聞紙》在墨爾本附近的Ballarat鎮出版,這是一份由澳洲政府官員Robert Bell辦的一份報紙(Wang & Ryder, 1999)。
  • 中國內地第一份真正意義的地鐵報停刊
    這意味著中國內地第一份真正意義、具有正式刊號的地鐵報,中國第一份紙媒和數字報紙同步推出的城市新銳媒體就此告別讀者。作者|墨林來源|媒通研究院11月30日,《羊城地鐵報》編輯部發布「休刊啟事」:因全面轉型升級工作的需要,羊城地鐵報自2018年12月起休刊。感謝廣大讀者長期以來對本報的關心、支持和厚愛。由此帶來的不便,請廣大讀者諒解。未來,我們期待與您在本報轉型升級後的新平臺上重逢。
  • 報紙大面積停刊,電視也要迎來關停潮?
    從2018年底到現在,已經有20多家報紙宣布停刊,包括《法制晚報》《北京晨報》《北京文摘》《華商晨報》《新商報》《京郊日報》《黑龍江晨報》《人民公安報·消防周刊》《黃山日報·黃山晨刊》《贛州晚報》……紙媒日子不好過,電視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
  • 澳門報紙簡介
    《澳門日報》,中國澳門綜合性中文報紙。1958年8月15日創刊。澳門銷量最多的中文日報。日出對開40版至48版不等(1993)。創刊宗旨為「立足澳門,服務市民,實事求是地報導祖國各方面的成就和變化,準確反映民意。」服務對象為廣大澳門居民,但被澳府視為代表北京主張的「半官方」報紙。在廣州和珠海經濟特區設有辦事處。該報刊登大量當地新聞和大陸、香港和國際新聞,設有副刊、專刊30多個。
  • 香港傳統報章相繼結業:紙媒已邁進冰河時期
    《成報》董事局主席谷卓恆昨晚表示,戶口被凍結是技術操作誤會,今日將注資500萬元支持《成報》繼續營運,然後在48小時內向高院提交報告,獲批准後《成報》可繼續出版,而未來數天會維持網上新聞部分。銷量大跌《新報》突停刊另外,創報56年的《新報》12日亦突然宣布停刊。
  • 反中亂港26載,香港《蘋果日報》執笠!
    創立26年來負面新聞不斷的香港《蘋果日報》,因涉違反《香港國安法》死期至!
  • 六七十年代香港報紙副刊 | 沈西城
    晚近,香港報紙越來越少,說得出牌頭者,不逾十家,比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猗歟盛哉,輒有小巫見大巫之別。據統計,一九五七年,全港報紙(中、英文,日、午、晚),共有四十二家;七零年增至七十家。銷量方面,六零年,五十萬份左右,至六四年,增至九十萬份,八九年飛升到一百八十萬份。以當時全港人口五百五十萬人計,平均每三人擁有一份報紙,足見報紙對社會影響力之巨。
  • 阿里巴巴收購香港最大英文報紙《南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