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香港報紙副刊 | 沈西城

2021-12-29 文匯筆會

香港中環  圖/新華社


晚近,香港報紙越來越少,說得出牌頭者,不逾十家,比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猗歟盛哉,輒有小巫見大巫之別。據統計,一九五七年,全港報紙(中、英文,日、午、晚),共有四十二家;七零年增至七十家。銷量方面,六零年,五十萬份左右,至六四年,增至九十萬份,八九年飛升到一百八十萬份。以當時全港人口五百五十萬人計,平均每三人擁有一份報紙,足見報紙對社會影響力之巨。

    

我六十年代初,以十齡之童,開始閱報,先遘《新生晚報》,副刊主編乃名作家三蘇(高雄),《怪論》《經紀拉手記》稱譽於時。高雄以外,尚有北大學生今聖嘆、何觀(張徹)、司明、李雨生和十三妹。高雄,浙江紹興人,魯迅同鄉。其叔柯靈為詩人。紹興盛出刀筆吏,高雄亦沾其氣,運筆如刀,刁鑽觸刻,三言兩語,直戳人心,曾以《東萊博議》「力能舉千鈞之重,而不能自舉其身」諷刺權力的傲慢,鞭辟入裡。緊貼高雄、最得讀者熱愛的,便是女作家十三妹,以白話文為基礎,引入粵語方言,傳神阿堵,貼近人心。十三妹,怪人一名,稿子套入信封,置於寓所門外,待報館職員到取,從不跟同行往還。死時亦無人知,編輯久不見其稿子,心啟疑竇,逕往寓所敲門不應,召警破門,始知早已神遊天外。  

    

電影《花樣年華》(2000,王家衛)的靈感來自劉以鬯的小說《對倒

一九四九年,內地文人南渡,多在報紙副刊賣文為生,海派有徐訏、曹聚仁、葉靈鳳、黃思騁、劉以鬯、徐速等,再加上本土粵派作家黃天石、吳其敏、夏易、舒巷城,南北較勁,相互吐豔,文壇鬧哄哄。右派《新生晚報》、左派《新晚報》,南北對峙,人才輩出。後者有梁羽生、金庸,開創新派武俠小說先河,招攬大批讀者,聲勢赫赫,尤在《新生晚報》之上。六十年代,報業大盛,《明報》《快報》先後創刋,輔以傳統老報《成報》,攫取了大量副刊讀者。

那年代,看副刊,明、成、快三報,必為首選。《明報》老闆金庸,出身《大公報》,根正苗紅,卻因跟報紙宗旨相左,蟬曳殘聲過別枝,跟上海老同學沈寶新商量一聲,共斥資十萬港元創辦《明報》,舍社論外,最重副刊。詩人蔡炎培其時效力《明報》,頭銜副刊編輯,實則是特級校對,了無寸權。金庸掌副刊,所有文章皆經其目,作家亦由他親自甄選,校對不得過問。金庸博學閎肆,目光獨到,所選皆一時俊彥。時雲「能寫明報,便為大家」,足見其備受重視程度。副刊除金庸外,有倪匡、三蘇、司馬長風、徐訏、徐速、徐東濱、董千裡、餘過、亦舒、林燕妮、黃霑,星光熠熠,耀人眼目。作品方面,金庸的《天龍八部》《鹿鼎記》,書迷日夜追看;倪匡的衛斯理科幻,風魔萬千讀者;林燕妮懶洋洋的愛情小說,閨中少女力捧。還有三蘇怪論,更是《明報》扛鼎之作。三蘇,大紅人,日寫二萬字,因而字潦草難辨。字房工友,怨聲四起,領班阿東代眾向金庸投訴,要求改善。迫於無奈,金庸只好在排字房貼出告示,勸喻那些字體潦草的作家,字體要端正。雖未明言何人,風聲傳至三蘇耳中,對號入座,從而大恚,立即罷筆不寫。怪論不見報,讀者紛聲討。金庸見鬧出禍來,一聲「要死哉,尷尬哩!」趕忙拉著總編輯潘粵生徑詣高府,負荊請罪,事始平息。

    

《快報》副刊主編劉以鬯是南來文人,徐訏老朋友,以意識流小說《酒徒》名聞遐邇。劉以鬯曾於《香港時報》編過文藝版,副刊隨俗,略帶文學氣味。香港短篇小說之王黃思騁應邀撰寫連載小說,佳作殊多,我獨嗜中學時期讀過的《無膽獅》,寫表弟暗戀表姐,無膽表述,迂迴細膩,纏綿哀怨,類似鬱達夫的《遲桂花》。劉以鬯海量包涵,了無地域觀念,南、北文人盡攬旗下,萬花吐芳,紙上溢香。細數名家,有歐陽天、司空明、南宮博、依達等。劉以鬯尤愛捧新人,七十年代,起用青年作家也斯繼亦舒後寫《我之試寫室》,也斯因而成名。其時,我跟董橋間中亦為《快報》供遊記稿,分寫《東瀛雜記》和《倫敦雜記》,稿費從優。《成報》老闆何文法,乃報界名宿,副刊作家幾清一色是粵派高手:王香琴、怡紅生,三蘇、呂大呂。怡紅生擅做鴛鴦蝴蝶派小說,用字典雅清麗,少有俗氣,情節則曲徑通幽,意在言外。王香琴一派寫實風格,文言寫得通爽易解,復以幽草筆名撰南派技擊小說,硬朗勁健,鏗鏘有聲,不下於我佛山人和我是山人二大家。呂大呂,嶺南大才子,繡像聊齋,森森陰氣,讀者動容。牡丹雖好,仍需綠葉扶持,配圖者綠雲,一手好畫,相得益彰。何許人也?乃粵派插圖專家,畫風細緻,線條至美,一筆一畫如繡花之一針一線,精緻可喜,因曰「繡像」。圖文相合,自來便有雲君、金庸;綠雲、呂大呂;徐秀美、倪匡,珠聯璧合,無瑕可擊。金庸、大呂,已作古,雲君、綠雲不知所終,獨剩倪匡、秀美,亦垂垂老矣!

    

雲君為金庸《射鵰英雄傳》畫的插圖

談香港副刊,不得不提《星島晚報》。六十年代,香港晚報以《星晚》和《新晚》最為讀者所喜,下班時候幾乎人手一份。那年代還沒有海底隧道,過海要靠渡輪。斜陽西沉,零星綴空,渡海輪上,幾乎人手兩份報紙。船開,閱報,泊岸,抽起副刊,塞進後褲袋,回家細看。《星晚》名家如林,大作家俊人(陳子俊)一把抓,伴以劉以鬯、黃思騁、南宮博、任畢名、翠瑩等,足以跟擁有梁羽生、阮朗、葉靈鳳、夏易的《新晚》相頡頏。較諸《新晚》,《星晚》副刊,作風明顯開放。臺灣著名美女作家郭良蕙的傑作《心鎖》,臺灣列為禁書,俊人大開門禁、照刊如儀,因描寫男女關係,豔妍流美,婉轉誘人,引起轟動,《星晚》銷量倍增。

迨八十年代初期,我有幸在香港訪問郭女士,談及《心鎖》裡的大膽情節,她淡然一笑,說:「其實也沒有什麼喔,我只是覺得兩性交往,必涉及性,因而寫了進去!」四兩撥千斤,將我的尖銳提問輕輕鬆鬆地推了回去。匆匆三十餘年,前輩多作古,「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曹植說得深沉!

點擊「閱讀原文」可在文匯出版社微店購買

2020筆會文粹《爾乃佳人》

【筆會近期作品推薦】

孫鬱:說起《十五貫》,不能不提黃源

陸正偉:四見夏公

汪家明:外科醫生的童心和悲憫之心

阮文生:什麼時候,竹子進入了我的睡眠

徐建融:喚回春色秋光裡

曾泰元:我的西北心

黃開發:北師大校園裡的鳥獸

王曄:在日本,洗衣服不僅僅是洗衣服

李宏昀:就算全世界與我為敵

李翰:孟郊登科

潘向黎:山陰道上行

來穎燕:美術館裡相遇康定斯基和汪曾祺

沈嘉祿:亭子間的廣東女人

吳建國:寶山的河

鄭憲:總在遙望這工廠

江青:安貧樂道的「毛毛人」夏陽

沈次農:1970年代,抄來《沉思》的樂譜

月音:《討厭的京都》真的有在討厭嗎?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報紙副刊的變與不變——新民晚報副刊的改革與創新舉措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文化副刊如何走出一條新的生存發展之路?本文試以新民晚報為例,探討新媒體時代報紙副刊的變與不變,從而更好地吸引用戶、貼近讀者,推動傳統報紙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增強報紙的生命力。2.報紙副刊的重要性會得到重新關注多年以前,著名報人趙超構就說過:「新聞是報紙的靈魂,副刊是報紙的面孔,報紙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創刊60周年在北京召開座談會時,北大陳平原教授的發言同樣強調了副刊的重要責任。
  • 【信息角連載4】全國報紙副刊投稿信箱大放送d
    3213456266@qq.com林海有稿費【達州晚報】夜雨副刊3213456266@qq.com詩散隨李杏編輯-【大眾日報】豐收副刊liujun@dzwww.com【大眾日報】讀書副刊gaf@dzwww.com---【東方教育時報】文苑副刊luzhou0120@126.com【東方教育時報】副刊fangfei3
  • 如何提高企業報副刊的閱讀黏著度?
    《說編輯》專欄六  隨著網際網路閱讀的迅猛發展,傳統報紙副刊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 香港報紙檔百年變遷
    已故香港民間典故專家,電影學者吳昊博士的社交媒體紀念頁面也有這樣的記載:1960年代,報紙每份售價1毫(1港角;0.1港元),報販拆帳得收入3仙(3港分;0.03港元);租報紙每份每次「鬥零」(5港分;0.05港元),收回可再出租。按當時物價資料,租報紙一次價錢,恰巧能買一碗白粥或一根油條。
  • 大家珍重,香港《蘋果日報》社長董橋封筆
    一九七九年年尾我從倫敦搬回香港的前幾天,桑簡流先生送我一冊吉辛的《四季零墨》,書裡夾著一張小畫片寫上「握手戀戀,離別珍重」,小字註明摘錄南朝王僧孺《與何炯書》。王僧孺南齊年間官治書侍御史,出為錢唐令。梁時任尚書左丞,御史中丞,尚書吏部郎。史書上說他詩文麗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見。他的《王左丞集》是明朝人補輯補印,六十年代我剛來香港買到一種,晚清線裝本,七十年代帶去倫敦,蕭老夫子一見拿走了。
  • 澳門報紙簡介
    《澳門日報》,中國澳門綜合性中文報紙。1958年8月15日創刊。澳門銷量最多的中文日報。日出對開40版至48版不等(1993)。創刊宗旨為「立足澳門,服務市民,實事求是地報導祖國各方面的成就和變化,準確反映民意。」服務對象為廣大澳門居民,但被澳府視為代表北京主張的「半官方」報紙。在廣州和珠海經濟特區設有辦事處。該報刊登大量當地新聞和大陸、香港和國際新聞,設有副刊、專刊30多個。
  • 臺灣報紙簡介
    《民眾日報》進入1990年代後面臨報業不景氣問題,2001年經營權便轉售給「立法委員」蔡豪,後來成為東森媒體集團完全投資的報社。《工商e報》,是工商時報專為讀者所推齣的延伸服務,為工商財經數位股份有限公司所屬的電子產品之一。我們提供讀者一個全新的讀報選擇,除可下載電子報紙,更可以全版閱讀方式,進行單則剪報閱讀、列印,讓您快速掌握可信賴的財經資訊。
  • 八九十年代的《龍虎豹》是有關香港的異色江湖
    肥皂憔悴,毛巾悲傷,走動了一圈,發現抽屜裡有幾本八九十年代的龍虎豹,書中夾了條子:「拿走罷。」於是帶走。海上生活無聊,瑣事纏身,容易陷入展前的抑鬱期。於是翻起這些八九十年代的老港鹹書消遣,情色之外,亦正亦邪,呈現出有關香港的一個異色江湖。文/鳥黃紅黑人蟹
  • 香港中文報紙面面觀
    走進便利店,你會發現數量最多的是一份以方向命名的報紙,其次是一份以水果命名的報紙。第3位至第4位通常是一份以新加坡代稱命名的報紙及以知識界精英為主要讀者群的《明報》。各店略有不同,上述僅供參考。而其他報紙只能成為配角。全香港除了十餘份各具特色的中文收費報紙之外,還有5份主流免費中文報紙通過多種渠道供市民及訪港遊客取閱。
  • 報紙的派別:洛神《七日談》1946
    報紙的派別洛神《七日談》1946.1.2有人在談辦報,談得眉飛色舞,
  • 香港第一份免費報紙被申請清盤!
    早上的香港,在地鐵站,在天橋底,都會看到一條條排隊的人龍,一捆捆報紙在隊伍的前面,派發的工作人員還沒到,大家等著,等著這份免費的報紙。
  • 灰暗處的「寄居者」:「關東州」日人報紙中的中國報人群體——以大連《泰東日報》為中心(1908-1947)
    據不完全統計,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關東州先後出版報紙41種,其中日文37種,中文3種,英文1種。另據1935年出版的《中國報紙指南》一書,當時租借地中心城市大連每日報紙發行總量達12萬份,排在江蘇(含上海)、河北(含北平、天津)、香港、廣東、山東之後,居第6位。若按每萬人擁有報紙數量計算,則僅次於香港。關東州報紙雖然種類多、發行量大,卻全為日人創辦和經營。
  • 還有誰在讀報紙? 香港傳統報章相繼關門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也是著名的信息中心,各種資訊非常密集。加上社會多元化、市民受教育程度高等特點,香港的傳媒業高度發達,各種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和新興的網際網路媒體均衡佔據市場。以香港總人口700多萬來計算,即差不多每兩人擁有一份報紙。從發行方式來看可分為收費報紙和免費報紙,大多數日報為收費報紙,總發行量在110萬份左右,而免費日報的總發行量則超過200萬份。
  • 香港第一份民營英文報紙,因得罪港督停刊
    作為最早被歐洲人統治的中國領土,香港最先出現的報紙也是英文報紙,名為《香港公報》(Hong Kong Gazette),於1841年5月1日開始出版。但是《香港公報》系由英軍兩名主要翻譯之一的馬禮遜.懷特(James White)創辦,而且刊載的主要內容為英軍的告示,具有鮮明的官方色彩。當時的香港英文報紙,讀者主要是英國官方、軍方人員以及以香港為基地的英國鴉片商人。
  • 報導丨免費報紙讓香港報業重現生機
    解救紙媒,
  • 香港《蘋果日報》明天"絕版"
    香港《蘋果日報》明天(24日)就「絕版」了。香港多家媒體6月23日報導稱,《蘋果日報》母公司壹傳媒的董事會23日宣布,基於當前情況,《蘋果日報》印刷版將不遲於本周六(26日)最後一期結束,電子版則不遲於同日晚上11時59分停用。
  • 「別了,報紙」,我實在不忍說出口
    隨著時間推移,手機又搶了電視的風頭,報紙內容總是慢半拍,成了二手貨乃至三手貨,我時常草草翻翻,就棄之不動了。 不過這些年來,每每年終歲末,時間一到,還是訂了,慣性使然?訂了幾十年的報紙突然不訂了,要一刀兩斷了,卻還是下不了這個毒手。在我的漫漫人生路上,報紙總是如影相隨,日久生情,報紙好像成了家庭難以割捨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