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誰在讀報紙? 香港傳統報章相繼關門

2022-01-26 傳媒老友記


(「記者論壇」微信公眾號:reporterbbs,猛擊關注)

港澳網 達揚 發自香港

繼《新報》結業、《成報》暫停出版後,擁有《蘋果日報》的壹傳媒集團旗下兩本雜誌《壹周刊》及《忽然一周》亦傳出九月結業。

近年,香港多份收費或免費報章、雜誌紛紛出現經營困難的狀況,是否代表紙媒正面臨新一輪淘汰戰?或紙媒已經進入冰河時期?

《壹周刊》九月中定生死

壹傳媒工會就兩本雜誌結業傳聞,昨晚與壹傳媒平面媒體暨印刷行政總裁葉一堅會面。工會引述葉一堅指,集團印刷媒體前景非常不理想,是否結束兩本雜誌平面業務,管理層有很多不同想法,暫時沒有定論,一旦需要裁員,會按年資作出補償。

據瞭解,《壹周刊》A冊(港聞)今日宣布自願離職計劃,要在短期內削減一半人手,至於另外兩冊(娛樂和時尚)暫未有安排。整本雜誌九月中決定去向,目前至九月中的一切工作如常。另一本雜誌《忽然一周》暫時去向未明。

《成報》今起暫停出版

成報董事局主席谷卓恆表示,將注資500萬元支持繼續營運

而《成報》母公司——「成報傳媒集團」早前被高院委出臨時清盤人後,《成報》銀行戶口昨日突遭「凍結」,導致無法支付印刷費,令這份有76年歷史的本地報章今日要暫停出版。

不過,《成報》董事局主席谷卓恆昨晚表示,戶口被凍結是技術操作誤會,今日將注資500萬元支持《成報》繼續營運,然後在48小時內向高院提交報告,獲批准後《成報》可繼續出版,而未來數天會維持網上新聞部分。

銷量大跌《新報》突停刊

另外,創報56年的《新報》12日亦突然宣布停刊。《新報》公告指,隨著免費報出現及讀者讀報習慣改變銷量大跌,因面對長期虧蝕而決定停刊。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也是著名的信息中心,各種資訊非常密集。加上社會多元化、市民受教育程度高等特點,香港的傳媒業高度發達,各種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和新興的網際網路媒體均衡佔據市場。

新報12日突然宣布停刊,11日出版的新報即成絕響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成大勢所趨

而報紙在傳媒當中佔據重要位置,全港各種日報總數超過20種,每日發行總量約在300萬至400萬份之間。以香港總人口700多萬來計算,即差不多每兩人擁有一份報紙。從發行方式來看可分為收費報紙和免費報紙,大多數日報為收費報紙,總發行量在110萬份左右,而免費日報的總發行量則超過200萬份。

從發行量分布已說明,免費報紙的出現、加上手機新聞Apps普及的情況下,導致收費報紙或書刊(統稱為「紙媒」)出現讀者和廣告量急跌的情況,令「紙媒」經營非常困難,亦因此可能爆發新一輪淘汰戰,報章、雜誌出現結業潮並不足為奇;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亦可以說已成大勢所趨。

紙媒廣告及發行暴跌

以壹傳媒為例,早前公布截至3月底止全年業績通告顯示,書籍及雜誌出版及印刷業務收益急跌18%,並錄得2573萬元虧損。事實上,壹傳媒截至去年9月底止中期業績,該項業務率先錄得456萬元虧損,可見有關業務的經營情況相當惡劣。

截至今年3月底,蘋果日報全年盈利急跌逾三成

由於業績持續不振,截至今年3月底,全年盈利急跌31.58%至只有1.46億元,若與持續經營業務盈利比較,跌幅更高達50.32%。《蘋果日報》於業績期內,收益為6.07億元,大幅減少24.6%,廣告收益僅3.43億元,下跌31.3%,由於報章銷售下跌,發行收益減少至2.64億元,跌幅13.6%。

有見及此,壹傳媒若率先全面轉型網路媒體也不足為奇,但對於目前正在轉型的傳統紙媒來說,將會是一記震撼彈。

香港還有誰在讀報紙?

在手機和電腦閱讀已高度普及的今天,在素以快節奏著稱的國際大都市香港,為何仍然有多達逾20種收費或免費報章在印刷出版?香港的報紙讀者真的有那麼多嗎?有哪些人在看呢?

儘管在香港的街道、地鐵、巴士上時常能看到六、七十歲的老人用手機閱讀,但仍有相當一部分與網絡科技設備絕緣的老人,享受不到線上資訊的快捷、豐富和精彩,還依賴報紙獲取消息。

當然,有些職業也必須讀報,如某些特定機構的剪報人員。這些人分布在政府部門、情報機構以及一些專為工商客戶提供輿情服務的公司。雖然剪刀漿糊貼本已經是古老的作業方式,但他們這樣做多半是為了滿足上年紀的客戶紙上閱讀的習慣。

而賭馬、賭波和買六合彩的一群,他們需要馬經、波經版的「貼士」作參考,這一群是香港不少收費報紙銷量的主要來源。另有一群則是衝著在報紙上的各種「優惠券」而買報的。也有少數已熟練運用線上閱讀的人士,還沒有完全放棄讀報習慣。

另外,亦有部份基層家庭因負擔不起電子設備或上網費用,免費報章無疑是更划算的選擇。即使一些免費報的資訊量會比收費報紙的少,但畢竟可以不花錢看到重要新聞。

問題來了,今天的報紙有多少真正的讀者?明天報紙還辦給誰看?

關於媒體轉型的慘烈,在記者論壇主持的中國商業傳播論壇專題討論上多有涉及,可回復「轉型」取閱《三個媒體人的對話:慘烈的媒體轉型,你準備好了嗎?


點讚是一種鼓勵 | 轉發傳遞友誼

隨機推薦文章回顧:

<回復3位數字序號,比如,253,自行取閱。>

253.一個人的抗爭:記者不可欺!

254.柴會群:紅嘴烏鴉

255.從新華社記者證變色,看傳統媒體勢微

256.引發槍殺的《查理周刊》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雜誌?

257.習大大的新聞理念:從1數到6,跟上步伐不掉隊

259.回首2014,中國輿論場上的國進民退

262.2015第一場最跌宕起伏的庭審

……………………………………

有情懷的新媒體,有深度的閱讀,有角度的觀察,有態度的互動。我們不僅關注新聞,更關註記者群體,做傳媒人的精神家園。

記者論壇,微信公眾號:reporterbbs,更多乾貨,猛擊關注,回復"目錄"或者"ml"查閱,也可以直接點擊頁腳的「閱讀原文"。

記者論壇發布、轉載文章部分來源網際網路,只為了分享有價值的內容,與商業利益無關。我們會盡力做到標註來源、作者,如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侵害到您的權益,請與本平臺聯繫,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聯繫方式:reporterbbs@qq.com。

↓↓↓點擊「閱讀原文」,看歷史文章.你懂得!

相關焦點

  • 香港傳統報章相繼結業:紙媒已邁進冰河時期
    加上社會多元化、市民受教育程度高等特點,香港的傳媒業高度發達,各種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和新興的網際網路媒體均衡佔據市場。從發行量分布已說明,免費報紙的出現、加上手機新聞Apps普及的情況下,導致收費報紙或書刊(統稱為「紙媒」)出現讀者和廣告量急跌的情況,令「紙媒」經營非常困難,亦因此可能爆發新一輪淘汰戰,報章、雜誌出現結業潮並不足為奇;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亦可以說已成大勢所趨。
  • 【前沿】報紙斷崖式下滑給電視一個警鐘
    也有報業集團開始在媒體融合時代求變,進行了一些試錯,諸如澎湃、界面等,南都的一個又一個APP,然是否成功,有待市場進行進一步驗證。對於電視從業者,這一同樣被大眾歸為傳統媒體的電視,很多從業者在思考和踐行媒體融合,但未來還有誰在看電視呢? 命運今天看到兩則消息,大致文本講訴的「還有誰在讀報紙?
  • 香港報紙檔百年變遷
    踏入1960年代,《成報》成為香港銷量第一中文報紙,《文匯報》前副總經理周奕對梁天偉教授說,當時的報人以「印銀紙的」(印鈔票的)來形容《成報》的賺錢能力。但同期創刊的《天天日報》和《東方日報》漸漸挑戰著《成報》地位。據香港報業公會刊物記載,1960年代也是晚報的黃金時期。《星島》、《華僑》、《工商》、《明報》均辦有晚報,還有中共陣營主辦的《新晚報》。
  • 馬雲收購香港報紙《南華早報》
    阿里巴巴有意購買香港英文報章《南華早報》,這則傳聞在過去一段時間反覆被媒體提及。
  • 報紙的派別:洛神《七日談》1946
    報紙的派別洛神《七日談》1946.1.2有人在談辦報,談得眉飛色舞,
  • ProQuest 歷史報紙資料庫
    為方便廣大用戶了解及甑選歷史報紙資源,下面列舉ProQuest主要的歷史報紙資料庫並簡要介紹各資料庫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圖書館有所幫助。
  • 香港中文報紙面面觀
    走進便利店,你會發現數量最多的是一份以方向命名的報紙,其次是一份以水果命名的報紙。第3位至第4位通常是一份以新加坡代稱命名的報紙及以知識界精英為主要讀者群的《明報》。各店略有不同,上述僅供參考。而其他報紙只能成為配角。全香港除了十餘份各具特色的中文收費報紙之外,還有5份主流免費中文報紙通過多種渠道供市民及訪港遊客取閱。
  • 香港第一份免費報紙被申請清盤!
    早上的香港,在地鐵站,在天橋底,都會看到一條條排隊的人龍,一捆捆報紙在隊伍的前面,派發的工作人員還沒到,大家等著,等著這份免費的報紙。
  • 報導丨免費報紙讓香港報業重現生機
    ID:savemedia投稿郵箱:savemedia@sina.com打通紙媒轉型任督二脈修煉產業變遷深厚內功本文轉載自騰訊科技,作者查小欣,香港著名傳媒人、主持人、專欄作家、TVB籤約藝人。香港有點和日本相似,居住小島空間不大,人口密集,人群素質較高,這也就造成了紙媒沒有走向黃昏的情況。有人說傳統報紙四面楚歌,網絡發達,加上年輕人閱報興趣大減,傳統報紙步入黃昏期。2002年香港首份免費報紙面世,改寫了香港的報業史。在剛過去的星期五(6月12日),該份免費報紙舉行了盛大的13周年報慶晚會,衣香鬢影,其成績斐然,吸引財團加入戰場。
  • 香港報業:誰在為自由支付「贖金」?
    隨著勒索信一起的還有一把車鑰匙、一本記事本、和一支打火機…… 除了這些屬於黃錫彬兒子的私人物品外,信封裡還有一截耳朵。這節耳朵正是從黃錫彬兒子腦袋上生切下來的。 1954年胡文虎去世,胡家無人再有能力斡旋於各方勢力,其在內地的永安堂資產和各類帶『星』字的報紙相繼關門,緊接著,胡家在東南亞的事業也大為衰落, 股權大部分轉入他人之手,失去了財力供養的星系報迅速衰落,胡氏家族的商業王國大廈搖搖欲墜。此時,盛極一時的星系報只剩下位於香港的《星島日報》還在勉強維持。
  • 投稿 | 在香港生活必備的APP推薦
    還有一個原因是, 一些連鎖餐廳例如麥當勞, kfc和pizza hut之類的本身也有外賣的業務, 也並不會刻意和那些外賣平臺合作(雖然現在都支持)。就算是茶餐廳之類的小餐廳自己也會自己提供送到餐廳附近的外送服務, 如果和外賣平臺合作的話反而要和他們分紅, 所以自然不太樂意了。
  • 港銷量第一報紙大幅報導並驚爆美豔視頻(附聯繫電話)
    《東方日報》於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創刊,是東方報業集團的旗艦報刊,連續三十一年雄踞香港報壇一哥的領導地位,單日銷量高達五十三萬多份
  • 六七十年代香港報紙副刊 | 沈西城
    晚近,香港報紙越來越少,說得出牌頭者,不逾十家,比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猗歟盛哉,輒有小巫見大巫之別。據統計,一九五七年,全港報紙(中、英文,日、午、晚),共有四十二家;七零年增至七十家。銷量方面,六零年,五十萬份左右,至六四年,增至九十萬份,八九年飛升到一百八十萬份。以當時全港人口五百五十萬人計,平均每三人擁有一份報紙,足見報紙對社會影響力之巨。
  • 印貓一線|香港《印刷資源》宣告停刊,傳統紙媒還能活多久?
    香港印刷資源中心有限公司於12月11日發布公告稱,由於近年來市場環境轉變,《印刷資源》廣告收入每況愈下、經營困難而決定停刊。
  • 香港第一份民營英文報紙,因得罪港督停刊
    作為最早被歐洲人統治的中國領土,香港最先出現的報紙也是英文報紙,名為《香港公報》(Hong Kong Gazette),於1841年5月1日開始出版。但是《香港公報》系由英軍兩名主要翻譯之一的馬禮遜.懷特(James White)創辦,而且刊載的主要內容為英軍的告示,具有鮮明的官方色彩。當時的香港英文報紙,讀者主要是英國官方、軍方人員以及以香港為基地的英國鴉片商人。
  • 反中亂港26載,香港《蘋果日報》執笠!
    報紙無人問津,員工紛紛「跳船」!)隨後,有港媒收到爆料,由於《壹周刊》受事件影響相對較輕,管理層正密謀將剩餘的員工「過檔」至《壹周刊》,企圖借屍還魂繼續煽仇諉過政府。警方國安處再出擊!23日早晨拘捕一名55歲中國籍男子,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該男子現正被扣留調查。
  • 國際特稿:疫情衝擊傳統媒體加速轉型
    許多傳統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加快轉型步伐,包括改變經營策略轉戰網絡,加上地方報刊的沒落可能造成的知識鴻溝,不僅讓媒體機構想方設法互助自救,各國政府也開始提出援助方案,協助當地媒體業緩解疫情催生出的轉型陣痛。一場突如其來的冠病疫情席捲全球各地,加速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以及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的轉型步伐或停業的命運。
  • 簡單折折報紙報紙變身時尚紙袋
    廢舊報紙經妙手一折,變身時尚購物袋或食品袋。如今,這種時尚報紙袋在日本首都東京十分流行,同時,它也在向人們展示資源回收、變廢為寶的樂趣。簡單折折報紙 報紙變身時尚紙袋《日本時報》17日報導,東京市中部三田圖書館近日舉辦了一場講座,傳授用報紙摺疊紙袋的「手藝」。
  • 工廠關閉、電影院關門、旅遊業暫停....這一次,誰都救不了廣告業
    電影院關門後,電影預告片也沒有了。除了食品雜貨店、藥店和大型連鎖商店,大多數零售商都關門了。與此同時,許多購買在線廣告的中小企業正在艱難地維持償付能力。就可比較的時期而言,歷史不會有多大幫助。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爆發時,距離第一次商業電視廣播還有20多年的時間。在金融危機期間,數字廣告仍處於起步階段。
  • 香港報紙:「我們上等人不用支付寶」,馬雲聽了想打人
    在香港,有份報紙叫《蘋果日報》,算得上是香港最暢銷的報紙之一。這種拍拍腦袋就寫出來的文章,這次連香港人都看不下去了。 可以去秋葉原買東西嗎?香港網友說:sorry,真的可以。 其實,這位名叫「高慧然」的作者,在《蘋果日報》上,還有不少「傑作」。 一葉障目還是視而不見?高慧然,出生於香港,後來移居加拿大,從小對日本情有獨鍾。對於大陸,她的態度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