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春暖花開,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時節。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許多同學會選擇便攜微單搭配春天的腳步,而索尼系的微單是購物車裡的常客。初學者選購時經常會有所困惑,比如你是個萌新,下面的相機你能一眼看出心水哪款嗎?
並不是索尼故意要設計成鬼打牆畫風,而是A7系列面向不同需求推出不同機型,有的側重視頻,有的側重畫質,也有的側重於均衡的性價比。經過詳細的了解,你才會買到想要的那款。
本文主要寫給沒有數位相機,想要初次購買索尼系微單的同學觀看,也會照顧到升級器材的需求。內容涉及到入門微單A6000系列、全畫幅A7系列及旗艦A9的說明,以及配套鏡頭的推薦。
指南有其時效性,使用時請配合其它文章,以達到更好效果。在查資料的過程中努力準確,但難免有錯,還請輕拍,我會及時更正。需要說到的是,「微單」是索尼註冊的商標,更加廣義的說法是「無反」,其它微單及旁軸相機對比請見此
關於索尼系微單能達到的效果,直接上照片
以上是我使用索尼A7一代套機+FE50/1.8所拍攝。才疏學淺肯定沒發揮出機器的足夠實力,僅供與單反效果參考,現在我出門掃街一般都用微單,輕便舒適,不打擾現場,虛化色彩都不錯。技術持續往前發展,微單的畫質對普通家用已經足夠。
之前有同學想拍孩子,買了大單反結果迅速閒置,帶過娃的人應該深有體會,有時累得拿手機拍都沒力氣,對於追求畫質與輕便平衡的同學,微單是很好的選擇。
說回索尼系微單,首先介紹的是入門A6000系列。
這個系列入門在3500元左右,符合一般同學購機的心理價位。相比大單反來說輕便不止一點,畫質則一分錢一分貨。
A6000的機身還有升級版,A6300和A6500。其中A6500機身售價7699元,已經可以買到A7一代全畫幅套機,寫文章的時候我去查6899元,雖然後者舊,卻是全畫幅,畫幅的提升帶來的質感和鏡頭使用的感覺是半畫幅沒辦法比擬的。
如果你只是想買半畫幅微單的話,為你比較A6000和A6300套機的參數詳情:
當你去看相機參數,很容易被弄暈。各種術語羅列出來,對初學者來說不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以6300來說,升級最多反而是初學者不太關注的地方。比如高感的噪點控制、EVF的升級、增加可自定義的AF/MF、對焦點的數量,當然還有4k視頻的支持。
我是個初學者的時候,最喜歡關注像素——這個像素高?好,就這個。結果你看這兩款差不多,甚至新款還低了,一頭霧水。其實學攝影不要迷戀像素,要去了解質感。相機質感相比耳機的聽感更容易感知清晰。
我儘量說簡單些。如果你有很強烈的視頻拍攝需求,並且著迷4k,那麼這個價位a6300當然是首選。如果和我一樣只喜歡拍靜態攝影,偶爾拍點視頻,a6000的1080p也能滿足要求。
現在電視的潮流是4K+HDR,但要思考拍4K視頻的儲存大小及剪輯難度,如果你能買得起快速剪輯4K視頻的電腦,大概想買的相機就不是這個價位了吧……
關鍵是你是否會願意為了拍4k視頻和說起來更好,也許並沒好那麼多的質感多花2000元。我更推薦同學選a6000雙鏡頭套機,差不多是a6300單鏡頭套機價格,增加一個常用50/1.8大光圈的變化,或許才是很多人選擇相機而不是手機拍照的重要原因。
另外要說的是,a6300是鎂鋁合金機身,而a6000是塑料機身,如果喜歡質感當然是a6300。而我這種被大單反壓迫過腰椎的人當然選塑料機身,因為輕啊……
如果你說,我主要拍照片,不在乎多花兩千買a6300,那我看你骨骼清奇,其實更推薦加1000元買全畫幅a7一代。雖然對焦和操控有所差異,但是攝影技術可以彌補。在這個價位能夠得上全畫幅的底,畫面質感提升很多,之後要升級鏡頭也要方便得多。
說得再簡單一點,預算6000以下我都推薦A6000雙鏡頭套機,雖然機身老些,但也足夠初學使用。預算有限的時候,也能追求雙鏡頭。套頭拉遠近練習風景構圖,大光圈拍妹子拍咖啡拍娃拍貓拍狗,更符合很多人的實際需求。
錢多的同學別急,索尼自有辦法好好處置你的錢包,除了A6000系列,來看看全畫幅微單A7系列,套機價格從7000-28000不等。
首先我們來橫向對比,索尼A7大框架下,分為這三個小系列,A7系列 A7R系列 A7S系列。
以三款相機的【1代機身】舉例,採用索尼官網的價格及常見參數對比
你可以感受到,A7性價比高,套機差不多7000就能上手全畫幅。A7R畫質更好,價格完全不輸尼康佳能入門全畫幅大單反。A7S拍照像素降低,但是高感醒目,主打暗光拍攝及視頻。
如果都是這樣買起來就簡單了,預算一般就是A7,追求更好畫質A7R,主要拍視頻就是A7S。問題是,A7這三個小系列基本都出了好幾代,都互相從其它兩個好兄弟那裡學了一些東西,界限也越來越模糊。
讓我為你仔細分析。先從同一型號縱向分析——A7、A7II、以及今年剛出的A7III,價格為套機。
相比前年我買A7一代的時候,現在價格已經不能再低,所以才會推薦全畫幅A7作為半畫幅A6000的升級考慮,而不是購買A6300乃至6500,因為提升的4k或者其它,對於攝影來說,都比不上畫幅的提升帶來畫質變化直接而常用。
另一個重要的是,A7所配的是全畫幅鏡頭,這是索尼花大力氣耕耘的,即使以後要升級,也只是機身需要改變,而如果之前買的是半畫幅機身和鏡頭,一升機身鏡頭也需要跟著全升級,投入會比較大。
A7III今年剛出,是市面上的熱門款,注意價格明顯比二代貴很多。從各種參數和機身感覺,建議不把它看做二代的升級款,而是旗艦微單A9的青春版。
A7作為性價比最為均衡的小系列,如果預算少,推薦7000元入a7,但現在距離我買這款的時間又過去了兩年,如果預算夠更推薦9000買增加五軸防抖的A7II代。
7000和9000預算都好說,問題是預算1萬多的同學,容易陷入疑問,到底該買A7R2還是A7III呢?
首先看發售時間,預算足夠的話,數碼產品買新不買貴,A7III作為今年的新款,江湖人稱「小A9」,畫質自不必說。A7R系列像素很高,最常用是用來二次截圖創作,但其實也可以通過攝影技術彌補。
我自己用a7一代經常導出2m大小的照片發常見平臺也足夠。三代還更新了4k視頻拍攝、眼控對焦、10張/秒的高速連拍,以上我不常用,更看重A7III街拍的靜音快門,接近710張的長續航,51200的iso等功能。
綜上,預算過萬時,我會推薦新出的均衡A7III作為日常購機使用。
以上為機身選擇,接下來說鏡頭。說起買相機,討論半天型號,卻對更重要的鏡頭經常忽視,買到不適合自己的。我自己的感覺,是鐵打的鏡頭流水的機身,比如幾年前買的全畫幅相機,目前機身價格跌去40%,鏡頭幾乎原價或有小漲。
如果預算有限,我更願意買舊機身配好鏡頭,反正過幾年鏡頭也就是那些,而機身已經輪換多代。
說起鏡頭,除了索尼原廠鏡頭,也包含各種轉接使用。我在這裡只說原廠,方便理解。萌新首先要分清楚的就是APS-C也就是半畫幅,與全畫幅鏡頭的區別,不要買錯了,比如以下兩款50定焦:
比如你是使用半畫幅A6000,買鏡頭就選寫著APS-C的型號,而全畫幅則是從FE開始,乃至價格不菲的蔡司及大師G鏡頭,比如下面這兩款常見人像焦段。
關於鏡頭配置,來說一下思路。
如果你購買A6000入門,就不用去考慮FE及更高,直接選APS-C鏡頭即可。我自己推薦的是套機鏡頭和50定焦,一近一遠,大光圈和構圖方便都能照顧到,旅行或拍娃拍寵物都行。現在雙套機差不多是5100左右。
之前有同學去線下買各種被推薦,還說買三個變焦嘛,覆蓋常用焦段,有種從大象到螞蟻都不放過的氣魄。問題是,買那麼多也有很大概率閒置,還疑惑說哎呀老師為什麼我拍照不能虛化呢?不夠的走兩步嘛。
如果買A7及以上,你將面臨著FE、蔡司、大師G三種選擇,選到頭痛。簡單來說預算夠就買蔡司和G,和我一樣預算一般就買FE。蔡司主要是85以下定焦為主,大師G則主要是變焦。
這裡列出A7系列比較熱的幾款鏡頭供你參考:
當然索尼大師G也有24-70,到這個階段就是佳能的紅圈鏡頭和尼康金圈鏡頭級別的,所謂大三元常見掛機頭。所以不要覺得微單就一定小或者便宜,索尼表示不信~
最後來整理一下索尼微單購機思路:
半畫幅入門的話,推薦索尼A6000雙鏡頭套裝,家庭或旅行,拍景或拍娃,遠近都行,也可以大光圈虛化。預算多一些就是全畫幅A7一代套機配定焦50鏡頭,一般家用畫質已經足夠。預算再往上走,考慮有五軸防抖的2代,預算超過1萬5,推薦新出的A7III,各方面都繼承自旗艦A9而不是提升於上代A7II。
這個價位雖然和A7R2打架,但依然推薦A7III,均衡的新一代,更適合普通家用。A7s系列主打4K視頻,普通用戶對影像的需求不會這麼高,A7III的4K已經夠用。
價格再往上走,就可以考慮A7R3和A9,這個價位雖然索尼依然稱作微單,重量已經大大增加,加上大師G鏡頭價格重量都不菲。我會更建議你把這兩款和尼康佳能的全畫幅相機綜合考慮,它們都不輕便,畫質或者鏡頭質感則需要進一步對比。
關於全畫幅鏡頭,根據預算選擇,最常糾結的就是1500左右的FE50和4500左右的蔡司55,我自己是因為已經有尼康全畫幅和幾個金圈鏡頭了,所以微單投入比較小入的前者。如果你只想買一個相機,我會建議買蔡司一步到位。如果你想買旗艦微單和大師G鏡頭,這一篇文章顯然不能滿足你。
最後要提醒,千萬別忘記相機總重量。就算在大電商或旗艦店下單,條件允許請一定先去官方線下直營店持握感受。前幾天索尼成都大賞我把上述機型及大部分鏡頭都把玩過,不要在用手握一下覺得不是很重啊,你要想像自己爬山背包負重兩小時還帶著它的感覺。
買相機尤其是全畫幅相機並不是小數目,如果你看完文章有疑問都可以在下面留言,我會儘量為你解答。接下來會更多書寫相機的基礎使用,構圖,用光,意境捕捉等。你會了它們,用A7套機和入門50就能拍出下面的照片。
想買單反和對比其它微單,以下兩篇可供參照閱讀:
2018微單品牌對比購機指南 2018單反綜合購機指南
關於肥魚宅生活:
肥魚,一隻關於生活的技術宅,在成都經營著叫做【有光】的工作室。教吉他和攝影,再做點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