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一秒鐘約有10450人正在享用可口可樂公司所出品的飲料(當然不一定是可口可樂)。
西姆斯集團裝瓶廠為將可口可樂運到偏遠地區的銷售點,需要用小船,沿亞馬遜河流域航行30天才能到達。
擁有最多的自動售賣軟飲料機,全國共有200萬部,其中超過三分之一帶有可口可樂商標。日本最暢銷的非碳酸飲料喬治亞咖啡,就是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
一個大市場和一個公共汽車站都是以「可口可樂」命名,該處是原來的可口可樂裝瓶廠所在地。如果你坐計程車,告訴司機你要去「可口可樂」,那麼司機很可能送你到市場,而非可口可樂真正的可口可樂裝瓶廠
這一篇我們關注的焦點是可口可樂。可口可樂作為最知名的飲品暢銷全球,但可口可樂的由來卻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我說可口可樂是一種毒品,肯定會有人攻擊我,但「Coca-Cola」這一名稱的由來確實與毒品有關。可口可樂的名稱來源於其中的兩個成分:古柯(Coca)的葉子和可拉(Kola)的果實。古柯就是製作大名鼎鼎的古柯鹼的原料,而可拉的果實內含有大量的咖啡因。
可口可樂最早稱為「彭氏法國古柯酒」----從名稱中就看出最早的可口可樂裡融匯了三種成癮性物質:酒精、咖啡因、古柯鹼。因此最早的可口可樂只在藥店銷售。隨著酒精的成癮性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加上宗教等因素,特別是在清教徒較多的美國,極力主張禁酒的呼聲越來越大,為了安撫上述禁酒人士,可口可樂的發明人約翰.彭伯頓將其中的酒的成分去掉,此時可口可樂裡還有兩大癮品:古柯鹼、咖啡因。隨著古柯的大量濫用,以及古柯提取物所引起的巨大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古柯與黑道扯上關係之後,1903年可口可樂又將其中的古柯成分去掉,而以一種不含古柯鹼的萃取液來保持其獨特的口味,並且添加了咖啡因結晶來維持提神效果。至此可口可樂中只含有一種癮品成分:咖啡因。但此舉激怒了哈維.威利博士,此君是極力反對癮品的。於是他於1911年控告可口可樂公司,其起訴理由是這種賣給兒童喝的飲料裡含有咖啡因但標籤上並未標明,這種隱瞞有害成分的行為是因受到譴責的,經過漫長的訴訟過程之後,可口可樂公司終於將可口可樂中的咖啡因減半,請注意這裡說的是減半並不是去除,如果去除了咖啡因那可口可樂就不再是「Coca-Cola"。
1910年美國各地已經可以買到可口可樂,但它當時還僅僅屬於本土產品。1912年可口可樂首次進軍亞洲市場,裝瓶業務正式開始運營。1927年可口可樂首次進入中國,在天津及上海設立裝瓶廠。雖然此時的可口可樂已經開始的全球推廣,但此時還僅僅局限於存在美國背景的文化範圍內還不能說是一種流行,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本土飲料而已就如同「北冰洋」汽水在北京的流傳一樣。但是這種情況隨著戰爭的爆發而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可口可樂公司的老闆羅伯特.伍德拉夫實行了一個政策:不計任何代價將5美分一瓶的可口可樂供應給美國大兵。正是由於這個政策的實施,使得可口可樂伴隨美國大兵的腳步行銷全球,並被介紹給歐洲人和亞洲人。由此可以看出戰爭不僅僅將菸草行銷全球(出門左轉看《菸草》那一篇),還使得可口可樂行銷全球。
可口可樂生產之初包含了三大成癮性物質,但隨著環境的改變,成癮性物質逐漸減少,每減少一種成癮性物質它的銷售範圍就擴大一點(去除酒精銷售範圍擴大到禁酒人群,去掉古柯使它的形象與黑道所代表的的罪惡文化切割因此銷售範圍進一步擴大)。這種減少與增長的關係可能使我們產生一種錯覺:癮品越少就越暢銷。但是這只是一種錯覺,無論可口可樂如何變革配方其中必然要含有咖啡因,咖啡因本身就是一種癮品。缺少了咖啡因的提神作用,可口可樂所帶給人們的感受就會大打折扣。
當然僅僅依靠癮品本身很難使可口可樂暢銷全球,就如同檳榔、卡特等癮品所表現的一樣。一種癮品的全球擴張不僅要依靠人類成癮後的主要覓藥行為,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美國人在二戰期間以救世主的身份參戰並最後取得勝利,從而使美國人具有了救世主、富裕、積極向上等等文化內含,因此美國人的習慣也就成為了時尚、新潮的象徵,而隨美國人行遍全球的可口可樂也就很自然的承載了美國人的形象,所以當一批滿載可口可樂的卡車進入波蘭首都華沙的時候市民才會夾道歡迎。
因此沒有咖啡因,可口可樂的熱潮也就不會存在,咖啡因可以說是讓可樂行銷全球的基石,但如果沒有美國形象的背書,那麼可樂也只是一種局限於很小範圍的小眾飲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