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充電真要來了?無線充電技術普及還要多久

2021-02-23 ZOL中關村在線

2009年,首款無線充電手機上市;2011年,脫離5V1A有線慢速充電的手機也開始出現。隨後,每一年都會有新技術試圖衝擊手機充電體驗的新高度。2021年1月29日,充電再次成為了熱議話題。因為小米和摩託羅拉在同一天公布了「隔空充電」。它們都能讓手機在距充電器1米或更遠的距離下實現「真」無線充電。

不過,雙方並沒有透露隔空充電器的量產時間,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在哪裡能買到呢」成為了最大的疑問之一。要想知道答案,咱們還是得從無線充電的技術原理和發展現狀入手。

無線充電:使用方式分為三類

雖然「隔空充電」聽起來非常「黑科技」,但它其實就是無線充電的一種。從使用方式來看,無線充電有三個大類:電磁感應無線充電、電磁諧振無線充電和射頻(RF)無線充電。

按實現原理區分,無線充電有兩大類,原理相同的電磁感應和電磁諧振無線充電被統稱為「電磁耦合無線充電」,原理獨立的射頻無線充電單獨為一類。

電磁耦合無線充電工作示意

目前市面上支持無線充電的手機、耳機用的基本都是電磁感應無線充電。這些設備會通過磁場的無線磁路代替有線電線,實現電力的傳輸。充電時,充電器和被充電設備都得有線圈,而且兩者的線圈必須對齊,並在極近的距離下(觸碰)才能正常工作。

正在通過電磁感應無線充電充電的手機

電磁諧振無線充電也需要線圈,不過該技術的工作距離更遠(最遠25釐米左右)。電磁諧振無線充電比較受大型設備歡迎,比如汽車和工業機器人。

電磁諧振無線充電

射頻無線充電直接通過充電器內置的天線發射無線信號,被充電設備的天線接收無線信號後,會把無線信號轉換成電力,實現充電。射頻無線充電的工作距離最遠,可以達到數米。

摩託羅拉的隔空充電演示

射頻傳輸本身不是什麼新東西,藍牙、Wi-Fi和對講機之類的無線產品都是基於射頻工作。射頻無線充電只不過會把無線信號轉換為電力罷了,真正的難點在於提高轉換效率。

電磁諧振取代電磁感應?

電磁感應無線充電已經相當普及,大部分高端手機都支持這種無線充電方式,50W級別的快速無線充電已經在4000元的手機中出現。能夠作為充電器給其它設備進行低功率無線充電的手機也不再是稀罕事物。

不過,需要對齊線圈、距離太近、同時充電設備數量少這三大短板限制了電磁感應無線充電的發展。蘋果曾經嘗試通過內部布滿多個線圈的AirPower解決這一問題,但由於無法控制發熱而放棄了該產品。

被放棄的AirPower

其實從技術特性上來講,電磁諧振無線充電更有機會解決充電位置和同時充電設備數的問題,因為該技術對位置和距離要求更低。有公司就做出過「充電筐」,筐裡的多個設備都能在沒有接觸充電器的情況下被同時充電。雖然充電距離不如「隔空充電」,但電磁諧振無線充電的便利性還是比電磁感應無線充電強。

給多設備充電的「充電筐」

再把視線轉移到電動汽車領域,電磁諧振無線充電已經能夠滿足電動汽車的日常使用。WiTricity公司的電磁諧振充電底座能夠在10到25釐米的距離內實現90%到93%的端到端充電效率,充電功率達到11kW以上。目前有線充電樁功率小的有7kW,大的有200多kW。作為無線充電方式,11kW功率還是可以的。

另外,電磁諧振無線充電底座可以穿過瀝青、水泥、冰和雪實現充電。也就是說,停車場不會有妨礙駕駛、凸出於地面的充電底座。甚至有廠商正在嘗試在路面下或半空中鋪設無線充電板(類似有軌電車),實現邊走邊充。

Witricity充電板

全球範圍內,採用電磁諧振無線充電的市售車型有兩款,分別來自寶馬和麥拿輪。國內也已經在2020年5月發布了基於WiTricity公司電磁諧振技術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國家標準》。

不論是在電子產品還是電動汽車領域,相對於電磁感應無線充電,電磁諧振無線充電都更能解決當下消費者的痛點。

隔空充電產品已市售快2年了

射頻無線充電的應用非常少見,但涉水這項技術的公司不少。不僅僅是小米和摩託羅拉,Ossia、Energous和humavox等公司也展示過可以工作的射頻無線充電產品。比如,Ossia在2017年展示的Ossia Cota系統可以給9米範圍內、最多32臺設備同時充電,而且還通過了美國FCC認證。

Ossia Cota

Energous公司涉及的領域更多,該公司正在嘗試把射頻無線充電推入家庭、汽車、辦公、醫療和軍事領域。旗下的WattUp無線充電系統最高支持4.5米的充電距離。2019年8月份,採用WattUp無線充電技術的助聽器就已上市。

支持射頻無線充電的助聽器

加速向隔空充電過渡

從原理上來講,手機無線充電採用的電磁感應式技術相對「落後」。但之所以被廠商廣泛使用,還是因為門檻低。然而這種低門檻犧牲的是用戶體驗,這也是為什麼在科技愛好者之外,手機無線充電並沒有很高的普及度,大部分用戶絲毫不介意使用有線充電。成熟的、低成本的電磁諧振和射頻無線充電器出現後,無線充電才能真正實現大家想像中的那種遠高於插線充電的便利性。

不過,從業界這些專注「隔空充電」技術公司的產品,和小米、摩託羅拉對新技術的自信來看,隔空充電可能已經不再需要長時間的過渡。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麼在消費電子領域(電動汽車前景依舊很好),電磁諧振無線充電應該是沒機會取代電磁感應無線充電了,因為大家很可能會從現有的電磁感應無線充電直接過渡到隔空充電。

相關焦點

  • 隔空充電真要來了?無線充電技術現狀解讀
    隨後,每一年都會有新技術試圖衝擊手機充電體驗的新高度。2021年1月29日,充電再次成為了熱議話題。因為小米和摩託羅拉在同一天公布了「隔空充電」。它們都能讓手機在距充電器1米或更遠的距離下實現「真」無線充電。小米隔空充電演示不過,雙方並沒有透露隔空充電器的量產時間,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在哪裡能買到呢」成為了最大的疑問之一。
  • 劉興亮 | 隔空充電技術的暢想
    再後來有了子母機,不用把整個電話端來端去,只要拿起話筒就行了。你別說,還真有點無線手機的味道。等到大哥大出現後,豪橫的大款兜裡揣著一個好幾斤重的磚頭行走商場,走哪兒打哪兒,令人羨慕。這些人通常都能買得起巨貴的桑塔納轎車。
  • 隔空充電實用性如何 分析一下各類無線充電技術的利和弊
    ,我們來詳細的分析一下這些無線充電技術的利和弊,看看它們在哪些使用環境中更加實用。但小米充電樁由於較大,因此電磁波覆蓋的範圍也要大上不少,這樣在充電的便利性上來說,小米的方案更有優勢,不過總共能給多少設備進行充電目前還是個謎,但考慮到小米本身就在做智能家居的生態鏈產品,設計大範圍的隔空充電也就不足為奇了,或許今後像平板電腦以及掃地機器人等設備也都能通過無線充電來解決電量問題了。
  • 小米、motorola演示隔空充電技術
    對於智慧型手機用戶來說,手機的續航和充電能力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部分。而各手機廠商也在逐年提高相應領域的技術支持。隨著技術的發展,智慧型手機有線/無線充電的功率支持正在越來越高,充電形式也正在變得越來越豐富。今天,小米在充電技術支持上再進一步,正式發布了全新隔空充電技術。
  • 小米隔空充電要來了!輻射大嗎,會不會被偷電?
    據小米方面介紹,小米隔空充電技術核心在於空間定位和隔空能量傳輸,其隔空充電樁內置5個相位幹涉天線,可以對手機進行毫秒級空間定位,精準探測手機位置。目前小米隔空充電技術,已經實現了數米半徑內,單設備5瓦遠距離充電。」  在應用場景上,多設備也可以同時充電(每臺設備均支持5瓦),甚至異物遮擋也不降低充電效率。「手機不論是揣在兜裡還是拿在手上,都能實現自動隔空充電,讓充電擺脫線材、充電底座的束縛,進入真•無線時代。」
  • 小米11的隔空充電有實際意義嗎?
    一早看到雷總發朋友圈,小米11支持隔空充電,毫米波定位,17項專利。確實很炫酷,小米公號也因此收穫一批好評。當然,也有可能是差評沒被放出來。之後沒多久,各種科技媒體集中報導小米隔空充電的玄幻場景,把雷總科幻電影的說法照單全收。微信群當然迎來一波自發推廣,到處有人在討論小米的隔空充電有多牛。
  • 隔空無線充電時代來臨:2021年的C位勢必是屬於「隔空無線充電」,內置隔空充電功能必將成為未來智慧型手機的標配?
    這一系列技術突破信息的背後預示著,2021年的C位勢必是屬於「隔空無線充電」,內置隔空充電功能必將成為未來智慧型手機的標配?合作諮詢:17633983556(電話、微信)隔空無線充電時代的啟幕:     可以發現無線充電的應用場景主要是電子設備、傳感器、電動汽車等領域,無線充電距離覆蓋零到數百米,但因電磁輻射超標,遠距離無線充電技術的量產和實用化阻礙重重。
  • 小米首發隔空無線充電技術,真正的無線充電就是這樣,我什麼時候能用上?
    剛剛,小米在雷軍微信公眾號發布了隔空無線充電技術。
  • 揭秘小米隔空充電技術原理
    1月29日上午,小米正式發布了隔空充電技術(MI Air Charge),不用插線,不用底座,可以給智慧型手機進行遠距離無線充電……從十九世紀末,美籍科學家尼古拉·哥斯拉發明「特斯拉線圈」以來,人類就對隔空取得進行著不斷的嘗試。截至目前,科技實現了無線充電,甚至功率已經做到了80W以上。但真正意義的隔空充電,研發依舊困難重重,沒有進行商用。在無線充電的道路上,小米一直都是激進者,從2020年3月的40瓦、小米10至尊紀念版的50瓦,再到10月的80瓦,短短半年多時間李,小米無線充電功率已經實現翻倍。
  • 華為申請雷射充電專利,隔空充電真的要來了
    作為智慧型手機的動力補足,我們經歷了從最開始的5V1A到現在的120W快充,也實現了無線充電甚至無線快充。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在手機充電技術上我們還有更多可能。最近就有外媒報導,華為提交了一項新的雷射充電技術專利,這項技術可以實現在遠距離為設備進行無線隔空充電。
  • 隔空充電爛大街?OPPO捲軸手機大秀隔空充電是真實用還是虛晃一槍?
    在今年,OPPO於MWC上為我們帶來了其獨創的隔空充電技術,通過特殊的無線充電保護套,能夠實現最高7.5W的「隔空充電」,不僅如此,該隔空充電技術並不會受到角度和移動的影響,能夠真正實現邊玩邊充。在小編看來,相較於傳統的充電方式,OPPO的隔空充電技術無疑是幫助手機遊戲的重度玩家解決了手機線礙事的煩惱,同時也使得無線充電不需要再固定在無線座充上,提升了便捷性。
  • 聯想小米的隔空充電技術靠譜嗎?輻射會不會超標?
    一夜之間,隔空充電技術突然火了。最近,摩託羅拉和小米相繼發布了隔空充電技術,蘋果、小米剛剛取消了購機附贈充電頭,難道就這麼一會兒功夫,告別充電線的日子也要來了?隔空充電技術是怎麼實現的?會影響人體健康嗎?最先公布隔空充電技術的是聯想旗下的摩託羅拉。
  • 小米/摩託羅拉官宣隔空充電
    小米正式發布自研隔空充電技術,率先進入真無線時代,一起來看看這種充電體驗。
  • 小米隔空充電技術發布
    小米又給我們搞了一個大新聞,發布了一項全新的充電技術——隔空充電技術。根據官方的對於隔空充電原理的說明,想要實現隔空充電,除了有發射端,接收端也要有對應的適配,實驗用的小米手機內建了「信標天線」和「接收天線陣列」。信標天線通過低功耗方式在空間場內廣播位置信息,14根天線組成的接收天線陣列,將充電樁發射的毫米波信號,通過整流電路轉化為電能,實現隔空充電。
  • 深度:揭秘小米隔空充電背後技術,輻射怕不怕?速度快不快?
    摩託羅拉也在今天一大早搶在小米前一個多小時展示了自家的隔空充電技術,其充電發射器更加小巧。2017年iPhone X剛剛發布時,手機無線充電功率僅為7.5W,僅僅三年多過去,小米在去年10月將手機無線充電功率推升至80W。目前華為、OPPO量產的無線充電功率在40W左右,小米為50W,在無線充電功率達到了有線充電水平之後,隔空充電這種「真無線」充電方式可能將成為了下一個技術突破口。
  • 手機隔空充電,需要擔心輻射問題嗎?
    不過摩託羅拉的這個技術,似乎中間不能有東西阻擋,視頻裡也演示了,當有人用手擋住充電發射器後,兩臺手機充電就停止了。就在摩託羅拉發布不久,小米也發布了自家的隔空充電技術。官方信息顯示,小米自研的隔空充電樁內置5個相位幹涉天線,可以對手機進行毫秒級空間定位,精準探測手機位置。
  • 智能+ 行業動態 | 重新定義無線充電,小米「隔空充電」 技術首發
    近日,雷軍在個人公眾號發文宣布,小米正式發布隔空充電技術,並率先在小米11上實現。雷軍表示,從2018年開始,小米已經連續多次打破手機行業的無線充電紀錄。2020年8月,小米全球首發了80瓦無線秒充技術,充電效率幾乎媲美市面上最快的有線快充。據了解,小米隔空充電,技術核心在於空間定位和隔空能量傳輸。
  • Energous發布全新隔空充電技術:5.5W實現5米距離的充電!
    在演示視頻當中,接收端設備不需要任何充電線、充電底座,即使距離發射端設備數米遠,也能實現自動隔空充電。同一天,聯想旗下的摩託羅拉也發布了自己的隔空充電技術,同樣也展示了遠距離無線充電的魅力。近日,總部位於美國矽谷的無線充電技術廠商Energous宣布推出一款5.5W主動能量採集開發工具包。
  • 揭秘小米與摩託羅拉的隔空充電技術,輻射問題將成隱憂?
    然後通過144個天線構成的相位控制陣列,通過波束成形將毫米波定向發射給手機,以實現隔空充電。當然,與以往的無線充電技術一樣,手機(接收端)也需要內置相應的組件,才能接收到發射端發出的能量。不同的是,傳統的無線充電手機內部內置的是線圈,而手機要支持隔空充電,內部則需要內建「信標天線」和「接收天線陣列」。
  • 無線充電的技術原理和發展現狀
    雖然「隔空充電」聽起來非常「黑科技」,但它其實就是無線充電的一種。2009年,首款無線充電手機上市;2011年,脫離5V1A有線慢速充電的手機也開始出現。隨後,每一年都會有新技術試圖衝擊手機充電體驗的新高度。2021年1月29日,充電再次成為了熱議話題。因為小米和摩託羅拉在同一天公布了「隔空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