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小於0.1mm,4英寸矽片容納100萬個,康奈爾大學四腳機器人登Nature

2021-02-24 機器之心

這款機器人通過使用一種新的微型致動器,實現了在液體中的自由行走。

1959 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納米技術界卓有遠見的研究者理察 · 費曼提出:「吞下外科醫生」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即製造一個微型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在血管中穿梭以進行一些手術治療。這種對未來的標誌性想像突出表現了對微米級機器人技術領域的現代期望:將自動化設備部署在其大型同類產品無法到達的環境中。但是,這種機器人的構造存在著諸多挑戰,包括如何組裝微型機器裝置方面的困難。近日,在最新一期的《Nature》雜誌中,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子與系統工程系助理教授 Marc Miskin 等人研究出一種電化學驅動設備,該設備能夠推動雷射控制的微型機器人通過液體,並且可以很容易地與微電子組件集成,以構建完全自主的微型機器人。該研究團隊由康奈爾大學的兩位教授 Itai Cohen 和 Paul McEuen 以及 Marc Miskin 共同領導。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26-9這款微型機器人包含一個矽光伏材料製成的簡單電路,該電路充當軀幹和大腦的角色,而四個電化學致動器構成了機器人的腿。該微型機器人的厚度大約為 5 微米、寬約 40 微米、長度在 40 至 70 微米之間,體積大致相當於草履蟲等微生物。這款機器人可以在 200MV 的低電壓和 10nW 的低功率條件下移動,雖然體積很小,但依然保持牢固和魯棒性。此外,這款機器人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成,所以它們可以實現大規模並行生產,4 英寸的矽片上可以容納約 100 萬個機器人。

在設計中,研究者考慮到,為液體環境中移動的微型機器人設計推進策略具有挑戰性,這是因為強大的阻力會阻止微型物體保持動量。所以,為了克服這一困難,Miskin 及其同事設計了微型致動器,它能夠將能量轉換為運動動力。只需施加少量電流,該致動器就可以摺疊和展開。此外,電流會導致周圍溶液中的離子吸附到致動器表面,從而改變了機器人腿部的應力,進而使其彎曲。研究者使用與製造計算機晶片相同的納米製造技術來構造這些致動器。

Miskin 及其同事不僅設計和測試了單個微型致動器,還開發了原型微型機器人。該原型採用 4 個上述致動器作為機器人的腿。,讓它們能夠在液體中緩慢移動。四條腿連接到機器人中央機架上的多個光伏板(太陽能電池)。當操作者將雷射照射在不同的太陽能片上,機器人就會交替彎曲前腿和後腿,以推進機器人移動。十幾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為液體中的微粒開發機載推進機制(propulsion mechanism)。通過向這類粒子添加功能補丁和其他特性,比這款微型四腳機器人體積更小且速度更快的機器人早已被開發出來。所以,這款機器人的特殊性體現在哪裡呢?這款機器人的關鍵改進在於推進機制的效率。另外一點改進是這款微型機器人使用的致動器具備與微電子電路集成的巨大潛力。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未來的應用不僅要求微型機器人在需要的時候進行遊泳的動作,而且還要藉助機載傳感器和邏輯電路的輸入來執行更高級的指令。此外,這款微型機器人採用了一種新穎的設計理念。研究者沒有為靜態粒子添加推進機制(propulsion mechanism),而是將原型機器人微型化,最終設計出一款具有電子控制機械腿的行走機器人。由於致動器的構造採用與製作電路板相同的技術,所以未來機器人的「大腦」(即邏輯電路)和腿原則上可以實現同時製作出來。並且,由於致動器可以通過電子電路中的低功率電流來操作,因此傳感器和邏輯組件可以實現與致動器的無縫集成。接下來通過幾張圖了解這款微型四腳機器人的技術細節。

下圖 2 為基於鉑的串聯式彈性致動器(Series Elastic Actuator, SEA)的結構。

下圖 4 為微型機器人的初始配置以及運動過程中距離和速度的圖像。

想要直觀地了解這款微型四腳機器人的運動,請戳以下視頻: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421-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26-9https://news.cornell.edu/stories/2020/08/laser-jolts-microscopic-electronic-robots-motion

Amazon SageMaker 是一項完全託管的服務,可以幫助開發人員和數據科學家快速構建、訓練和部署機器學習 模型。SageMaker完全消除了機器學習過程中每個步驟的繁重工作,讓開發高質量模型變得更加輕鬆。

現在,企業開發者可以免費領取1000元服務抵扣券,輕鬆上手Amazon SageMaker,快速體驗5個人工智慧應用實例。

© THE END 

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獲得授權

投稿或尋求報導:content@jiqizhixin.com

相關焦點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問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
  • 中國半導體矽片產業新進展,中芯晶圓大尺寸矽片項目封頂
    日前,總投資60億元的杭州中芯晶圓半導體大尺寸矽片項目(以下簡稱「中芯晶圓大尺寸矽片項目」)正式封頂,預計將於明年4月投產。中芯晶圓大尺寸矽片項目封頂10月8日,中芯晶圓大尺寸矽片項目舉行了廠房封頂儀式,標誌著項目已正式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工作。
  • 微型機器人革命:微若塵埃 智比爬蟲
    不過這些機器人的尺寸非常微小,如同一顆灰塵。一塊計算機使用的晶片之上,能夠並排放置成千上萬這種小型機器人。只要我們一聲令下,這些小東西就會行動起來,自由地到處爬行。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氣與系統工程學教授Miskin博士表示,「我們可以使用大家最喜愛的矽電子產品,在上面安裝上肢體,這樣就可以構建起上百萬個這樣的微型機器人。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我們的發展願景就是如此。」
  • 電池尺寸發展方向,光伏組件、電池片最新效率記錄
    另外,組件進入4.0,5.0時代,最簡潔的途徑是增加電池和組件尺寸。許多企業微調矽片電池尺寸從而達到產品的競爭優勢,使得目前矽片尺寸出現多種選擇,給產業鏈上下遊配合出現麻煩。增加了產品庫存。因此急需制定矽片尺寸標準。通過行業主要矽片,電池組件企業近兩年的討論投票,有三個矽片尺寸被選為行業推薦使用標準尺寸,分別是156.75mm,158.75mm 和166.00mm。
  • 晶圓和矽片的區別
    矽在自然界中以矽酸鹽或二氧化矽的形式廣泛存在於巖石、砂礫中,矽晶圓的製造可以歸納為三個基本步驟:矽提煉及提純、單晶矽生長、晶圓成型。用直拉法生長後,單晶棒將按適當的尺寸進行切割,然後進行研磨,將凹凸的切痕磨掉,再用化學機械拋光工藝使其至少一面光滑如鏡,晶圓片製造就完成了。單晶矽棒的直徑是由籽晶拉出的速度和旋轉速度決定的,一般來說,上拉速率越慢,生長的單晶矽棒直徑越大。
  • 晶圓和矽片的區別!
    矽在自然界中以矽酸鹽或二氧化矽的形式廣泛存在於巖石、砂礫中,矽晶圓的製造可以歸納為三個基本步驟:矽提煉及提純、單晶矽生長、晶圓成型。用直拉法生長後,單晶棒將按適當的尺寸進行切割,然後進行研磨,將凹凸的切痕磨掉,再用化學機械拋光工藝使其至少一面光滑如鏡,晶圓片製造就完成了。單晶矽棒的直徑是由籽晶拉出的速度和旋轉速度決定的,一般來說,上拉速率越慢,生長的單晶矽棒直徑越大。
  • 科普 | 晶圓和矽片的區別!
    矽在自然界中以矽酸鹽或二氧化矽的形式廣泛存在於巖石、砂礫中,矽晶圓的製造可以歸納為三個基本步驟:矽提煉及提純、單晶矽生長、晶圓成型。用直拉法生長後,單晶棒將按適當的尺寸進行切割,然後進行研磨,將凹凸的切痕磨掉,再用化學機械拋光工藝使其至少一面光滑如鏡,晶圓片製造就完成了。單晶矽棒的直徑是由籽晶拉出的速度和旋轉速度決定的,一般來說,上拉速率越慢,生長的單晶矽棒直徑越大。
  • 神工股份首批8英寸半導體矽片正式下線
    1月18日下午,錦州神工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舉辦了8英寸半導體矽拋光片產品下線儀式,這標誌著公司半導體大矽片戰略布局迎來了一個新的裡程碑,向實現「半導體材料國產化」這一宏偉目標又邁進了堅實一步。副市長安錦香、區四個班子主要領導、湯河子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及區相關部門領導出席儀式,並在現場見證了8英寸半導體矽拋光片首批產品的正式下線。
  • 矽片行業產能過剩?
    2016年4月,該項目一期投入試生產;2016年5月第一根IC級8英寸單晶矽棒成功拉出;2016年9月第一根IC級12英寸單晶矽棒成功拉出;2016年10月 第一批IC級單晶矽順利下線。達產後將實現8英寸矽片年產600萬片、12英寸矽片年產60萬片的產能。
  • 一文了解康奈爾大學機械手臂發展史
    機器手的目標是全方位的接近人手,並且超過人類,比如給人類按個按摩啦,捏個肩,捶個背啦,如果大家看過生活大爆炸的話,應該會記得第四季
  • 以210mm矽片及組件尺寸標準化為新起點,引領全球低碳能源新時代
    11月,通威股份發布公告,公司下屬子公司永祥股份、通威太陽能擬分別與天合光能共同投資年產4萬噸高純晶矽項目、年產15GW拉棒項目、年產15GW切片項目、年產15GW高效晶矽電池項目。通威與天合光能合作的矽片(拉棒+切片)產能主要定位於210mm產品,差異化擴張矽片產能。
  • 5.4英寸的iPhone12有多大?這尺寸舒服了
    5.4英寸的iPhone12、6.1英寸的iPhone12 Max、6.1英寸的iPhone12 Pro、6.7英寸的iPhone12 Pro Max。
  • 這尺寸舒服了!5.4英寸的iPhone12有多大?
    iPhone12、6.1英寸的iPhone12 Max、6.1英寸的iPhone12 Pro、6.7英寸的iPhone12 Pro Max。其中尺寸最小的入門版5.4英寸的iPhone12可能會是很多用戶期待的,一個是因為價格會是iPhone12系列最便宜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的尺寸小,會受到很多喜歡小屏手機的用戶的青睞。由於iPhone12隻有5.4英寸並且還是全面屏,所以很多小夥伴也比較好奇它到底有多大?
  • 半導體矽片:突破外商壟斷,國產替代之路開啟
    在12寸矽片市場中,前五大廠商更佔據將近98%的市場份額。2、全球矽片產業市場3、我國大矽片高度依賴國外我國大尺寸矽片長期依賴外國,其中12英寸矽片全部需要進口。中國大陸矽片供應商主要生產6英寸及以下的矽片,4-6英寸矽片基本可以滿足需求。據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近年國內對8英寸矽片的需求年增長率穩定在10%左右,2016年全年國內需求為804萬片,預計到2018年需求將達到81萬片/月。而能量產8英寸矽片的僅包括外資在華工廠的少數廠家,合計產能23.3萬片/月。我國12英寸矽片尚無量產產能。
  • 發改委出手整治晶片項目,產能過剩會否出現在半導體大矽片上?來南京大矽片論壇,一起探討
    這種現象在半導體大矽片領域有沒有?建設停滯、廠房空置的情況相對少些,但籤約後「失聲」的項目不在少數。舉個例子,2018年9月,廣西欽州市與廣西啟世半導體有限公司籤訂了年產1440萬片集成電路用12英寸大矽片項目。該項目宣稱總投資30億美元,將分三期建設。1440萬片12英寸大矽片是個什麼概念?
  • 2020年全球矽片產業情況
    2019年11月22日,環球晶圓位於韓國天安的MKC二廠竣工,主要生產12英寸矽片,月產能約17.6萬。 2020年6月,環球晶圓又宣布中德分公司擴建12英寸產能,預計2年內完成廠房建設、機臺安裝和量產。
  • 中國天眼新發現登Nature封面:恆星形成速度比我們想像快10倍
    △ FAST探測分子雲磁場,圖片來自國家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利用原子輻射手段探測分子雲磁場的從0到1的突破。「如果要抵禦密度增加100倍帶來的引力,磁場需要更強,但這並沒有發生」,李菂說。
  • Nature/Science系列9篇,北航趙立東再發Science,北大郭少軍Nature丨頂刊日報20190928
    PdMo雙金屬烯的薄層結構使得該催化劑具有高的電化學活性表面積(138.7 m2/gPd)以及高的原子利用率;在鹼性溶液中,0.9V的條件下(相對於RHE),該催化劑ORR的質量活性為16.37 A/mgPd,分別是商用Pt/C和Pd/C催化劑的78倍和327倍,並且經30,000個循環後,幾乎沒有衰減。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實現了超100000 dpi的量子點印刷!
    這種單分散、大小精確可調(1-100 nm)、形貌可控、具有獨特的尺寸效應和功能的納米顆粒作為"納米積木",是新型納米器件的理想構建基元。但是,如何將多種功能納米顆粒高精度、高選擇性、快速、可控地組裝成為納米圖案乃至器件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尋找可靠的組裝方法是研究者和產業界一直追求的目標。
  • 大神offer|恭喜L同學斬獲康奈爾大學offer!
    2020恭喜再來人學員獲得康奈爾大學Jacobs Technion-Cornell Dual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s with a Concentration in Conn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