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通信】萬物互聯,連接的生態——物聯網行業報告卷一

2021-02-20 華泰通信行業研究


聯繫人:周炎

本篇是我們物聯網系列報告的第一篇,對物聯網生態系統的成長邏輯進行梳理,並從發展階段、市場前景、技術標準等多角度闡述物聯網生態正值爆發前夜。運營商的轉型需求成為重要驅動因素,生態價值鏈將逐漸從硬體向軟體、平臺、服務轉移。行業投資從早期向中後期過渡,巨頭加速整合,A股併購增加。

核心觀點

1、物聯網生態發展元年,行業進入爆發前夜

物聯網正經歷從硬體、傳感等基礎設備向軟體平臺和垂直行業應用升級,邁入發展第二階段,萬物互聯的產業生態才剛起步。預計2020年全球將有500億連接,是當前連接數的6-7倍,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是當前電信運營規模的2倍。驅動物聯網生態發展的因素逐漸成熟,硬體成本下降、雲計算大數據與行業結合、5G和NB-IOT等技術推進。生態所處階段,正值爆發前夜。

2、物聯網生態價值鏈向軟體平臺轉型

麥肯錫數據表明,未來物聯網價值鏈的最大份額將會在軟體和服務方面,而非硬體,至2025年,軟體和服務提供商營業收入佔比將達到85%。平臺將是產業生態的核心,應用支持平臺(AEP)和連接管理平臺(CMP)領域將可能出現行業巨頭。運營商布局CMP具備先天網絡優勢,網際網路布局AEP具備場景和應用優勢,兩互相滲透。國外物聯網平臺領先國內,誕生了Jasper、愛立信DCP等領先企業,國內尚處於起步階段。

3、運營商轉型驅動產業生態發展

物聯網成為電信運營商轉型重點方向,基於人與人的移動互聯趨於飽和,萬物互聯成為拉動運營商收入和提升網絡運營效率的新增點。我國三大運營商加快物聯網平臺布局,著力點在連接管理平臺,並向應用開發平臺拓展,驅動業務快速增長。中國聯通採取與Jasper合作的模式,自去年6月上線至今,用戶已近千萬,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採用自建平臺方式開展物聯網業務。移動、聯通、電信今年新增用戶預計分別為3000萬、2000萬、1200萬,合計6200萬,實現快速增長。

4、物聯網投資從早期走向中後期和併購

物聯網投資正經由早期風投向中後期過渡,投資總規模和單筆投資金額逐步增長,可供併購的項目得到不斷增加。巨頭和產業資本攜產業鏈優勢加速投資、併購布局。2015年以來,A股在物聯網板塊的併購開始增加,物聯網平臺、車聯網、工業網際網路成為重點投資併購方向。隨雲計算、大數據的發展,平臺型和運營型企業將可能會成為資本下一步追捧的方向。

5、投資建議:重點布局平臺運營型企業和垂直行業應用

物聯網板塊2016年-2017年平均增速為79%、58%,PE均值為66x、41x,PEG在0.8左右。行業高增長及外延併購帶來的整合效應成為公司驅動力。重點看好平臺企業和垂直行業應用。物聯網重點組合:宜通世紀、國脈科技、旋極信息、東土科技。建議關注:商業城、思創醫惠、盛路通信、中興通訊

風險提示:運營商推進低於預期、標準制定進程低於預期、政策推進低於預期、物聯網的信息安全配套滯後




一、生態元年,爆發前夜

1、物聯網的定義: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

物聯網,即The 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是指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行業內對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傳感、全球定位系統、雷射掃描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等。

物聯網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網際網路,是在網際網路概念的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

物聯網的應用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絡可樂販售機--Networked Coke Machine。199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建立「自動識別中心」,提出「萬物皆可通過網絡互聯」,闡明了物聯網的基本含義。近年來,3G、4G等移動寬帶,以及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物聯網產業逐漸由硬體向軟體、平臺化發展,由過去單一的技術應用逐漸向物聯網生態系統的路徑演進。萬物互聯是物聯網生態系統實現的必要條件,除了物物聯網之外,還必須支持這些物理對象所產生和傳輸的數據,由人、物、平臺、網絡、數據等一共構成物聯網生態的要素。

Gartner將物聯網平臺納入「2016十大戰略IT技術趨勢」,根據Gartner的預測,其提出的十大戰略性技術趨勢將在2020年之前形成重要商機。

2、發展階段:邁入第二階段,行業處在爆發前夜

然而,大多數人可能忽視了一點,當前物聯網所處的生命周期的位置,非常類似於1999年的網際網路,或者2007年的智慧型手機,正處於爆發的前夜。

此前,物聯網的生態系統還不成熟,此外,物聯網和網際網路存在根本區別之處,物聯網不僅和軟體相關,也涉及硬體。物聯網的普及是先從硬體開始的,比如最早的RFID,以及近幾年比較熱的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都受益於硬體的快速迭代,但是和軟體相比,硬體具有幾大劣勢:其一,硬體的迭代速度遠不及軟體;其二,硬體產品的試錯成本高,而軟體可以不斷修改Bug;其三,硬體產品一旦投放後沒有市場,投資回報率近乎於零,而軟體的代碼則可以另外複製使用。因此,很多物聯網創業型企業的首個產品交付周期大概為18-24個月,要遠高於軟體或者網際網路創業企業。

儘管如此,我們逐漸意識到,去年以來的技術創新開始轉向軟硬體一體化,比如VR/AR、無人機、智能駕駛等,而這些產品應用的創新點在於智能化,物聯傳感技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這將可能會帶動物聯網產業鏈的提速和升級。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判斷當前物聯網的發展正在進入第二階段。無獨有偶,麥肯錫的研究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指出物聯網現在介於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之間,包括一些巨頭在內的企業的關注點開始出現分化,有一些公司關注的重點在基礎設施模塊,例如連接設備,感應器和其他物聯網設備,而另一些公司則專注於物聯網應用軟體、平臺、數據分析與處理和信息安全等。


從需求層次來看,物聯網首先是滿足對物品的識別及信息讀取的需求,其次是通過網絡將這些信息傳輸和共享,隨後是聯網物體隨著量級增長帶來的系統管理和信息數據分析,最後改變企業的商業模式及人們的生活模式,實現萬物互聯。

近幾年,隨著高速寬帶網絡的普及,和大數據、雲計算的發展,以及物聯網平臺型企業的成長和行業標準的推進,對物聯網行業的需求也隨之升級,從基礎的物品識別、網絡信息傳輸,開始向平臺管理、數據分析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升級,如此一來,物聯網的雲、管、端的信息閉環將會打通。


3、市場規模:萬億市場,大幅超過移動通信市場

GSMA預計到2015年底,全球移動通信用戶達到75億,超過人口總數,滲透率超過100%,人與人的通信增長已顯瓶頸,未來五年主要增長點將在於萬物互聯帶來的物聯網增長。

如果用訂閱物聯網的用戶和移動用戶數之比作為物聯網滲透率指標,根據Berg Insight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物聯網的平均滲透率只有3%左右。相比之下,北歐的滲透率較高,達到20%左右,其他歐美大部分發達國家的滲透率低於10%,中國作為經濟體量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物聯網的滲透率不足5%。

根據思科的預測,未來10年,全球物聯網產值將達到8萬億美元。此外,物聯網將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硬體未來將不再是獲利的主要來源。Gartner指出,到2020年,來自應用和服務的產值將佔物聯網總產值的70%,遠超半導體、通訊技術和雲端平臺的產值。

IC Insights和Gartner等諮詢機構對物聯網行業發展前景給出更為具體的預測,IC Insights預計,2015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達到624億美元,同比增長29%。Gartner預計,到2020年全球會有240億臺物聯網設備聯網,而思科、華為、愛立信則估計2020年物聯網連接數量在500億至1000億個之間,遠超現在70多億部手機數量。其中,用於運動健身、休閒娛樂、醫療健康等的可穿戴設備會成為主要應用。根據我們的測算,2020年人均連接設備數將從當前的1.7個,上升到4.5個。



4、國內現狀:政策和市場具備,產業亟待升級

1)我國物聯網產業將達到電信產業的兩倍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表示,物聯網和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安全、SDN/NFV等並列為「2016信息通信十大趨勢」。2016年,物聯網邁向2.0時代,全球生態系統將加速構建。

在我國,物聯網的發展過去一直處於政府主導與保護階段,新一屆政府將物聯網作為重點產業打造,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雲計算和物聯網發展,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布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隨著物聯網應用示範項目的大力開展,「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國家戰略的推進,以及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和市場的驅動,將激發我國物聯網市場的需求。


根據Wind數據,2014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6200億元,同比增長24%,2015年市場規模達到7500億元,同比增長21%。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預計,到2020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將達到2萬億,未來5年複合增速22%。相比之下,2015年,我國電信業務收入完成1.13萬億,同比增長僅0.8%,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物聯網產業規模將達到目前電信產業規模的2倍以上,孕育的產業鏈機會巨大。


2)中低端硬體產業為主,亟待向晶片、軟體、平臺升級

截止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已形成包括晶片和元器件、設備、軟體平臺、系統集成、電信運營、物聯網服務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2015年,我國M2M(Machine to Machine)連接數突破7300萬,同比增長46%。RFID產業規模超過300億元,傳感器市場規模接近1000億元,但產業優勢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硬體領域。

整體來看,我國在M2M服務、中高頻RFID、二維碼等產業環節具有一定優勢,在基礎晶片設計、高端傳感器製造、智能信息處理等產業環節較為薄弱,物聯網大數據處理和公共平臺服務處於起步階段,物聯網相關的終端製造、應用服務、平臺運營管理仍在成長培育階段。


上遊RFID和傳感器生產領域,具有上海華虹、大唐微電子、國民技術、歌爾聲學、漢威電子、華工科技等核心企業,但傳感器產業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高端產品自給率不足。目前,我國從事傳感器的研製、生產和應用的企業有2000多家,從事微系統研製、生產的企業有50多家,產品種類共計6000多種,年產總量40多億隻,市場銷售額突破1000億。但我國傳感器小型企業佔比超過七成,產品以低端為主。高端產品進口佔比較大,其中傳感器約60%,傳感器晶片約80%,MEMS晶片基本100%進口。

中遊軟體、系統集成領域,缺乏平臺級的開發廠商,三大運營商和一些初創企業在物聯網平臺上有布局,也初見成效,但是和國際領先的企業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從企業數量和分部區域來看,目前我國物聯網及相關企業超過3萬家,其中,中小企業佔比超過85%,已初步形成環渤海、長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空間格局,已有4個國家級物聯網產業發展示範基地和多個物聯網產業基地。



二、生態要素具備,行業標準和產業鏈走向成熟

1、生態要素已具備

1)硬體成本持續下降

物聯網技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能力使得數百萬個或者上億個接入設備,實現物體和網際網路的連接,實現長距離和短距離通信,那麼,有兩個指標將會對物聯網發展構成影響:低成本和低功耗的硬體、無處不在的連接和在線服務。

對於低成本和低功耗硬體,其組件成本和計算能力需要持續下降才能保證物聯網應用的性價比提升。目前,就技術而言,很多物聯網應用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但是其高昂的部件成本,例如傳感器節點(帶有通信能力和電源供給能力)阻礙了實際實施的進度。

「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至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以及「庫梅定律」(即每隔18個月,相同計算量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會減少一半)同樣適用於物聯網領域,這兩個理論基礎決定了物聯網的無線傳感器未來可以利用更小的電量消耗來達成更快的處理效果。

根據麥肯錫的數據,近年來微電子成本的下降帶來了關鍵組件的成本下降,從而帶動整體硬體成本大幅下降,這一點成為物聯網生態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包括傳感器、RFID電子標籤、雲存儲、網絡傳輸等,並且計算、存儲、傳感等硬體越來越微型化,給物聯網的產品部署帶來極大便利,能耗降低顯著提升。




2)雲計算、大數據支撐物聯網雲平臺建設

「無處不在的連接和在線服務」將受益於移動帶寬的提速,和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由於物聯網節點的海量性和大部分節點處於全時工作,節點生成數據的數量規模和頻率遠大於網際網路。根據IDC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超過40 ZB(4萬億GB),其中,物聯網產生的數據量將超過10 ZB。

一些物聯網行業應用,如車聯網、智能電網、設備聯網監測等,海量終端連接帶來的採集數據也同樣是海量的,而且大部分是非結構化、多樣性和存在噪聲的數據,使得傳統IT解決方案無法滿足物聯網快速發展催生出來的數據處理需求,因此,物聯網與雲計算、大數據的結合變得水到渠成。

基於雲平臺,物聯網運營商可以為軟體開發商提供雲服務,節省軟體開發成本,並且支持軟體在平臺雲應用的發布,節省客戶部署成本。愛立信的研究表明,採用其雲服務解決方案具備鮮明的優點:初始投資小,沒有不良資產隱患,上線時間短,通常只需要3個月。而其幫助客戶自建的物聯網平臺,上線通常需要18個月,而且投資較大,對於處於發展初期的物聯網客戶而言,投資風險較大。並且,基於雲計算架構的物聯網平臺在大數據採集、分析和處理方面具備天然優勢。

現在的第三方物聯網平臺絕大部分都是基於雲計算架構的雲平臺,包括Jasper、愛立信DCP、機智雲、傳感雲等。一些地方政府主導的和物聯網相關的雲計算中心、雲計算平臺,主要是IaaS模式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會成為政務雲的一部分。

隨著物聯網應用的增多,物聯網SaaS應用將出現爆發增長,比如Jasper的物聯網平臺便是基於SaaS,在SIM卡移動管理等多個功能應用中全球領先,機智雲是國內智能家居領域領先的SaaS服務企業。

物聯網PaaS平臺對能力開放要求會更高,需要提供一些類似智能硬體自助開發的平臺,比如中國移動的OneNet物聯網開放平臺,以及BAT等網際網路巨頭的物聯網平臺。並且,有一些SaaS企業也在通過完善自主開發平臺逐步向PaaS演進,比如機智雲。


3)5G技術演進,更好支持物聯網發展

按照國際電信聯盟的時間表,預計2020年後,5G將全面投入商用。在MWC 2016(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美國Verizon宣布其已經開始在Texas Oregon以及New Jersey兩地開始進行5G測試。同時,AT&T也宣布,開始在其實驗室進行5G測試。國內,中國移動提出滿足2020年5G商用部署的需求,那麼也意味著商用將在5年後啟動,並且有望於2018年啟動試驗網。

投資者對於5G的認識,可能更多停留在其網絡效應上,包括:10-100倍的網絡速率,10-100倍的互連終端設備數量,1000倍的數據容量,時延降低到5毫秒以下,電池壽命延長10倍可至數年。但是,忽視了技術演進的本源是應用,5G的出現不只是一張新的移動寬帶網絡,其設計的出發點是考慮更加全面的行業應用,5G和物聯網將形成很好的結合。

根據GSMA對5G用戶的潛在帶寬和時延的要求,傳統的M2M應用中所需要的硬體遠程控制、監測傳感等在現有無線網絡下已經可以實現(運營商目前發放的物聯網SIM卡都是基於2G/3G/LTE)。但是,在萬物互聯的場景下,機器類通信、大規模通信、關鍵性任務的通信對網絡的速率、穩定性、時延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自動駕駛、AR、VR、觸覺網際網路等新應用對5G的需求十分迫切。


愛立信在《2016年ICT 產業發展趨勢報告》中提出,在通向5G的道路上,無線網絡的演進主要包括以下主要的內容:第一,獲得更多的頻譜資源,以部署新的空口技術(NX);第二,在現有可用的頻譜範圍內,以後向兼容的方式升級現有的LTE技術;第三,必須考慮不同類型物聯網(IoT)接入解決方案;第四,在網絡架構上,融入更多面向5G的要素,如靈活組網,超簡網絡技術等等。



2、標準統一併快速推進

1)基於NB-IoT的物聯網標準將正式確立

萬物互聯的基礎是要有無處不在的網絡連接,未來基於萬物互聯的連接方式將呈現多樣化,按照不同應用對網絡能力的要求、時延、帶寬、價值,可分為上中下三層。頂層是低時延、高帶寬、高價值的業務,底層則是低容量、低帶寬的保障性業務,不同的業務需要的連接方式不同。運營商的網絡是全球覆蓋最為廣泛的網絡,在接入能力上具備獨特的優勢,並且基於SIM/eSIM形成一個最真實的用戶管理體系。因此,基於廣域低功耗蜂窩技術的物聯網標準將大大推進物聯網應用的普及速度。


根據愛立信和中國移動的預測,未來60%的連接將通過廣域低功耗蜂窩技術來實現,NB-IoT將重點瞄準這60%的市場。另外,30%市場需要中等保障,比如智能家居等,需要通過傳感器、WiFi、低功耗藍牙、Zigbee等技術實現,剩下還有10%的高保障業務,比如智能駕駛、智慧醫療、虛擬實境等,需要大容量、實時傳輸、智能處理等,還將依賴於5G/LTE等高速移動蜂窩技術。

運營商主導了NB-IoT和移動蜂窩技術發展,但是,目前真正承載到行動網路上的物與物(M2M)連接只佔到連接總數的10%(因口徑不同,前面我們提到一個數據,全球物聯網滲透率僅在3%左右),剩下大部分的M2M連接通過藍牙、WiFi、Zigbee等技術來承載。此外,物聯網的技術標準要解決兩個基本問題:

為此,產業鏈從幾年前就開始研究利用窄帶LTE技術來承載IoT聯接,並且愛立信也提出物聯網(IoT)作為未來5G的主要場景之一。經歷數次更名和技術演進,2015年9月,3GPP正式將這一技術命名為NB-IoT(基於蜂窩的窄帶物聯網)。2015年11月,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阿聯電信等電信運營商,聯合愛立信、華為、英特爾、諾基亞、高通等廠家正式成立聯盟,支持NB-IoT標準發展。MWC 2016上NB-IoT首次亮相,預計今年將成為3GPP的正式標準。

2)基於現有蜂窩網絡,廣覆蓋、存量網絡、成本是優勢

如同4G技術對移動網際網路的巨大推動,我們認為NB-IoT技術對物聯網的推動將意義重大。NB-IoT構建於蜂窩網絡,只消耗大約180KHz的頻段,可直接部署於GSM、3G或LTE網絡,未來可部署到5G網絡,做到降低部署成本,實現平滑升級,並且還將提供與物聯網相關的設備管理平臺和雲解決方案,完善不同垂直行業的物聯網場景。此外,NB-IoT具備低功耗、廣覆蓋、低成本、大容量等優勢,使其可以廣泛應用於多種垂直行業。

2016年,NB-IoT產業將獲跨越發展,標準、晶片、網絡以及商用應用場景會逐步走向成熟。據華為內部測算,假設全球有500萬左右物理站點,全部部署NB-IoT,每個站3個扇區,每個扇區部署200kHz,每小時每個傳感器發送100個字節,那麼全球站點能夠連接的傳感器數量高達4500億個,足以滿足Gartner、思科等預測的未來5年500億連接的需求。

由於NB-IoT可以部署在現有蜂窩網絡基礎上,與現有網絡共存商用,因此運營商系統側壓力不大,核心在於晶片和模塊成本。雖然,和傳統物聯網技術相比,現階段NB-IoT模塊成本略高,但根據預估,有望降至5美元之內。目前,支持藍牙、Thread、ZigBee三種標準的晶片價格僅在2美元左右,僅支持其中一種標準的晶片價格不到1美元。

未來隨著產業鏈的成熟,成本下降將是趨勢,根據華為預測,NB-IoT的通信模塊低於5美元,可以實現規模部署,如果未來降低到1美元,將實現爆炸式增長。根據沃達豐估算,目前80%-90%的物聯網設備由低功耗的室內系統連接(藍牙、ZigBee、內置WiFi等),可以預見的是隨著NB-IoT的標準確立和模塊成本的下行,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3)主流運營商已啟動試點

2015年11月,中國移動、中國聯通、Etisalat、LG Uplus、義大利電信、Telefonica、沃達豐等主流運營商聯合設備商、晶片廠商和相關國際組織,在香港舉辦NB-IoT論壇籌備會,旨在加速窄帶物聯網生態系統的發展。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以及沃達豐、德國電信、阿聯電信、義大利電信、AT&T等全球頂尖運營商皆就NB-IoT發布了各自的發展計劃並展開試點。其中,德國電信和沃達豐已經開始利用現有基站進行預部署試點,預計2016年下半年試商用,2017年初正式商用。

運營商的態度和布局帶動上遊產業鏈積極響應,核心的晶片廠家和模組廠家計劃在2016年支持NB-IoT。網絡集成商方面,根據華為、愛立信的技術路標,2016年下半年將會支持NB-IoT。應用場景方面,智能抄表、智能停車、智能跟蹤等應用已經完成驗證,預計2016年下半年會有商用網絡出現,2017年部分網絡會進入規模部署階段。

3、全球產業鏈分工成熟

全球範圍內,物聯網產業鏈逐漸成熟,不過核心技術大多被西方發達國家所掌握,我國物聯網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仍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硬體領域,主要是巨頭企業的轉型布局趨於成熟,包括上遊晶片領域的高通、Inter、ARM等已經開發出面向物聯網的晶片架構和解決方案。網絡設備商,愛立信、華為、中興等從通信設備到物聯網網絡設備仍處於行業主導地位。軟體平臺和下遊應用、數據分析,既有Jasper等獨立的平臺商,也有微軟、IBM、splunk等企業的跨界布局。

國內產業鏈合作主要集中於產業聯盟的形式,運營商是產業鏈的主導,扮演集成商和服務商角色,通過產品和服務購買的形式向產業鏈下遊滲透。

晶片和傳感器方面,以採購海外產品為主,國內終端傳感器及晶片廠商處於起步階段,定位比較專,在大規模應用未啟之前,廠商規模相對比較小。

通信模塊方面,國內較為成熟,華為、中興等在國內甚至全球保持領先,包括華為海思、中興物聯等,在移動通信2G、3G、LTE研發平臺的基礎上開發面向物聯網的通信模塊。例如,中興物聯的CDMA模塊在國內市佔率超過90%,全球佔比30%以上,國內客戶包括鐵塔公司、國家電力等運營企業,以及新大陸、達實智能等集成商,海外客戶包括日韓NTT Docomo、KDDI等運營商,廣泛應用於車聯網、智能計量、電網監測、智能水錶、智能家居、遠程控制、行動支付等領域。

軟體平臺方面,國外運營商在物聯網平臺架設上起步較早,主要通過自主開發或聯合物聯網平臺提供商推出物聯網平臺,國內的物聯網平臺相比之下還處於起初階段,並且平臺以三大運營商為主導,細分行業的應用平臺在迅速崛起。

下遊應用領域業務融合創新帶動產業發展勢頭明顯,工業物聯網、車聯網、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市場已形成一定的規模。

三、生態價值鏈向軟體平臺轉移,巨頭搶灘雲平臺

1、物聯網的價值鏈往軟體平臺和服務遷移

從產業鏈的角度看,物聯網可分為傳感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產業鏈的價值從傳感層基礎設備,逐步向平臺層和應用過渡和轉移。

麥肯錫的研究表明,物聯網的價值滿足消費者剩餘的模式(消費者剩餘=購買者的評價-購買者的實際支付),這是因為客戶在部署或使用物聯網的過程中,本身也創造了價值,如果包括物聯網的客戶和消費者在內,其產生的價值要遠大於生產企業的產值或者營收之和。

我們以網際網路類比可能更易於廣大投資者理解,網際網路創造的價值要遠遠大於網際網路企業的收入總和,因其很大一部分價值以消費者剩餘的形式存在,網際網路的發展和「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傳統行業去渠道化,並且一些網際網路業務比如O2O企業本身還處在虧損狀態,但是為用戶創造了價值,在為用戶創造的價值中,有一部分轉化為收入,而另外有一部分轉化為消費者剩餘。

影響產業創造的價值有三個範疇:第一,是生產與消費的關係,具體表現為消費者剩餘與企業利潤之間的分配方式;第二,是產品與服務的關係,即要實現客戶感知價值最大化;第三,是上遊與下遊的關係,即全產業鏈成本配置最優化。

這種消費者剩餘帶來的大部分潛在價值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普及和時間的推移,將最終由用戶所獲得,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到2025年,最終用戶(包括企業和個人)會獲取物聯網應用所創造價值的90%。

考慮到物聯網市場規模巨大,排除消費者剩餘因素的影響,到2025年,物聯網的硬體、軟體和服務提供商一共將產生1.75萬億的市場規模。並且,麥肯錫數據表明,未來物聯網價值鏈的最大份額將可能會在軟體和服務方面,而非硬體。未來10年,軟體和數據分析服務提供商所獲取的價值將大大提升,硬體、系統集成等基礎設施服務商的價值將會下降,軟體、應用開發的價值將會提升,至2025年,軟體和服務提供商營業收入將佔到整個物聯網產業收入的85%。


2、巨頭搶灘布局物聯網平臺

1)平臺核心價值在於CMP和AEP

物聯網管理平臺是物聯網產業生態的核心,包括應用支持平臺(AEP,Application Enablement Platform)、連接管理平臺(CMP,Connection Management Platform)、垂直行業應用等多個層級,比網際網路要複雜。

最底層是對各類智能硬體、終端的管理平臺,包括傳感信息採集及響應、通信模塊管理等;往上一層是網絡連接,提供基礎網絡服務;再往上是連接管理平臺(CMP),位於網絡連接層,則是實現對資費、流量的靈活調用,以及網絡管理;接下來是應用支持平臺(AEP),將網絡、甚至硬體的一些能力進行封裝,形成通用的工具或接口,提供給上層應用;最後是面向垂直領域的應用解決方案,包括車、家居、辦公、製造、零售、醫療、城市等。

運營商的優勢在於網絡連接,網絡能力最容易體現在連接管理平臺(CMP),只有自身才具有對網絡進行實時的掌控等能力,因此成為電信運營商核心布局領域。而網際網路企業的優勢在場景和應用,並且正在物聯網領域開展行業滲透和整合,從垂直領域到解決方案到應用支持平臺(AEP)都在進行嘗試。

當前階段,產業格局尚未定,還在試驗和探索階段,如果產業未來出現霸主級企業的話,最有可能出現在應用支持平臺(AEP)和連接管理平臺(CMP),因為這兩個領域對統籌能力和技術能力要求最高,再往上及往下都存在行業差異化的壁壘。在產業拓展上,形成兩條不同的發展路線,即網際網路公司自上而下,電信運營商自下而上。

此外,物聯網不同於網際網路的地方,在於應用場景的多樣化、複雜化,因此在應用端可能會出現一批面向不同垂直領域的行業應用平臺。但未來,所有的服務將部署於雲端,管理平臺的雲化是趨勢。

2)國際巨頭搶灘物聯網平臺布局

2015年以來,國際巨頭在物聯網的布局除了牽頭制定標準之外,還重點布局物聯網平臺建設,微軟、IBM、亞馬遜和谷歌等雲廠商均加入其中,陸續推出企業級物聯網應用開發平臺,藉助IT能力和雲端資源實現差異化優勢。

微軟在2015年10月發布微軟智能雲Azure IoT套件,通過Azure打造一個多租用戶雲端服務的物聯網PaaS平臺,並優先作為遠端監控、預測性維護和資產管理等3種企業IoT應用。亞馬遜在2015年10月發布AWS IoT平臺,提供從設備端一直到雲端的IoT租用服務方案,簡化企業對IoT的部署,並且和多家硬體廠商合作推出IoT入門套件,讓開發者可以利用這些套件結合AWS的強大雲端運算能力開發新應用。IBM計劃未來四年投資30億美元打造一個全新物聯網業務部,並創建一個基於雲計算的開放平臺,以幫助客戶和生態系統合作夥伴構建物聯網解決方案。

物聯網技術本身屬於通信互聯技術,因此,通信系統集成商在物聯網平臺部署上具備天然優勢,思科、愛立信等巨頭自2015年以來均把物聯網作為重要發展規劃。

思科花費14億美金,全額併購全球最大的第三方物聯網雲平臺企業Jasper,補足在軟體平臺和控制中心連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空白。愛立信則在物聯網領域為客戶提供兩大平臺:設備連接平臺,和專門面向車聯網業務的車聯網雲平臺。

除了ICT和網際網路巨頭企業之外,國際上第三方專業級物聯網平臺也得到快速發展,並且在形成規模之後成為巨頭潛在的併購目標。從收購的估值上則可以看出市場對物聯網平臺企業的認可度,比如,思科收購價格14億美元,約為Jasper的11倍PS,而PTC收購ThingWorx的PS在20倍左右。

3)國內巨頭的物聯網布局

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的布局更多的聚焦在物聯網平臺搭建和行業卡位上,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提供雲平臺服務和作業系統。而小米、華為、聯想等設備終端廠商的將智能硬體作為發展重心。

3、國際典型物聯網平臺案例分析

國外物聯網平臺發展比較領先,領先企業包括第三方物聯網平臺巨頭Jasper,以及愛立信DCP平臺、沃達豐GDSP平臺等,本次報告著重分析一下Jasper和愛立信的DCP平臺。

1)Jasper物聯網雲平臺

Jasper成立於2004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Moutain View,專注於物聯網領域,是美國的 M2M 移動運營商(MMO),也是全球物聯網管理平臺的領導者,為不同行業的公司提供領先SaaS物聯網平臺,讓不同行業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可快速啟動、管理和變現自己的物聯網服務。

Jasper的物聯網平臺運營近10年,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大企業客戶有接近3000家,超過20個垂直行業,為客戶提供物聯網平臺的交鑰匙解決方案,Jasper平臺的核心優勢在於對多樣本物聯網業務的支持能力,以標準化的接口可以支撐數百種複雜物聯網業務,給企業側提供的各種API 有130個,這一點成為Jasper的最核心競爭力。並且,具備全球最領先的基於SIM卡的實時移動業務管理能力,同時還為企業提供實時的可視化服務、移動服務管理、服務支持診斷、收帳與業務自動化等。Jasper在漫遊管理具備優勢,因此成為很多跨國性企業的選擇。

Jasper目前和全球27家移動運營商集團合作,覆蓋全球100 多個移動運營商網絡,如AT&T、NTT Docomo、America Móvil、SingTel、Telefónica、Teleno等。並且,Jasper的早期發展得到了電信運營商的大力支持,例如,AT&T為大力拓展物聯網業務,將其作為向物聯網轉型的重要合作夥伴。

Jasper 在2014年4月完成5000萬美元的F輪融資,估值13億美元,成為專業物聯網企業中估值最高的公司之一。2016年2月,思科以14億美金對Jasper全資收購。

Jasper的解決方案由控制中心和雲服務兩部分構建而成。

2014年9月,中國聯通、Jasper、天河鴻城子公司愛雲信息籤訂《諒解備忘錄》,三方共同打造中國聯通物聯網業務運營管理平臺,Jasper正式登陸中國市場。在整個合作模式下,愛雲信息為中國聯通提供M2M業務運營支撐,將Jasper平臺整合至中國聯通網絡。

2015年6月開始試運營,Jasper作為平臺支撐方,中國聯通運營支撐中心負責業務運營和市場拓展,在Japser平臺支撐下,業務取得快速增長。據我們了解,2015年底達到400萬用戶,2016年一季度有望達到900萬用戶,全年2000萬用戶拓展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聯通的物聯網平臺並不完全等同於Jasper的物聯網管理平臺,其包括應用開發管理平臺(AEP)和基礎網絡管理平臺(CMP),Jasper的平臺被整合在基礎網絡管理平臺(CMP)中,為聯通提供網絡服務API、生命周期管理、計費套餐管理、帳單及報表功能、故障診斷、自動化引擎等功能。

2)愛立信物聯網管理平臺

市場對於愛立信的認識更多是集中在其通信設備製造領域的傑出表現,並未意識到愛立信同時已是物聯網行業的領軍企業。

根據愛立信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連接規模將達到500億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已經來臨,物與物聯接的場景、應用和業務模式多種多樣,物聯網信息將更加碎片化,基於物聯網數據運營平臺的企業將創造更多的價值,由於智能、聯網的設備通過網絡將信息匯聚,而這些信息構成的大數據分析正改變著商業模式和公司競爭力,因此,物聯網數據運營平臺在物聯網生態系統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愛立信在物聯網領域為客戶提供兩大平臺:連接管理平臺(DCP,Device Connection Platform),和專門面向車聯網業務的車聯網雲平臺。愛立信的連接管理平臺與Jasper形成直接競爭關係,目前來看,行業地位僅次於Jasper,客戶超過20個跨國運營商,覆蓋100個國家和1000多家企業。

愛立信的物聯網平臺解決方案在用戶資料庫中嵌入了實時分析引擎,幫助運營商進行數據分析,該解決方案擴展了愛立信用戶數據整合服務,並同時適用於蜂窩和非蜂窩終端,並且具備兼容性,可以從其他廠商的網絡資料庫中獲取數據,實現數據匯聚。根據媒體報導,愛立信的物聯網數據分析解決方案將於2016年二季度末開始投入商用。

四、運營商轉型驅動產業生態發展

1、物聯網成為電信運營商轉型重要方向

攜網絡優勢和用戶優勢,電信運營商正在成為物聯網的運營主體,通過推出針對物聯網SIM/eSIM卡實現與各行業的合作和整合。根據Gartner數據,目前全球已有428家電信運營商正在提供或將會提供物聯網服務,預計未來十年40%以上新增節點連接來自物聯網。

運營商聯盟延伸物聯網應用範圍,運輸、汽車等行業對物聯網應用的跨界覆蓋和跨網互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促使運營商聯盟的出現。2011 年,Orange、德國電信結成M2M 聯盟,隨後Telia Sonera 與義大利電信加入該聯盟,加強了歐洲區域覆蓋及提供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2012年7月,KPN、NTT DoCoMo、Rogers、SingTel、Telefonica、Telstra 和Vimpelcom 基於Jasper 物聯網平臺的運營商結成聯盟。2014 年,AIS、Bharti Airtel、CSL、SK 電訊、臺灣大哥大等11 家亞太運營商成立了「Bridge」M2M 聯盟,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移動聯盟集團,目前已發展至31 個成員。

近日,GSMA 正式地外宣布了eSIM(嵌入式 SIM 卡)的遠程配置規範,主要針對智能手錶、健身追蹤器和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並且適用於智慧型手機及其他行動裝置的 eSIM 規範將於今年6月發布。eSIM方案的推廣,可以給物聯網通信模塊的普及帶來便利,包括更小的體積和更高的模塊集成度,以及更低的成本。

AT&T認為,物聯網是運營商必須要重點發力的領域,市場空間巨大,物聯網已經成為AT&T在傳統通信業務之外的重要業務。AT&T通過使用Jasper的平臺,將業務拓展至航運、製造、醫療、汽車等多個領域。到2015年底,AT&T網絡上連接的設備數量已經達到2600萬個,2016年一季度還會新增120萬個設備連接。AT&T已經和美國前十汽車製造商中的8家已經開展合作。一季度新增設備連接中包括了100萬臺汽車,AT&T預計2017年會有超過1000臺汽車接入其網絡。目前,AT&T已經轉型成為全球領先的物聯網運營商,並構建了設備、連接、平臺、應用解決方案這四大支柱。

2、國內運營商加速物聯網平臺布局

國內三大運營商在物聯網領域早有布局,中國移動於2012 年9 月在重慶成立了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以分公司的方式進行市場化經營。中國電信物聯網分公司也於2014 年3 月份在江蘇無錫新區成立。中國聯通2009年成立物聯網研究院,目前成立物聯網運營支撐中心,屬於集團直屬部門。

三大運營商在平臺層的布局的始於近期,著力點在連接管理平臺(CMP),並且向應用開發平臺(AEP)延伸拓展。中國聯通採取與Jasper合作的模式,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採用自建平臺方式開展物聯網業務。藉助平臺層和應用層的對接,物聯網業務得以快速發展。

中國聯通與Jasper的合作平臺於2015年6 月正式上線,截止目前發展用戶已接近1000萬。中國移動經歷過去三年,物聯網用戶超過3000萬,從數量上已是全球最大的物聯網運營商。我國已經規劃了1064 號段共計10 億個專用號碼資源用作物聯網。2016年,中國移動目標新增3000萬物聯網用戶,中國聯通目標新增2000萬,中國電信目標新增1200萬,並且推出3.04億元的補貼計劃。


五、物聯網投資從早期走向中後期和併購

1、創業公司融資逐漸進入中後期階段

物聯網創業已形成全球化態勢,Mattermark排名前100的物聯網公司中,矽谷有48家,佔比降到50%以下。過去三年,物聯網行業的投資資金呈現逐漸流入,根據美國FirstMark Capital的數據,2013-2015年,全球物聯網的投資資金規模分別為18億美元、25.9億美元、33.4億美元。另外,根據CB Insights的數據,2013-2015年的交易數量出現了一定波動,分別為307筆、380筆、322筆。並且,根據矽動力的數據顯示,2014年之前大部分物聯網企業還處於起步階段,B輪或B輪之後的投資項目較少,但是進入2015年後,中後期投資的數量出現明顯增加。根據CB Insights數據,2015年中期交易佔物聯網企業融資額的52%,2014年和2015年後期融資分別佔22%和31%。

結合上述的數據分析,我們容易得出結論,物聯網的單筆投資金額呈現上升趨勢,資本市場對物聯網領域的投資逐漸從早中期項目向中後期項目過渡。對產業而言,企業的規模在壯大,並且也為上市公司的併購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標的。


2、產業資本攜產業鏈優勢強勢布局

除了創業型企業,巨頭攜產業資本也正在強勢進入物聯網領域,實現產業鏈布局。CB Insights 數據顯示,英特爾、高通是物聯網領域投資最為活躍的企業,並且熱衷於投資可穿戴初創企業,我們判斷可能和其自身晶片技術優勢以及戰略布局相關。思科進入前十,和大部分傳統 VC 相當。此外,投資活躍的企業還包括Verizon、GE、Comcast 、三星等企業的風險投資基金。

產業資本不同於早期VC,項目會偏向中晚期,比如,西班牙電信及其他全球領先電信公司領投了 Sigfox 的 D 輪。另外,一些企業選擇直接收購,比如Google 32億美元收購Nest,思科14億美元收購Jasper,此外,IBM宣布在物聯網領域開展30億美元投資。

前面我們從技術角度分析了5G和低功耗對物聯網的推動,一些電信運營商將 5G 網絡視為物聯網發展的中心力量,大力推進NB-IOT和5G網絡的演進,除了Verizon之外,美國的AT&T在車聯網領域布局激進,和美國前十汽車製造商中的8家已經開展合作。

3、國內物聯網投融資和併購逐漸活躍

國內物聯網一級市場投資尚處早中期,獨角獸的出現尚需市場培育。

六、投資建議:重點布局平臺運營和垂直行業應用

我們認為,物聯網生態正式進入元年,行業處於爆發前夜,看好物聯網產業鏈未來3-5年的大發展。

我們用Wind的數據統計來代表一致預期,可以看到,市場對物聯網板塊給予了高增長的預期,從重點股票池的平均增速來看,2016年-2017年兩年的增長均值分別為79%、58%,PE均值分別為66x、41x,PEG在0.8左右,小於1。我們認為,板塊的估值體系的維繫將基於行業內生的高成長性,以及上市公司通過外延併購實現的先發優勢和整合效應。其中,對於物聯網平臺運營和垂直行業應用企業的增長給予了更高的期望。

細分領域,重點看好物聯網雲平臺企業和垂直行業的應用型企業。

現階段,對於平臺型企業的機會,首先,更容易出現在與巨頭的合作上,包括三大電信運營商的戰略合作夥伴,以及BAT等網際網路巨頭的合作方;其次,國內垂直行業的第三方物聯網平臺企業正值快速發展期,值得重點關注,未來行業集中度提升,十分有可能誕生數十億,甚至百億獨角獸企業;再者,A股上市公司有可能通過跨境併購整合海外優質物聯網平臺型資產,並藉助國內連接數量的紅利實現快速本地化。

垂直行業應用領域,重點看好車聯網,對於打通「前裝數據採集、車機、後端雲管理平臺」一體化布局的企業,給予重點推薦。其次,看好在智慧醫療、智能家居、工業網際網路、商業WiFi、軍用自組通信等細分領域龍頭企業。

物聯網重點組合:宜通世紀、國脈科技、旋極信息、東土科技

建議關注:商業城、思創醫惠、盛路通信、中興通訊

風險提示:運營商推進低於預期、標準制定進程低於預期、政策推進低於預期、物聯網的信息安全配套滯後。


聯繫人:王林、周炎、馮騁、唐婉珊

 

王林 招商證券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 經濟學博士,15年通信行業工作經驗,5年證券行業經驗,2015年新財富第五,水晶球第四

周炎 招商證券通信行業高級分析師 理學碩士,3年運營商從業經歷,4年證券研究經驗,2015年新財富第五,水晶球第四

馮騁 招商證券通信行業分析師 理學博士,2年工信部及電信研究院工作經歷

唐婉珊 招商證券通信行業分析師 金融碩士,計算機學士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招商通信」,與我們一起共話通信行業投資未來!

長按識別二維碼,或微信搜索添加「zstongxin

朋友圈分享:

喜歡本文請點擊右上角標誌-分享到朋友圈(或分享到騰訊微博),即可與朋友共享信息。

 

重要聲明:

本報告由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編制。本公司具有中國證監會許可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本報告基於合法取得的信息,但本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本報告所包含的分析基於各種假設,不同假設可能導致分析結果出現重大不同。報告中的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並不構成對所述證券買賣的出價,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法律或規則規定必須承擔的責任外,本公司及其僱員不對使用本報告及其內容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本公司或關聯機構可能會持有報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發行的證券頭寸並進行交易,還可能為這些公司提供或爭取提供投資銀行業務服務。客戶應當考慮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可能影響本報告客觀性的利益衝突。

本報告版權歸本公司所有。本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本公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引用或轉載,否則,本公司將保留隨時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相關焦點

  • 【招商通信】萬物互聯,連接的生態——物聯網行業報告·卷一
    運營商的轉型需求成為重要驅動因素,生態價值鏈將逐漸從硬體向軟體、平臺、服務轉移。行業投資從早期向中後期過渡,巨頭加速整合,A股併購增加。核心觀點1、物聯網生態發展元年,行業進入爆發前夜物聯網正經歷從硬體、傳感等基礎設備向軟體平臺和垂直行業應用升級,邁入發展第二階段,萬物互聯的產業生態才剛起步。
  • 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萬物互聯重塑數字世界
    文/陳根得益於通信技術的發展,我們正在擁抱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世界。早在 2015 年的ITU-RWP5D第 22次會議上,國際電信聯盟(ITU)就對第五代移動通信(5G)的實現願景進行了定義:一是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二是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三是低時延、高可靠通信(uRLLC)。
  • 萬物互聯時代,超萬億市場空間的物聯網或將打開?
    物聯網即「萬物相連的網際網路」,是一個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網際網路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機、物的互聯互通。來自IDC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物聯網連接規模達300億,到2024年全球物聯網的連接量將接近650億,年複合增長超20%。
  • 【華西通信】行業深度:Wi-Fi6同步5G啟航,共享萬物互聯時代盛宴
    投資建議隨著Wi-Fi6和5G的到來,技術進步將支撐整體移動通信向著更高帶寬、更大容量以及萬物互聯的方向持續演進,而應用生態的建立將拉動無線基礎建設。另一方面,都將物聯網連接作為目標優化設計場景重點,能耗和連接數成為兩個標準考慮重點。2.2.Wi-Fi與蜂窩移動通信互補關係將長期存在從1G到5G,整個移動蜂窩通信標準經歷了快速的演進,帶寬、時延、覆蓋等關鍵指標都實現了飛躍性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移動應用從簡單的通話到現在的萬物互聯發展進程。
  • 5G+AIoT:構建萬物智聯新生態 第三屆中國通信業物聯網大會成功召開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相關領導以及中國科學院、三大運營商集團及十多個省市運營商、國外運營商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興、愛立信、日海智能、衛士通、機智雲、成都三零嘉微電子、易觀智能等300多位業界代表、嘉賓相聚本次大會,聚焦通信業物聯網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物聯網技術與產品創新,加快推廣物聯網規模化應用,深化物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速泛在連接構建萬物智聯新生態。
  • Wi-Fi6同步5G啟航,共享萬物互聯時代盛宴
    與前幾代 Wi-Fi 標準相比,Wi-Fi6 有著更快速 的連接速度、更高效的聯機效率與更安全的傳輸方法。在此基礎上,Wi-Fi6 擴展了 Wi-Fi 的其他核心優勢,具體包括經濟的性能、高效的運營、安全保障、易用性、自 我部署和長期兼容性,同時還支持高可靠的用戶體驗需求。同 5G 標準目標趨同,WiFi 6 的設計一開始就考慮了萬物互聯、大帶寬等面向新興應用需求。
  • OneNET 助推萬物互聯時代來臨!
    自2013年開始,歷經6年的發展,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作為中國信息通信產業創新的驅動器,引領了全球信息社會走向的風向標,打造了全球數字生態共同體的大舞臺。另外,隨著5G技術的深入發展,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逐漸向我們打開大門。
  • 物聯網平臺功能解析(一):「不賺錢」的連接管理平臺
    來源:物聯網空間站作者:露西物聯網智庫 轉載導  讀在萬物互聯階段,海量數據得以積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將有用武之地,更多的物聯網應用得以成熟並落地,最終,行業將緩慢走向萬物智聯的狀態。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曾預測,2025年全球物聯網連接總數將超過250億,遠高於今天的60億。 這意味著,和移動網際網路用戶增長放緩不同,物聯網設備的連接總量將持續增長,物聯網連接將無處不在。
  • 萬物互聯還是概念?阿里巴巴早已出手!聽YunOS張春暉講「芯魂一體」
    一把遺失的車鑰匙——萬物互聯面臨困境 車鑰匙與汽車之間是基於功能的物理連接,是本地連接,沒有基於雲端的互聯互通,彼此是信息孤島,所以車鑰匙丟失,配鑰匙以及換鎖都需要高額的成本,而且存在很大安全隱患。這種用高額成本維護、低效運轉的模式,在很多行業都存在。
  • 物聯網是怎麼實現萬物聯網的
    然而「萬物都聯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終極手段,讓物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變得更緊密。機器、人、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正在構建一個萬物皆聯網的智能世界,物聯網有望在接下來的3-5年內成為繼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之後又一個全新的技術浪潮。
  • 網絡中立原則被廢了,2017年也結束了,萬物互聯的日子才開始
    這一石激起千層浪,傳統運營商和網際網路企業兩派又開始了口水戰。立與否,都與利益相關,新一屆美國政府看重的是實體經濟投資,廢除「網絡中立」,美國運營商或許將大規模的電信網絡投資,意味著美國電信基礎設施將振興,電信行業或將復興,迎來新的春天。要知道,上一個電信業的春天還是柯林頓主政時期,當時美國頒布了《1996年電信法案》。電信行業的復興, 是近十年來電信圈內人士的夢想。
  • 從LBS到萬物互聯 新華三提出「相對位置」理念
    此次會議是由全球室內LBS峰會組委會主辦,以「共生態享合作」為主題,旨在探討室內LBS發展趨勢以及面向物聯網的連接價值,聚焦在行業應用場景,展示LBS的發展成果,促進行業上下產業鏈交流合作,讓整個產業鏈深度合作共贏。
  • 【招商通信餘俊團隊】400G時代全面來臨,頭部光模塊廠商核心受益——招商通信周周談(2020年第51周)
    餘俊 招商證券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 東南大學微電子學碩士,7年民航空管通信方向技術及管理經驗,民航局通信導航專家庫成員。蔣穎 招商證券通信行業分析師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理學學士,4年通信行業研究經驗,專注於雲計算及數據中心產業鏈(IDC、交換機、光模塊與光器件、伺服器、雲視頻等)、超高清、運營商等相關領域研究。
  • IFAA時代 眾望所歸 ——穿越燦若星海的萬物互聯,是對真實的信仰
    ,推出金融級、全鏈路、標準化身份識別認證行業安全解決方案,即可信連接解決方案。       同時IFAA聯盟也正在由金融支付領域步入多元化的物聯網領域,IFAA可謂是由江入海,在為聯盟成員創造無限機遇的同時,也將面對新的挑戰。
  • 行業動態|柔性技術讓萬物互聯更早到來
    很顯然,一年過去,柔性屏在主流消費電子行業中的應用得以證明,今年已成為趨勢。過去一年裡,全世界最主要的電子巨頭紛紛加入摺疊屏手機行業,柔性屏所能帶來的價值日益彰顯,也越來越為消費者所理解。摺疊屏、柔性屏手機所帶來的對人類需求矛盾的解決價值——人的本能需要便攜性,同時又想要擁有大屏的視頻愉悅感。但這兩點通常是矛盾的:想要便攜,屏幕就不可能很大。
  • 物聯網深度報告
    隨著物聯網連接環境和物品種類的不斷擴大,經濟活動對物聯網的應用在通信技術的連接範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於當下作為遠距離通信主要手段的2G3G4G技術能耗高,同時更適用於龐大數據量傳輸,在低頻次應用場景中並不具備高效性,因而進一步推動了市場對低功耗遠距離傳輸技術的需求。
  • 物聯網 一個萬億規模的新風口,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行業巨頭們搶奪
    而在這場面向未來的爭奪戰中,誰將成為這一領域真正的領跑者。對於這個問題,作為中國通信運營商龍頭的中國移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家以「建設數位化創新的全球領先運營商」為己任的通信行業巨頭,於 6 月 27 日至 29 日期間,亮相上海 2018 世界移動大會(MWC),並通過全面展示其核心品牌「智慧政企」賦能各行業的豐碩成果,向世人彰顯其在智慧城市領域中的領先優勢。
  • 5G+物聯網,為什麼將開啟一個截然不同的「萬物運營商」時代?
    如果說此前的移動通信主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通信問題,隨著5G的到來,運營商及其上下遊的大部分眼光都被萬物互聯吸引而去,預計千億量級的設備將接入5G網絡。流量的快速增長大大觸發了數據應用的規模化爆發,這為依託於大數據資源進行智能決策的物聯網、人工智慧、商業智能等應用,挖掘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在上篇文章中,我曾經提到物聯網應用與服務類企業,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物聯網產品應用提供商、物聯網數據分析服務商和物聯網連接運營商。這些企業或許就是「萬物運營商」的雛形。 什麼是萬物運營商?
  • 凌科產品推薦 | 5G連接,助力萬物互連
    過去,我們通過信郵連接,後來,我們有了電話、無線電話(手機),然後逐步從2G、3G、4G時代,再邁步到現在的5G互連,全球互連的新時代。世界雖然很大,但通過連接,世界又變得很小。只因5G新時代,連接無處不在。據有關數據,預計2023年全球5G物聯網連接設備將超過220億個。在這個萬物互連的時代,我們的連接將越來越緊密,時間和空間都被極具壓縮,我們的生活也變的越來越便利起來。
  • 5G時代萬物互聯,WIFI成為過去,網際網路即將消失!
    5G 技術規格點對點的連線延遲約為一毫秒,在這樣的條件下,即時透過網路傳輸命令更有可能實現,也因此除了智慧型手機外,車聯網將可能是除了手機、平板、筆電等傳統行動裝置外,最早受惠於 5G 的智慧型裝置。5G的真正意義在於:為萬物互聯打下基礎!如果說3G和4G使人與人相聯,那麼5G將使萬物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