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記者 陳燕燕
入夏,吃小龍蝦、喝冰啤是一大樂事。
但最近,一段視頻
《小龍蝦出事了!看看就知道了!》
播放量超過100萬,
稱小龍蝦洗出了寄生蟲,
蘇州姑娘吃後,被確診肺吸蟲病。
還有多個網絡爆款文章中,
稱小龍蝦長在臭水溝裡,非常髒;
吃多了,還可能引起「哈夫病」,
威脅生命安全,引起不少人恐慌。
昨日,記者採訪了福州多個專家,
他們說,小龍蝦確實容易有寄生蟲,
但徹底煮熟,可殺死寄生蟲;
吃小龍蝦和哈夫病沒有必然聯繫,
不過不能一次性吃太多。
在視頻中,蘇州姑娘小夏咳血、發燒,被確診肺吸蟲病,原因是吃了小龍蝦。事後,實驗人員將一隻小龍蝦放入超聲波清洗機,數分鐘後,清水中發現了肺吸蟲,長約1公分,通過顯微鏡,還能看到很多寄生蟲,在龍蝦體內遊走。
視頻截圖
多家媒體求證發現,2016年3月,安徽衛視《超級新聞場》曾播出同樣的片段,字幕顯示「杭州:女孩愛吃醉蝦醉蟹,感染肺吸蟲病」,其中的人物也叫小夏,感染的也是肺吸蟲病,連肺部CT都一樣。2016年3月《青年時報》也曾報導,雲南姑娘小夏在浙江打工,反覆低熱、咳血,治療3年無效,才查出肺吸蟲病,只因她愛吃生蟹。可見,「蘇州姑娘吃小龍蝦,染肺吸蟲病」是訛傳。
此外,2016年,時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專家呂山表示,視頻中洗出來的不是小龍蝦體內的肺吸蟲。肺吸蟲主要寄生在蝦、蟹體內,且以囊蚴存在,不會輕易被洗出來,更不會在水中遊走。
視頻中「長約1公分的肺吸蟲」,可能是水中的其他蟲,附著在小龍蝦的體表。
孟超肝膽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韓荔芬說,小龍蝦容易有寄生蟲,無論是酒、醋,還是芥末,都無法有效殺死寄生蟲幼蟲,因此,要儘量避免生吃。
但只要徹底煮熟,溫度和烹製時長足夠,完全可以將寄生蟲殺死。
近年,媒體多次報導,有人吃了小龍蝦出現哈夫病。
是一種橫紋肌溶解症候群,主要表現為突發的肌肉疼痛、肌無力、醬油尿,或伴有短暫意識喪失、大量出汗、頭痛、噁心、嘔吐、發熱等全身症狀,甚至急性腎衰竭。
福州市第一醫院腎內科主任楊楓說,從醫30多年,他只接診過一個這樣的患者。大約5年前,一個小夥打完籃球,吃了小龍蝦,喝了冰啤酒,突然雙肋疼痛、腎功能下降、血尿,被送到醫院搶救,住院4天才好轉。
「吃小龍蝦和哈夫病沒有必然聯繫!」他分析,福州小夥之所以發病,可能是他劇烈運動後,身體處於極端狀態,又吃了很多小龍蝦。
哈夫病的病因達100多種,更多是肌肉擠壓損傷、用力過度、運動過度,濫用酒精或某些藥物等,吃小龍蝦後發病的患者反而很少。
吃小龍蝦得哈夫病,可能和清洗小龍蝦時,用了「洗蝦粉」有關,也可能是有些人很少吃小龍蝦,一下子吃多了,對異體蛋白不適應。但哈夫病的發病率較低,只要及時治療,很少危及生命。
資料圖
2010年,南京曾出現23例疑似小龍蝦致橫紋肌溶解病例,當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900多種有關化學物質進行了篩選與檢測,未發現小龍蝦樣品中存在已知可致橫紋肌溶解的化學物質。近年,各國對該病做了探討,均未發現確切病因。
在網上,不少人說小龍蝦長在臭水溝,非常髒。近日,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永康公開表示,在國內,小龍蝦主要是稻田養殖和水塘養殖。去年,農業農村部到湖北、江蘇、安徽等小龍蝦主產省份,抽檢小龍蝦樣品186個,檢測合格率100%。因此,小龍蝦的安全無需多疑。
資料圖
但為啥常有人吃完小龍蝦,上吐下洩又發燒?韓荔芬醫師說,可能是小龍蝦未熟透、變質,或用的油或配料有問題,也可能是脆弱的腸胃受到過麻、過辣的刺激。小龍蝦是寒性、高蛋白食物,腸胃不好的人儘量少吃;過敏體質的人,儘量不要吃。
她說,小龍蝦的頭最髒,堆積著排洩物和寄生蟲,還可能含重金屬,會增加致癌風險。因此,吃蝦時要剝殼,去蝦頭和蝦腸;應從正規渠道購買,不要自行捕撈;儘量挑鮮活的;烹飪前,應反覆用清水換洗;儘量不吃冰鎮小龍蝦、小龍蝦刺身等;龍蝦外殼較硬,不容易蒸煮,水煮應保證10分鐘以上;別吃上一頓剩下的小龍蝦。
「偶爾吃沒問題,天天吃就不健康了。」楊楓主任也說,小龍蝦高蛋白、低脂肪,高嘌呤,一個人一天最好只吃一斤左右;如果本身尿酸較高,吃多了小龍蝦、冰啤,可能誘發痛風;洗滌時不用洗蝦粉;不要在劇烈運動、熬夜後,大量吃小龍蝦配冰啤;如果吃了小龍蝦,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等,應及時就醫。
海峽都市報社全媒體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