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53所高校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簡介

2022-01-29 科研寫作研究所

本文為科研寫作研究所科研管理部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

趙啟正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物理專業,後從事科研、設計工作20年,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獲得上海市勞動模範和航天部縣級科技工作者稱號,有數項發明專利。1984年起歷任上海市多項領導職務,包括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副市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等。由於在浦東開發開放中的角色以及在浦東期間與眾多外國政要、跨國公司和媒體進行的有效的交流,被國外稱為「浦東趙」。1998年至2005年任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在此期間,提出了對外傳播的主要任務是「向世界說明中國」,避免了「宣傳」的英譯在對外傳播時可能引起的負面含義。他還推動了了我國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發展,在全國大力培訓發言人,使中央部委和各級政府將新聞發布工作機制化、常態化,推動打造透明政府。2002年選為中共十六大中央委員。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從2009年3月起,歷任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三次、四次和五次會議大會新聞發言人。在此期間,他大力倡導並傳播公共外交的理念,促進許多地方建立公共外交協會,還推動建立了《公共外交季刊》刊物,並擔任編委會主任。有《向世界說明中國——趙啟正演講談話錄》、《江邊對話——一位無神論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對話》(與路易·帕羅博士合著)、《浦東邏輯—浦東開發和經濟全球化》、《在同一世界——面對外國人的101題》、《對話中國模式》(與約翰·奈斯比特和多麗絲·奈斯比特合著)、《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跨國對話——公共外交的智慧》、《跨國經營公共外交》(與梁婷婷合編)等十餘著作,其中有多種被國內外譯為英、日、韓、西、德、俄等外語文本。

廖祥忠,男,筆名廖韋銘,祖籍湖北荊門,1968年12月出生,江西永修人,1988年10月入黨,1990年7月參加工作 ,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校長,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當代著名傳媒教育專家,中國數字媒體藝術學科創始人,主持創建了數字時代的新興交叉學科——數字媒體藝術本科專業及碩士和博士培養點,為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影視特效、網際網路產品設計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基礎性貢獻。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1年,被文化部評為「十一五」以來動漫產業優秀人才,作為九位入選人才之一,在由國家扶持動漫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十一五』以來中國動漫產業發展成就展」上,組委會特設專區介紹了廖祥忠等九位入選者為我國動漫發展所做出的貢獻。2014年,入選「十年來中國動漫產業發展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專著《數字藝術論》(上、下)作為我國數字內容領域的理論奠基之作,榮獲第五屆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著作評選一等獎、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該領域國家最高獎項)。
主持完成了《構建多元「協同創新」生態體系的新媒體人才培養模式》項目,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米博華,男,1954年出生。研究生學歷,高級編輯,曾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第五屆範長江新聞獎獲得者,1999年起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78年至1989年,在中國青年報任編輯、記者,評論部副主任、主任。1989年調人民日報社,歷任評論部副主任、主任。2005年至2014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先後五次獲中國新聞獎特別獎和一等獎。2017年9月12日被復旦大學正式任命為新聞學院院長。張明新,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學院學位委員會主任、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先後在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攻讀並獲得工學學士、管理學學士、文學碩士(傳播學),文學博士(新聞學)學位。曾在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4-2007)、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7-2012)任教。歷任助教(2004)、講師(2006)、副教授(2009)、教授(2014)。曾在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系訪問(2008年)。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學位點負責人、華中科技大學重大學科平臺建設專項智能媒體與傳播科學研究中心負責人、學校「雙一流」國際合作專項健康傳播國際聯合科研平臺建設項目負責人、學院傳播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負責人。目前,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媒體融合發展專家庫專家、中國新聞獎評委;《新聞與傳播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Social ScienceComputer Review》等期刊評閱人。柳斌杰,男,漢族,1948年9月生,陝西長武人,1968年4月參加工作,197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師範大學外研所西方經濟專業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教授,高級經濟師,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研究方向:科學認識論、宏觀經濟學、新聞傳播學、文化社會學。

李本乾,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我國培養的第一批傳播學博士,新華社電認為,其博士論文《中國大眾傳媒議程設置功能研究》「對於建立中國特色傳播理論具有開拓價值」,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獎」獲得者。現為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提升我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路徑與策略研究」等項目近40項,獲教育部「第六屆高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科)」等成果獎20餘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各類教材、專著10餘本。兼任國際傳播學會(ICA)奧布裡-費舍爾導師獎委員會委員(Aubrey Fisher Mentorship AwardCommittee)、教育部「全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聞與傳播學科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學位委員會第五屆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委員。強月新,二級教授,1964年5月生,湖北荊門人。198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1989年畢業於中國新聞學院研究生部,2004年獲武漢大學新聞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近年來,先後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出版專著4部。先後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及橫向科研項目多項。曾榮獲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湖北省新聞獎論著獎、教育部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等多項獎勵。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8年榮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和武漢大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稱號,2009年被評為影響中國傳媒思想年度人物,2011年9月掛職湖北日報總編輯助理。

支庭榮,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主攻傳媒經濟學、傳媒社會學、全球傳播等。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編寫專家,兼任教育部全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具體負責「部校共建」「師生發展」「評建創優」。擔任必修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講,參與編寫《習近平新聞思想十講》講義。組織師生開展赴英國、南非、加拿大、巴西等地海外社會實踐——「中國形象全球調查」項目,結集出版《倫敦卷》《約翰尼斯堡卷》《多倫多卷》《聖保羅卷》,其中《約翰尼斯堡卷》獲中國社科院李新烽研究員好評。推進教師發展,組織教師20多人次赴美、加、英以及港、臺地區進修訪學。協助組織完成教育部本科專業認證(第三級)中俄聯合認證現場考察工作。兼任教育部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學培養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史學會視聽傳播研究委員會會長、廣東省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任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西方傳播學理論評析》編寫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藍皮書聯合主編。

陸紹陽,男,漢族,1966年出生於浙江臨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曾先後就讀於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央戲劇學院影視系。2020年度全國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領軍人才、北京市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領軍人才。兼任全國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2018-2022年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會長。研究領域:傳媒產業與政策研究、影視文化研究、視聽語言研究。在CSSCI來源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專著《中國當代電影史》曾獲北京市哲學社科成果二等獎、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獎。《視聽語言》獲北京大學優秀教材。論文三次獲得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三等獎。多次獲得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當代電影論壇」優秀學術論文獎。

呂新雨,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康奈爾比較人文研究中心(ECNU-Cornell Center forComparative Humanities)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新紀錄運動、影視理論、文化研究、傳播政治經濟學、三農問題等。有論文六十五餘篇,其著作有《鄉村與革命》(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書寫與遮蔽:影像、傳媒與文化論集》、《紀錄中國—當代中國的新紀錄運動》、《神話·悲劇·<詩學>——對古希臘詩學傳統的重新認識》等。即將出版的有《鄉村與國家》、《學術、傳媒與公共性》(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主編「紀錄•影像:海外與中國」叢書,2013年復旦大學出版社陸續推出。聯合主編「批判傳播學」系列叢書,2014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陸續推出。目前還擔任:《新聞大學》欄目主編,《電影藝術》編委,TransAsia: Screen Cultures叢書國際編委,香港大學出版社;Studiesin Documentary Film 期刊國際編委,英國Intellect 出版社;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期刊國際評委,英國Sage出版社。論文被翻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韓文等。

嚴三九,1965年7月出生於安徽安慶,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獲新聞學博士學位。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出任上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曾為華東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校新聞傳播學學科帶頭人之一。在教學之餘,曾在新華社廣東分社、廣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南方都市報、新快報、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等媒體單位做過兼職記者、編輯、編導和媒體策劃人員,有豐富的新聞傳播實踐經驗。2003年以來,曾多次應邀赴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德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中國臺灣地區的大學進行學術交流。2012年先後在美國普度大學、紐約大學、里海大學、特納華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利茲大學、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等做主題演講。撰寫120多萬字的新聞稿件和策劃10多個電視節目,有豐富的新聞傳播和電視實踐經驗。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支持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曾經獲得「第六屆廣東省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獎二等獎」、「上海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大委託項目首席專家。

卜宇,男,漢族,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博士畢業於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後,高級編輯,博士生導師。曾任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明辦主任,南京日報社總編輯,南京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南京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等職務,現任第十三屆江蘇省委委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黨委書記、臺長,江蘇省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研究領域:主流媒體發展策略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   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主持2014年度江蘇省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南海輿情策略與國家傳播軟實力建構》;主持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自主選題項目《區域性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所獲獎勵榮譽: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韜奮系列);入選2014年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新聞界);第六屆全國廣播影視十佳理論人才;論文《區域性主流媒體源點的變遷與重構——基於「場域—慣習」的視角》獲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新聞論文一等獎;論文《把牢主陣地傳播正能量——江蘇衛視節目創新創優實踐與思考》獲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新聞論文二等獎;牽頭策劃製作的《時代問答》之《如何理解「中國式民主」(上、下)》獲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訪談一等獎;牽頭策劃製作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第二季)》獲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二等獎;牽頭策劃製作的《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之《沉默的傷痕》獲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二等獎;牽頭策劃製作的《南京之殤》獲2017-2018日間艾美獎最佳攝影獎;獲2007年度、2008年度、2009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江蘇省優秀新聞論文一等獎。

周躍敏,教授,高級編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新華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江蘇省記協主席,江蘇省新聞道德委員會主任委員,2017年7月受聘擔任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在30多年新聞生涯中,先後擔任體育記者、科教記者、財經記者、時政記者,在揚子晚報幹了16年,在新華日報和集團幹了18年,有著豐富的新聞實踐經驗和新聞理論功底。擔任報社領導後,致力於推動新聞隊伍思想業務作風建設、重大主題報導創新和媒體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獨立完成的作品7次榮獲中國新聞獎(其中一等獎1件、二等獎4件、三等獎2件),與他人合作或編輯的作品6次獲得中國新聞獎。2001年被評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2年獲選第5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2007年被確定為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008年獲得中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獎第9屆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2009年被確定為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

韋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傳播學博士,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融媒體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2019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首屆「新聞傳播學國家學會獎」之傑出青年獎、寶鋼優秀教師獎、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浙江省「五四」青年獎章等重要獎項。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媒體傳播、國際傳播、政治傳播等。主持;大數據時代全球信息傳播格局可視化統計研究;大數據時代中國形象研究;等多項中國省部級以上基金項目,在Journal of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Mass Communication Society, InformationResearch, Telematics  Informatics,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新聞與傳播研究》和《傳播與社會學刊》等國內外權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現為Communication the Public執行主編,Journalism&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編委,多家SSCI期刊論文評審專家,擔任教育部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史委員會會長,中國應急管理學會輿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政協第十二屆浙江省委員會委員。

餘清楚,1959年生,江西省新建縣人,中共黨員,現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政協習近平政協思想特約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曾任人民網總編輯、人民網研究院院長、人民網書畫研究院院長、人民日報社報刊管理部主任、中國報協副會長兼秘書長、人民日報社福建分社社長、人民日報駐江西記者站站長。

曹順慶,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四川大學文科傑出教授,文學與新聞學院學術院長,國家級教學名師,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四任會長,四川省社科聯副主席,國批博士生導師(199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中文學科副主任委員,國家社科基金評委,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霍英東教師基金獲得者,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國家級精品資源公開課負責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論學會副會長,美國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訪問學者,美國普渡大學A&HCI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Culture客座主編,英文國際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West主編,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合辦英文國際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主編,《中外文化與文論》(CSSCI集刊)主編,《文學評論》編委,《中國比較文學》編委。英文專著The Variation Theory ofComparative Literature由德國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2013出版,代表作《中西比較詩學》被譯為俄文在莫斯科出版社出版,主要中文論著有:《中外文論史》、《東方文論選》、《中國古代文論話語》、《比較文學教程》、《比較文學學科史》、《中華文化》、《世界文學發展比較史》、《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等著作多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多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四川省政府教學成果獎、四川省政府社科優秀成果獎。在多個英文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如:European Review(《歐洲評論》A&HCI期刊)、Orbis Litterraum (《世界文學》A&HCI期刊)、ComparativeLiterature & Culture(《比較文學與文化》A&HCI期刊),以及在國內學術期刊《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韓立新,1966年12月生,祖籍河北曲周,現任教授、高級記者、碩士生導師,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1989年7月畢業於河北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獲哲學學士學位。畢業後進入新聞媒體工作,有過15年的新聞從業經歷,先後擔任過報社多個編輯部門的主任,創作了數百萬字的新聞作品,熟悉各種新聞體裁的寫作,其中有50餘篇次新聞作品獲省級以上新聞獎。後進入高校從事新聞理論和業務的研究工作。

姜紅,安徽合肥人。現任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安徽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是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常務理事,新華社瞭望智庫專家,中山大學「網際網路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智庫專家,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研究領域:新聞傳播觀念,傳播與社會思潮,媒介批評。任教課程:《當代媒介素養》、《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問題方法視野》。學術成果:主持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2部專著,發表學術論文46篇,其中9篇論文刊於本學科影響因子最高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曾獲新聞傳播學首屆國家學會獎優秀論文二等獎,安徽省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 張舉璽,1964年出生,河南輝縣人,新聞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河南省高層次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獲得蘭州大學文學學士、俄羅斯國立普希金俄語學院文學碩士、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新聞學博士。曾長期擔任我國駐俄羅斯記者。2005年回國後,歷任河南大學傳媒研究所所長、河南大學人文科學學部秘書長、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現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中原傳媒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河南省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四個一批」人才、河南省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者、河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兼任教育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評審專家、教育部全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博士學位論文抽查評議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最終研究成果鑑定專家;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外國新聞傳播史研究會副會長。先後在《南方日報》、《南方周末》、《21世紀環球報導》、《21世紀經濟報導》、《青年參考》、《中國畫報》、《第一財經日報》、俄羅斯《世紀日報》、《莫斯科華人報》等國內外報刊上發表新聞作品2000餘篇。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講授《新聞理論》《新聞採訪》《新聞寫作》《新聞與傳播專題研究》《國際傳播研究》《跨文化傳播研究》《俄羅斯文化傳播》等課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主持省部級課題6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著作18部,獲得省級優秀成果獎6項。彭祝斌,男,湖南武崗人,經濟學博士,湖南大學二級教授、嶽麓學者特聘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院學位委員會主任,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新聞學國家一流專業、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負責人、新聞傳播學類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負責人、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試點報送單位負責人。1986年7月入湖南大學執教,先後從事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等專業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多次赴韓國、香港、臺灣等地從事學術訪問和講學。歷任人文系文秘公關教研室主任、新聞教研室主任、人文系副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院長兼媒介經營管理系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院長等職。2003年入選湖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2004年入選首批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2年入選湖南省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013年入選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尹韻公,教授,1956年10月生,重慶人,198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博士學位。1989年1月至1997年11月在國務院研究室工作,歷任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副司長等職務;1997年12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工作,歷任副所長兼黨委副書記、所長兼黨委書記、所長(正局級)等職務;2012年2月至2017年8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正局級)。2018年1月被湖南師範大學聘任為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他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首批入選者,中央文宣系統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首批入選者,新聞出版系統領軍人才工程首批入選者,國家社科規劃辦新聞學科組評審召集人,國務院學位辦新聞學科評議組原召集人和成員,中央馬工程首席專家,北大、清華、人大等50餘所高校兼職教授和客座研究員。學術成果豐碩,學術貢獻及其學術成果的科學價值已在圈內得到公認,產生巨大影響。如,對三國史研究影響很大,先後發表《赤壁之戰辯》《孫權傳》(12萬字)和《縱論三國》(近18萬字)等論著,許多觀點在學界、網上廣泛傳播,甚至被很多人抄襲。發表的《明代新聞傳播史》(專著)是國內第一部斷代新聞史專著,被譽為填補空白之作。國內古代新聞史論著的明代部分,全部沿襲他的觀點,完全改變了以往評價。《中國社會科學》《讀書》曾發表評論很高的論文。1994年發表於《新聞與傳播研究》創刊號論文《急選報:明代雕版印刷報紙》,是他發現的迄今為止最早的古代邸報實物原件的論文,學術價值極高。曾先後發表數篇研究範長江西北採訪目的和作用的論文,徹底顛覆了過去的觀點,學界影響頗大。先後呈報近百篇內參,獲獎40餘篇。其中獲一等獎、二等獎近20篇(一等獎必須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二等獎必須是政治局委員和副國級領導幹部批示)。鍾智錦,籍貫湖南,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副院長(主持工作)、博士生導師。中國新聞史學會計算傳播學會候任主席、國家高端智庫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外文局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2012年入選中山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培育計劃。2019年入選「廣東特支計劃」青年文化英才。主要研究公共傳播、網絡輿論、計算傳播。有五十餘篇論文發表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國際新聞界》等權威中文期刊和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PoliticalPsychology、Internet Research等SSCI期刊上,根據谷歌學術的統計,中英文論文總被引800餘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兩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兩項。巢乃鵬,1972年出生,博士,2002,4-2019,3任教於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入選南京大學青年骨幹教師(2008),南京大學優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11)。2019年4月調至深圳大學傳播學院任教,現為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博士導師、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擔任中國新聞史學會計算傳播學研究委員會首任主席(2018,9-2020,9),廣東省教育廳新聞傳播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網絡傳播研究》(CSSCI來源集刊)主編。研究領域:網絡傳播與新媒體研究、計算傳播研究。開設主要課程:博士生課程:《新聞傳播理論前沿》(參與)碩士生課程:《新媒體研究》本科生課程:《新媒體廣告前沿》。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移動互聯新媒體的採納與使用研究」(2015年);主持江蘇省社科聯委託重點項目「江蘇省社會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調查」(2016年);主持深圳大學高水平建設二期項目「計算傳播學學科建設」(2019年);首席專家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時代計算傳播學的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2019年)。1、巢乃鵬、薛瑩、姚倩,功能滿足、心理滿意、主觀規範:新媒體持續使用意向研究——以中國3G業務的持續使用為例,《新聞大學》(CSSCI),2014年第5期 2、巢乃鵬,社會化媒體時代的教育變革,《江蘇教育通訊》,2014年第4期3、巢乃鵬等,網絡輿論輿情研究的知識地圖(2008-2014):一種多維度的研究視角,《中國網絡傳播研究》(CSSCI集刊)第7輯 4、巢乃鵬等,移動通訊研究進展綜述,《中國網絡傳播研究》(CSSCI集刊)第8輯5、孫闐、巢乃鵬,移動互聯時代美國公眾電子閱讀行為研究——基於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問卷統計,《出版發行研究》(CSSCI),2015年第3期許加彪,安徽廬江人,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省級教學名師。研究方向為傳播社會學、新聞傳播法制與倫理等。蘭州大學碩士,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數字傳媒技術國家級實驗中心主任,其中,2005年1月至12月,曾在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擔任新聞閱評員一年。省政府新聞發布工作諮詢專家,中國新聞史學會視聽傳播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省級教學團隊新聞攝錄與編輯帶頭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傳播學主講人,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新聞學項目主持人。出版專著《法治與自律:新聞採訪權的邊界與結構分析》(山東人民出版社),著作《提升媒介素養》(陝西人民出版社),合著《新聞傳播精品導讀:新聞(消息)卷》(復旦大學出版社),譯著《新聞、科學與社會:新聞和公共關係中的科學傳播》(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等。發表權威、核心論文《傳播哲學家和間接先行者:論杜威對傳播學研究的貢獻》《國家聲音與政治景觀:〈新聞聯播〉的結構與功能分析》《風險社會下中國環境安全的信息公開:新型媒介生態中政府與社會的互動》《中國環保傳播:話語結構轉型與傳媒角色重塑》《商品特質、市場結構與〈華商報〉的滲透定價策略分析》,等2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中國共產黨媒體的社會動員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採訪權當前的困境、出路及中外比較研究」等省部級項目7項,論文獲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專著獲陝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主持「傳媒專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的建構與實踐」獲陝西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郭可,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院長、國際關係博士點博導、上外中國國際輿情研究中心主任,學術兼職包括國務院新聞辦對外傳播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聞傳播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和中華傳媒網特約專家。先後獲得浙江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學士學位,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學士學位,(美)堪薩斯州立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和復旦大學傳播學博士學位。過去20年中,一直從事國際傳播學、對外傳播學、國際新聞報導、新聞傳播比較研究、國際新聞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了二部專著《國際傳播學導論》和《當代對外傳播》。其學術成果還包括50多篇學術論文(包括10多篇英語論文)和五部譯著,擔任了新華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新聞傳播學經典文庫》(共28本)、《全球青少年媒體消費比較研究》主編和《全球傳媒報告》的副主編。參加過多次國際性新聞傳播學學術會議和國內新聞學教育和學術會議。策劃並組織了1993年和1999年的上外傳播學國際研討會、2006年首屆中外新聞學院院長國際研討會和2008年全球青少年媒體消費國際研討會。目前正主持教育部新聞學特色專業項目和一項國家級的社科基金項目以及上外的211項目和校級重大項目,完成了五項省級以上的新聞傳播學科研項目,其包括一項復旦大學傳播學基地項目的子課題、二項上海市十五規劃項目和三項上海市教委科研項目。過去三年中,其政策性研究成果為國新辦、外交部、中央級外宣媒體以及上海市宣傳部等部門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鑑。陸玉方,出生於1963年,江蘇蘇州人,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11月入黨,黨校研究生學歷,高級記者職稱。陸玉方曾任蘇州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姑蘇晚報》副總編輯等職,2007年1月起任《姑蘇晚報》總編輯。2008年8月起,陸玉方到蘇州廣電總臺工作擔任該臺總編輯,後出任蘇州廣電總臺黨委書記、總臺長。2016年當選為十二屆蘇州市委委員。從事新聞事業三十多年來,陸玉方曾獲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江蘇省第七屆戈公振獎、第五屆全國廣播電視十佳百優理論人才等榮譽。值得一提的是,陸玉方是江蘇省內首位獲得韜奮獎——這一新聞界最高榮譽的地市級新聞工作者。陳信凌,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贛江傑出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贛鄱英才555工程」人文學科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國家教育部新聞與傳播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2013-2017)委員、中國新聞史學會黨報黨刊研究會會長、中國認知傳播學會副會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發展報告》編委、暨南大學《中外媒介批評》學術顧問、首都師範大學《燕京創意文化產業學刊》學術顧問等。主持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四項,其中一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一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項為國家社科基金及中央宣傳部特別委託項目,一項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主持省級項目15項。出版《國內電視媒體制度變遷與績效評估研究》、《江西蘇區報刊研究》等著作6種,在《求是》《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代傳播》《中國廣播電視學刊》《中國電視》《中國出版》《中國記者》《中國編輯》等學術性期刊發表論文90餘種。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江西省高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江西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江西省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等獎項13個,以及全國寶鋼優秀教師獎、陳香梅教學獎、江西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南昌大學「十佳」教師、「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等榮譽。

呂芃,1965年4月出生,199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山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同時擔任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電視新聞報導、專題片及紀錄片創作、影視劇拍攝和電視頻道管理經營等工作。其間,曾組織北京奧運會火炬在山東傳遞、第十屆全國運動會、中國藝術節等大型活動的直播、報導。作品多次獲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原中國電視獎)。作為出品人出品的電視劇《父母愛情》、《馬向陽下鄉記》、《北平無戰事》、《琅玡榜》等獲國內多項大獎。主編多部同電視業務有關的學術著作,重點圍繞電視新聞的採制、電視直播的組織與運行等,發表業務論文多篇。科研方面主要集中在電視新聞的採制與傳播、電視符號研究等,以新聞方面的研究為主。

王鵬飛,1978年生,河南鄭州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2006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得文學博士學位。2011-2012年,英國牛津國際出版研究中心博士後。主要從事出版文化、書史理論、英美出版法規研究,主持國家留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河南省哲社項目等7項,主持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出版文化經典導讀》,出版專著《海派文學》(合著)、《「孤島」文學期刊研究》,編選《海上文學百家文庫》之蕭紅卷、師陀卷、蕭軍駱賓基卷。

蘇宏元,男,1963年出生,江蘇太倉人。博士畢業於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文化與社會科學院傳播系。長期從事新聞傳播教學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現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本科高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第六屆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16年入選由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史學會組織編撰的首部《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鑑》「全國新聞傳播教育界的主要學者」名錄。著譯著作、教材5部,發表專業論文30餘篇。早期發表許多新聞和文學作品。

馮誠,男,漢族,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新華社高級記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原新華社江蘇分社社長、分黨組書記。從事新聞工作32年,有豐富的策劃指揮和一線採寫經驗。組織指揮過「三西」扶貧開發、三峽大壩建成、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崑山「8.2」大爆炸等數十次重大戰役報導和突發事件報導。獲省部級新聞獎項30多項,近百篇稿件得到中央和省部級以上領導批示,有效推動實際工作。出版有新聞工作專著《鎮版報導的氣質養成》,詩集《我決定,慢下來》。散文《低於人間1000米深處》於2017年10月獲第二屆「書城杯」全國散文大賽特等獎。1984年曾獲全國愛國主義主題朗誦詩徵文獎,2010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現為新華社新華書畫院副院長,書法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書法報》、《人民畫報》、《香港大公報》等數十家報刊。

李秀雲,女,中共黨員,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新聞史。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地方新聞史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選、天津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天津市高等學校學科領軍人才、天津市高等學校創新團隊帶頭人。天津地方新聞史研究所所長。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學刊為中心的新聞學術思想史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當代新聞學研究範式的轉換》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當代新聞學術史》天津社科重大委託項目:《「十三五」時期天津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提升傳播影響力研究》天津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現代新聞思想史》天津師範大學博士基金項目:《〈大公報〉專刊與天津社會文化的變遷》天津師範大學青年基金項目:《中國近現代新聞思想研究》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十三五」規劃項目:《「十三五」天津廣播電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研究》天津達沃斯論壇議題研究項目:《信息公開與媒體職業道德》《中國新聞學術史(1834-1949)》,新華出版社2004《中國現代新聞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大公報〉專刊研究(1927-1937)》,新華出版社2007《中國當代新聞學研究範式的轉換》,學習出版社2015)在《新聞大學》、《國際新聞界》、《新聞記者》等期刊發表《黃天鵬對中國新聞學術研究的貢獻》、《梁啓超輿論觀之演變及其成因》、《中國新聞史上的三家〈新聞記者〉》等論文60餘篇。專著《中國新聞學術史》獲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專著《中國當代新聞學研究範式的轉換》獲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程麗紅,女,1967年9月生,中共黨員,籍貫吉林長春,研究生,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兼任教育部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媒介批評》編委主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教育史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地方新聞史學會副會長、遼寧省記協常務理事、瀋陽市記協常務理事等。同時,兼任臺灣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協同研究員。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赴臺灣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訪學。2012年,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3年,獲吉林省首屆學科領軍教授榮譽。

董天策,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研究會會長,新聞出版總署「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委,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網絡輿情考試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曾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理論、媒介文化與媒介批評、網絡與新媒體等領域的研究,主持教育部重大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各種課題十多項,在國際SSCI英文學術刊物、國內CSSCI期刊和中文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50多篇,出版《網絡新聞傳播學》《新聞·公關·廣告之互動研究》《問題與學理:新聞傳播論稿》《消費時代的中國傳媒文化嬗變》等著作,榮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廣東省新聞教育最高榮譽金鐘獎等獎勵,以及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中國傳媒大會「中國傳媒思想人物」等榮譽稱號。

李佩,漢族,西南政法大學教授,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世界與中國議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從事中國新聞對外傳播18年。1986年至1997年任新華社四川分社重慶支社對外記者、對外採編室主任;1998年至2004年任新華社重慶分社副總編輯,2001年晉升為新華社高級記者;2004年加盟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7年被授予重慶市首批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稱號,重慶市社科聯合會會員;2009年2月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2010年1月任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世界與中國議程研究院執行院長。在新華社工作期間,為中央高層決策推進西部大開發、改進國家對外宣傳策略以及黨報影響力等重大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價值的研究報告,並多次得到中央高層領導的批示。曾獲40餘項各級新聞獎項。主持和參與三個中宣部及國家級課題。

馬鋒,男,1973年出生。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新聞學博士,現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兼網絡與新媒體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新聞傳播基礎理論新聞生產。主要成果包括:在《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國際新聞界》《中國傳媒報告》《中國記者》《新聞記者》《視聽界》等雜誌上發表10餘篇論文,同時主持教育部項目「現代風險報導生產偏向與重構路徑研究」。

陳丹,女,漢族,1969年5月生。1992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2005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北京印刷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第十四屆北京市人大代表,高等學校出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副秘書長、中國版權協會理事、中國網絡傳播學會理事、全國新聞出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現任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執行院長,跨媒體出版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近年來,主持或主要參與了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餘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主編、參編著作8部;她指導的學生在第二屆全國網絡編輯技能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她個人也被評為2008屆、2009屆、2011屆、2012屆校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2012年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可謂成果豐碩。

肖向榮,教授,舞臺藝術家,導演,編舞家,現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舞蹈系系主任,曾擔任29屆北京奧運會、帕運會開閉幕式主創團隊策劃及導演,編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核心創意組成員舞蹈部副主任、執行總導演,CCTV電視舞蹈大賽評委、文化部青年專家組、北京市優秀個人金質獎章。大型鼓樂劇《楊門女將》總導演 被媒體譽為「表演藝術新詞條」《風雅頌》環球小姐60th MissWorld Fashion Show 2010任總 導演2009慶祝建黨九十周年大型文藝晚會《我心中的旗幟》任總導演。2011年《戲夢人生》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總導演2012年《詩畫紹興》第21屆中國金雞百花獎頒獎典禮總導演2013年大型舞臺秀《太極圖》總導演 全球巡演100場《失語者》獲2006年義大利羅馬國際舞蹈比賽現代舞金獎

姜飛,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自2004年以來,獲省部級以上獎勵7次(含一等獎2次)。其中,個人專著《跨文化傳播的後殖民語境》20 07年榮獲第四屆「吳玉章獎」,2009年榮獲第五屆「胡繩青年學術獎」。出版專著2本,主編5本(含一本英文著作年刊),參著多本。在國際SSCI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中國CS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代傳播》《南京社會科學》《中國記者》及《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以及多家大學學報發表論文80餘篇。多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以及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轉載。

趙麗芳,新聞系教授,少數民族文學與文化傳播方向博士生導師新聞學碩士生導師,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生導師。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創新研究》(14ZD056)參與國家廣電總局項目:中國對農電視市場供給狀況研究(GD10064)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帶一路」倡議下首都民族語言媒體國際傳播力》(17ZDA22)馬致遠,趙麗芳. 跨文化語境下民族題材電影創作探析——以電影《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為例[J].電影評介,2019年第12期.黃家聖,趙麗芳.從盜獵、狩獵到圍獵:亨利·詹金斯的參與文化理論及其實踐[J],電影評介,2019年第2期.趙麗芳.推動融媒體時代民族廣播發展[J],現代視聽,2019年第3期.趙麗芳.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 一部「冒險的習作」[N],中國電影報,2018年9月20日,名家版.古力米拉·亞力坤,趙麗芳.民族新聞傳播教育創新[J],雙語學習,2017年第9期.趙麗芳.日系蒙古文報刊的兩面性:同化工具與抵抗書寫[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年第1期.趙麗芳,古力米拉·亞力坤.新疆媒體對中亞的傳播策略分析[J],當代傳播,2016年第2期.趙麗芳.闡釋、解碼與理解:關於舞劇《倉央嘉措》的一次跨文化實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2016 年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調研報告類)三等獎2015年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調研報告類)二等獎

2008年教學改革成果獲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6年獲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

沈衛星,男,1958年11月生,現任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擔任中國人民大學輿情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編著有《受眾視野下的文化多樣性》、《鄧小平文藝思想研究論集》等,「光明時評」欄目獲第2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徐正考,男,漢族,1962年生於山東嶗山。1979年就讀於吉林大學中文系,1983年畢業後於吉林大學漢語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1986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95年於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0年被評為教授。2000年至2002年在四川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寶鋼優秀教師」、「吉林省高級專家」、「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長春市有突出貢獻專家」、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學者」、吉林省「長白山特聘學者」。

科研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3項、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項、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1項、吉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建設項目1項。

學術論文: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李麟學,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致公黨楊浦區委主委、同濟大學支部主委。上海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委員會委員,《時代建築》專欄主持人,「同濟八駿」中生代建築師,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高級訪問學者(2014),曾入選法國總統交流項目「50位建築師在法國」(50 ARCHITECTES EN FRANCE)、巴黎建築學院學習交流(2000)。李麟學試圖以明確的理論話語,確立教學、研究、實踐與國際交流的基礎,將建築學領域的「知識生產」與「建築生產」貫通一體。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熱力學生態建築、公共建築集群、以及當代建築實踐前沿等。李麟學主持建成與在建杭州市市民中心(2013世界高層建築學會「世界最佳高層建築」亞太區提名獎)、2010中國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B3館、四川國際網球中心、中國商貿博物館、河南省科技館新館等多項有影響力的建築作品。曾獲得中國建築學會青年建築師最高榮譽「青年建築師獎」(2006),上海青年建築師「新秀獎」(2005)等獎勵,獲得國內外各類專業設計獎項三十餘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生態化模擬的城市高層建築綜合體被動式設計體系研究」、上海市科委國際學術合作交流項目「環境性能與熱力學導向的崇明生態島低能耗建築整合設計研究」、「能量與熱力學建築前沿理論建構」等重要課題,在國內外核心專業刊物發表論文五十餘篇,主編《設計應對霧霾-熱力學建築視野下的空氣提案》,客座主編時代建築《形式追隨能量-熱力學作為建築設計的引擎》等。曾參加 40位小於四十歲的華人建築師設計作品展(40 under 40 exhibition)、「從研究到實踐」米蘭建築三年展(2012)、威尼斯建築學院國際工作室特邀教授(2013)、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13)、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城市更新展(2015)、哈佛大學「走向批判的實用主義-當代中國建築」(2016)、「同濟八駿-中生代的建築實踐」(2017)等展覽、論壇與學術活動。基於其「自然系統建構」的建築哲學與創造性實踐,成為中國當代建築的出色詮釋者之一,也是國際學術領域熱力學生態建築與公共建築集群的積極推動者。

蔡錦達,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1963年生,教授。主要從事嵌入式控制系統、數控技術與裝備、機器人技術及應用、機械製造自動化的研究,特別  是印刷與包裝自動化設備的開發研究,承擔多項省部級項目並在產學研合作中取得了很好成績,獲上海市發明創造一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級2項,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二等獎一項,優秀產學研項目多項以及上海市科技結合生產重點工業項目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劉昶,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考取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研究所出國研究生,1983年,由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獲法國新聞與傳播學碩士、博士學位(成為第一位獲得法國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旅法22年間,曾供職於法國廣播電臺、電視臺和歐洲最大的華文媒體《歐洲時報》,任資深記者、主編、副總編輯。之後,在法國傳媒企業任執行總經理。2005年秋,成為中國傳媒大學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先後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歐洲傳媒研究中心主任、新聞學院院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法國文化教育騎士勳章獲得者。主要兼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社科項目評審專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外傳播專家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傳媒與性別平等」 教席主持人、法國傳播學期刊《赫爾墨斯》國際編委、巴黎潘特農-阿薩斯大學(巴黎二大)法國新聞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電視中心研究員、《國際傳播》編委、《中國廣播》編委、《教育傳媒研究》編委、中國新聞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網絡傳播學會副會長、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傳統文化影像傳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化促進會美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主講課程:《國際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傳媒地緣政治學》《數據新聞報導》《全球傳播與國際關係》等。

鄭保衛,男,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國家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新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新聞傳播學科兼召集人,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的副理事長。2012年,受聘為重慶大學教授、重慶大學新聞傳播與區域發展研究院院長。《新聞學論集》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叢》主編。

李明德,陝西乾縣人,中共黨員,文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輿論導向,編輯與出版,現當代文學與傳播等。曾先後主持國家、部省級課題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專著8部。專著《仿像與超越——傳媒對文學的雙重影響》、論文《大眾傳播的導向責任》等多部著作及論文獲得國家、省級獎勵。其主編雜誌獲得「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陝西省科技期刊一等獎」等多項殊榮,本人也獲得「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陝西省重點領域頂尖人才」等多項榮譽。

王擎,女,博士,教授,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現為北京工商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院長,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訪問學者、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訪問學者。北京新聞出版類專業群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獲第七屆、第八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教育部社科項目、 北京市教委重點項目等多項課題。曾在經濟媒體從事新聞記者編輯工作多年。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信息傳播、傳媒產業研究。

趙炳翔,1963年6月生於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博士,教育部高校戲劇與影視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特聘專家,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影視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藝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上海戲曲學會理事,上海電影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員;兼任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負責人;碩士生導師。1、論文:《論戲曲音樂的傳承和創新》(CSSCI),《產業視域下的微電影類型研究》(CSSCI),《透視中國百姓的戲劇審美趣味》(CSSCI),《民國年間京劇唱片概況》(CSSCI),《論民國年間戲曲唱片資料的保護---以中唱上海分公司為例》《舞臺空間觀念在視覺藝術中的表現及拓展》(CSSCI),《上海社區文化建設新思考》(CSSCI),《我國高校藝術類專業現狀與入學考試的模式初探》,《戲劇教育進中小學的實踐》,《以開放的視野培養藝術人才》,《淺論大學生的藝術素質》,《管理與人---新時期高校和諧管理的思考》。2、著作:專著《民國年間上海戲曲唱片研究》、《中國十大戲曲劇種唱腔精粹》主編,《中國戲劇史》主編,《影視藝術新概論》主編之一,《影視賞析》主編之一,《播音主持語言表達藝術》主編之一,《跨世紀大學生素質論》主編之一,《知我中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讀本》主編之一,《藝術教育—-通向人生美好彼岸的一座橋梁》副主編。3、課題:國家哲社基金藝術學項目「民國年間的京劇唱片研究」(15BB021);國家哲社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儺戲劇本整理與研究」(14ZDB077)子課題負責人(結項);國家哲社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戲曲史(上海卷)」(19ZD04)子課題負責人;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廣播影視新傳媒」項目負責人(結項)。4、獲獎榮譽:1999年上海師大優秀青年教師;2007年榮獲上海市育才獎。2011年上海師大第二屆「師德楷模」;2015年上海師大先進工作者。

楊柏嶺,男,1968年出生,漢族,安徽定遠人,博士,二級教授,戲劇與影視學學位點負責人、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生導師,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曾任文學院副院長、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現為安徽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新聞史學會傳播學研究委員會理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會理事、中國詞學研究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文藝、文化與傳播,中國詩詞美學。博士生招生方向:文藝、文化與傳播:立足文化學、傳播學視野,側重從文體、文本、範疇、媒介等角度分析中國文藝思想的現象與問題,探究其中的歷史演變及精神實質。

虞吉,教授,男,四川南充人,中共黨員。二級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撰著(主編)著作十餘部,在《文藝研究》《電影藝術》《現代傳播》《藝術百家》《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報》等專業權威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並指導學生發表CSSCI來源期刊數十篇;代表性論文入選《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文藝研究〉四十年論文選》等經典文獻選集。曾多次參加「中國電影史年會」、「中國影視高端論壇」、「中國電影金雞獎系列活動」等重大學術活動。曾主持舉辦第六屆中國電影史年會,第二十三屆中國電影學博士論壇。還承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項目、溫哥華(國際)華語電影節等多項國際重要賽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部級重大項目多項;獲國家及省部級教研成果獎、重慶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高教影視研究學術獎、中國影視創作學院獎多項。

廖聖清,男,1971年生,江西贛州人,漢族,中共黨員,復旦大學傳播學博士。現任雲南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曾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系主任、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分黨委委員。於2000年、2006年和2009年先後赴日本電通、韓國全南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訪問,2009年參加上海市第20期青年理論骨幹學習研討班,曾獲上海市「浦江人才」、復旦大學「世紀之星」、復旦大學優秀黨務工作者、復旦大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稱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眾傳播理論、受眾與傳播效果、意見表達等,曾在《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代傳播》《新聞記者》以及《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等期刊發表論文。

張允,女,祖籍山東,國務院特貼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研究專長為媒介經營與傳播效果研究。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十餘篇,出版專著一部,合著一部學術著作。論文獲新疆社科成果一等獎(省部級)。主持教育部、國家廣電總局、新疆社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5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課題十餘項。成果獲得中組部紅星獎一等獎、新疆社科一等獎、金鷹獎等獎項。獲得新疆天山英才榮譽稱號。兩次獲新疆大學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兼職從事編輯等媒體實務工作十餘年,有一定的媒介經營管理經驗。

註:排名不分先後。以上院長簡介均來源於各高校新聞傳播學院官網,更新於2021年12月。因部分網站尚未更新「現任領導」,故在編輯中參考了相關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難免有遺漏甚至不妥之處,以官方為準。持續完善中……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外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會議舉辦——瞭望與關懷:全球疫情背景下的新聞傳播
    2020年10月24日上午,中外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會議(2020)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8會議室舉辦,會議以「瞭望與關懷:全球疫情背景下的新聞傳播」為主題,以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邀請了國內外多所新聞傳播院校的院長、專家學者一同展開交流研討,當天會議還進行了網絡直播,兩千餘人在線觀看。
  • 關於4S運動體能康復學院被抄襲山寨的聲明:1.學院名稱為由來:4S運動體能康復學院 2.總部在上海3.唯一與高校及體育局合作
    培養的是從事運動損傷和疾病的評估、幹預、康復訓練及功能訓練的運動體能康復、運動防護專業人才。培養出來的學生得到了專業運動隊、運動康復中心、高等院校、各健康休閒職業運動俱樂部的認可。由相福通院長編寫的《360運動功能解剖》七部學習法,解決了學習基礎解剖、功能解剖的死記硬背問題,真正做到了活學活用!
  • 上海國際廣告節數字廣告創新發展院長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2021年7月23日,由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上海市廣告協會、上海國際廣告節組委會主辦;中國新聞史學會廣告與傳媒發展史專業委員會、上海廣告研究院承辦;上海廣告協會學術與法律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新媒體營銷傳播(CCM)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協辦的上海國際廣告節數字廣告創新發展院長高峰論壇在上海靜安瑞吉酒店如期舉行
  • 學院工作 |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招生簡章
    成功舉辦七屆小谷圍(島)金融論壇、二期中外會展大講堂、廣州小谷圍(島)2015亞洲旅遊與美食高峰論壇、 教育部旅遊教指委第一次會議暨全國旅遊學院院長(系主任、專業負責人)聯席會議等;協辦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專家委員會年會等;積極參加留美經濟學會年會、中國經濟學年會等高水平論壇。主動融入主流學術交流圈。
  • 2018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出爐!看看新聞Knews24入選
    該節目嘗試深度融合新聞生產資源、改進新聞生產平臺,創新新聞直播內容和發布渠道。看看新聞Knews24現已發展成為SMG新聞融合傳播的新品牌,也為全國廣電媒體融合轉型提供了創新探索的新樣本。「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評選主要關注傳媒業的內容實踐創新,既評選新聞或泛新聞內容的生產,更關注與新聞相關的技術、產品、創意、算法和傳播等各環節的創新。」
  • 新增四所高校加入合作網絡,第二屆中國-哥倫比亞新一代信息技術合作論壇成功舉辦
    哥倫比亞駐華大使蒙薩爾維、中國駐哥倫比亞使館文化參贊朱曉燕、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羅訓教授、虛擬實境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代表齊越教授、哥倫比亞聖地牙哥卡利大學校長安德烈斯(Carlos Andrés Pérez Galindo)、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院長穆智飛、西安音樂學院現代音樂學院院長馮勇、桂林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謝曉蘭、海南軟體職業技術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張克亮等30多位嘉賓出席籤約儀式及論壇活動
  • 青記獨家丨後人類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內涵
    這一舉措,引起了全國關於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熱議:有學者認為,清華大學的「擴研改本」其實是走向了「高精專」的辦學道路,淡化了學科應用性強的特點,其專業定位和取向將導致高等教育與產業脫節[1];也有學者直言教育的目標在於人的培養而非「人才培養」,改革是為健全學生的人格與心智創造必要條件,使之更好地為他人和社會服務[2]。這些討論蘊含新聞傳播教育往何處去的現實拷問。
  • 中哥智網互聯實驗室與中國四所高校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來源:人民網| 排版
  • 清華大學設立人工智慧研究院:中科院院士張鈸任院長
    CSRankings的排名根據各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出現在計算機科學各個領域權威刊物上次數,確定積極從事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的高校名單。根據清華大學的官網介紹,這次擔任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的張鈸,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1935年3月生,福建福清人,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關注】2018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出爐
    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學會會長、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教授對十佳案例進行了總點評,他說,本年度獲獎案例體現出應用新聞傳播領域正呈現移動化、視覺化、產品化、智能化和社會化等五個特點。「新媒體語境下的新新聞生態系統,給所有實踐者和觀察者以重要啟發,我們可以發現,傳播節點的中心與邊緣在不斷流動,媒體與平臺在相互滲透,技術和人文則需要保持平衡。」
  • 為應對人才危機,臺灣四所高校擬成立半導體學院
    如今,在臺灣的臺大、成大、清大、交大4大高校規劃下,進入成立階段的半導體學院,將如何助攻產業克服人才危機?「積星太空站求才!」鬥大標語搭配造型吸睛的火箭車,這是今年臺積電的徵才新策劃,除了在臺大、成大、清大、交大這4所頂尖大學招募外,還以移動徵才車走遍5所中字輩大學(中山、中正、中央、中興、中原)與3所科大等多所學校。
  • 「直播帶貨」新主張 時代與我皆前行——新聞與傳播學院召開新學年工作部署會
    2020年8月19日下午,新聞與傳播學院召開新學期全院教職工大會暨新員工歡迎會,會議由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賈士秋主持,全院教職員工參與會議。會議伊始,賈士秋帶領全院教職工熱烈歡迎新任職的黨總支副書記顧嘉輝和各位新進教師,歡迎大家加入新聞與傳播學院大家庭,期待各位老師開拓創新,創造美好未來。各位新進教師分別做了自我介紹,表達了融入新集體,投入新工作,進入新環境的喜悅之情與為人師表的執教情懷。
  • 2020 中國高校生肖設計大賽 特邀作品(3)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指出,如何進一步認識和發掘傳統的生肖文化意象,如何在流動不息的生活裡傳承和塑造生肖文化,如何以廣闊的視野、使世界各地更多的人們認識和傳播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是藝術與設計的使命。
  • 第三屆國家傳播戰略高峰論壇圓滿落幕
    在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書記詹健教授的主持下,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張昆教授在開幕式致辭。張昆教授對與會來賓表示了熱烈歡迎,強調了舉辦此次論壇的必要性以及意義,並與以往兩屆論壇做了比較,指出了此次論壇的兩大新亮點,一是嘉賓代表的豐富性,不僅有來自學界的專家教授,也有來自政界、業界的精英人士,更有來自臺灣、新加坡的代表;二是此次論壇的主題納入了新的話題。
  • 2021年度國家新聞、出版、印刷工程系列高級職稱評審結果搶先看!
    例如: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基金編號);「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項目編號)7)作者簡介:所有作者須附簡介,要列出作者姓名、署名單位名稱、職務、研究方向、電子郵箱等。作者簡介舉例如下:作者簡介:李紅*,北京××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
  • 【學術資訊】《新聞與傳播研究》《現代傳播》精華薈萃
    現代傳播. 49-52 [13] 沙垚. 傳播政治經濟學的鄉村轉向[J].現代傳播. 53-56 [14]任慧;曹珊;李巍霞. 媒介內容產業生產趨勢、困境與治理機制研究——基於新媒體傳播生態的思考[J]. 現代傳播.57-60 [15]譚玲;鄭楊. 對中國韓劇迷社會層次網絡爭議的剖析——以「輿論氧化原理」為工具 [J].
  • 成都理工大學網絡安全學院院長劉明哲一行參觀國信安公司
    其中,校企合作系列面向全國高校、高職、大專院校,計算機相關的應屆畢業生,以及對網絡安全感興趣,立志從事網絡安全的社會個人,可實現教育主體多元合作、辦學模式自主創新、培養體系實用導向專項技能快速培養、戰略用人單位定向輸送等用戶收益。
  • 騰訊企鵝新媒體學院校園行深圳大學站圓滿落幕!
    11月26日,由深圳大學黨委宣傳部、深圳大學傳播學院主辦,騰訊新聞、騰訊新聞區域集群、企鵝新媒體學院、騰訊新聞短視頻Lab、騰訊大粵網等協辦的「
  • 中國又一所頂尖大學即將誕生!目標是建成世界一流
    早在2017年4月,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建議雄安新區可以籌建一所甚至多所高水平的大學,從國內外引進一批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人員。2018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委常委、時任河北省委統戰部部長高志立曾指出,要藉助雄安新區發展的契機,高起點建設雄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