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稱香港仍是明珠 內地與香港經濟融合是兩利

2020-12-19 搜狐網

  香港仍是東方明珠

  本報評論員 金心異

  曾有一位香港評論家稱,香港以東方明珠地位,炫麗回歸,本就像一位帶了豐厚嫁妝的新嫁娘。

  香港如何前行?2003年的CEPA,自由行,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QDII,這些政策,被一些觀察者視作「北水南調」。

  香港還是東方明珠了嗎?無論從歷史,從現狀,還是從未來的角度觀察,這個答案都是明確的。

  香港助益內地改革開放

  回首歷史,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人口700萬,市區建成面積200多平方公裡),卻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成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即便是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建國之後,冷戰鐵幕拉開,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實行物資禁運,香港成了內地從外界獲得緊缺物資的唯一管道。

  1979年鄧小平決定打開國門,對外開放。其時全球對中國大陸全無了解,內地亦未建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誰敢貿然來做生意?是勇敢的香港商人,以其對祖國和同胞的信任,第一個吃螃蟹,投資內地。在香港人的帶動下,東南亞及歐美華人、臺灣同胞紛紛跟進,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形勢始蔚為壯觀。

  據統計,從1979年到2000年,香港在內地的實際投資額高達1413億美元,佔內地吸引外資(FDI)全部的51.5%,在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這個比例更達到70%。

  不止是投資這麼簡單,可以說,是香港製造業的北移,以及之後臺灣地區IT製造業的西移,教會了計劃經濟下的內地中國人如何與全球做生意,並通過自身與全球貿易的聯繫,引導內地的輕工製造業出擊全球。

  內地與香港經濟融合,是「兩利」

  自1997-1998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香港特區經濟遭受重創,2004年之前有過兩次經濟低迷。2003年起,中央政府為促進香港特區與內地經濟的融合,連續出臺了一些對香港特區開放內地市場的政策,這些政策往往在國家領導人訪港時宣布,被香港一些媒體稱之為「大禮包」。

  「CEPA」比中國加入WTO的出價更進了一步,向香港特區提前兩年多開放服務業,在CEPA之前,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區之間,香港人可自由進入內地(持回鄉證免籤),但貨不能;內地的貨可自由進入香港特區(香港是自由港),但人不能。CEPA朝著解決此一問題邁出了一步。但是想想看,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有什麼道理把香港特區和其腹地割裂開來?

  「自由行」是CEPA當中與民眾關係最大的一環,可以說從短期的經濟考量(在SARS肆虐之後的困境裡)和長期的信心方面推進了香港特區的旅遊業。

  至於中國企業在香港特區上市,融資之外,更將其作為其國際化的跳板,可以說,香港特區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最佳練習場;至於QDII,也可以看作中國大陸投資者將來走出去的最佳練習場;人民幣國際化,許多試水動作會在香港特區展開,可能會導致香港特區成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但是對中國大陸的金融業來說,正好需要先作試驗。

  香港特區因此確保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固然先蒙其利,對內地也是件好事。對內地金融改革來說,香港是自己的國土,中央政府具有較強的可控性,使得金融改革循序漸進地進行,而不至於破壞了金融穩定。可以說,香港特區市場起到了內地金融改革的減震器和防火牆作用。

  香港特區經濟體與中國大陸經濟體實已密不可分,也不應該分開,對中國大陸的轉軌經濟來說,有這個一體化而又別具特性的經濟體,實在是內地之福、之幸。

  國家轉型,香港特區仍可起作用

  即便是遭受亞洲金融危機,香港特區仍不失其東方明珠之璀璨奪目。

  迄今為止,香港特區仍是全球最重要、最有可能趕上紐約、倫敦的金融中心之一,仍是全球前兩位的國際航運中心之一,仍是亞洲與全球做生意的最重要通道和平臺之一。而且它仍是中國大陸佔第一位的FDI來源地,中國大陸僅次於歐盟、美國、日本和東協之後的第五大貿易合作夥伴。

  而且香港特區賴以生存的那些優勢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美國傳統基金會已連續13年把香港特區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香港特區在十項評分的領域中,有七項得分領先,包括財政、貨幣、投資、金融和勞工等自由度。比如傳統基金會報告認為香港特區政府對金融服務業的監管幹預程度低且監管制度極具透明度;司法方面,香港特區司法制度獨立且十分廉潔,保障產權的能力無可置疑;香港特區的個人入息稅及公司利得稅稅率極低,而整體徵稅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率亦相對為低;香港的商業規管精簡,勞工市場高度靈活,而對在港的投資十分開放,基本上對外資並無限制。

  香港特區的這些優勢於中國大陸有何助益?

  大家需要認真研究香港特區可以在中國大陸的現代化進程、在國家的整體轉型過程中,發揮什麼作用。

  試舉一例:在中國大陸宣稱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任務中,香港似亦可承擔一定角色,中國科技部顯然對一個叫做「深港創新圈」的概念發生了興趣,確實香港特區在法治、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表現優異,在國際上的困擾相對較少,如果加以善用,或可走出新路。

  與香港特區相鄰的深圳,當地政府明確提出了「向香港學習」的口號,其實香港特區在法治社會和公共服務型政府等各方面的經驗模式,值得各個城市學習。改革正在過大關,與此前近30年對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不同,接下來要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建立法治國家和公民社會,內地何妨胸懷寬廣地實行「拿來主義」。

(責任編輯:梅智敏)

相關焦點

  • 調查指香港青年對香港與內地融合看法不一
    人民網香港3月28日電 為了解香港本地青年人對香港與內地融合的看法,香港九龍社團聯會於2014年3月1日至3月10日期間,通過電話隨機抽樣訪問了1000名年齡在15至35歲的香港青年人,調查結果於今日發布。 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於香港與內地融合持有不同的傾向,尤其是對於一些非經濟相關的議題開始出現相反意見的現象。
  • 香港媒體刊發評論稱內地電視業進取心遠超香港
    香港媒體刊發評論稱內地電視業進取心遠超香港     4月12日,中國首檔明星跳水競技秀節目中新社發 劉關關 攝     中新網4月27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27日刊登署名文章說,內地電視臺大搞跳水秀,結果搞出人命,有藝人助手在活動中遇溺失救,事件惹來本地藝人炮轟,但同時反映出內地電視業的進取,已經遠超香港,本地藝人「仗義執言」,相信都無法扭轉大勢所趨。
  • 香港「明珠行動」為內地旅遊業樹起標杆
    香港廉政公署近日發起「明珠行動」,拘捕香港「珠寶大王」謝瑞麟父子等11人,理由是其上市公司涉嫌非法給導遊回扣。雖然謝氏父子等涉案人員均獲保釋,但這只是強制措施的變更,而非撤銷此案偵辦。筆者認為,香港廉署的做法,對於運用刑罰手段改變導遊收取購物點回扣、侵害遊客合法權益的旅遊業「潛規則」,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 揭秘香港反內地組織 竟有人稱內地「支那豬」
    香港愛港團體與反內地組織衝突。【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張 利 本報記者 吳 薇】繼香港政府4名司局長強烈譴責日前「反內地」組織搞的所謂「驅蝗行動」後,特首梁振英18日也加入譴責行列,強調會依法跟進事件。有香港傳媒披露稱,日前遊行驅趕內地遊客的網上組織「反赤化、反殖民」只是近年香港出現的多個反內地組織之一。
  • 如何理解一國兩制下內地與香港的「經濟邊界」?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封小雲撰文指出,香港學者劉兆佳曾經指出,在構思「一國兩制」時,兩地融合根本不在議程之列 。也就是說,對於「一國兩制」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經濟融合,當時是缺乏預見與分析的,更無法預見到經濟邊界的存在對兩地合作的影響。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揭秘香港反內地組織 辱罵內地人「支那豬」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張 利 本報記者 吳 薇】繼香港政府4名司局長強烈譴責日前「反內地」組織搞的所謂「驅蝗行動」後,特首梁振英18日也加入譴責行列,強調會依法跟進事件。有香港傳媒披露稱,日前遊行驅趕內地遊客的網上組織「反赤化、反殖民」只是近年香港出現的多個反內地組織之一。
  • 香港的未來在內地!重創的香港經濟,如何搭上國家經濟發展順風車?
    4、香港經濟未來還是在內地,年輕人應該增強對內地的認識,能夠主動在粵港澳大灣區,或者更廣泛一點內地來尋找自己的職業機會,這才是香港年輕人未來所在。為什麼香港跟內地的經濟表現產生如此大的落差呢? 廖群:香港經濟如果說稍微看兩年的話,去年、今年結合起來看的話,我的描述就是叫雪上加霜。去年實際上年中以來的社會運動已經給香港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香港經濟在去年下半年已經衰退了。
  • 香港回歸20年:內地和香港電影融合發展,成績如何?
    據文創資訊觀察,2016年內地電影票房華語片前三全被香港導演包攬,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更是成為內地首部票房超過30億元的電影。而香港電影蓬勃發展時期積累下來的剪輯、攝影、武術指導、藝術指導等幕後工作者,也已經成為內地電影工業不可缺少的人才。
  • 內地的「小香港」全是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網友:堪比香港了
    說起香港不知道大家對香港有什麼印象。小編對香港的印象就是繁華發達的一座城市。要知道,中國香港以前,可是經歷了很多的坎坷,在之前他被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到後來,收復香港之後香港成為了經濟特區和澳門平起平坐,當然澳門和香港現如今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了。
  • 港媒:內地經濟放緩及官場反腐致香港奢侈品滯銷
    據香港東方日報報導,內地個人遊旅客消費模式疑有轉變。文章稱,內地今年經濟不如以往強勢,加上內地官場「打貪」,香港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銷售價值勁跌接近4成。
  • 中聯辦主任談「怎樣認識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
    但是,除了這些因素,客觀理性地分析,對香港經濟繁榮發展起根本性支撐作用的是內地因素,內地龐大的實體經濟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最大依託。從下一組數字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2014年香港與內地貨物貿易總額達39660億港元,佔香港對外貿易總額的50.3%,其中香港出口和轉口內地貨物總額達19790億港元,佔香港整體貨物出口總額的53.9%。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
  • 香港與內地之間只隔著一小撮港媒
    上周,內地媒體報導了深圳居民對香港政府擴建深圳附近垃圾填埋場的抗議,香港環保署對此回應稱其環評報告僅涉及香港不涉及深圳引起媒體和民眾巨大反響。雖然擴建垃圾填埋場在香港是個熱點爭議話題,甚至最終因分歧過大而暫停,但無論辯論雙方支持或反對,媒體和香港民眾在從未考慮內地所有影響這一點上倒是高度一致。
  • 陳茂波:香港將從內地經濟發展中受惠
    原標題:陳茂波:香港將從內地經濟發展中受惠(記者丁梓懿)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7日表示,明年內地經濟的前景遠較其他主要經濟體正面,國家還提出推動內地社會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香港必將從中受惠。陳茂波當日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嚴重衝擊環球及本地經濟活動,令本已陷入衰退的香港經濟雪上加霜。香港上半年GDP同比收縮9%,第三季度稍有改善,同比收縮3.5%,環比錄得2.8%反彈,終止連續五個季度收縮的情況。他指出,展望明年,市場普遍預期有效疫苗將面世應用,因此環球經濟會在明年下半年起有較明顯改善。
  • 馬立誠看內地與香港文化
    導語:我覺得,現在產生的衝突是過渡時期暫時的現象,我同意昨天座談時,香港官員跟我說的一句話,對於(內地和香港)不同制度文化的融合,十五年太短了,融合是需要很長時期的過程的,包括香港本地人才的崛起和培養方面  馬立誠:內地與香港的文化衝突與融合
  • 內地遊客來香港逛菜市場,看看內地「物價」跟香港有多大差距?
    香港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有「東方之珠」的美譽,同時,香港一直以高消費水平著稱,在大家的印象中,香港的物價似乎比內地城市高很多,當地菜市場逛了逛,看看香港的實際物價水平和內地有多大的差別。我選擇了廟街附近的傳統菜市場,因為廟街屬於香港老城區,而且這個菜市場還挺接地的,所以我覺得應該是身邊的香港居民平時來消費的地方,價格比較「公道」,每次出去旅遊,都喜歡逛當地的傳統菜市場,能感覺到自己真的滲透到了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在菜市場隨便找了個菜攤看他們的價格,大芋頭8元一斤,南瓜和白蘿蔔5元一斤,這些價格都是港幣。
  • 香港每個經濟發展新階段都與內地相關
    香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父母移民來香港,80年代開始創業,白手起家,一路發展成為身家百億的香港「鐘錶大王」。作為最早一批響應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到內地投資設廠的香港企業家,李秀恆認為,香港每一個經濟發展新階段都與內地的發展息息相關。日前,他在香港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 日媒稱香港迪士尼每況愈下:內地遊客嫌冷清不光顧
    信息 日媒稱香港迪士尼每況愈下:內地遊客嫌冷清不光顧 該樂園去年9月迎來開園10周年,但由於經濟發展放緩等背景,佔入園總人數40%的大陸遊客人數日益減少。由於出現營業虧損,香港迪士尼被迫裁員。6月16日,上海迪士尼開園,可能導致香港迪士尼客源加快流失。香港迪士尼期待通過擴大規模吸引遊客,但想要重振旗鼓相當困難。  據《日本經濟新聞》6月29日報導,「本來以為會更熱鬧一些呢……」。
  • 這座城市有「內地香港」之稱,高樓非常密集,實力和香港不相上下
    眾所周知,香港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這不僅體現在國內,甚至體現在國際上,雖然香港面積不大,但因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每年都會吸引許多人來香港淘金,這也使得香港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而且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許多城市的經濟都有了質的飛躍,相信很快會有更多的城市發展成為下一個香港
  • 香港大閘蟹樣本被檢出雌激素 內地稱監控嚴格
    昨日(10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瑞士通用公證行(SGS)位於香港的分公司獲悉,經過該公司對香港市面上30多個大閘蟹樣本進行檢測,發現有約1/4含有雌激素,含量最高者甚至達到了100納克/克,每天食用3隻,便達到世衛組織建議的安全界限。「這種檢測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SGS工作人員說,「這種檢測並不能辨別雌激素是否含法定的禁用激素,也分辨不出其為添加還是天然。
  • 評論:香港自己養不活海洋公園 必須依靠內地遊客方能生存
    海洋公園自1977年正式運作,見證了香港的現代變遷,作為世界級主題樂園、內地遊客香港自由行必到一站,承載著許多人的記憶。英國廣播公司(BBC)13日對此事做了深度報導,其中犯了不少事實性錯誤,例如說海洋公園「是非牟利保育組織」,但看《海洋公園條例》,它是法人團體,以「管理與管制海洋公園作為一個公眾康樂及教育公園」,並不涉及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