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仍是東方明珠
本報評論員 金心異
曾有一位香港評論家稱,香港以東方明珠地位,炫麗回歸,本就像一位帶了豐厚嫁妝的新嫁娘。
香港如何前行?2003年的CEPA,自由行,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QDII,這些政策,被一些觀察者視作「北水南調」。
香港還是東方明珠了嗎?無論從歷史,從現狀,還是從未來的角度觀察,這個答案都是明確的。
香港助益內地改革開放
回首歷史,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人口700萬,市區建成面積200多平方公裡),卻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成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即便是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建國之後,冷戰鐵幕拉開,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實行物資禁運,香港成了內地從外界獲得緊缺物資的唯一管道。
1979年鄧小平決定打開國門,對外開放。其時全球對中國大陸全無了解,內地亦未建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誰敢貿然來做生意?是勇敢的香港商人,以其對祖國和同胞的信任,第一個吃螃蟹,投資內地。在香港人的帶動下,東南亞及歐美華人、臺灣同胞紛紛跟進,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形勢始蔚為壯觀。
據統計,從1979年到2000年,香港在內地的實際投資額高達1413億美元,佔內地吸引外資(FDI)全部的51.5%,在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這個比例更達到70%。
不止是投資這麼簡單,可以說,是香港製造業的北移,以及之後臺灣地區IT製造業的西移,教會了計劃經濟下的內地中國人如何與全球做生意,並通過自身與全球貿易的聯繫,引導內地的輕工製造業出擊全球。
內地與香港經濟融合,是「兩利」
自1997-1998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香港特區經濟遭受重創,2004年之前有過兩次經濟低迷。2003年起,中央政府為促進香港特區與內地經濟的融合,連續出臺了一些對香港特區開放內地市場的政策,這些政策往往在國家領導人訪港時宣布,被香港一些媒體稱之為「大禮包」。
「CEPA」比中國加入WTO的出價更進了一步,向香港特區提前兩年多開放服務業,在CEPA之前,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區之間,香港人可自由進入內地(持回鄉證免籤),但貨不能;內地的貨可自由進入香港特區(香港是自由港),但人不能。CEPA朝著解決此一問題邁出了一步。但是想想看,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有什麼道理把香港特區和其腹地割裂開來?
「自由行」是CEPA當中與民眾關係最大的一環,可以說從短期的經濟考量(在SARS肆虐之後的困境裡)和長期的信心方面推進了香港特區的旅遊業。
至於中國企業在香港特區上市,融資之外,更將其作為其國際化的跳板,可以說,香港特區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最佳練習場;至於QDII,也可以看作中國大陸投資者將來走出去的最佳練習場;人民幣國際化,許多試水動作會在香港特區展開,可能會導致香港特區成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但是對中國大陸的金融業來說,正好需要先作試驗。
香港特區因此確保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固然先蒙其利,對內地也是件好事。對內地金融改革來說,香港是自己的國土,中央政府具有較強的可控性,使得金融改革循序漸進地進行,而不至於破壞了金融穩定。可以說,香港特區市場起到了內地金融改革的減震器和防火牆作用。
香港特區經濟體與中國大陸經濟體實已密不可分,也不應該分開,對中國大陸的轉軌經濟來說,有這個一體化而又別具特性的經濟體,實在是內地之福、之幸。
國家轉型,香港特區仍可起作用
即便是遭受亞洲金融危機,香港特區仍不失其東方明珠之璀璨奪目。
迄今為止,香港特區仍是全球最重要、最有可能趕上紐約、倫敦的金融中心之一,仍是全球前兩位的國際航運中心之一,仍是亞洲與全球做生意的最重要通道和平臺之一。而且它仍是中國大陸佔第一位的FDI來源地,中國大陸僅次於歐盟、美國、日本和東協之後的第五大貿易合作夥伴。
而且香港特區賴以生存的那些優勢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美國傳統基金會已連續13年把香港特區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香港特區在十項評分的領域中,有七項得分領先,包括財政、貨幣、投資、金融和勞工等自由度。比如傳統基金會報告認為香港特區政府對金融服務業的監管幹預程度低且監管制度極具透明度;司法方面,香港特區司法制度獨立且十分廉潔,保障產權的能力無可置疑;香港特區的個人入息稅及公司利得稅稅率極低,而整體徵稅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率亦相對為低;香港的商業規管精簡,勞工市場高度靈活,而對在港的投資十分開放,基本上對外資並無限制。
香港特區的這些優勢於中國大陸有何助益?
大家需要認真研究香港特區可以在中國大陸的現代化進程、在國家的整體轉型過程中,發揮什麼作用。
試舉一例:在中國大陸宣稱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任務中,香港似亦可承擔一定角色,中國科技部顯然對一個叫做「深港創新圈」的概念發生了興趣,確實香港特區在法治、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表現優異,在國際上的困擾相對較少,如果加以善用,或可走出新路。
與香港特區相鄰的深圳,當地政府明確提出了「向香港學習」的口號,其實香港特區在法治社會和公共服務型政府等各方面的經驗模式,值得各個城市學習。改革正在過大關,與此前近30年對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不同,接下來要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建立法治國家和公民社會,內地何妨胸懷寬廣地實行「拿來主義」。
(責任編輯: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