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4年,唐高宗駕崩的第二年,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她暗暗啟動肅反大幕,開始有步驟地屠殺李唐宗室。
什麼王爺,公主,一個個都淪為了武則天的「刀下之鬼」。
在此「朝不保夕」的危局下,面對武則天的淫威和屠刀,每個人都在掙扎求生。
其中,有三位公主,她們的舉動「與眾不同」,一個猶如哈巴,一個猶如螻蟻,一個猶如勇士,後世的評價也是見仁見智,此處詳敘之,請讀者朋友自己評判之。
一、千金長公主,為了保命,極盡諂媚邀寵之能事,算是一朵「奇葩」。
(一)為了活命,自降「兩級輩份」,向自己的侄媳婦武則天「喊乾媽」。
千金長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18個女兒,與唐太宗李世民是兄妹關係。
千金長公主,論年齡比武則天略小,但論輩分,她卻是唐高宗李治的姑姑,武則天自然也得向她叫「姑姑」。
換言之,武則天是千金長公主的「侄媳婦兒」。
但為了活命,千金長公主拋棄尊嚴,自降「兩級輩份」,上書請求認其「侄媳婦」武則天為「乾媽」!
武則天沒有絲毫的不好意思,反而趾高氣揚地「恩準了」。
於是,大唐最滑稽的一幕出現了:作為姑姑,千金長公主,屢屢向自己的「侄媳婦兒」,武則天,叩頭請安,口稱「乾媽萬歲」云云。
嘿嘿,也不知道是千金長公主「恬不知恥」,還是武則天「厚顏無恥」,還是二者兼而有之。
不管如何,一個由「侄媳婦兒」,搖身一變,成了「乾媽」,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和徵服感」。
一個由「姑姑」,屈尊俯就,成了「乾女兒」,從而獲得了「卑賤的苟活機會」。
(二)為了進一步獲得垂青,千金長公主親自「面試調教」,向自己的「乾媽」武則天敬獻「男寵」一枚,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薛懷義。
千金長公主,先嫁溫挺,後守寡;後改嫁鄭敬玄,生活還算穩定,但到50歲時,又守寡。
因此,千金長公主自然也能夠體會到,同樣守寡的「乾媽」武則天,其內心難言的孤獨與苦楚。
心有所想,必有所及。這不?機會來了。
千金長公主的一個侍女,與在長安街上的一個賣狗皮膏藥的「小混混」馮小寶,兩人勾搭在了一起。
一日,該事被千金長公主撞破,欲治二人罪,卻猛然間發現這個「小混混」英俊健碩,儀表不凡,是個「帥哥」,於是靈機一動,將其帶入內室,詳加詢問。隨後留下,悉心調教。
經過一番「面試和調教」,甚為滿意,本來想留為己用,但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最後狠了狠心,還是決定忍痛割愛,將他獻給了自己的「乾媽」武則天。
好傢夥!武則天得此「男寵」,身心愉悅,至為快慰,賜名「薛懷義」。
「有此一功」,武則天心照不宣,對千金長公主大為讚賞,施以更多恩寵。
一是加封,賜姓武氏。
二是改邑號,武則天將自己早年夭折的大女兒的封號,轉賜予千金長公主,改邑號「安定大長公主」。
三是武則天將自己的侄孫女,也就是武承嗣的女兒,下嫁給千金長公主的兒子鄭克乂為妻。其實,這樣一來,她們之間的輩份算是終於坐實了。
四是武則天下令「安定大長公主」,今後可以自由出入皇宮,而且兩人相會之時,總是其樂融融,有說不完的話,……畢竟大家有共同語言嘛!可以定期交流心得體會,這個,你懂的!
六福雅士評曰:嗚呼,奇哉!「自降輩份」,已辱祖先;「再送男寵」,尤違綱常!為了保命,丟掉尊嚴;為了偷生,喪失氣節。對於千金長公主的上述做法,箇中緣由,內心苦衷;對否錯否,是也非也,也只能由讀者結合當時的具體歷史背景,用自己的生活閱歷去品,去細品了。
二、宣城公主,宣稱「看見菩薩」,引得武則天之「拍案驚奇」,僥倖得以身免。
(一)宣城公主的簡略生平。
宣城公主,唐高宗李治與蕭淑妃的次女。其親姐姐,為義陽公主;其親哥哥,為許王李素節。
公元655年,因其母親蕭淑妃與武則天爭寵失敗,宣城公主與其姐姐義陽公主一起,被囚禁於內宮,此時,宣城公主年僅六歲。
公元671年,武則天的兒子李弘,向母親祈求說:我的那兩個姐姐都已經二十多歲了,應該將她們嫁出去了。
武則天聽後,一不做二不休,當即決定,將宣城公主與其姐姐義陽公主,分別下嫁給當晚看守她們的輪班衛士。
宣城公主下嫁給衛士王勖,公元691年,王勖因參與反對武則天的行動,被誅殺。宣城公主又被幽禁於內宮。
義陽公主下嫁給權毅,公元691年,權毅也因參與反對武則天的行動,被誅殺。義陽公主也被幽禁於內宮,但不久便去世了。
在此以前,即公元690年,受到誣告,宣城公主的哥哥李素節也被殺。
(二)第二次被幽禁在內宮後,宣城公主面臨著這樣一個「朝不保夕」的恐怖生活環境,她心如死灰,潛心禮佛,成功的騙過了武則天,僥倖得以身免。
宣城公主再次回到內宮是公元691年,正是武則天稱帝的這一年。
宣城公主從頭至尾,目睹了武則天的所作所為,知道武則天利用佛教,自稱為「彌勒佛下生」,為自己的纂位製造輿論,連她稱帝後的年號就是「天授」……
於是,宣城公主找到了「活命的法寶」,她一頭扎進佛教信仰之中,青燈孤影,潛心禮佛,九十天內,不吃辛辣食物;不聽曼妙的音樂,虔誠備至,存於一心。
終於,突然有一天,她對身邊的人宣稱:她看到菩薩現身了!
如是者有四次,最後,連武則天也為之「感到驚奇」,遂降低了對她的防範,使得宣城公主最終得以身免。
公元705年,神龍革命,武則天倒臺。
唐中宗繼位後,進封宣城公主為「長公主」,開府置官屬,實封千戶。
唐睿宗繼位後,加封食邑五百戶,改封「高安公主」。
公元714年,高安公主祭拜自己的父親唐高宗李治,見到父親的遺像,回想起自己一幕幕的悲慘家世,不覺五內俱焚,肝腸寸斷(筆者以此為由,頗為懷疑宣城公主是真的「六根清淨」了),遂病倒,不久去世,享年66歲。
六福雅士評曰:嗚呼,哀哉!雖出身金枝玉葉,卻幼年喪母,童年幽禁,中年先後喪失親哥、親姐以及丈夫,且他們都直接,亦或間接死於武則天一人之手。
以我們後來人的角度,來想像一下宣城公主當時的內心活動:戰兢然,命不保夕;恐懼兮,死之將至!
面對這樣的夢魘,面對這樣的慘劇,面對這樣的危局,為了忍辱偷生,宣城公主「真心向佛」也好,「裝神弄鬼」也罷,難道不都可以得到我們的理解和同情嗎?
三、常樂公主,血氣方剛,義無反顧地加入反對武則天的陣營,雖死猶榮。
(一)常樂公主簡略生平。
常樂公主,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九女。下嫁給趙瑰,其女兒趙氏為唐中宗李顯的嫡妻。
由於既是自己的姑姑,又是自己的親家母,所以唐高宗對常樂公主恩寵有加。不幸的是,這樣卻反而遭到了武則天的不悅。
於是,武則天找了個由頭,將常樂公主的女兒趙氏,也就是唐中宗的嫡妻,囚禁到女牢,活活的給餓死了。
這還不算完,武則天又將趙瑰貶到壽州,並勒令常樂公主一起前往。
(二)愛女無辜被殺,丈夫無辜被貶,常樂公主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她不動聲色,隱忍待機。
終於,到了公元688年,越王李貞起兵討伐武則天。
李貞派遣使者,前來聯絡常樂公主,常樂公主毫不猶豫,大義凜然,對使者說:回去告訴越王,我非常感謝他能夠起義兵,誅逆賊!我會立即響應越王,有進無退,誓同生死!如果李氏王侯,皆是男子漢,根本不應該等這麼久才開始舉事。捨生取義,為國除賊,是為忠臣;忍辱偷生,俯就篡賊,是為逆臣,這句話,我們一起共勉之!
然勢單力薄,李貞兵敗自殺,常樂公主夫婦亦被殺。
六福雅士評曰:嗚呼,壯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面對仇敵,亦可隱忍待時;面對機會,亦可挺身而出。其義凜然,其言慨然,其行奮然!雖舉事未果,兵敗身死,然其捨生取義之英武氣概,豈不令後人擊節讚嘆否?
六福雅士結語:在武則天的淫威和屠刀之下,
千金長公主,甘願做低伏小,忍辱偷生;為了活命,猶如哈巴,搖尾乞憐!
宣城公主,主動降低姿態,隱忍苟活;為了活命,猶如螻蟻,潛身隱形!
常樂公主,不惜奮然一戰,冒險一搏。為了尊嚴,猶如勇士,寧死不屈!
斯人雖去,而其事長存。
作為歷史的「回望者」, 雖然我們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不能不詳加分析,就對當時的歷史「經歷者」 妄加非議,橫加指責。
但面對相同的危局,三位公主,三種取捨,而尤以千金長公主和常樂公主為甚,同為唐高祖李淵的女兒,一個是第十八女,舍義偷生;一個是第十九女,殺身取義,其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難道不能夠引起我們後來人的深思體察與慨然喟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