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辛莊遺址首現鑄銅陶範 晚商青銅器本地造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陝北辛莊遺址首現鑄銅陶範 晚商青銅器本地造

2015-12-08 18:14:1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圖為出土的陶模。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攝

  中新網西安12月8日電 (記者 冽瑋 田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8日對外披露,繼發現目前殷墟之外商代晚期規模最大建築遺蹟後,考古人員在陝西清澗辛莊遺址首次發現鑄造青銅容器的陶範陶模、芯等鑄銅遺存,證明陝北以往發現的大量晚商青銅器部分是本地造,以及部分和殷墟一樣的銅禮器也是本地造。

  清澗辛莊遺址位於陝西省北部清澗縣李家塔鎮辛莊村東的梁峁上,地處無定河下遊支流川口河的上遊,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

  這座陝北黃土高原地區規模宏大的晚商城址,目前發現有大型宗教禮儀性建築、中型建築、小型排房建築、包邊城牆、灰坑、墓葬等,其整體布局和結構愈加清晰。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種建榮介紹,考古人員在遺址前老爺蓋山峁發現了多組商代小型房屋建築、灰坑、龍山窯洞等遺蹟,並出土有陶、骨、石等遺物,還首次發現了鑄造青銅容器的陶範、陶模、芯等鑄銅遺存。

  其中,小型房屋組建築為下沉式結構。出土器物以陶器居多,年代為晚商時期。發現的幾件青銅器鑄造陶模具,鑄造器類至少包括青銅容器和車馬器。

  據了解,陝北高原特別是黃河兩岸發現過為數不少的晚商青銅器,部分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特色,多數青銅禮器具有中原王朝特點,還有一些本地特色的器物。以前有研究認為這些青銅器至少一部分是本地鑄造,卻沒有直接證據。

  種建榮認為,此次陶範等鑄銅遺存的發現,證明了陝北以往發現的大量晚商青銅器部分是本地造,以及部分和殷墟一樣的銅禮器也是本地造。同時,也增加了當地「李家崖文化」的內涵,說明這種文化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文明水準。

  專家表示,目前辛莊遺址的聚落形態和布局更加清晰,對認識黃土丘陵地帶晚商時期的文化內涵、聚落結構、生業形態具有重要的標識意義,將推動北方與中原青銅文化關係的研究。(完)

相關焦點

  • 考古界的「奧斯卡」 鎮江吳國鑄銅遺址入圍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於本月的21日啟動,共有40個考古發掘項目入圍,鎮江的孫家村吳國鑄銅遺址名列其中。從目前的發掘收穫情況來看,孫家村吳國鑄銅遺址極有可能是當時吳國'國家級'的青銅器冶鑄'工廠',對於吳文化發源地、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術以及長江下遊地域文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大辛莊遺址 掘出濟南文化驕傲
    就在濟南市文廣新局本周召開的縣(市)區局長座談會上,濟南市文物局的發言材料中再次提到了大辛莊商代遺址:「大辛莊商代遺址保護開發方案正在規劃,已有雛形,部分規劃資金也已到位。」這似乎預示著,大辛莊商代遺址變身大遺址公園的日期越來越近了。
  • 觀點| 解讀西漢長安城地區鑄錢遺址與上林鑄錢三官
    自清代金石學興起之後,西漢鑄錢遺物受到金石學者的重視。 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漢長安城地區西漢鑄錢遺址及錢範的發現,相關研究成果越來越多,除大量的研究論文之外,還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學術著作,如《關中秦漢陶錄》、《秦漢錢範》、《新莽錢範》、《秦漢錢幣研究》、《漢鍾官鑄錢遺址》等。
  • 阜南臺家寺遺址解碼:商朝重要戰略據點模樣逐漸顯現
    臺家寺遺址考古隊負責人、武漢大學博士何曉琳介紹,考古隊共發掘了16座商代房屋,273個商代灰坑,7座商代墓葬,確定了以臺家寺遺址為代表的淮河流域的商文化屬於中原商文化系統。「臺家寺商代遺址的年代自早商時代晚期延續到晚商時代早期,其中在洹北商城時期是其最為發達的時間段。」
  • 陝西首次在西周鎬京遺址發現制銅工具-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訊(記者張哲浩、楊永林)近日,陝西省考古人員在對西周鎬京遺址進行發掘時,發現了西周時期製造青銅器的工具,這在文物大省陝西尚屬首次發現。     2015年7月至1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對西鹹新區灃東新城鬥門街道辦事處花園村進行考古發掘,在村東400平方米範圍內,發掘灰坑80餘座、墓葬6座、房址1座,出土陶、銅、骨、石、蚌器等文物百餘件。出土遺物中,陶器器型主要有鬲、簋、罐、豆、盂等,多為西周中晚期遺物。
  • 倏忽一甲子 數代考古人——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
    他表示鑄銅遺址是第二期考古工作中重要的田野考古發現之一。二里頭鑄銅遺址從二期到四期一直在延續使用,現揭露三座鑄銅工場作坊,三個工坊南北平臺排列有序,其中還有一座小型的房基。值得一提的是,三座工場裡面不同的層位發現多座墓葬,這些墓葬儘管地層不同,但是互相之間並無打破關係。
  • 安陽八大工業遺址
    一 殷商鑄銅遺址殷商鑄銅遺址航拍安陽辛店鑄銅遺址該遺址是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晚商鑄銅遺址辛店遺址發現於2016年4月,位於安陽縣辛店村西南處,面積約1平方公裡,規模大於目前已發現的任何一處晚商鑄銅遺址。殷商鑄銅遺址鼓風陶管這一遺址以鑄造青銅禮器為主,但銅泡、車馬器類陶範的發現,說明它同時還兼鑄車馬器,這在殷墟其他鑄銅遺址中很少見
  • 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出土的青銅器約佔出土遺物總數的40.9%,器形和紋樣屬於典型的晉國青銅器,與侯馬晉國鑄銅遺址內的陶範如出一轍。考古學家認為,趙卿大墓中的絕大多數青銅器由侯馬官營鑄銅作坊所造,之後運至晉陽入葬。中國開始冶煉青銅的時間晚於西方,在人類技術發展史上,使用青銅兵器和工具的時代,稱為青銅時代。
  • 司母戊鼎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器?錯!
    但10月10日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10周年之際,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獲悉,他們已發現3個比製作現有司母戊鼎更大的範。該站原站長、著名考古學家唐際根研究員斷言:「司母戊鼎並非中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器!」至多可稱為「存世的中國青銅時代體量最大、重量最重的青銅器」。
  • 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發現新莽時期面值最大貨幣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趙爭耀)西漢武帝以後,上林三官專鑄五銖錢,鍾官為首。鍾官作為當時的國家造幣中心和貨幣發行中心,幾乎掌控著整個帝國的經濟命脈。1月13日,記者從2019年度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匯報會上獲悉,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考古不僅發現了漢代和新莽時期的國家造幣中心,還發現了新莽時期面值最大貨幣「一刀平五千」。
  • 河北石家莊臺西商代遺址,出土青銅器3000多件,創七項世界之最
    河北古稱「冀州」,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就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公元前15世紀,商王祖乙遷都邢臺,經歷了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和南庚,大約130多年。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封召公之子於燕國,封周公之子於邢國,春秋時期,河北省北部屬於燕國,南部屬於中山國、趙國和魏國。正是因為歷史上河北境內存在諸多國都,河北也被人們除了陝西、河南,第三文物大省。
  • 河南省安陽市郭家莊出土「商代晚期青銅器」
    墓內共有隨葬品353件,包括銅、玉、陶、石、骨、牙器以及竹器和漆器。以青銅器最多,計有禮器40件、兵器(主要是戈和矛)291餘件。該墓保存完好,未被盜掘,是繼殷墟婦好墓之後發現的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墓葬。墓中隨葬青銅禮器多為方形,如方觚、方斝、方尊等,更有10套共20件銅角和方觚。殷墟時期,配套使用的青銅酒器觚和爵(或角)是墓主人生前重要的身份、地位的象徵。
  • 關於周原遺址的故事,進行了多次發掘,探索仍未停止
    考古發掘共歷時兩年多,在周原的召陳村和鳳雛村發現了兩處大型建築遺址。根據建築遺址的地層狀況,考古學家推測這些遺址是周原人的宗廟建築,已經有3100多年的歷史了。風雛村建築遺址中還出士了西周甲骨21050片,其中有字卜甲293片,共900餘字。綜合幾次發掘情況,考古學家認為周原遺址很有可能是西周的都城。以後的幾十年中,考古學家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周原遺址的探索。
  • 南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故事⑪我就是「範」,模範的「範」
    西漢「大泉五十」銅母範國家一級文物由南陽市臥龍區環城鄉群眾捐贈據述為漢宛城遺址內出土現藏南陽市博物館疊鑄法鑄錢能夠保障所鑄造錢幣的質量所以疊鑄作為一種先進的鑄造工藝被官方採納並迅速發展起來所謂「疊鑄法」,就是用金屬制範盒翻制大量泥質陶範,把泥範疊放在一起,組裝成套,外用草拌泥固定,從共通的澆道注入金屬液體,一次性澆鑄就能得到幾百枚銅錢的工藝。
  • 殷墟遺址保護區內的萬畝油菜花海醉遊人
    、玉石器、牙雕等1400多件,許多青銅器都留下「婦好」的銘文。  中興賢主的盤庚為抑制奢侈,遷都北蒙,號稱殷,本名仍是商, 殷墟的鑄銅、制骨、刻石、雕玉等手工作坊遺址,出土大量矢鏈、刀矛、斧鑄、爵、範、卜骨、寶玩等等。
  • 清代銅佛像,價值超出想像
    【古董鑑定方法:每天早上8點更新】 清代銅佛像,價值超出想像 為避免清代銅佛像投資失敗的陷阱,首先要自我充實,謹慎選擇投資的清代銅佛像並要了解其清代銅佛像投資的禁忌,才方能增加成功的機率。
  • 文章選登|從出土錢範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鑄錢工藝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錢範;鑄錢工藝 【摘 要】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鑄錢工藝史上十分重要的時期,遺留下了種類豐富的錢範,有平板豎式銅母範、平板豎式石子範、疊鑄銅母範、疊鑄泥子範等,通過對錢範的研究,可以確定這一時期的鑄錢工藝既有平板豎式鑄錢法,也有疊鑄錢法,並在北朝晚期孕育出了新的鑄錢工藝
  •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青銅鑄文明
          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薈萃了寶雞地區出土的商周青銅器1500多件,其中有何尊、逨盤、秦公鎛等百餘件國寶重器。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尊高38.8釐米,口徑28.8釐米,重14.6公斤,圓口稜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於器表,體側並有四道扉稜,造型渾厚,工藝精美。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
  • 陝西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是當時的重要中心,發現了很多遺址
    直到西周末年政治經濟中心東遷,大量大型宮殿、宗廟遺址及眾多王室、貴族的祖塋才被埋入地下。早在西漢時,周原附近的人們就經常在田地中發現一些青銅器,只不過那時我國沒有考古部門,政府也不重視這方面的發現,因此周原遺址一直沒有引起重視。清朝年間,也有人在周原地區發現一些較大的青銅器,如大豐簋、大小孟鼎等,只是數量有限,考古學家並不能據此形成個完整的研究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