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陽市郭家莊出土「商代晚期青銅器」

2020-12-21 騰訊網

郭家莊M160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宮殿區東南1.5公裡的郭家莊村,於199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發掘。

該墓為一座大型豎穴土坑墓。長4.5、寬2.9、深5.7米,面積13.05平方米。墓室四周有二層臺,墓底中部有長方形腰坑。葬具包括棺和槨。墓主人頭向東,足朝西。墓室內有4名殉葬人。其中二層臺上1名、槨室內2名,腰坑內1名。墓內共有隨葬品353件,包括銅、玉、陶、石、骨、牙器以及竹器和漆器。以青銅器最多,計有禮器40件、兵器(主要是戈和矛)291餘件。該墓保存完好,未被盜掘,是繼殷墟婦好墓之後發現的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墓葬。墓中隨葬青銅禮器多為方形,如方觚、方斝、方尊等,更有10套共20件銅角和方觚。殷墟時期,配套使用的青銅酒器觚和爵(或角)是墓主人生前重要的身份、地位的象徵。商王武丁之王后婦好之墓中,如以形制和銘文區分,配套的銅觚、爵也是10套。從此可見郭家莊M160墓主等級之高。在部分銅器上鑄有「亞止」銘文,據研究,「亞」是指當時擁有軍權的武官,「止」則是該墓主的族名,從隨葬品和銘文可以判斷,這位擁有軍權的「止」姓武官應是當時的高級貴族。郭家莊M160的年代屬殷墟文化三期。在該墓西南約30米處,埋有時代相同,方向也一致的車馬坑兩座。應是墓主人「亞止」的陪葬車馬坑。

青銅器文化的載體是以青銅為材料的青銅器,古代採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工藝(今人稱之為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青銅器成為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文化十分發達,並以製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於世。把青銅器作為宴享和放在宗廟裡祭祀祖先的禮器。

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鏽呈青綠色,因而得名。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鏽,所以今人謂之"青銅",而古人則將這種合金稱之為"金",文獻中所講"賜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銅。

相關焦點

  • 河北石家莊臺西商代遺址,出土青銅器3000多件,創七項世界之最
    公元前15世紀,商王祖乙遷都邢臺,經歷了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和南庚,大約130多年。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封召公之子於燕國,封周公之子於邢國,春秋時期,河北省北部屬於燕國,南部屬於中山國、趙國和魏國。正是因為歷史上河北境內存在諸多國都,河北也被人們除了陝西、河南,第三文物大省。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位於石家莊藁城臺西商代遺址,它的發現創造了七項世界之最。
  • 從遺址中出土青銅器的「中國之最」說起
    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研究若從1959年考古專家徐旭生先生的尋找「夏墟」那一年算起,如今已經過了近60年,二里頭遺址為夏代晚期王都的地位已被大多數學者認可,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也已在去年建成開放。不過,網絡上還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但是我是非常贊成二里頭遺址為夏朝都城的定性的。二里頭遺址確實非常具有「王氣」,這一點從遺址中出土的上百件青銅器中也可看出。
  • 商代墓葬中的飲食遺存
    雖然我們目前無法確定商代的食材分配是否與先秦文獻中的記載完全一致,但是已有考古發現表明,肉食優先供給貴族的分配製度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已經萌芽。考古學者對靈寶西坡遺址發掘的9座仰韶時期墓葬的人骨腹土寄生物進行了研究,發現肉食資源的分配和消費已經呈現等級化的趨勢,等級較高的人群有更多機會食用肉食。
  • 《詩經》中的青銅器:上博「犧尊」回鄉引出「渾源彝器」傳奇
    鳥獸龍紋壺 春秋晚期 1923年大同市渾源縣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館所謂渾源彝器又叫李峪青銅器。據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青銅器研究專家周亞介紹,1936年,學者商承祚先生寫過一本書叫《渾源彝器圖》,收錄了一批1923年李峪村渾源縣出土的青銅器。
  • 青銅火鍋、大型蒸餾器、博山爐,圖說海昏侯劉賀墓出土青銅器
    劉賀嘛,除了愛飆車,也喜歡搞點青銅器收藏。西周,青銅提梁卣[yǒu]青銅卣是一種酒器,「提梁卣」就是戴提梁(拎手)的卣。最著名的卣應該是商晚期的【虎食人卣】了,可惜在中國國內的一件沒有。虎食人卣,商晚期東周,青銅缶(來自海昏侯劉賀的收藏)青銅缶也是一種酒具,一般來說缶會與鑑組合使用,組成「銅鑑缶」。
  • 2019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圖(航拍靈寶城煙遺址)4月25日,「2019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在鄭州揭曉,靈寶城煙遺址、淮陽平糧臺城址、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濟源柴莊遺址、洛陽紗廠西路西漢墓等五個考古發掘項目榜上有名
  • 中國國家博物館之四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
    展覽前言        《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專題陳列共有展品103件,分為「商代的青銅器藝術」、「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藝術」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藝術」三個部分,主要展示從商代晚期至戰國末期的中國古代青銅器,階段性地演繹了我國青銅藝術的發展歷程。
  • 河南安陽發現一處商代墓,出土了中國最早女將軍,與商王關係親密
    考古隊員在對安陽殷墟進行考察挖掘時,發現了一處商代墓葬,墓主人是一位女性統帥。經過研究,專家認為這位墓主人與商王武丁存在一種親密的關係。1976年在安陽小屯西北發現了一處商代墓葬。墓葬發掘的過程相當艱難,考古工作人員頂著巨大壓力搶時間發掘。果然,墓葬完全發掘後,考古界大為震驚,歷史界也為之震驚。
  • 【發現湖南】誰的青銅器——探尋湖南商周青銅器之謎
    無從得知,但青銅器的珍貴由此可見一斑。 「相」侯即為「湘」侯 從產生、發展到興盛,湖南的青銅文化都與中原王朝密切相關。 以「盤庚遷殷」為界,考古學習慣將商代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商代前期,商王朝國力強盛,積極向南方擴張,帶來了青銅文化的擴散,湖南開始出現與中原地區特徵完全一致的青銅器。
  • 青銅器之鄉的周原遺址,考古發掘70年,曾出土晚清四大國寶
    周原遺址,這四個字幾十年來經常見於考古發掘方面的新聞中,時不時會發現「一堆」文物,以青銅器最多。為什麼用「一堆」?因為在周原遺址的發掘歷史中,只要出土器物,都是「批量」的,截止目前,周原遺址的發掘工作已經進行了七十年,還在繼續發掘,累計出土了萬餘件珍貴文物。
  • 陝北辛莊遺址首現鑄銅陶範 晚商青銅器本地造
    陝北辛莊遺址首現鑄銅陶範 晚商青銅器本地造 2015-12-08 18:14:1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圖為出土的陶模
  • 「每日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青銅器
    德鼎德鼎的造型較商代晚期已發生變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穩的氣質。鼎的花紋仍採用帶地紋的獸面紋,但構圖趨於簡略,層次也不甚豐富,表現出周人獨特的簡約風尚。史頌鼎6、四羊首瓿(bù)商晚期青銅器。
  • 石家莊曾有座「狗塔子」,農民平整這裡土地時,挖出了六件青銅器
    藁城前西關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挖掘整理加上從本地農民處的徵集,這裡共出土了六件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和另外一件單穿碧玉戚。這些青銅器的斷代為商代晚期商朝中晚期時的青銅器已經能見到標有氏族名稱的文字和一些族徽。能有獨自的族徽和氏族文字標識的,都是當時的貴族,和商王朝王室有著密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