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位於寶雞中華石鼓園內;
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寶雞市博物館,1998年9月8日遷到公園南路,更名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館。2006年寶雞市委市政府決定在「中華第一古物」---石鼓的出土地石鼓山建設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於2010年9月28日對外開放,館藏文物 12761件組,建築面積3.48萬平方米,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以收藏、研究和展示青銅文化為主的博物院。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以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大,尤以商周青銅器而著稱於世。
目前,博物院設有《青銅鑄文明》基本陳列和《涵鏡流光——寶雞古代銅鏡陳列》、《泥的語言,火的藝術——寶雞陶瓷藝術展》、《西府佛緣——寶雞佛教藝術展》、《玉振金聲——寶雞古代玉器、金銀器展》等專題陳列,以豐富多彩的歷代文物和獨具匠心的展覽手法,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寶雞古老悠久的歷史。
博物院外形運用了高臺門闋,青銅厚土的建築語言,氣勢恢弘,厚重威嚴,象徵著寶雞在中華古代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尊崇地位。
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薈萃了寶雞地區出土的商周青銅器1500多件,其中有何尊、逨盤、秦公鎛等百餘件國寶重器。它們有的渾厚凝重,氣勢磅礴;有的工藝高超,精美絕倫;有的則以銘文見長,歷史研究價值極高。陳列共分「青銅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和「智慧之光」四部分,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將實物展陳、多媒體展示、場景復原等有機結合,使人們從中得到歷史的啟迪和藝術的享受。
1.何尊 何尊(He Zun,ritual wine vessel),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尊高38.8釐米,口徑28.8釐米,重14.6公斤,圓口稜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於器表,體側並有四道扉稜,造型渾厚,工藝精美。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
2.害夫簋 害夫(hu)簋 ,也稱厲王簋,或寫成夫簋、胡(hu)簋、麩簋。西周厲王時期青銅器,1978年陝西扶風法門鎮齊村出土。是存世商周青銅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稱「簋王」。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國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三批)。 此簋通高59釐米,口徑43釐米, 腹深23釐米,重60公斤。侈口寬體。鼓腹,圈足,下附方座。大龍耳高聳,有龍垂珥,及為壯麗。腹及方座飾直稜紋,方座四角飾獸面紋。形體魁偉,西周諸簋以此為最大。此簋鑄於厲王十二年,是目前確知出地點的王器。也是目前發現商周銅簋當中最大的一件,被稱為西周「簋王」。寶物上圓下方,象徵「天圓地方」。上面像石鼓,下面若平臺,周身布滿豎稜,如虎皮身上的斑紋。兩耳飛揚跋扈,簡潔中露出大方,神秘中露出猙獰。
3.逨盤 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三批),西周青銅器,中國第一盤。2003年1月19日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出土,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逨盤通高20.4釐米,口徑53.6釐米,圈足直徑41釐米 腹深10.4釐米,獸足高4.2釐米。盤為盛水器,一般與匜配套使用。為方唇,折沿、淺腹、附耳、鋪首,圈足下附四獸足。腹及圈足裝飾竊曲紋,輔首為獸銜環。 盤內底鑄銘文21行,約360字,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徵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
4.興壺
在莊白一號窖藏中發現了大量精美青銅酒器,其中就有體積巨大的三年興壺,該器形體龐大,造型莊重,紋飾古樸,在其腹、腰、頸用兩條素帶相隔,裝飾波曲紋,寬疏有序,線條流暢,是西周中期青銅壺器的典型作品。
5.興簋 簋(讀鬼),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飯食的器具,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在祭祀和宴饗時常以偶數的簋與奇數的鼎配合使用,表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該器共出土8件,均由器身和器座構成,裝飾有直稜紋,造型古樸典雅。
6..鳳鳥紋方座簋 簋,為古代盛放黍稷稻梁等食器。該器時代為西周早期,器型華麗,紋飾精美,兩耳飾浮雕獸頭,腹和底座周圍均飾有華麗羽冠的鳳鳥紋。相傳,周文王元年,鳳凰聚集在岐山之巔,引頸長鳴,預示著周族的強盛。「周之將興,鳳鳴岐山」的典故即由此而來。這種鳥身舒展修長,羽冠飄逸的紋飾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鳳鳥紋也就成為西周時期非常流行的紋飾之一,顯示了西周高超的鑄造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