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亞股份智能工廠
中迪醫療大數據展示平臺
美利信壓鑄智能工廠
巴南區的「數智」產業正在蓬勃發展
巴南區委書記辛國榮介紹,目前,巴南區正著力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四新經濟」,推動巴南工業由「製造」向「智造」轉型、產品向品牌轉型、單純追求總量向總量質量並重轉型「三個轉型」,呈現速度加快、結構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強的良好發展態勢。「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培育發展智能產業,提升數字經濟競爭力。」辛國榮說,近年來,巴南區制定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明確以平板顯示與集成電路、智能製造裝備、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與無人機等5大重點發展領域,以大數據智能化快速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推進30餘項智能化應用又好又快發展,傾力打造「製造重鎮」和「智慧名城」。
8月19日,投資100億的騰龍5G巴南產業園項目在巴南區正式動工開建,項目建成後將在重慶形成唯一能與兩江新區水土數據中心實時傳輸、同城中心並聯運行的發展格局,為巴南爭取全市「同城雙活」數據中心戰略定位、打造區域數字經濟發展高地提供重要支撐。
騰龍5G巴南產業園項目成為巴南區打造千億級「數智」產業集群的又一「硬核」。據了解,近年來,巴南區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培育發展數字經濟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全區2019年數字經濟營業收入近460億元,同比增長15%;2020年上半年數字經濟營業收入291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數字經濟增加值67.6億元,同比增長28.3%。
智能製造蓬勃發展:
「數智」產業實力崛起
巴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巴南區圍繞「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補鏈成群,現已聚集鏈上企業惠科金渝、大江美利信等32家,1-8月實現產值148.7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35.2%,同比增長6.3%。桴之科、中迪醫療、理工清研凌創、愛科思等本地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同時,巴南區培育發展「數智」產業鏈。新籤約重慶物聯網儀表研發製造基地、蘇州漢朗光電高性能液晶等9個投資項目及加拿大亦聯(Elix)無線充電等4個研發項目;新開工第8.6代線液晶顯示器系列技改項目5個,續建航空活塞發動機系統集成等12個技改項目。積極打造重慶軟體和信息服務外包基地。中迪醫療獲評「創新型」重慶市重點軟體和信息服務企業;中迪醫療、桴之科等企業的4件軟體產品獲評重慶市重點軟體產品。
「智能製造激發數字經濟新活力。」該負責人稱,巴南區區級設立智能製造專項資金2000萬元,重點在「智能工廠和數位化車間」、「數位化裝備普及」、「兩化融合貫標獎勵」等方面為企業加快實施智能製造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累計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80餘個,累計建成建設韓昂、宗申機車等18個智能工廠和數位化車間。宗申發動機、惠科金渝、惠科金揚等3家企業成功創建重慶市智能製造標杆企業。
「5G產業打造數字經濟新名片。」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支持宗申建設開放分享服務平臺「忽米網」, 推進1000家企業「上雲上平臺」。成功申報瑪格家居等8個市級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項目,累計創建14個項目。積極打造重慶5G特色產業基地,推動大江美利信5G通信基站核心零部件大規模產業化,思睿創5G基站核心射頻器件微波陶瓷濾波器的研發檢測平臺及工程中心建設。加大與華為、愛立信等世界頂尖通信巨頭戰略合作。大力發展「5G+工業網際網路」,中迪醫療區域醫療影像診斷平臺項目成功入選2019年重慶市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十大成果;京東京邦達智慧物流示範平臺、惠科新型顯示面板智能化生產大數據分析平臺等3個項目成功入選重慶市2020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範項目。
數據建設漸入佳境:
數字經濟持續上揚
「建立巴南區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動態儲備庫,策劃項目共計66個,涉及總投資約245億元,其中5個項目同時進入市級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庫。大力推進5G網絡建設,2020年累計建成5G基站1851個,位居全市第六。預計到2020年底,全區5G基站規模達2000餘個。」巴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巴南區全面推行「雲長制」,政務信息系統遷移上雲比例達到95%。巴南區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系統接入市、區數據3560類,年均調用1萬餘次,調用數據9000餘條。推動實施24個智能程度高、社會效益好、帶動作用明顯的示範項目。
同時,圍繞「芯屏器核網」、「雲聯數算用」,著力強鏈補鏈,不斷壯大規模。騰龍20000個機櫃數據中心項目進入建設階段,聯通南部樞紐已完成主體封頂。華為ICT學院已開業招生,淘寶大學西南分院預計9月開業,助推科大訊飛、騰訊、京東等龍頭與區內高校合作辦學,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引進國際免疫研究院、能研研究院、數字醫學聯合創新中心等項目,壯大全區大數據產業基礎。
創新信用平臺建設:
探索信易貸應用
據了解,巴南區建立了「信用巴南」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實現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全覆蓋,信用信息跨地區、跨部門互聯共享。目前歸集的信用信息涵蓋法人和自然人等2類信用主體的13大項1924子項信息。率先建立首個區縣級信用監測平臺,運用大數據形成貫穿事前、事中、事後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監管機制。截至目前,共記錄市場主體9萬戶,信用數據130餘萬條,全部實現A/B/C/D分級分類監管。完備的信用體系框架、開放的信用信息共享環境、健全的協調監管和聯合獎懲機制為開展「信易貸」提供了基礎保障。
同時,巴南區實施信用正向激勵機制,充分利用「信用巴南」、「巴南區信用監測」等平臺功能,進一步健全巴南區中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巴南區內26家金融機構現場籤訂《巴南區互認信用企業公約》,加強誠信企業在銀行機構間的互通互認,做到「一家認可,家家認同」,為深入開展「信易貸」提供了制度保障。
據了解,2020年,巴南區會同人行巴南通過信用監測平臺篩選,將2200家信用較好的企業推薦給商業銀行作為目標客戶,引導金融機構高效開展融資服務對接。截至6月末,發放貸款15.17億元,貸款餘額37.21億元,較年初增長28.8%,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成效明顯。
建立先進技術創新中心:
讓「數智」產業之路更堅實
從千年老巴縣的歷史深處走來,從傳統農業大縣的歷史輝煌走來,巴南區全速奔跑在加快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的產業轉型升級新時代,徐徐展開「一城五區」建設、「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今天的巴南正在努力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校地聯姻,強強聯手,這是一次具有深遠而重大戰略意義的合作。2019年,巴南區政府和重慶理工大學共同作出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中心,以相互融合為特色,以生態發展為遵循,以校地聯動為保障,在校區周邊10平方公裡範圍全面布局「一核一谷一帶一園」的環重慶理工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的戰略抉擇。圍環重慶理工大學原始創新核心區,建設創新創業谷、生態創新帶,構建科技產業園,重點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生態公園等8大項目,具體實施巴南區先進技術創新中心、花溪工業園區提檔升級、花溪河清水綠岸整治、校地人才合作等32個子項目。
「向著未來用心用智,向著未來創新創業!」巴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12月,巴南區先進技術創新中心啟動建設,坐落花溪街道,總面積12800平方米,涵蓋獨立辦公室、開放式辦公工位、公共會議室、路演廳、研發實驗室、標準廠房等物理空間,是建設環重慶理工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快速聚集科研院所、高層次人才、科技服務等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巴南區出臺了《重慶市巴南區先進技術創新中心運營及產業發展優惠政策》,有效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增強了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匯聚更多創新主體,為全區經濟體注入新鮮血液,釋放創新活力。」該負責人介紹,創新中心已基本形成「一院五平臺」架構,採用「四四二一」運營模式,使創新中心在科技競爭和市場競爭中「乘風破浪」,形成創新創業要素融合、體系完備、機制健全的良性生態發展格局,最終由創新中心升級為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近百個創新主體蜂擁而至。其中,重慶無人系統技術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重慶筆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創新企業,已先期入駐,使創新中心從一紙藍圖變為生動現實,為巴南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和活力源泉。」該負責人稱,未來5年,全面建成的巴南區先進技術創新中心,將成為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化三位一體的創新平臺之一,有效聚集國內外高技術企業、高技術成果、新型研發機構、高端研發團隊,充分激發重慶理工大學創新創造創業的原生動力和主體激情,成為環重慶理工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科技創新板塊中的重要體現。
未來5年,環重慶理工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將構建政策引領先導化、要素功能系統化、載體平臺鏈條化、資源配置全球化、產業集群高端化的生態環境,形成大學校園、創新公園、科技產業園「三園聯動」,智城、創城、產城「三城融合」,逐步打造成為全市有特色、有實效、有品牌、有前景的高科技成果原創地、高素質人才聚集地、高品質文化引領地、高技術成果轉化示範地、高質量生態涵養地。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 譚柯 實習生 嶽慧 通訊員 姚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