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鎮位於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鎮歷史文化悠久,是邵武歷史上第一古鎮,早在四千年前便有人類繁衍居住。和平歷史上人才輩出,曾出過2名宰相、6名尚書、137名進士,有中國進士之鄉的美譽。2005年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和平鎮位於福建(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省邵武市,和平鎮歷史文化悠久,是邵武歷史上第一古鎮,早在四千年前便有人類繁衍居住。和平歷史上人才輩出,曾出過2名宰相、6名尚書、137名進士,有中國進士之鄉的美譽。2005年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5年11月13日,福建邵武和平鎮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目前福建省已有5個鎮獲此殊榮。
和平古鎮有四大特色:
1.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
明萬曆十六年(1588)和平建城堡,東西南北四個主城門上建譙樓。城堡系民間自發集資建造,牆體就地取材以河卵石砌築,極富個性和特色。城堡內古鎮區面積0.43平方公裡,形成一個城堡式大村鎮。國家旅遊資源評定課題組負責人、福建師大旅遊系主任袁書琪教授評價和平古鎮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
2.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古街巷。
古鎮區連接南北城門的一條長600餘米的青石板古街為古鎮主街,形成於唐天成初(926),街兩面分布著近百條縱橫交錯呈網絡狀的古建卵石巷道,形成一套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古街巷。當今中國古建築學泰鬥、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和省建築設計院院長、總設計師劉漢民以及省建委高級工程師林萌新等專家學者都不約而同地評價:和平鎮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區,全國少見,堪稱「福建第一街」。
3.保留了大量古代鄉土建築尤其是民居建築,形成古建民居群。
和平古鎮不僅有古城堡及譙樓,有袁崇煥題額的聚奎塔,有創建於五代的「和平書院」,還有「縣丞署」、「舊市三宮」、「舊市義倉」、「謝氏莊倉」和中乾廟、下城廟、光源寺以及廖氏、黃氏、丁氏、趙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更有近300幢的明清民居,其中廖氏、黃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及陳氏「貢元」宅等都堪稱古民居瑰寶。
4.歷史文化底蘊豐厚。
和平古鎮保留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傳統民俗及傳統名產。自五代黃峭創辦「和平書院」後,宗族辦學成為傳統,千餘年來始終教育發達,文風熾盛,英才不斷,名人輩出,宋至清僅進士即有100餘名,明清時期的「貢士」、太學生更是數不勝數,著名文學、書法家也屢出不窮。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工藝等遺存相當豐富,更有大量傳統的儒家文化、佛道文化浸透在建築和習俗中,還有不少中原傳統文化融合當地土著文化而形成的獨特習俗,由此而形成了歷史文化的積澱和縮影。
和平古鎮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1.自漢唐至清末,都是邵武溝通閩西北和江西(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的交通樞紐。
2.自唐至清的商品貿易集散地。
3.由於歷史上入閩三道之一的古隘道--愁思嶺隘道在和平境內,中原人士多由此進入福建開拓發展,有「福建八府、殊山起祖」之說,故和平是中原文化進入福建的紐帶、橋梁。
4.是邵武南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5.閩北創辦最早的書院--和平書院不但開了邵武南區乃至全邵武宗族辦學的先河且相沿成俗,營造了千餘年來讀書求學、文風熾盛的氛圍,而且培育造就了大批英才人傑。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土地資源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