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心理學」聽音樂可以使人變聰明嗎?——莫扎特效應

2020-12-21 心理大家

聽音樂可以使人變聰明嗎?——莫扎特效應

音樂可以調動情緒,也可以改變心情。不同的旋律、節奏、音調的音樂,會對人造成不同的影響。

音樂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人在聽音樂或演奏音樂時的心理狀態,以及人認知聲音的原理等。

比如我們都很感興趣的」絕對音感「現象。所謂絕對音感,是指能用耳朵把聽到的聲音用音階來識別能力

周杰倫就是一個具有絕對音感的創作型歌手,綜藝節目中他也表演過自己的絕活兒——周圍有人用電子琴鍵盤彈出一個和弦,他就能夠脫口而出和弦在鍵盤上的音階組合。

生活中,擁有絕對音感的人也比我們想像中的多。有些人是天生的,有些是在後天學樂器的過程中學習到的。

音樂由聲波組成,關於音樂有一種表達是:在我們創造音樂前,音樂就創造了我們。

比如宇宙元音OM,現在看到這篇文字的你,不妨就試試自己發聲:發O音時,我們需要把嘴巴閉起來,而發M音時,則需要儘可能把嘴巴張大,是否有一種奇異的共鳴感呢?

科學家們用儀器收集與整理聲波時,發現所有不同的聲波都來自一個原始、簡單的聲音,就是OM。

當我們把聲音探測器放到外太空,收集回來的聲音是OM;

甚至當我們還是小嬰兒,在媽媽的肚子裡時,據說最初聽到聲音也是OM,那是羊水裡的聲音。

因此,OM被認為混沌初開時,世上所出現的第一個音,代表了一切意識的創造,也是療愈音樂中最基本的聲音

當您煩心的時候,不妨找一處安靜的空間,最好周圍有點綠植,輕輕吟誦「OM",或許可以幫你緩解一下焦慮情緒……

莫扎特效應

你相信聽音樂可以使人變聰明嗎?

1993 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羅斯徹與加州大學的肖( Gordon Shaw) 的研究發現」可以「,並將研究結果在Science期刊發表了論文。

他們將36名非音樂專業大學生分為三組,分別給三組學生聽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通俗音樂、不聽音樂。

經過了10分鐘後,用智力量表進行測驗,發現聽了莫扎特音樂組的學生的測驗成績比其他組高出8-9個百分點,但這種效果持續了10-15 分鐘之後就會消失。

羅斯徹還認為如果經常給孩子聽莫扎特的音樂(或者類似莫扎特的音樂)會永久性地提高這種能力並影響終生。

美國大眾媒體對此實驗進行了廣泛的渲染和宣傳,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各大唱片商店裡有關莫扎特音樂的CD很快被銷售一空。

最終法國醫生託馬提斯(Luis Tomatis) 首次提出了「莫扎特效應」(Mozart Effect) 這個術語。

需要注意的是,「莫扎特效應」 的音樂不是單指莫扎特本人的音樂,而是泛指的音樂。

這些音樂大多與莫扎特的音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曲式結構。即高頻音比較多的音樂,因為高頻音具有較大激發腦活力的作用。

療愈的聲音頻率

我們都知道,噪音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反過來說,節奏平穩、旋律和諧、音高變化規律的音樂是否能夠激發正性情緒,進而療愈疾病呢?

答案是可以。

關於什麼是疾病,研究聲音療愈的人士認為,「情緒上未被解決、阻擋療愈共鳴的問題,就會造成我們的疾病狀態。」

早在千年前,那些深諳聲音科學的人,了解到某些特定的頻率對人類身體具有療愈力,整體來說,就是共鳴創造療愈

當我們被療愈頻率誘導同步,我們的身心也會和諧的振動。這些頻率包括:

285Hz—— 細胞及組織療愈,讓身體覺得被更新。

396Hz——釋放愧疚和恐懼,讓更好振動頻率的情緒出現。

417Hz——消除令人感到挑戰的情況。

528Hz ——據說可療愈DNA ,修復細胞,並使意識覺醒。

639Hz——這是與心有關的振動頻率,使人產生愛自己及他人的感覺,從而消除差別。如果要平衡關係,聽聽這個頻率吧。

741Hz —— 據說可以清潔、並療愈暴露在電磁波中的細胞。也有助於人們建立信心與能力,去實現他們所希望的事。

852Hz——使直覺覺醒。

963Hz ——刺激松果體,並調整身體到最佳、最初始的狀態。

當然,也還有其他更多的頻率,但是這些甚至根本不在人類聽力範圍之內,雖然它們也具有療愈能力。

我們都知道,暈車是因為人體的胃臟與汽車的發動機聲波,發生了不和諧的次聲低頻共振。從而影響到胃臟的正常運轉,導致暈車症狀。

暈血是因為視覺神經與血腥畫面發生了不和諧的視覺高頻共振,血腥畫面通過視神經傳到到中樞神經,心理不舒服導致生理不和諧,最終產生暈血症狀。

如果用機器類比人體,我們可能更像是一個高能量的發射器和接收體,可以接收大自然和生物之間的信息和能量,並做出相應的反應。

那麼根據現在流行的量子糾纏理論: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且這種影響不受距離的限制。

也就是說,即便兩個粒子分隔在直徑達10萬光年的銀河系兩端,一個粒子的變化仍會瞬間影響另外一個粒子。

那麼,「當一個人的內部精神震動頻率與療愈聲波的調和時,療愈可能就會在無意識中發生」,這種說法應該也是成立的。

END

~

相關焦點

  • 聽古典音樂讓你變聰明?「莫扎特效應」是真的嗎?
    古典音樂可以提升智商?這說法實在太誘人了!羅雪博士的發現,在經過這些戴著眼鏡的記者不斷散播後,媒體便充斥著古典音樂能提高智商的報導,而「莫扎特效應」(Mozart effect)的說法也就不脛而走。但羅雪博士不但從未表示聆聽莫扎特的音樂能提高智商,而且還對媒體那些短視的新聞從業人員解釋了好幾次,卻根本是徒勞。
  • 莫扎特音樂效應真的能讓孩子變聰明嗎?(下)
    莫扎特效應真的能讓孩子變聰明嗎?但大眾還是普遍會對一些問題不理解。包括莫扎特音樂在內的所有音樂素材,需要在整個聲音頻帶上,根據Tomatis的邏輯,經過不同側重、多維度的過濾處理。所以同樣一段音樂,在經過託瑪提斯設備處理之後,旋律還是那個旋律,但是音色卻有了顯著的不同。以下是一小段音樂示例,大家可以體會一下音色的改變程度。
  • 神秘的「莫扎特效應」是什麼?聽莫扎特音樂能讓人變得更聰明?
    10多年前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說,聽音樂,尤其是莫扎特音樂可以讓人聰明,提高智商。真的是這樣嗎? 科學傳播研究的典型案例 瑞士心理學家艾德裡安·班格特和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奇普·希思在2014年12月的《英國社會心理學雜誌》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莫扎特效應」:追蹤一個科學傳奇的演變》的文章。這篇文章顯然是把「莫扎特效應」的產生、演變、發展和應用當作一個典型的科學傳播案例來研究。
  • 音樂能讓孩子變聰明嗎?是的「莫扎特效果」得到證實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小螺絲號滴滴吹,海鷗聽展翅飛,小螺號滴滴吹,波折聽笑微微……」晚飯後,我帶著孩子到鄰居家散步,鄰居家正在給孩子們唱螺絲釘的童謠,孩子們站在電視劇旁邊唱歌鄰居的孩子自己來和我的孩子一起唱過去的歌鄰居看到我來了,主動跟我說她家的孩子喜歡聽音樂唱歌
  • 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
    心理學不僅讓人更認識自己,更了解人性,更幫助人際交往有困惑的人。因此,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不僅可以有助於自處、與他人相處,更能運用它們分析社會現象及個人性情背後的原因。心理學將一種現象叫「破窗效應」:一個房子若窗戶破了,無人修補,隔不久,其它窗戶也會莫名其妙被人打破;一面牆,若出現一些塗鴉沒清洗掉,很快牆上就布滿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 「莫扎特效應」:古典音樂真的會讓寶寶變得更聰明嗎?
    研究表明,聽古典音樂可以改善您的聽力,空間推理能力,甚至可以提高一般智力。但是「莫扎特效應」有什麼道理嗎?莫扎特效應是什麼?「莫扎特效應」是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科學家於1993年首次報導的,他要求人們用兩架鋼琴(K448)聆聽莫扎特的奏鳴曲10分鐘,而其他人則聽以靜音或放鬆的聲音來進行對比測試。
  • 胎教聽莫扎特孩子更聰明?讓音樂成為習慣,提升更高的認知
    表妹一本正經地說:「姐,虧你還是海歸呢,連莫扎特效應都不知道!」想必很多關注寶寶智商的媽媽,都聽說過這個著名的「莫扎特效應」:如果孩子經常聽莫扎特的曲子,無論是歌劇,還是交響樂,都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像表妹一樣,很多希望孩子「贏在子宮」的父母,甚至在胎教時就已經給胎寶寶聽莫扎特了,但是聽莫扎特或古典音樂真的能讓娃更聰明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莫扎特」效應是真的嗎?
  • 一樣刷爆歐陸最佳音樂劇「莫扎特」!
    上周末徐老師在張惠妹演唱會哭成狗,想刷一發嚴肅的戲平衡內心的泛濫,才拖拖拉拉看了「莫扎特」。沒想到,三個小時流水般過去了,散場後我好後悔之前的偏見。「莫扎特」歐陸這兩年最紅音樂劇不是瞎吹的,維也納駐場6個月也不是騙人的,真·豪華·好聽!比去年「伊莉莎白」打分何止高一兩分!
  • 「你好聰明」只會說 You are smart?分享7 個與聰明相關的單詞!
    想表達「你好聰明」卻只會說 You are smart 嗎?快跟著小編一起學習 7 個超實用單詞!讓你稱讚別人之餘,也能一秒變學霸喔!sharp (adj.)精明的、聰明的看到這個字是否一點也不陌生呢?沒錯,我們學過 sharp 的意思是「鋒利的、尖銳的」,如果有人的頭腦和刀刃一樣鋒利、尖銳,運轉速度總是比別人快,那我們就可以用 sharp 來稱讚他,You are very sharp. 你超聰明的啊!
  • 「高齡孕期日常」高齡孕期的我,喜歡聽音樂放鬆自己!
    其實我平時就非常喜歡聽音樂,而到了孕期呢,就音樂會聽的稍微再多一點。當然孕期的時候,不是什麼樣的音樂都是可以聽的,比方說那些搖滾,比較勁爆的音樂,我們還是儘量少聽,會讓孕媽媽顯得煩躁,也不利於胎寶寶性格的養成,我們可以聽些舒緩的音樂,讓自己整個人靜下來,然後胎寶寶從小就可以接受音樂的薰陶。以前的我比較喜歡聽搖滾,工作或者生活上有壓力,可以聽些勁爆點的歌,好像可以宣洩自己內心的情緒似的。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文/老K心理學對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心理學通過一些科學測量與經驗來揭示人本身的一些規律,這樣人們也可以更好通過這些規律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非常重要。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飛輪效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
  • 減肥可以吃「米飯」和「麵條」嗎?
    很多減肥的小夥伴一聽到米飯和麵條的就望而卻步,對於「精製碳水」的恐懼甚至比脂肪和糖來得更猛烈一些。都知道很多時候讓我們發胖的並不是「糖」和「脂肪」,因為對這兩者的長胖魔力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也能條件反射式的控制。
  •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聖經有個小故事,人們稱「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指的是上帝會把更多的資源給更強的人,更少的資源給更弱的人,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馬太效應資源決定了發展的能力,於是強者越來越強,弱者難以逆襲。 這是真的嗎?
  • 想要成功,你必須知道「梅迪奇效應」!
    但在15世紀,義大利的Florence佛羅倫斯這個小城市突然出現了許多藝術大師,文化大幅進步,引發了西方歷史最光輝的「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為什麼這一切都從佛羅倫斯開始?難道那裡的水質特別好嗎?佛羅倫斯是當時歐洲的貿易重鎮。那裡的商人多,生活質量較好,來自亞洲和歐洲各地的商人都會聚集在這裡,使得佛羅倫斯有了多元的文化。
  • 專家告訴你,從小聽音樂的孩子為什麼聰明
    經常會聽別人說,學音樂的孩子相對聰明,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人的大腦左半球負責完成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被稱為「語言腦」; 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被稱為「音樂腦」。
  • 「莫扎特效應」,學榜教你如何用頂級音樂啟發孩子智力!
    喜歡聽音樂的人都知道,它不只是一種娛樂消遣,更有著說不出的神秘力量,它可以讓低落的人振奮,也可以讓暴怒的人安靜。
  • 為什麼刷車後總會下雨·「墨菲定律&孕婦效應」可以解釋
    「每次洗完車就會下雨」,這種詭異的現象到底是因為點子背還是因為人太衰……然而這不是老天爺有事沒事捉弄汽車用戶,而是自己【太在意】。類似的經歷相信大部分車主都遇到過,個人也是不例外的;然而越來越懶了之後,一年平均兩次的刷車似乎就再也沒有遇到過這種事情了——學會忽視墨菲定律即可。
  • 「最美應用」 Loner :宇宙中最哲學的迴響――乃是孤寂
    所以,我們刷微信、看電影、聽音樂、打遊戲,打發一個人的時間,緩解內心的孤獨感。似乎人人都害怕孤獨,逃避孤獨。萬萬沒想到的是,有這樣一款遊戲居然告訴我們——孤獨是可以享受的。這款遊戲名叫 Loner ,意即孤獨的人。說實話,一開始上手讓人有一種平平無奇的感覺。除了畫面相當不錯之外,真沒看出哪裡好玩。
  • 心理學:相親時,巧用「坐向效應」,能增進兩個人的心理距離
    懂得社交禮儀的人,大多在意細節,他們會將座位分為主座和次座,對於他們所尊敬的人,他們總會安排對方坐到主座,以表達對對方的尊重,而一旦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坐錯了位置,那麼,只會令對方反感,心生厭惡。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坐向效應」,它指的是,在人際交往心理學中,人們通常會因為坐向不同,而影響交往質量。
  • 過年相親心理學:渣男五步法第一步「暈輪效應」
    前幾天有網友問:心理學愛好者?來你來分析一下渣男五步法,其實我最開始接觸心理學就是從這開始的。接下來我就介紹下過年相親心理學之渣男五步法的第一步「暈輪效應」《渣男五步法》風靡中國已經十幾年了,多少女人深陷其中?多少男人為之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