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開業的「客都人家」項目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創業就業的平臺。(吳騰江 攝)
●本報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劉洪橋 曾健鋒 王雅
近年來,梅縣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按照省、市關於「萬企幫萬村」行動實施方案的工作要求,紮實推進「萬企幫萬村」行動,組織動員企業、社會熱心人士與村莊自願結對,促進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更多地向農業、農村流動,推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梅縣區已成立工商聯鎮級商會14個,共發動161家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行動,通過「多企幫一村」「一企幫一村」「一企幫多村」等方式,達成結對幫扶355個村。據不完全統計,自2018年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會議召開以來,該區企業和企業家捐資近3億元,組織開展村企對接350多次。
項目落地迸發新活力
村民開啟增收「薪發展」
走進丙村鎮紅光村,乾淨整潔的道路兩旁白牆黛瓦、綠樹紅花,悠閒的村民三三兩兩地在相互交談著……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徐徐展開。「要不是建設『客都人家』項目,紅光村也不會有今日這般新面貌,成為旅遊景點,大家還能吃上『旅遊飯』。」「過去從來不敢想像,家鄉有一天可以變得宜居宜業宜遊,這次回來我就不打算走了。」「環境變漂亮了,我們都喜歡早晚出來散散步。」……見到記者來訪,村民們紛紛打開了「話匣子」,你一言我一語地道出紅光村近年來的變化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
2018年以來,紅光村以開展「萬企幫萬村」行動為契機,與上海翼天文化旅遊發展集團形成結對幫扶,大力推進中國·梅州「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項目建設,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客都人家』項目雖然還沒有正式營業,但這兩年來對紅光村的改變可不是一丁半點兒,最明顯的是周邊配套設施更加完善了,讓村民住得更舒心,還有村民的房子和店鋪更容易租出去,租金也起碼翻了一倍以上,餐飲業的發展越來越好,這些都激活了村裡的經濟,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紅光村黨支部書記溫友昭說。
「客都人家」項目的落成,不僅改善了紅光村的人居環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還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創業就業的平臺。「在家門口就業,比我以前到其他地方打工強太多了,晚上下了班還能監督孩子寫作業,而且福利待遇都挺好,有五險一金。」在「客都人家」項目做了一年多保潔工作的村民謝麗萍告訴記者。瞄準了商機回鄉租店做生意的村民溫海經則表示,家鄉的人氣一定會越來越旺的,因此決定回來開店,期盼搭上「文旅快車」。
目前正在排練、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圍屋場景結構大型情景體驗劇《原鄉》是「客都人家」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讓村民一改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白天在田地勞作,晚上在劇場兼職群眾演員進行本色演出。「以前在惠州的酒店和工廠打工,現在回來應聘當群眾演員,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新體驗,學習到很多表演技巧,正式公演後白天在家幫忙管理柚樹、晚上在劇場演出將成為現實。」村民李勇說。據了解,「客都人家」項目預計創造就業崗位2000個以上,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產業成型打造金名片 規模發展引領致富路
走進大黃村成片的柚樹林,處處柚香浮動,恰逢豐收的季節真是「柚惑滿滿」,家家戶戶忙著採摘柚果,金柚產業園裡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我有兩份收入,不僅在產業園務工有固定薪酬,每年銷售家裡種的柚果也能增收。」村民張新華說,她很享受現在的生活,既能照顧孩子,幫助家裡管理柚果種植,經濟上又能獨立。
像張新華這樣的村民在大黃村不在少數,這一切得益於該村大力發展金柚主導產業。近年來,大黃村積極響應「萬企幫萬村」行動的號召,與大黃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和金柚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形成結對幫扶,依託梅縣區金柚產業園,重點發展金柚收購、加工、銷售及農技農資服務,推動「大黃金柚」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帶動村民共同奔康致富。
「我們通過『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與農戶建立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戶實施標準化種植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並優質優價收購本村金柚,帶動200多戶種植戶加入合作社,帶動全村98%的村民種植5000多畝柚果,年產量達3500多萬斤。」大黃村黨委書記廖建明說,此外,公司每年拿出利潤的8%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25萬元以上,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近年來,大黃村充分利用好產業發展帶來的集體經濟收益,並發動企業、鄉賢等多方力量捐資1500多萬元,建設了文化休閒活動廣場、水景觀、體閒綠道等一批民生項目,盤活了古民居資源,打造了豐收主題文化廣場等旅遊景點,形成了村企共建美麗鄉村的良好局面。目前,落戶大黃村的梅縣金柚產業園已吸引33家合作社進駐,以8000萬斤總存儲量流轉銷售了1.5億多斤柚果,庫存利潤實現增值4000多萬元,解決了1500人的就業,累計產值達3.5億多元,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2.8萬元以上。
生態為王提升鄉村顏值 技術創新實現農民增收
寬敞整潔的柏油道路、古色古香的休閒涼亭、綠意盎然的村莊環境、「稻魚共生」示範基地讓田園變公園……當前,生態振興與產業振興在丙村鎮溪聯村描繪出一幅幅迷人的綠色畫卷。「以前這裡都是野草叢生的荒地,我們也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去,打造成『稻魚共生』示範基地後成了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每天都很熱鬧,還吸引了不少外地人來遊玩。」談起溪聯村的變化,村民張懷良頗為自豪。
「推動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應該走在前頭。」溪聯村村幹部胡博怡感嘆道。近年來,溪聯村按照鄉村振興「萬企幫萬村」行動部署要求,在市、區兩級黨委政府的推動下,與梅州市稻豐實業有限公司形成結對幫扶,積極探索「稻魚共生」生態種養模式,建設了「稻魚共生」示範基地,通過技術帶動農戶,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這也是梅州首個「稻魚共生」示範基地,基地規模500多畝,做到以魚促稻、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實現提質增效、綠色循環,既能有效促進糧食生產、農漁民增收,又可發揮巨大生態效益。梅州市稻豐實業有限公司還將「稻魚共生」基地按照3A旅遊景區的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充分利用季節變換、作物更替,展現景隨節變的豐富田園風光,提供眾多的農耕體驗,把「田園變公園」,努力呈現稻豐、魚躍、人歡的美好景象。
同時,溪聯村重點圍繞「客都人家」項目,與沿石窟河連線連片美麗鄉村建設串珠成鏈,投入800多萬元全面提升村莊人居環境,補齊道路、汙水處理設施等短板,建設了觀景大道、田間步道、濱水休閒棧道、生態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實現農業增效、環境變美,這些都實實在在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該村還不斷總結「稻魚共生」項目經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成果,並建立了「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公司每年向村民免費發放優質水稻種子,提供覆蓋產前、產中、產後的全產業鏈社會化綜合服務,通過建立緊密聯結長效幫扶機制,帶領農民「抱團」進入市場,有力推動了溪聯村稻米產業發展。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