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將牛視為"聖物",不可宰殺,為何卻成為牛肉出口大國?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僅僅體現在工業產值和城市建設方面,在普通百姓的飲食上的同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的飲食以穀物為主,老百姓最關心的是如何填飽自己的肚子,肉類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十分珍貴昂貴的,而牛肉更是極為稀少。
然而四十年後牛肉作為一種比豬肉更為健康的肉類,已經進入了尋常百姓的餐桌。我國的肉牛養殖業也保持著10%左右的年均增長,但是依然不能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於是進口牛肉開始大行其道,2018年,中國進口了60餘萬噸牛肉,佔國內牛肉總消費的15%.
很多人都會認為國土面積遼闊,水草肥美的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是主要的牛肉出口國,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的鄰居,印度在進入新世紀以後,多次成為全球牛肉出口第一大國。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2018年人口規模達到13.45億,僅次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為何可以擁有巨大的牛肉出口能力呢?
說清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這與印度的宗教和國內經濟發展水平有巨大的關係。印度的主體宗教是印度教,它的教義與其他的宗教有顯著的區別,最為奇特的一條就是極為尊崇牛,印度教認為牛是具有聖性的,是一種十分純淨的生物,不僅不能夠加以傷害,還要好吃好喝的供養起來,因此印度教徒是堅決不會食用牛肉的。如此說來,既然印度教十分的崇拜牛,那麼又怎麼會狠心將高貴的牛販賣到國外,成為別人的盤中餐的呢?
大家有所不知,牛在印度教中的地位也與品種有關,最為高貴的牛是瘤牛,這種印度獨有的牛在宗教上的地位很高,受到的保護也最多。地位往下則是黃牛、奶牛和水牛,它們在宗教上得到的照顧就少了很多。除了瘤牛之外的其他牛都是可以買賣的,但是卻堅決不可以食用,因此印度主要出口的都是黃牛與水牛,這與他們的教義並不違背。
印度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不如我國,農業在印度依然是支柱產業,而且在農業中,農業機器的使用率很低,很多的地方還是使用傳統的畜力進行耕種,所以印度的鄉下擁有數量巨大的耕牛,這些耕牛在衰老以後,如果不出口到國外,只能進行遺棄,顯然並不划算,所以印度的牛肉出口生意也就越做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