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信息網訊(記者王乃水)近幾天,許多美國媒體都在歡呼美國股市即將見證「史上最長」牛市,但專家認為,此輪「最長」牛市似乎成色不足,且較為典型的牛市後期特徵令不少專家對其後續走勢持謹慎態度。
並非最長的「史上最長」牛市
關於何為牛市,其實美國業內也並無權威定義,不同機構計算上也有很大差異,如根據第一信託顧問有限合夥公司(First Trust Advisors L.P.)的數據,當前持續時間僅9年多的牛市長度尚進不了自1926年以來的歷史前三。
目前美國股票市場上最為流行的牛市熊市理論,是上世紀50年代末期技術分析法創始人之一的艾倫·肖(Alan Shaw)提出的20%法則,即當股市從前期低點上漲幅度超過20%,便在技術上進入了牛市;反之,當股市從前期高點下跌幅度超過20%,則進入熊市。牛市熊市持續時間則以創新高或新低為截止日。
按照該牛熊理論,自2009年3月9日的上輪熊市低點算起,截至2018年8月22日,標普500指數已處於牛市區間3453天。一些美國媒體稱,這超過了1990年至2000年的為期3452天的牛市,成為自1926年以來的「史上最長」牛市。
如果標普500就此掉頭向下,且下跌幅度超過20%,那此輪牛市持續天數僅是追平上次牛市時間。不過,很多分析人士認為這個可能性並不大,標普500指數年內大概率還會再創新高。
但更關鍵的是,按照統一的標準界定,此輪牛市遠未到「史上最長」的程度。如果按照盤中價格界定,因歐債危機影響,2011年10月4日標普500的盤中低點較當年5月2日的前期高點跌幅已達21.6%,這意味著此輪牛市時間是不連貫的。
如果按照收盤價計算,1990年10月11日,標普500收盤價較當年7月16日創下的前期高點僅下跌19.9%,尚不足以構成熊市。此前最長牛市持續時間應前推至1987年美股的「黑色星期一」,那此輪牛市距此前最長尚有明顯差距。
因此,此輪美國牛市已是「史上最長」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面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的諸多不確定性,美國股市再次呈現出了長牛的特性與韌性。
經濟復甦周期延長與量化寬鬆共同推動此輪牛市
美國QuantScape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關寧說,長期來看,美股表現同美國宏觀經濟走勢具有較高的一致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較長的復甦周期為此輪美股長牛市奠定了較好基礎。
她說,2016年美國經濟本已顯露出擴張周期後期跡象,但川普政府出臺的減稅、放鬆監管等刺激舉措,延長了美國經濟復甦周期。
此外,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證券市場,美股具備較為完善的市場機制,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非理性的大幅波動。
關寧說,美國金融市場信息披露較為充分,金融產品豐富,做多做空機制較為完善,投資者結構合理,股票估值和股價通常不會出現較大背離。
除了經濟基本面,全球央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在此輪牛市中作用非小,但這也同時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此輪牛市的成色。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為刺激經濟復甦,歐美日等全球主要央行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央行資產負債表迅速膨脹。數據顯示,目前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規模均超過4萬億美元。
大量資金在低利率環境下選擇進入股市,而具備較好流動性的美股又成為許多全球投資者的首選。
瑞銀資產管理公司主動型股票投資主管巴裡·吉爾(Barry Gill, head of active equities at UBS Asset Management)說,這是美股有史以來最令人厭惡的牛市,很大程度上是由非常規的大量貨幣刺激所導致。
英國《金融時報》稱,此輪美股牛市按年率計算投資回報率約為16.5%,明顯低於美股牛市歷史平均22%左右的回報率。
後期特徵明顯的「最長」牛市還能持續多久
雖然短期內美股很可能將延續上漲趨勢,也很難斷言此輪美股牛市何時會終結,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當前美股已處於牛市後期,美銀美林、摩根史坦利等投行均已明確警告美股牛市後期面臨的潛在劇烈波動風險。
一些股市先行技術指標也已出現警示信號。如經周期調整後的標普500席勒市盈率(CAPE),近期一直在33上下徘徊,該數值僅次於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前的歷史峰值,已經高過了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夕的數值,與1929年美國大蕭條前夕數值相當。
美國牛頓顧問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馬克·牛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股市多年的大牛市已接近尾聲,最早在2019年春季,美股可能會面臨一輪40%至50%幅度的大調整。
關寧則認為,從美國經濟基本面來看,未來12-18個月內不太可能出現衰退,股市暴跌的可能性較小,但牛市後期美股已呈現出一定的脆弱性,投資者神經緊繃,預計未來美股波動將增強。
綜合專家們觀點,未來有可能導致美股出現趨勢性逆轉的重大風險因素主要包括:
一是美聯儲貨幣政策量化緊縮風險。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史坦利原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對記者表示,量化寬鬆政策堪稱現代歷史上央行最大膽的貨幣政策舉措,但其過度使用已一定程度上造成實體經濟對其產生了依賴性。
羅奇說,目前美聯儲已開始通過縮減資產負債表等舉措進行量化緊縮,但全球從未有過應對貨幣政策量化緊縮的經驗,其會對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衝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牛頓認為,當美國經濟生產率增長仍存在非常現實的問題時,美聯儲過度收緊流動性有可能會導致經濟重新陷入衰退。
二是美國貿易政策風險。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執行長傑米·迪蒙認為,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如果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摩擦演變為影響更廣的貿易戰,那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巨大風險。
關寧說,全球經濟增長如因美國貿易政策出現下滑,美國也難獨善其身。美國擁有全球最多的跨國企業,全球經濟增長下滑必然會影響這些企業的海外市場表現,進而拖累上市公司業績。
三是主權債務風險。高盛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勞爾德·貝蘭克梵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很多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負債逐步降下來了,但這些負債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各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了。
他說,目前全球主要國家利率整體仍處於較低水平,債務問題的負面影響尚未得到全面體現,如果未來因利率上升等因素導致債務形勢惡化,不排除其他國家會再次發生類似當年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