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小時候總是盼著過年
盼著新衣,盼著美食
當然也少不了收到壓歲錢的喜悅
春節期間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是是一種習俗,那麼還有沒有如此「福利」的習俗呢?各個地區過年又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東北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天津
天津有春節貼吊錢兒的習俗,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稜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噹噹,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北京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一頂新氈帽!」老北京人過年,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後。北京春節期間,最出名的就是民間組織的各種花會廟會,張燈結彩,表演各種節目。
山西
山西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大同煤炭資源比較豐富,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遊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
陝西
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裡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
河南
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閒日。
甘肅
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曆正月進行表演。進入農曆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遊戲。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廣東
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
浙江
在紹興,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
廣西
春節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比如南寧,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會、「搶花炮」。桂西的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
海南
除夕晚上,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淨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不但類似於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年年有餘)一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
無論何地,過年的瑣碎習俗其實都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與嚮往,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的春節習俗已經逐漸改變,從原來的放鞭炮逛廟會等變成了看春晚搶紅包,不知道大家今年有沒有順利集齊五福紅包,下面告訴大家一些新的新年習俗,希望可以讓你年年五福到:
二十三問票圈 二十四掃福字
二十五澆澆樹 二十六求朋友
二十七餵小雞 二十八把福發
二十九五福有 三十晚搶一宿
▼
最後
我怕三十晚上的祝福太多
你會不在意我的問候
我怕初一早上的鞭炮太吵
你會聽不到我的祝福
所以小編選擇這個時候給大家送上祝福
祝大家
豬年大吉!
圖:來源網絡
文:來源網絡、六爺
編輯:六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