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的糾結:漢字人名地名該怎麼念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韓國益山高鐵站「益山驛」幾個漢字,在夜幕下顯得格外明亮。筆者心情大好:「你好,益山!」原本醉倒在地的金教授頓時坐起,用磕磕絆絆的漢語說:「益山不能讀『益山』,要讀『Iksan』。」

一個發音居然能讓金教授這麼敏感。這一幕其實提示了一個問題:韓國人希望中國人用漢字的韓國發音來念他們的人名和地名。進而牽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韓國人該怎麼念漢字人名和地名?

譬如「樸鍾國」這個名字,中國人很自然就會讀出來,「Piáo Zhōngguó」,聲韻調齊整,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可名字的主人若是一位中老年「阿加西」(大叔),他聽了可不一定樂意:你怎麼能用漢字的中國讀音來讀我的名字呢?應該念成「Pak Jongkook」,那才是我名字的發音啊。

不管在哪裡,只要見到漢字,中國人當然會按照中國發音去念。可是,相當一部分韓國人對此非常敏感、非常牴觸。這種態度甚至影響到一些國家層面的政策與措施。

例如,韓國地鐵會同時用韓、英、中、日4種語言報站,每當用中文報站名時,會出現一種奇異現象:在中文語流裡,偏偏漢字地名用的是不帶聲調的韓式發音,「下一站是江南站」,聽起來卻是「下一站是『Gangnam』站」,中國遊客往往會被弄得一頭霧水:我是不是坐過江南站了?使用中文報站名,本來是為方便中國遊客的一種國際化舉措,可是在關鍵字眼上卻設了一道坎兒。既然是用中文表達給中國人聽,最簡方案就是把地名翻譯成中文、直接讀漢字的拼音,把「江南」讀作「Jiāngnán」,自然又合理。可韓國偏偏不這麼做。

上面說的是韓國人說漢語時用韓語發音讀韓國人名地名。當他們說韓語時,又是怎麼念中國的人名和地名呢?

以前,韓國對中國地名和人名有一套韓式讀法,就是照著漢字詞的韓國讀音去讀就行,「北京」不讀 「Běijīng」而讀「Bukkyoeng」,「四川」不念「Sìchuān」而念「Sacheon」。但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韓國的「原音主義」者認為,韓文是世界上優秀的記音文字,可以很接近地記錄世界上各種語言的發音,所以他們主張用韓文直接拼寫記錄中國人名地名的「普通話發音」。這種意識強勢來襲,以致韓國文教部《外來語標記法》也規定,所有外來語標記原則上要以外來語本來的發音為準。

不過,筆者的切身體會是,用韓文記錄中文地名人名發音,效果實在不理想。像「澤」「日」「淑」「人」等大量漢字的普通話發音,是沒法用韓文來準確標記的。

如果一個韓國人堅持《外來語標記法》的「原音主義」,那麼當他讀中國人名地名的時候,用韓文來標記漢字的普通話聲韻,就會有兩個繞不開的小苦悶。一是,很多中國地名和人名用韓國的所謂「中式發音」念出來,既不像中文又不像韓文,因為既沒有聲調,聲韻也不完全一一對應,所以只能是大致模糊地記錄。二是,要用韓文標記人名地名所用漢字的中國式讀法,韓國人就得了解所有常用漢字的中文發音。

中國常用漢字約3500個,涉及地名人名的還有很多不是常用字。在朝鮮李氏王朝末年,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金允植在清政府學習洋務、商談聯美對策時,不用口譯人員就可以與清朝重臣李鴻章直接用漢字進行無障礙筆談。但現在的韓國人若要標記中國人名地名,光認識漢字還不行,還得知道它的中文發音,而且需要通曉所有的拼讀方式。

以前,韓國人念北京、深圳、四川,根據漢字直接念成對應的韓語發音就行;但現在,他們的法規規定,辛亥革命以後出現的中國人名與地名,必須換成無聲調且相似度不高的韓式中文發音。但是,辛亥革命以前就存在的中國人名與地名,又必須一如既往地念成漢字對應的韓文發音。於是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一句話中的同一個詞卻得用兩種念法,「四川人吃四川菜」,第一個「四川」得讀成「Sichuān」,第二個「四川」得讀成「Sacheon」。

有趣的是,如果反過來,中國人也按照韓國的「原音主義」原則標記韓國人的漢字名字的話,韓國人也不一定就受得了。比如韓國明星丁一宇,「丁」念「Jeong」,「一」念「il」,「宇」念「Woo」,整個姓名聽起來就像是「鄭日佑」。估計韓星自己也不願意,我丁一宇到你們中國怎麼變成「鄭日佑」了?

不過,對韓國年輕人來說,這些糾結現在是越來越少了,青年有更加開放與寬容的心態來面對這些問題。筆者在韓國教了十多年漢語,在課堂用中文發音讀韓國學生的名字時,他們好奇歡喜的表情至今仍深深烙印在筆者腦海裡。

其實,韓國高校中文系的學生,早已習慣了在說漢語時用中文讀音讀韓國的漢字人名與地名。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即使固執敏感如前面提到的金教授,筆者也注意到一個細節——每次在中方的正式場合介紹自己時,他都會很認真地說「我姓『Jīn』」,而不是「我姓『Kim』」。

在此,筆者向韓國文教部門提一個小建議:在韓文系統裡,就照著漢字的韓文讀法去讀;在中文系統裡,就照中文發音來讀。這是最自然的選擇。

(作者為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曾任韓國圓光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

相關焦點

  • 韓國人糾結:漢字人名地名該怎麼念
    進而牽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韓國人該怎麼念漢字人名和地名?譬如「樸鍾國」這個名字,中國人很自然就會讀出來,「Piáo Zhōngguó」,聲韻調齊整,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可名字的主人若是一位中老年「阿加西」(大叔),他聽了可不一定樂意:你怎麼能用漢字的中國讀音來讀我的名字呢? 應該念成「Pak Jongkook」,那才是我名字的發音啊。
  • 英文裡的中國人名地名怎麼念,才不栽跟頭?
    英文裡的中國人名,存在著因方言、拼寫系統而產生的歷史遺留,可能會讓人栽跟頭,譯者宜多方查詢,小心求證。然而眼下我比較關心的是,現在我們中國的人名放到英文的脈絡裡,究竟該怎麼念為宜?首先是順序的問題。中國人的名字外國人不會念,念不準,以他們的方式念,念得洋腔洋調,這很自然,可以理解。然而我們自己念中國人的名字,即使在英文的語境下也該要有中國人的樣子。最理想的情況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Kong Yiji就念「孔乙己」。退而求其次,由於聲調對外國人來講太難,把四聲拿掉,融入英文的語調(如Kong Yiji念「空伊紀」),這可以接受,但個別漢字的發音則不應遷就。
  • 江姐的名字該怎麼念?
    讀者或許會說:「江竹筠」的「筠」字,在《現代漢語詞典》有「yun」、「jun」兩個注音,誰也沒有規定江姐的名字必須讀哪個音,人家念作「yun」又有什麼奇怪呢?  此外,不僅這一部電視劇,曾經播放過的有關江姐的影視及舞臺劇,除某些作品是用江姐小時候的名字「江雪琴」之外,很多都稱之「江竹yun(雲)」。然而作為江姐的自貢老鄉們從不這樣叫,至今還健在的江姐親屬也都不這樣叫。
  • 《凪的新生活》的「凪」到底怎麼念?日劇漫畫常見念不出來的漢字
    常看日本漫畫、 日劇的人一定都見過「凪」、「雫」、「込」、「峠」、「畑」等漢字。不僅不知道意思,也不知道發音怎麼念。其實這些字都是日本的和製漢字,是日本發明的漢字喔!小編今天就要來告訴大家,這些漢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下次日本旅遊時看到就知道怎麼讀啦!▋「和製漢字」是什麼?
  • 恢復使用漢字?韓國人又爭起來了,日本網友也呆了
    而且該協會還指責,「韓漢混用將原本平等的文字生活變得不平等,漢字阻礙韓國實現信息化和科學化。」這樣的觀點,自然是不值得一駁。按這個說法,中國全部用漢字,那乾脆就等於放棄信息化、科學化。韓國人有時的盲目程度,完全是超乎想像。
  • 這些超難念日本地名你都會讀嗎?5個超難讀地名!
    ▋日本人都寫不出來的地名「苫小牧」:「苫」該怎麼念?從樽前山可看見的苫小牧市街景離支笏湖車程約45分鐘,北海道有一座臨海市鎮「苫小牧市」。苫小牧的日文念作「とまこまいtomakomai」,地名來由也是出自愛努語,指的是流入山裡的河川,「苫」的中文則念作「山」(ㄕㄢ ),意思是草蓆、草簾。另外,它也可以念成四聲的「扇」(ㄕㄢ ˋ),念成四聲時用法會從名詞轉為動詞,有「用……覆蓋」、「蓋上……」的意思。
  • 西藏年底前有望出臺藏族人名漢字音譯轉寫規範-人名漢字 東姓 西藏...
    西藏自治區藏語文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從2007年起,著手搜集並開始制定《藏族人名漢字音譯轉寫規範手冊》。10月25日,據負責人拉瓊表示,目前該項目已進入最後審定階段,今年年底前有望通過,將於明年向社會,尤其是戶籍部門進行推廣。有了這個轉寫規範,將有效地改變目前藏族人名漢字音譯混亂的現狀。
  • 不允許使用人名命名地名
    《內蒙古自治區地名管理規定》於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除紀念性地名外,不以人名命名地名,禁止以外國地名、人名命名地名,違法行為將受到行政處罰。該規定從地名規劃、地名標誌的設置和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制度設計。
  • 韓國「廢漢字」72年了,現在卻拿漢字「申遺」?聯合國直接拒絕
    在當時,漢字也是韓國的官方文字,韓國的古代書籍,人名,地名也都是用漢字書寫的,但在二戰之後,各國掀起了廢除漢字的浪潮,韓國也開始對漢字的使用感到不滿,漢字在韓國被排斥。先是把端午節拿去申遺,後來又有明星在節目中說中國的古琴,中醫都是源於韓國,民間更有聲音說西施,李時珍,孔子等著名人物的家鄉是韓國,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讓中國人民吐槽,韓國人估計認為火星都是屬於他們的。
  • 韓國為何廢除漢字?現在的韓國人又是怎麼看待漢字的?
    自然,朝鮮半島一直都深受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一直到在幾十年前,韓國所使用的主流文字還是是漢字。然而,在二戰結束後,民族主義開始在朝鮮半島上興起,韓國人為了獲得更高的認同感,樹立自己高大偉岸的大國形象,很多人開始提倡廢除漢字,徹底的擺脫中國文化對於他們的影響,這種呼聲在韓國也越發高漲。
  • 韓國廢除漢字以後,當地春聯該怎麼寫?和中國春聯已經有很大不同
    韓國是在60年代左右的時候開始廢止漢字的,當地將「諺文」提升為國家文字,並且開始推行訓民正音就是推行韓文教育的體現,在後來的補充中,韓文最終已經變成了韓國全國各地都在使用的文字,大量的漢字書籍和地名被換上了韓文,也因此如今多數的韓國人都已經不怎麼認識漢字,可以說是基本脫離的漢字的影響力。
  • 韓國廢除漢字幾十年了,現在的韓國人是怎麼看待「漢字」的?
    隨著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韓國人民眾獨立意識越來越高漲,他們渴望擺脫中華文化的控制,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於是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運動。 近幾年來,有些韓國人覺得漢字還是很重要的,所以,網上經常冒出一些恢復漢字使用的呼聲。 那麼韓國人到底對漢字的真實看法怎樣呢?
  • 中國地名英譯要注意什麼
    一、專名是單音節的英譯法   專名是單音節,通名也是單音節,這時通名應視作專名的組成部分,先音譯並與專名連寫,後重複意譯,分寫(漢字帶點的字是通名,英語的畫線部分是音譯;括號內為該地所在省、市、地區或縣,下同)例如:   1、恆山 Hengshan Mountain (山西)   2、淮河 the Huaihe River (河南、安徽、
  • 外媒:日本人名用漢字新增「渾」字
    中國網新聞9月25日訊 據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法務省25日起實施修改後的《戶籍法施行規則》,在「人名用漢字」中新添加「渾身」的「渾」字,共計863字。這是由於此前未被受理孩子名字中含「渾」字的出生登記申請的父母向家庭法院提出不服申訴,法院命令受理該申請的裁決已然確定。
  • 韓國人花了近70年努力廢除漢字,要求恢復漢字的呼聲卻越來越高!
    這其中就包括漢字,漢字憑藉著極高的欣賞價值和實用性。從古代的時候,就已經飄洋過海流傳到韓國了,並且在韓國發芽生根,茁壯成長。可是,自從韓國成立以後,韓國人就花了將近70年的時間一直在鍥而不捨的努力廢除國內漢字,本來以為可以藉此實現進步,卻沒想到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以至於不少人都後悔廢除漢字。為何韓國要花70年的時間來廢除國內的漢字,為何現在廢除漢字了有覺得後悔了?
  • 用不用漢字?韓國又糾結了,韓國為什麼不自信?
    韓國再次為用不用漢字糾結。據韓國《朝鮮日報》12月21日報導,近日圍繞小學教科書是否應該並用漢字(韓漢混用)再次成為爭議焦點。其實在1970年代全面廢除漢字後,韓國社會不時有人發出恢復漢字教育的呼籲,但都因為反對聲浪很大,最後皆不了了之。 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韓國教育部曾發布教育方針稱,將在小學和中學教科書中並列標記漢字和韓文,並開始推進相關方案的研究。不過因該政策遭到韓國教育界不少人士反對,認為此舉會「增加小學生學習負擔」,韓國教育部最終在2018年廢除了該計劃。
  • 憲法法院「廢」漢字「換」韓文?韓國排斥漢字竟鬧出這麼多笑話!
    1446年10月,朝鮮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標誌著韓文的誕生,自此結束了韓國沒有自己文字、借用中國漢字進行標記的歷史。為紀念,韓國政府將每年的10月9日定為「韓文節」。事實上,因韓國自古以來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了韓國憲法法院的徽章之外,此前,韓國社會漢字元素十分豐富。二戰之後,民族主義的興起讓韓國人開始排斥在朝鮮半島流行了許久的漢字。
  • 日本的漢字:不要以為認識漢字就可以去日本混生活
    在漢字進入日本以前,日本沒有文字,只有日本語。隋唐之後,漢字大量進入日本,卻並未將漢語全盤傳入,他們引入漢字的首要目的,是注釋日本語。漢字和漢語進入日本以後,日本人不但用漢字注日語音,而且大量吸收漢語詞。由此而產生音讀、訓讀、音訓混讀以及有關諸多問題,日語詞的複雜狀況即由此而生。訓讀是用日語讀漢字(漢語詞)。漢字進入日本後,日本人按該漢字的原意而用日語讀出。
  • 《紅樓夢》裡地名人名含有雙關之意,外國人要如何翻譯呢
    但更加困難的則是《紅樓夢》中時不時出現的雙關現象,舉例來說,甄士隱和賈雨村兩個名字,暗藏了「真事隱,假語存」的含義,試問,這兩個名字要怎麼翻譯,才能兼顧名字本身的含義和暗語呢?如此一來,翻譯《紅樓夢》簡直就成了一場噩夢。這些雙關語,外國人都怎麼處理了呢?
  • 漢語拼音是拼寫中文人名地名唯一且排他的標準
    會上,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表示,《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們國家的標準,也作為國際標準,它是拼寫中文人名、地名唯一的、排他的標準。王登峰說,今年要在北京舉行奧運會,很多人對我們的運動員在國外參加比賽時,他們的衣服上所背的姓名的漢語拼音拼寫有很多意見。按照國家標準,漢語拼音來拼寫中文的人名時,是姓在前、名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