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是一種常見的花。她的花期短暫,春日綻放,往往伴隨著春寒,很難感受到她矗立在融融春日。古人的生存志趣,在於品嘗天地自然,怡情於世間,品味宇宙、人生、歷史和自然帶來的體悟。因此,詩人吟哦天地山水的詩篇佔據了大量的篇幅。
自古以來吟誦植物的篇章就是自然而然的,《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開啟了對花的描寫。
唐代詩人丘為曾寫道:「冷豔全欺雪,餘香乍入衣。春風且莫定,吹向玉階飛。」全詩不僅展現了梨花的冷豔和香味,更點明了季節氣候特徵和梨花飄落的倩影。
邊塞詩人岑參更是將雪比喻為「梨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韓愈賦予了梨花更多的感情色彩:「聞道郭西千樹雪,欲將君去醉如何」。
隨著詩歌的鼎盛,梨花在詩中的表現力愈加豐富:
「相思情味如中酒,折盡梨花嗅不醒」,
「剪剪輕風漠漠寒,玉肌蕭瑟粉香殘」,
「一片花疑蝴蝶化,滿枝春想玉釵肥。
娥眉不用梨園曲,唱徹瑤臺醉未歸」
……
梨花的潔白無瑕和芳姿曼妙,贏得了古往今來詩人們的鐘愛,使得梨花在悲春、懷人、傷別和思鄉等清華展現上,賦予了梨花更多的情感意蘊和人性光輝。
然而,歷代詩人的詩詞中,將梨花著重來寫,並融入詩人獨特人生感悟和精神追求的篇章卻較為少見,有三位詩人的詩詞可以稱得上有內涵、有境界、有情感、有神隨形,融入了詩人的人生經歷、志趣追求和情感經歷。
第三位 崔顥
崔顥的詩才豪情,唯王勃尚可與之相較,其代表作《黃鶴樓》,曾被李白評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評價崔顥不能一言以蔽之,他的《遼西作》:「四月春草合,遼陽春水生」,寫出來邊塞詩獨特的風情,邊塞詩不再是大漠孤煙,西行漫漫的蒼涼與遼曠,代之以春風溫暖、綠草傾城的生機盎然和雄渾奔放。
崔顥的詩傳世不多,有關梨花的只有一首《渭城少年行》。該詩雖然描寫主題並無太多可取之處,顯得略有浮豔輕薄,但作為一首敘事詩,「洛陽三月梨花飛」不啻於一個完整故事的背景。
洛陽三月梨花飛,秦地行人春憶歸。揚鞭走馬城南陌,朝逢驛使秦川客。驛使前日發章臺,傳道長安春早來。棠梨宮中燕初至,葡萄館裡花正開。念此使人歸更早,三月便達長安道。長安道上春可憐,搖風蕩日曲江邊。萬戶樓臺臨渭水,五陵花柳滿秦川。秦川寒食盛繁華,遊子春來不見家。鬥雞下杜塵初合,走馬章臺日半斜。章臺帝城稱貴裡,青樓日晚歌鐘起。貴裡豪家白馬驕,五陵年少不相饒。雙雙挾彈來金市,兩兩鳴鞭上渭橋。渭城橋頭酒新熟,金鞍白馬誰家宿。可憐錦瑟箏琵琶,玉壺清酒就倡家。小婦春來不解羞,嬌歌一曲楊柳花。
此一時期,六朝的繁華帶來輕浮的遺風,仍然影響著唐代的文風,儘管如此浮豔之中透露著寫實主義的風尚。「洛陽三月梨花飛」營造的意境成為梨花描寫最令人難忘的詩句。
第二位 唐寅
唐寅,即我們從影視作品中熟知的唐伯虎。真實的唐伯虎絕不如影視作品中風流放蕩,相反是一個飽經滄桑的落魄文人。他的詩文畫作為人所推崇,正是中國文人骨子裡的風流恬淡,給人的審美錯覺。
唐寅善於詩詞,而詩詞之中尤以桃花給人印象深刻。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桃花淨盡杏花空,開落年年約略同」
……
唐寅詩詞中不乏桃花、杏花、秋菊……等等,而最能體現唐寅的志趣、審美和情感色彩的非梨花莫屬。唐寅的梨花詩詞清圓流轉、自然明暢。如《一剪梅·雨打梨花》:
雨打梨花深閉門。孤負青春,虛負青春。賞心樂事共誰論。花下銷魂,月下銷魂。愁聚眉峰盡日顰。千點啼痕,萬點啼痕。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這首閨怨詞,柔腸寸斷,思君情切,「青春」、「銷魂」、「啼痕」、「思君」的重複,使得情感真切到一唱三嘆的境界。詩人藉助梨花的吟誦開闢了閨怨詞的新境界。
第一位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清康熙年間詩人。明清兩代,可以稱得起真正的詩人的,竊以為僅有納蘭與黃景仁。納蘭性德詩中也有許多花的描寫,如杏花、黃花、桃花、梨花等等。而納蘭性德詩詞中的梨花最為常見。
「強說歡期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陽何事近黃昏,不道人間猶有未招魂」;
「又是梨花欲謝,繡被春寒今夜」;
「從此傷春傷別,黃昏只對梨花」
納蘭詩詞中的梨花,委婉誠摯,纏綿動人,詩人藉助桃花的意象,抒發了女子的閨怨,詩人的相思,有時在表達自己的身世憂愁,有時又在寄懷深遠的想念。無論詩人如何表達,詩詞中主人公性別如何轉換,都集中表現納蘭含蓄婉曲的詩風,表達出更為深層的含義和更為深透的藝術效果。
梨花是一種詠花詩中較為少見的一種,你還知道詩詞中的什麼花?歡迎大家下方評論區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