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霧山景區風光。廣西新聞網記者 覃錚 攝
那霧山景區風光。圖片來源:欽州海騰網
那麗鎮殿艮村村民黃炎才(右)在向記者們介紹發展特色種植業及旅遊扶貧情況。廣西新聞網記者 覃錚 攝
那麗村村集體經濟建設項目——那霧山景區停車場光伏發電站。廣西新聞網記者 覃錚 攝
廣西新聞網欽州7月3日訊(記者 覃錚)「以前,我家的三華李主要賣給果商,每斤2元左右。近兩三年,我留給遊客自行採摘,每斤賣得10-15元。」7月2日,在欽州市欽南區那麗鎮殿艮村村民黃炎才的果園裡,他自豪地向「千名記者一線行」採訪團的記者介紹說,「我去年光賣李果就收入3萬元左右。2016年,我家已脫貧摘帽!」
在黃炎才看來,地還是那三畝五分地,但種出來的三華李越來越賣得好價錢,「這主要得益於那霧山旅遊景區的開發建設。遊客慕名而至自行採摘、買果,我也算是吃上『旅遊飯」了。」
那霧山是我區沿海一帶的名山。黃炎才的李果園就在那霧山腳下。它峰巔峙立雲表,登高看觀霧海,或遠望山下的田園村舍,美不勝收。山上植被鬱鬱蔥蔥,怪石嶙峋,還有天池、寺廟等,旅遊資源豐富。然而,2016年,那霧山腳下的那麗、那霧塘、殿艮、崩塘4個村的貧困人口仍有472人,佔到了那麗鎮總人口的7%左右。此外,它周邊還有充包、蘆獲竹等貧困村。
「不能守著名山過著窮日子!」2016年6月,欽南區多方籌集資金2500多萬元,決定在建設那霧山森林公園的基礎上,把那霧山打造成集「生態觀光、休閒娛樂、山地運動、農事體驗」等多種建設功能於一體的生態休閒旅遊區,並探索以旅遊扶貧的方式帶富周邊群眾。2019年11月,它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截至目前,那霧山旅遊景區已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
那霧山周邊村莊的一些群眾特別是貧困戶也「靠山吃山」,到景區務工、向景區提供種養農產品等方式實現就近就業。僅新建並投入經營使用的玻璃橋和七彩滑道、碰碰船、博峨寺廟項目就直接提供了60個固定工作就業崗位。「我現在景區上班,每月工資是2500元,離家也近,還可以。」那麗村村民黃黨邦說。
該景區在發展林業生態旅遊的同時,通過「生態觀光農業+鄉村旅遊+新農村」的產業扶貧開發模式,分段讓農民參與到三華李、楊梅等特色產業種植中,讓遊客自己採摘,農民增加收入。目前那霧山周邊新增有三華李、楊梅、百香果、火龍果、桑葚、草莓等特色水果採摘園100多家。
那麗村還投資200萬元在景區停車場建起了一座光伏電站,讓太陽能發電板變成停車棚。「這個電站已於去年6月建成併網發電,每年發電量約為29萬度,按照目前0.42元/度的價格,此村集體經濟項目每年能增收約12萬元,所得收益計劃主要用於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和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改善;電站設計壽命30年,5年內免運維費,5年後每年按0.05元/度收費,約收入1.5萬元。」那麗鎮團委書記馬作彪介紹說。
據悉,近年來,那霧山景區還積極推動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家一藝」。對發展條件好的貧困村實施整村開發、整村推進,確保幫扶一批、脫貧一批,促進貧困農戶增收脫貧。自景區開園以來,已帶動那霧山周邊的那麗、殿艮、那霧塘、崩塘等四個貧困村的278戶貧困戶1149人脫貧,增加經濟收入3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