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2月20日電題:「牛糞村」的綠色嬗變——廣西欽州市一貧困村的轉型升級之路
新華社記者張愛林
廣西欽州市欽南區久隆鎮王海村,5年前還是一個既窮且亂、環境差的貧困村,曾因牛糞滿地被笑稱為「牛糞村」。近5年來,全村人在基層幹部的帶領下,分門別類地開展治理,積極審慎地推進生態農業項目建設,現在「牛糞村」變成了欽州市聞名的生態建設典型村。
2014年以前,王海村是一個有90戶群眾的貧困村,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村民習慣於飼養牲畜家禽來耕作農田,變現貼補家用,應付人情往來。為便於看管,村民都是把牲口放在家門前飼養,全村上百頭豬牛及散養雞鴨產生的糞便,東一堆、西一坨,撒滿了村道,加上房前屋後累積的樹葉、秸稈、塑膠袋等垃圾缺乏有效清理,村裡人長期在「晴天臭氣燻天,雨季汙水橫流」的環境中生活,王海村因此被通報批評。
「人要臉,樹要皮。」面對「牛糞村」這一不好名聲,王海村人開始痛定思痛。2014年「美麗廣西」鄉村建設開始推進,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局掛點幫扶王海村。工作隊成員進駐王海村,與村裡人謀路子、壓擔子、掏心窩子,一起集思廣益解難題,最終決定用沼氣池將這些汙穢物「變廢為寶」。
1年後,王海村利用向當地政府爭取到的200多萬元資金,村民投工投勞建成了欽州市第一座農村「有機垃圾+養殖小區」沼氣池,形成「養殖+沼氣+種瓜」的生態循環模式,讓全村70%以上的農戶用上了清潔能源,美化了環境。
居住環境的改善讓村民保潔護綠的意識有了很大提高。平日裡,王海村村民自發分成3組隊員,負責村裡的清潔衛生,但保潔、維護、更新、發展都需要資金,一味向政府伸手也不是長久之計,村裡人開始做起土地文章。
2016年8月,村民蘇高國等人率先包下3分地,嘗試大棚苦瓜種植。3個月後,受一分苦瓜地帶來1000多元收入的啟發,王海村開始大力發展「一村多品」生態農業。隨後,王海村成立了使用二維碼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企業——眾禾合作社,利用沼氣池的廢渣和沼液,在周邊發展了300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和200畝筍用竹林基地,種植的瓜類蔬菜品種和臺灣竹筍,通過集中育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品牌銷售、統一籤訂合同定價回收等方式,讓村裡人錢袋子鼓起來。
「以前王海村蔬菜種植只能小打小鬧,現在已經註冊『泉葉』無公害農產品商標,不僅打出了名聲,還為村民帶來了效益。」村民闕家贊說,今年僅蔬菜一項村裡人均可支配收入將達到6500元。
村黨支部書記闕正原說,豆角、苦瓜、五指毛桃等生態農業的發展助力王海村在2018年脫貧摘帽,下一步準備利用村裡的竹林、樹林放養本地土雞,通過申請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註冊品牌商標,打造眾禾「竹林雞」品牌,結合發展生態農業休閒旅遊,讓土雞蛋、無公害蔬菜、臺灣麻竹筍等農產品「借路出山」,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
如今的王海村,道路硬化、環境美化、產業規模化,村中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一幅美麗新農村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