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信豐縣大橋鎮,人們自然會與煤炭聯繫起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橋鎮因煤而興,建有省屬國企大橋發電廠、市屬國企贛南大橋煤礦和鄉鎮企業大橋水泥廠,曾以工業立鎮,時有信豐「小香港」之稱。
十幾年前,大橋因「沒」返貧,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和落後產能的淘汰,與煤炭相關的大大小小企業或關停或搬遷。仿佛在一夜之間,大橋鎮蕭條成一個「街道冷清車馬稀」的縣域角落。
日前,記者走進大橋鎮,探訪一個老工業重鎮從「老灰窮」到「新綠富」的嬗變與轉型。
每個大橋人心中都有兩幅畫
在大橋人的腦海中,定格著這樣兩幅畫面:
——一幅是舊畫面,由於受到廠礦拉煤重車碾壓,排水道坍塌淤阻現象嚴重,圩鎮街道往往「晴天漫天灰,雨天遍地坑,車過滿身泥」。
——一幅是新畫面,平整的街道上,不但完成了人行道彩磚鋪設和美化綠化亮化,還出現了鄉鎮難得一見的停車位和斑馬線。
新舊兩幅畫面給大橋人帶來的變化直觀而深刻。
對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的賴陳彬來說,更為直觀的變化是,圩鎮整治前後,他臨街店鋪的租金從每個月200元飆升到了800元。
每個大橋人心中都有兩幅畫,圩鎮街道面貌的變化只是其中之一。
彭箕輝,87歲的大橋煤礦下崗職工。他心中也定格有兩幅畫,一幅是一家五口擠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幹打壘」土木結構宿舍裡,由於既不符合土坯房改造政策,又不符合棚戶區改造政策,只能在漏雨的日子裡望「洋」興嘆;另一幅則是宿舍旁剛剛竣工的兩棟可容納224戶居民的公共租賃房,那紅色的外牆似乎喻示著從此過上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黃亞毛,85歲的大橋鎮大橋村五保老人,在信豐縣大橋鎮敬老院已生活27年。她心中的兩幅畫,一幅是上世紀90年代由校舍改成的老敬老院,如今那座紅磚砌成的平房已經成為敬老院的養殖場;另一幅則是新敬老院,三層樓的四合院乾淨整潔,48名老人在這裡安度晚年。
除此以外,新的衛生院和煤礦醫院醫技樓建好了,56盞太陽能路燈亮起來了,第一所公辦幼兒園開學了,鎮政府後院的爛泥地變成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文化小廣場,潔淨能飲用的自來水正從信豐縣第二自來水廠引來……每一個變化都在大橋人心中形成了新舊兩幅畫的對比。新舊之間,是群眾日益攀升的幸福指數。
變化何以發生在短短三年內?
依託煤炭資源,大橋鎮曾以粗放式發展而快速積累財富。當依託變成依賴,資源走向枯竭,發展瓶頸便一一顯現:經濟結構失衡、產業單一、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等。
2012年以來,大橋鎮拓寬思路,多措並舉謀發展,踏上了一條自我嬗變之路。如今的大橋,富民產業日益增多,經濟建設日益活躍,民生實事樁樁落地,生態環境日益向好,居民幸福感日益增強。變化何以發生在短短三年內?
——大橋鎮以開展「凝聚正能量、傳遞好聲音」活動為契機,深入推進「連心」工程。一方面通過建立「領導幹部包村掛點、黨員幹部結對聯線、『三送』幫扶覆蓋全面」的服務聯繫群眾機制,發揮好黨員幹部上下聯動作用,培養社情民意的「搜集員」和政策法規的「宣傳員」。另一方面通過鄉賢、老幹部和年輕幹部座談、走訪群眾等形式,凝聚發展的強大共識,按照「鑄牢愛崗敬業魂、走好特色發展路、打造富民宜居業」的總體思路,實施「產業立鎮、民生強鎮、生態美鎮、文化興鎮」發展戰略。
——卯足幹勁、創新機制打牢「強基」工程。通過「整治幹部走讀風,鑄牢愛崗敬業魂」活動,用嚴格的考勤獎懲制度管人。在工作中,該鎮推行一線工作法,做到「幹部在一線蹲點,工作在一線推進,措施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在考核中,實行一日一通報,一周一調度,一月一促進。在管理上,搭建黨風廉政建設平臺,激發乾部幹事創業激情。
——突破瓶頸,以崗位建功詮釋「模範」工程真諦。針對大橋鎮「資源已枯竭,群眾盼圓夢」的現狀,鎮黨委政府用實幹實績來促進發展,用民生實事聚集人心。通過開展「百日攻堅」活動,投資3500萬元的13項重點民生工程陸續竣工。
近年來,大橋鎮全面開展水汙染整治,並加強了轄區水庫養殖業的日常監管,規範了相關礦石的經營開採秩序,有效維護了生態環境。該鎮八角村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大橋村、青光村被評為省級「生態村」。
向著打造富民宜居產業轉身
近日,在大橋鎮青光村竹元背小組,記者看到,盛夏中的精準扶貧農業特色產業示範基地裡,接天蓮葉已將荷塘鋪滿,一枝枝荷花尚未綻放,卻滿含著希望,不少遊客慕名而來休閒遊樂。
該基地是大橋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進精準扶貧,帶動貧困對象以投勞、土地入股為主要形式脫貧致富的創業基地,主要種植有火龍果、白蓮、葡萄和草莓等,是融生態觀光農業、綠色餐飲業為一體的生態農業項目。
近年來,大橋鎮著力培植特色產業,依託特色產業富民強鎮轉型發展。通過土地流轉,該鎮菸葉種植面積每年穩定在1000畝以上,每年交售菸葉13萬公斤左右,實現年產值300多萬元,並建成1000畝油茶基地,建成162畝白蓮種植基地及80畝火龍果種植基地。
與此同時,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該鎮打造了山羊、肉牛、灰鵝等特色養殖村,以及紅薯、泡菜、白蓮等特色種植村,實現了村村有致富產業,有力地推動著這個老工業重鎮的轉型發展、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