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灰窮」到「新綠富」 信豐縣大橋鎮的嬗變與轉型

2020-12-21 人民網江西頻道

提起信豐縣大橋鎮,人們自然會與煤炭聯繫起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橋鎮因煤而興,建有省屬國企大橋發電廠、市屬國企贛南大橋煤礦和鄉鎮企業大橋水泥廠,曾以工業立鎮,時有信豐「小香港」之稱。

十幾年前,大橋因「沒」返貧,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和落後產能的淘汰,與煤炭相關的大大小小企業或關停或搬遷。仿佛在一夜之間,大橋鎮蕭條成一個「街道冷清車馬稀」的縣域角落。

日前,記者走進大橋鎮,探訪一個老工業重鎮從「老灰窮」到「新綠富」的嬗變與轉型。

每個大橋人心中都有兩幅畫

在大橋人的腦海中,定格著這樣兩幅畫面:

——一幅是舊畫面,由於受到廠礦拉煤重車碾壓,排水道坍塌淤阻現象嚴重,圩鎮街道往往「晴天漫天灰,雨天遍地坑,車過滿身泥」。

——一幅是新畫面,平整的街道上,不但完成了人行道彩磚鋪設和美化綠化亮化,還出現了鄉鎮難得一見的停車位和斑馬線。

新舊兩幅畫面給大橋人帶來的變化直觀而深刻。

對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的賴陳彬來說,更為直觀的變化是,圩鎮整治前後,他臨街店鋪的租金從每個月200元飆升到了800元。

每個大橋人心中都有兩幅畫,圩鎮街道面貌的變化只是其中之一。

彭箕輝,87歲的大橋煤礦下崗職工。他心中也定格有兩幅畫,一幅是一家五口擠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幹打壘」土木結構宿舍裡,由於既不符合土坯房改造政策,又不符合棚戶區改造政策,只能在漏雨的日子裡望「洋」興嘆;另一幅則是宿舍旁剛剛竣工的兩棟可容納224戶居民的公共租賃房,那紅色的外牆似乎喻示著從此過上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黃亞毛,85歲的大橋鎮大橋村五保老人,在信豐縣大橋鎮敬老院已生活27年。她心中的兩幅畫,一幅是上世紀90年代由校舍改成的老敬老院,如今那座紅磚砌成的平房已經成為敬老院的養殖場;另一幅則是新敬老院,三層樓的四合院乾淨整潔,48名老人在這裡安度晚年。

除此以外,新的衛生院和煤礦醫院醫技樓建好了,56盞太陽能路燈亮起來了,第一所公辦幼兒園開學了,鎮政府後院的爛泥地變成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文化小廣場,潔淨能飲用的自來水正從信豐縣第二自來水廠引來……每一個變化都在大橋人心中形成了新舊兩幅畫的對比。新舊之間,是群眾日益攀升的幸福指數。

變化何以發生在短短三年內?

依託煤炭資源,大橋鎮曾以粗放式發展而快速積累財富。當依託變成依賴,資源走向枯竭,發展瓶頸便一一顯現:經濟結構失衡、產業單一、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等。

2012年以來,大橋鎮拓寬思路,多措並舉謀發展,踏上了一條自我嬗變之路。如今的大橋,富民產業日益增多,經濟建設日益活躍,民生實事樁樁落地,生態環境日益向好,居民幸福感日益增強。變化何以發生在短短三年內?

——大橋鎮以開展「凝聚正能量、傳遞好聲音」活動為契機,深入推進「連心」工程。一方面通過建立「領導幹部包村掛點、黨員幹部結對聯線、『三送』幫扶覆蓋全面」的服務聯繫群眾機制,發揮好黨員幹部上下聯動作用,培養社情民意的「搜集員」和政策法規的「宣傳員」。另一方面通過鄉賢、老幹部和年輕幹部座談、走訪群眾等形式,凝聚發展的強大共識,按照「鑄牢愛崗敬業魂、走好特色發展路、打造富民宜居業」的總體思路,實施「產業立鎮、民生強鎮、生態美鎮、文化興鎮」發展戰略。

——卯足幹勁、創新機制打牢「強基」工程。通過「整治幹部走讀風,鑄牢愛崗敬業魂」活動,用嚴格的考勤獎懲制度管人。在工作中,該鎮推行一線工作法,做到「幹部在一線蹲點,工作在一線推進,措施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在考核中,實行一日一通報,一周一調度,一月一促進。在管理上,搭建黨風廉政建設平臺,激發乾部幹事創業激情。

——突破瓶頸,以崗位建功詮釋「模範」工程真諦。針對大橋鎮「資源已枯竭,群眾盼圓夢」的現狀,鎮黨委政府用實幹實績來促進發展,用民生實事聚集人心。通過開展「百日攻堅」活動,投資3500萬元的13項重點民生工程陸續竣工。

近年來,大橋鎮全面開展水汙染整治,並加強了轄區水庫養殖業的日常監管,規範了相關礦石的經營開採秩序,有效維護了生態環境。該鎮八角村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大橋村、青光村被評為省級「生態村」。

向著打造富民宜居產業轉身

近日,在大橋鎮青光村竹元背小組,記者看到,盛夏中的精準扶貧農業特色產業示範基地裡,接天蓮葉已將荷塘鋪滿,一枝枝荷花尚未綻放,卻滿含著希望,不少遊客慕名而來休閒遊樂。

該基地是大橋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進精準扶貧,帶動貧困對象以投勞、土地入股為主要形式脫貧致富的創業基地,主要種植有火龍果、白蓮、葡萄和草莓等,是融生態觀光農業、綠色餐飲業為一體的生態農業項目。

近年來,大橋鎮著力培植特色產業,依託特色產業富民強鎮轉型發展。通過土地流轉,該鎮菸葉種植面積每年穩定在1000畝以上,每年交售菸葉13萬公斤左右,實現年產值300多萬元,並建成1000畝油茶基地,建成162畝白蓮種植基地及80畝火龍果種植基地。

與此同時,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該鎮打造了山羊、肉牛、灰鵝等特色養殖村,以及紅薯、泡菜、白蓮等特色種植村,實現了村村有致富產業,有力地推動著這個老工業重鎮的轉型發展、跨越發展。

相關焦點

  • 徐州:從「老灰窮」到「新綠富」
    在國家2003年確定的121個地級老工業城市中,徐州當時經濟總量排名第10,到2015年,上升到第一名。  「大刀闊斧去除舊產能,使徐州的產業形象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過去說起徐州幾個縣、區的支柱產業,邳州就講板材,銅山就講鋼鐵,賈汪就講煤炭、水泥、建材;現在,新冒出了光刻膠、光刻機、京派家具聯盟、信息小鎮、汽車電子、生態旅遊……」徐州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宏燕自豪地說,「賈汪用40億整治大片採煤塌陷地,華麗轉身為4A級風景區,並將成為徐州科教創新區。」  位於睢寧縣雙溝鎮的徐州空港經濟開發區,緊鄰徐州觀音機場,規劃面積17平方公裡。
  • 【湛江百鎮行】廉江長山鎮:長山茶綠了山頭富了農家
    記者 賴寒霜 攝長山茶,長山青,綠了山頭,富了茶農。日前,記者走進廣東四大茶業專業鎮——廉江市長山鎮,長山茶作為中國最南方的茶業基地之一,近幾年獲得了長足發展,不僅帶動了山區農民致富,更是帶動了相對貧困的長山鎮的經濟社會發展。昔日荒山 如今變金山銀山初冬的長山,青山依然翠綠。
  • 安化縣平口鎮:由「鎮」到「城」的華麗嬗變
    近年來,平口鎮立足區位優勢,搶抓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和脫貧攻堅項目政策,以擁江發展為重點,大力實施南改北建,堅定不移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先後投入6億元用於鎮區建設,城區面積由2.2平方公裡增加到3.2平方公裡,鎮區常住人口1.5萬人。
  • 浙江德清聚焦「綠富美」:將「盆景」連成「風景」
    中新網湖州10月25日電(見習記者 饒雨蒙 通訊員 陸晨暉)鄉間徐徐的晚風,田間斑駁的色彩,淌著鄉愁的農村風光,是城市生活求之難得的「奢侈」,也是農業發展、農村轉型、農民致富的天然資本。如何利用這樣的優勢資源實現「三農」工作的破題?浙江德清給出一條「破題」良策。
  • 【新時代贛鄱先鋒】富民強村的引路人——記信豐縣西牛鎮曾屋村黨...
    「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的願望是村民能在我的帶領下,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信豐縣西牛鎮曾屋村黨支部書記曾梓清說。  11月4日,記者在西牛鎮曾屋村蔬菜基地見到曾梓清,他正向基地的營銷負責人了解蔬菜銷售情況。「現在我們基地的菜不僅賣到了周邊縣市,還賣到了廣東的超市,實現了農產品商超對接。」
  • 海口城市的嬗變
    省會城市海口的發展,便是海南嬗變的縮影。鳥瞰海口,城市綠了,高樓密了,道路寬了,立交橋多了。立體化的交通網絡,川流不息的來往車輛,呈現出城市的繁華與律動。環境優美的城市公園,整齊有序的城市商圈,安然悠閒的市民遊客,詮釋著這個城市三十年的蛻變。
  • 寧海拓寬「兩山」轉化通道 全域「綠富美」全民享發展
    最近,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等兩塊國字號招牌花落寧海,浙東小城又迎發展新機遇。「一張藍圖繪到底,著力打造全域『綠富美』。」寧海縣委主要負責人說。依託山、海、林、溪、溫泉等自然稟賦和燦爛鄉俗文化,近年來,寧海以「千萬工程」「一鎮一品一節」「百村千宿萬景」工程等為抓手,做精做活民宿經濟、步道經濟、「七色經濟」,鄉村面貌大變樣的同時,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
  • 「五美」引領嬗變 福建馬山村打造富美工貿新村
    「五美」引領嬗變 福建馬山村打造富美工貿新村 村支書張文龍說:「現在馬山徹底告別了髒亂差的面貌,鄉風也更文明了,關鍵就在於倡導富美鄉村建設規劃先行和生態文明理念。」  馬山村依託開發區區中村和高鐵客運站所在地優勢,進行富美鄉村建設規劃,定位發展富美工貿新村,對村域進行了合理的功能區布局,使村莊建設與當地自然景觀保護協調發展。
  • 「牛糞村」的綠色嬗變——廣西欽州市一貧困村的轉型升級之路
    新華社南寧12月20日電題:「牛糞村」的綠色嬗變——廣西欽州市一貧困村的轉型升級之路新華社記者張愛林廣西欽州市欽南區久隆鎮王海村,5年前還是一個既窮且亂、環境差的貧困村,曾因牛糞滿地被笑稱為「牛糞村」。
  • 濃墨描繪「綠富美」生態畫卷——贛州打造生態休閒度假區綜述
    濃墨描繪「綠富美」生態畫卷——贛州打造生態休閒度假區綜述夏日的上猶,天藍湖清,綠樹成蔭,森林小火車從林中穿行而過。美景之下,遊客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美好時刻。此次冠名不僅為陽明湖景區品牌大覆蓋、大傳播奠定了基礎,也為贛州生態休閒旅遊品牌發展注入新力量。堅持「以節造勢」。各地藉助贛州生態休閒度假區旅遊推介會等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旅遊資源,推介旅遊產品;成功舉辦了中國·崇義陽明文化旅遊節、中國路亞黃金聯賽、贛南臍橙網絡博覽會等系列富有特色的節會活動,吸引四海遊客參與、國內重量級媒體聚焦。
  • 智慧消防落戶江西,助力信豐縣5G產業騰飛與智慧城市建設
    雙方將在智慧消防物聯網領域展開全面合作,深化「智慧消防」建設,充分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共同助推智慧消防物聯網建設,助力信豐縣5G產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和規劃,推進5G與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在該縣的落地和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 一鎮兩特產 成就「綠富美」:信宜錢排三華李、錢排大芥菜同時上榜...
    近年來,在地方黨政多措並舉的作用下,歷經近半個世紀發展歷程的錢排三華李成為了國內知名的品牌農產品,成為了地方奔康致富的「黃金果」,獲譽連連,聲譽日隆,錢排鎮因「李」而富、因「李」而名、因「李」而利。
  • 信豐縣中壩村:傾心護好北江源頭
    一直以來,中壩村在縣、鎮兩級的大力支持下,傾心護好北江源頭,讓汩汩清泉流進廣東。  昔日,村民精心護林  中壩村的石碣水庫是北江的源頭,也是信豐縣九渡片區供水主要水庫之一。今年60歲的梁永生是北江水源地林區的護林員,他每天的任務就是起早貪黑翻山越嶺七八個小時,巡山防火、撿拾垃圾,保護水源地。
  • 「石材之鄉」的生態嬗變:從點「石」成金到點「綠」成金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近年來「石材之鄉」鐘山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推動石材行業治理,不斷優化生態環境,實現從「灰山白水」向「綠水青山」的美麗嬗變。如今,通往鐘山的遊覽車絡繹不絕,「採蜜梨、戲漂流、住民宿」也成為鐘山別具特色的生態體驗。
  • 安徽懷寧月山鎮:碧水藍天 綠滿大地
    月形河穿橋而過,月形河源頭於鎮內的白雲水庫,流經石門湖,匯入長江。大橋段河道長1.4公裡。黃梅戲《我家住在大橋頭》就是以此為原型創作而成。「可以前,這條穿橋而過的月形河人人提起來都頭疼。原來天然形成的老河道很狹窄,且水質差、有汙染,被村民稱為臭水溝,主要的汙染是生活汙水。
  • 一個煤礦大縣由「黑」到「綠」的蝶變——透視雲南華坪綠色轉型之路
    如今,華坪變了,山綠了,天藍了,水清了,空氣清新了;金沙江畔、礦山壩子、村寨周圍,處處鬱鬱蔥蔥、芒果飄香。這一切的變化,得益於華坪由煤炭產業向綠色產業的轉型。華坪人很快找到了出路,由黑色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第一條路就是上山種植芒果,讓黑礦山變成花果山。10月16日,在半山腰上的石龍壩鎮基左社區,漫山遍野都是綠色的芒果園,18800畝芒果林如綠色波濤隨著山巒起伏,一個個村寨在果園林海中只露出片片青瓦。
  • 從「黑」變「綠」,讓鄉村更美農民更富
    為適應新時代綠色發展要求,2017年,新一屆鎮黨委、政府組建後,在黃驊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摸查情況、反覆論證、制定方案,就呂橋鎮如何走好新時代「生態之路」統一了思想:壯士斷腕、背水一戰,徹底扭轉呂橋「一油獨大」現狀,摘掉「黑帽子」,穿上「綠衣裳」,走創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8.5公裡的老石碑河沿岸,有31家石化加工存儲企業,大小罐體1068個。
  • 餘杭「綠富美」丨百丈鎮:爭當新時代山區鄉鎮發展排頭兵
    15年來,餘杭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出一條具有餘杭特色的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餘杭大地上,眾多鎮街正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走向「綠富美」。6月29日,餘杭區百丈鎮溪口村金竹塢地塊成功出讓,以1200萬元的價格被杭州百丈山居度假酒店有限公司競得。
  • 「雙百強區」廣豐的嬗變之路
    從農業窮縣到工業強區,從「十萬鬥笠闖天下」到赫赫有名的「挖機之都」,從「捲菸經濟」一枝獨秀到民營經濟「百花齊放」,敢闖善拼的廣豐人在改革潮湧中逐夢,在開放波濤間奮進,闖出了一條非凡的嬗變之路。不僅如此,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廣豐人敢闖善拼、善抓商機,踏準時代的鼓點,抓住市場轉型的機會,打造了「建築兵團」「鐵甲軍團」等創業品牌。截至2018年6月,單是挖掘機全區保有量就達8萬餘臺,從業人員20餘萬人,年創產值200多億元。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在廣豐經濟發展史上,捲菸經濟是個繞不過的話題。廣豐菸草加工歷史悠久。
  • 生態保護呈現"新格局" 綠色發展跑出"加速度" ——懷寧縣月山鎮新...
    月形河穿橋而過,月形河源於鎮內的白雲水庫,流經石門湖,匯入長江。大橋段河道長1.4公裡。黃梅戲《我家住在大橋頭》就是以此為原型創作而成。「可以前,這條月形河人人提起來都頭疼。原來天然形成的老河道很狹窄,且水質差、有汙染,被村民稱為臭水溝,主要的汙染是生活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