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的維也納,一直被譽為「歐洲的心臟」;而維也納的「心臟」,無疑是聖史蒂芬大教堂了。由於建造周期跨越了幾個世紀,整個教堂的建築風格呈少見的混合式,朝西的正門是羅馬風格,尖塔是哥德式,而聖壇是巴羅克風格;可以說特色,也可以說奇怪。它有著極高聳的尖頂,尖頂周圍圍繞著數不清的小塔,最高處有137米,僅次於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和烏爾姆教堂,居世界第三。在遍地教堂的歐洲 ,它依然能在「最美十大xx教堂」的名單裡始終擁有姓名。
聖史蒂芬大教堂的背面還是能看得到曾經被破壞的痕跡,但它扔矗立在維也納的心臟位置,被看作是這座城市的地標。那些經過歷史的洗禮和歲月的積澱而得以傳承下來的文化、藝術和建築均得以留存於維也納這座擁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之中,讓人聞之動容。
高聳的錐形尖塔直衝雲霄,鑲嵌著青黃拼花瓦片的彩色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瓦片組成的臂章圖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雙頭鷹十分的壯觀。
走進教堂的時候,老城區的喧囂立刻被厚重的木門擋在外面。環顧四周,瞬間被其建築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這裡與巴洛克的華麗截然不同。教堂內部兩排哥德式石柱將教堂分成三部分,每個柱子上還嵌著兩個小塔,一下子就將教堂空間縱向延伸開來,讓人聯想到基督教名畫中經常出現的縱向分層(天堂、人間、地獄),透出極端肅穆之感。
坐在教堂的長凳上,邊聽主教做清晨禱告邊環顧整個教堂,肅然起敬應該就是形容我此刻的心情,身臨其境的感受哥德式建築風格,確是另外一種感受。不過值一定要尊重當地的習俗,主教做禱告時禁止對其拍照。
來了教堂,不能錯過的就是去探訪教堂的地下墓園。墓園裡面安放著約2000名黑死病犧牲者的骨骼和七十二個哈布斯堡王朝皇族成員的內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魯道夫四世的棺木也安置於此。雖然歐洲的教堂大多免費參觀,畢竟有話說「參觀上帝不要錢」;但是墓園這樣的特殊部分,是需要收取少量費用的,這樣的特殊tour也有場次和時間表。每一場都有專門的導遊帶領,無法自由參觀,地下的氛圍比較陰森,且禁止拍照。
史蒂芬大教堂有北塔和南塔。北塔更高,看得更遠,登上343級臺階,來到狹小的觀景臺上,可以360度俯瞰維也納的市景。不過看了前人去拍的照片,效果比較一般,維也納沒有布拉格那麼多橙紅屋頂,高處俯瞰就顯得寡淡很多。
聖史蒂芬大教堂自中世紀以來一直是維也納人的靈魂歸屬,走在維也納的許多地方都可以遙望見教堂的塔樓;而這樣一座建築風格奇特的古老大教堂,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又會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觀感,一種言語很難表達的神聖的氣場。
大教堂周圍,是維也納最紙醉金迷的所在,有三條商業街:格拉本Graben大街、煤市Kohmarkt大街和克爾特納Krntner大街。最吸引遊人注目的,無疑是這座黑死病紀念柱(Pestsaeule)。
想起了適才在史蒂芬教堂的地下墓園裡那2000名黑死病犧牲者,才發現現在的維也納雖然充滿浪漫氣息與藝術氛圍,但依然沉浸在對曾經因疾病災情死去逝者的懷念中。1679年的黑死病幾乎奪走了維也納三分之二的人的性命,當時的維也納仿佛人間煉獄。紀念柱上的浮雕和碑文時刻提示著世人:不要忘記上帝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