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擊凡
有樂迷笑稱,熱愛跟各路不同風格音樂人「破圈」合作的吳青峰,就好比是一杯「樂壇喜茶」。而這一次,跟青峰一同合作推出「聯名款」的,則是去年跟青峰在《樂隊的夏天》一見如故的華語獨立樂隊:旅行團。
《紅色的河》當然不是旅行團跟吳青峰的第一次合作。早在當年雙方還沒有碰過面時,吳青峰就已經在韋偉《Bye Bye》的Demo初版歌詞基礎上,加上了自己的想法:「誰能分辨錯與對,誰能看清誰是誰,誰不墜落紅與黑,把我灌醉……」
而更巧合的是,從最初合作寫於2013年的《Bye Bye》,到2020年終於達成合唱的《紅色的河》,跨度七年的兩首作品,竟然剛好都涉及到「紅與黑」的意象。或許就正如他們在《紅色的河》裡唱到的:「是黑色與紅色,總躲不掉的重合!」
「紅與黑」這樣的精妙比喻,也頗能用來形容像「紅色」一樣鮮活的旅行團,以及如同「黑色」一般深邃的吳青峰。聽完《紅色的河》,不少樂迷心裡都是詫異的:世上竟然有這麼一首歌,能把旅行團與吳青峰截然不同的兩種特質,呈現得如此和諧?
跟青峰以往與其他藝人合作的作品不太一樣的是,這首歌其實並非以青峰的個人特色為主導,而是先由旅行團的創作靈感作為發想,再加入吳青峰的意見,最終才把雙方的靈感火花碰撞到一起,在這一條「紅色的河」裡,倒映出彼此的生命故事。
但奇就奇在,《紅色的河》明明是一首典型的旅行團風格作品,卻又能處處暗合吳青峰近年的心路歷程。這大概就是創作者之間的悲喜共通吧!身為創作才子的青峰,很少演繹由別人包辦曲詞的歌,於是「很旅行團的青峰」,反而帶出了新鮮的聽覺感受。
旅行團為《紅色的河》做的神仙編曲,仿佛也把河水流動時的聲音質感,以音樂的方式,忠實地呈現在聽眾耳邊,甚至還帶出了一種悲壯的山河之感。而子君的吉他、徐彪的鼓,更像是精準地還原了流水在石頭上緩緩流過的場景聲音!
至於吳青峰與孔一蟬表面上看似平靜坦然的唱法,實則上亦是暗潮湧動,是可以用「於無聲處聽驚雷」來形容的那種驚豔。至於兩位Vocal在演繹歌曲時,選擇用比以往更加細膩的聲音處理方式來配唱,也是經過雙方多番討論後得出的結果。
旅行團與吳青峰之所以能夠迅速達成這次的合作,都是建基於雙方在音樂創作方面的相互欣賞。惺惺相惜的他們與他,就彷如高對比度的「紅與黑」一般,既有著非常顯著的本質區別,但同時在某個層面上,又有著最殊途同歸的默契重合。
類似「紅與黑」式的微妙反差,也體現在青峰與旅行團各自的發音習慣上。歌詞中的「很薄」二字,到底應該唱成很bao,還是很bo?根據詞典,兩種發音都是正確的。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學會去尊重,這些人與人之間本就客觀存在著的不同差異。
因為疫情,分隔在不同城市的旅行團與吳青峰,是隔空完成這首歌的創作的。這種無法在現實生活裡碰面的心情,也被旅行團寫進了歌曲的情緒當中。聽起來就很像是兩個遙遙相望的人,站在河的對岸,凝視著「卻忘了你我,隔著山河」的彼此一樣。
雖然歌名是《紅色的河》,但單曲封面卻是一張黑白的線條畫。而這張畫也讓我想起,兒時在司湯達經典小說《紅與黑》中讀過的一句:「一條路並不因為路邊長滿荊棘,而喪失其美麗。旅行者照舊前進,就讓那些討厭的荊棘留在那枯死吧。」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司湯達跟旅行團之間,竟然達成了某種神奇的「隔空互文」?仿佛在《紅與黑》的那一個古早年代,已經為「照舊前進」的旅行團寫下了最好的註腳。是的,《紅色的河》的作品深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華語流行曲。
作為旅行團的多年樂迷,看著他們這一路披荊斬棘走來,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紅色的河》就像是集旅行團多年創作之大成的一次「匯報演出」。無論是其無比豐富的音樂性,還是歌詞背後的深刻哲思,旅行團都展現了他們越發成熟的樂團風採。
「是寫了這半生總還寫錯的副歌」,就像一句最關鍵的點睛之筆,點亮了整首《紅色的河》的核心所在。繼續堅持創作的旅行團,願意在試錯裡學習,即使寫錯了也不要緊,最重要的是留下作品。一個樂團只有活在自己的作品中,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我本來以為,「紅色的河」只是一個虛構的虛擬意象,然而翻查資料之後才驚訝地發現,原來雲南還真的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紅色的河:赤水河。每逢下雨天,流經這條赤水河的河水,就會變成紅色,河的兩岸甚至還滿布著各種毒蛇……
在雲南有個傳說,赤水河裡住著一條蛟龍與一位英雄,千年來一直沒停止過打鬥。每到下雨的時候,就是蛟龍被英雄刺傷流血、染紅河水之時。傳說當然是假的,但在資本掛帥的華語樂壇,選擇單打獨鬥的旅行團,其實也很像那位赤手空拳、勇抗強龍的英雄吧!
這些年來,旅行團對音樂創作不計代價的全情投入,其實我們大家全都看在眼裡。經歷了《歌手》《樂隊的夏天》洗禮之後的旅行團,仿佛也走進了一條再也沒有回頭路的「紅色的河」。他們選擇無視河邊的一切荊棘,毅然地繼續淌著河水,摸著石頭過河。
《紅色的河》裡的那一句「世有無望的福歌,亦有無望的禍責」,其實正是脫胎自《資治通鑑》中的「世有無望之福,亦有無望之禍」。如何在周遭一片無望、絕望之中,仍能樂觀地看到一點希望?感謝始終充滿正能量的旅行團,為這首歌留出了光明的尾巴。
《紅色的河》是一首充滿了畫面感的歌。戴上耳機聆聽時,我仿佛看見眼前的這條河,正在川流不息地往前流淌著。之所以強調要用耳機聽,是因為很多細節的部分,外放音箱是無法感受到的。青峰與孔一蟬的兩條音軌互相交疊,也很像在你耳邊低聲細語一樣。
所以,旅行團也向各位樂迷發出了一個溫馨提示:「佩戴耳機收聽,收穫獨有的時刻。」那些波瀾起伏的命途多舛,那些左右聲道的交替穿梭……可能只有在一個人用耳機獨自聽《紅色的河》的午夜,才得以在你我的腦海中隱然浮現。
2020年難忘的上半年,可能也是在我們的人生當中「獨處」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段漫長的「跟自我相處」的時間裡,旅行團這一首書寫孤獨者自我思辨的《紅色的河》,亦是最適合我們一個人聆聽的生命背景音樂。
以往我們都習慣了在各種音樂節的舞臺上,與旅行團的音樂不期而遇,然後再聽著他們的歌,在草地上搖擺起舞。但在最近這些不得不暫別線下Live的日子裡,告別了音樂節的汗流浹背之後,曾經厭惡擠在人山人海裡的我們,卻又開始格外想念人群。
《紅色的河》的創作者之一韋偉,在微博上是這樣說的:世界好亂,此刻我們還在玩音樂,所以我們是幸運兒……我不再抱怨,我只怨恨自己今晚又吃多了。我們在錄一首給你好多愛的歌,又高又大又空,但我覺得世界很需要這樣的歌,起碼我需要。
「把疼痛加熱」的《紅色的河》,正是如此一首「世界很需要的歌」,連青峰也說被這首歌深深地撫慰了。這一年,在徹底感受過無助、無望的刻骨痛楚之後,或許我們才能聽懂,旅行團想要透過《紅色的河》說的話:無論如何,還是要對生命保持熱忱啊。
「我們繼續著繼續著走著,終於悄悄地悄悄地,飄搖在這紅色的河……」由首波主打《紅色的河》開啟的這張全新專輯,將是旅行團的音樂生涯中,最具裡程碑式意義的重要一步。時代洪流湍急,而他們終究是要在風雨飄搖之間,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