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精華以茶養廉的古代茶宴

2020-12-23 佛教在線

中國茶文化確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的開始出現就不同凡響。茶一開始,就為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統治者所賞識,他們提出「以茶養廉」,對抗「奢侈腐敗」之風。當代茶聖吳覺農在《四川茶史話.前言》援引「商書.酒誥》說:商的統治階級沉溺在酒裡,腥穢上衝,連天都發怒了。周文王和武王則與商紂恰恰相反,由於他們的建國方針是勤儉建國,所以嚴禁飲酒」。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伐紂會盟」時,有南方八個小國,將部落子民為藥用的茶,作為禮品,獻給武王,「以茶代酒」,於是武王用茶設宴,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諸侯,部落酋長。這種以茶代酒宴請賓客的宴會,叫做茶宴,即「以茶養廉」的一個佐證。茶聖陸羽在《茶經》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又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但是茶宴卻源於魏晉。

東晉時,吳興太守陸納,目睹世風奢侈,設茶宴招待將軍謝安並非吝嗇,亦非清商簡慢,而是表示清操節儉,力倡以茶代酒。同時代的大將軍恆溫在提倡節儉上,常以簡樸示人,「每宴惟下士奠 茶果而已」以茶代酒以示節儉,這些可說是最早的茶宴原型。

唐代飲茶風日熾,上自權貴,下至百姓,皆崇尚茶當酒。茶宴的正式記載見於中唐,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錢起,天寶十年(751)進士,曾與趙莒一塊辦茶宴,地點選在竹林,但不象「竹林七賢」那樣狂飲,而是以茶代酒,所以能聚首暢談,洗淨塵心,在蟬嗚聲中談到夕陽西下。錢起為記此盛事,寫下一首《與趙莒茶宴》詩云:「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宋代飲茶風較唐代尤盛,茶宴遍行朝野,君王有曲宴點茶暢飲之例,百姓有茶宴品茗鬥試之舉。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風尚,歷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宋太宗造龍鳳茶,以別庶飲。官家設御焙、官焙;民間有茶坊、茶鋪。茶宴之風盛行,與最高統治者嗜茶分不開的。尤其是徽宗趙佶對茶頗有講究,以建州北苑貢茶為背景撰寫《大觀茶論》,親手烹茶賜宴群臣;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寫道:「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指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當時,武夷山一些寺院流行「茶宴」,一些名流學者,往往慕名前往。朱熹居五夫,常與友人赴開善寺茶宴,與住持圓悟交往甚篤,經常品茶吟哦,談經論佛。圓悟圓寂,朱熹唁詩有:「一別人間萬事空,焚香瀹茗恨相逢。」

朱熹在武夷創建武夷精舍,蟄居武夷,著書立說,以茶會友,以茶論道,以茶窮理,常與友人學者,以茶代酒,或宴於泉邊、或宴竹林或宴巖亭,或宴溪畔。「仙翁留灶石,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嫋細香。」

茶宴以禪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徑山寺茶宴最有影響。徑山寺在今浙江省餘杭市境,那裡山明水秀,是品茗佳處,旅遊勝地。山中徑山寺建於唐代,每年春季都要舉行茶宴,自唐以降徑山境會亭茶宴,形成一套頗為講究的茶宴禮儀。南宋開慶元年(1259)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禪師來徑山寺求佛法,前後五年學成回國,將徑山寺茶宴儀式傳到日本,在此基礎上形成和發展了「以茶論道」的當今「日本茶道」。

古代茶宴因客而異,分品茗會,茶果宴,分茶宴三種。品茗會純粹品茶,以招待社會賢達名流為主;茶果宴,品茶並佐以茶果,以親朋故舊相聚為宜;分茶宴,才是真正的茶宴,除品茶之外,輔以茶食。茶宴之道,追求清儉樸實,淡雅逸越,以清儉談雅為主旨,展示人們希冀和平與安定的心願。

茶宴符合中華民族儉樸的美德,具有待客交誼之功,又能明志清神,修德養性,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避免酒宴之勞神傷財,赴茶宴確是一種高層次的美的享受。久而久之,由茶宴、茶會、茶話演化而成今日的茶話會。它的釋義可以說是「用茶與茶點招待賓客的社交性聚會」。茶話會以其簡樸無華而風行全國。每當佳節來臨,國家領導人備清茶一杯,請各界人士,社會賢達座談,共祝良辰,互表心願,促進全國各民族及黨內外大團結的新局面。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自建國以來將茶話會取代了酒會,亦即茶宴取代酒宴,用於社交活動的方方面面;共商國策,招待外賓,慶賀佳節、學術討論,籤約奠基,表彰先進,送舊迎新……諸如此類,純潔了社會風氣,節約了巨額開支。以茶養廉、反對奢侈,反腐倡廉,乃儉德之風。此風傳到國外,受到廣泛的歡迎,被譽為「茶杯和茶壺精神」。這足以說明,縱使人類進入電子時代,資訊時代,宇宙時代,中國茶文化仍是人類最可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信息來源:第一茶葉網)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林先生的茶|中國茶宴發展史
    一是簡單的以茶會友的茶會,也可以搭配一些點心或水果,以款待賓客。現在職場上的茶敘、茶歇也是茶宴的表現形式。比如:2018年4月28日在湖北武漢舉行的國事活動「東湖茶敘」就是茶宴的一種。二是以茶作為主要食材或以茶為主題,在食物中進行添加茶或以茶烹製食物招待賓客的宴席。這種茶宴也是中國傳統的吃茶方式之一。
  • 古代官場盛行「以茶養廉」,以茶代酒揭開中華茶文化的序幕!
    喜好茶的人們都知道它具有修身養性的效果,可是你可曾聽過茶還有養廉的效果?且不說這些年國家對於反貪反腐敗工作的重視,一部《人民的名義》火遍大江南北,就足以看出廣大民眾對於廉政工作的支持和訴求。其實不單單是現在,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著自己反貪尚廉的措施。在廉政工作上走得最遠的當屬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由於出身使然,他深知官員的腐敗對於底層百姓的傷害。
  • 茶宴從古代什麼時候開始流行?哪個時期的皇帝也開設茶宴?
    歡迎來到小發談歷史,茶宴是我國古代茶文化之一,古代的文人雅士很多擅長詩詞歌賦,而且樂於創作詩詞歌賦,甚至影響到了周邊的國家。茶宴,又成為「茶會」、「湯社」、「茗社」。茶宴這個詞語最早成書於公元454年的《吳興記》,書中提到茶宴一詞。
  • 半個世紀了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徑山茶宴在餘杭恢復
    浙江在線04月27日訊「點茶開始,看看誰打的抹茶泡沫最多、最細膩……」昨天的餘杭徑山,等來一場闊別半個多世紀的盛大茶宴。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盛行於南宋年間的徑山茶宴在當地政府、專家學者和愛茶人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恢復,首次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 古代茶宴:官場民間盛行,文人學士稱頌
    茶宴是古代茶文化的內容之一,古代文人雅士多有詩詞歌賦描繪並樂在其中,還影響到周邊國家。茶宴,又名「茶會」、「湯社」、「茗社」。「茶宴」一詞最早見於成書於公元454年的《吳興記》,書中提到:「海歲吳興、毗陵二郡太守採茶宴會於此」。
  • 「茶宴皇后」楊文:以茶宴引導品質生活
    楊文,烹飪學教授,從事川菜研究製作與教學,首位女川菜烹飪大師、第一個把川菜帶上世界賽臺並獲金獎、川菜功勳匠人獎、川味金嬌終身成就獎;高級茶藝技師、四川茶宴第一人,省茶文化協會副會長、傳統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全球川菜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
  • 兩晉南北朝的奢靡之風與「以茶養廉」
    中國茶文化確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一開始出現就不同凡響。現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閒避世之舉,或者清末茶館裡鬥蛐蛐的八旗子弟、遺老遺少。其實,茶文化產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
  • 【朗讀者】茶宴第一人劉秋萍與茶宴的情緣
    俗話說,中國人開門七事件: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是火焰擁抱熱情;米,人是鐵飯是鋼一天不吃餓得慌,米是碳水化合物入胃經;油,調和萬物滋潤腸道;鹽入味入腎經;醬入肺經;醋讓食物有滋有味,入肝經;茶,由物質向文化,由文化向精神,由精神穿透靈魂,茶入心經開心竅,讓我們情緒輕盈浪漫。
  • 中國茶文化——兩晉南北朝的奢靡之風與「以茶養廉」
    中國茶文化確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一開始出現就不同凡響。現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閒避世之舉,或者清末茶館裡鬥蛐蛐的八旗子弟、遺老遺少。其實,茶文化產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
  • 國茶經典竹葉青X南亭茶事,春日全茶宴驚豔綻放
    鮮嫩得恰到好處的茶芽,加上新鮮的春日食材,帶來一場新鮮的味覺體驗。  這天,CCTV國茶經典竹葉青與正和南亭茶事聯手打造的春日全茶宴,在成都驚豔亮相。   3月21日,CCTV國茶經典竹葉青與正和南亭茶事,聯手打造「春日全茶宴」,川茶和川菜的經典四川元素碰撞,是對四川文化的一次大膽創新,也是一次成功的味覺藝術創作。
  • 從日本回傳的徑山茶宴
    徑山茶宴是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徑山萬壽禪寺接待貴客上賓時的一種大堂茶會,是獨特的以茶敬客的傳統茶宴禮儀習俗
  • 茶會源於晉代出現的茶宴,早期的茶宴蘊含著簡約的文化特徵
    茶會源於晉代出現的茶宴,早期的茶宴蘊含著簡約的文化特徵魏晉時代以首都為中心的南、北方士人接受飲茶,並且從形式到內容對飲茶進行了精煉,才使飲茶升華為標誌著中國文化的發展高度的代表性生活方式。嗜好品不是生活必需品,由於貴族文人對茶的精煉,使得飲茶具有了飲食以外的涵義,顯然此時文人飲茶的風格和一般民眾的飲茶習俗有所區別。之後的文人大多以飲茶為雅事,但是如果不是財力、閒暇兩全,很難品味箇中滋味。明中晚期士商互動局面的形成,文化商業化機制的日趨完備,使得這一時期文人飲茶生活顯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藝術化提升。
  • 【美食】舌尖上的寧洱,尋找在歲月中沉澱的美食——茶宴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的「茶馬互市」,可以說是先有「互市」,後有「古道」。「茶馬互市」是中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往來。
  • 夏季茶宴的特點
    ,為夏季的茶宴增添了絢麗色彩。香港潮江樓菜館設計推出的「清雅茶宴」,每一道茶菜都以中國古代詞牌命名,色、香、味、名四絕,是茶與美食、文化的結合,就頗適合夏季享用。擂茶伊面宴後茶:潮汕工夫茶茶葉入餚精美如斯,與五香茶葉蛋、茶豆腐乾等傳統小吃相比,真正屬於陽春白雪,讓人心馳神往。
  • 一盞雲·茶館:十二載風雨兼程,以茶之名,重塑「中華茶宴」
    2018年,正式與安化名氣大、茶品優、底蘊厚的高馬二溪核心產區建立合作關係,承包200畝荒山茶園,推出高馬二溪御品黑磚系列,高馬荒野千百兩茶。  高馬二溪自明·洪武作為貢茶,奉於皇家專享,至清·道光年間,頒布詔令:高馬二溪九灣十八岔境內所產茶葉專供皇室,並矗立一座「奉上嚴禁茶碑」由專人監管。一盞雲在製作黑毛茶時採用傳統「七星灶」,烘焙茶葉。
  • 什麼是茶宴?
    >以茶為宴,始於南北朝,興盛於唐代。自唐以後,茶宴這種友人間的聚會形式,一直延綿不斷。如五代時和凝與同僚「以茶相飲」,輪流作東,相互比試茶品,把這種飲茶之樂,美稱為「湯社」。宋代開始,茶宴更盛特別流行於上層社會和禪林僧侶之間其中尤以宮廷茶宴為最這種茶宴被看作是皇帝對近臣的一種恩賜,所以場面隆重,氣氛肅穆,禮儀嚴格。
  • 徑山茶系列⑥丨中華文化瑰寶之徑山茶宴
    徑山寺幾經繁榮與寂寞,它見證了中國茶文化的興衰,因獨創的「茶宴」而聞名天下。宋代,很多日本僧人到此「進修」,回國時不僅帶回禪學,也帶回了徑山的茶葉、茶具和茶禮,學界及日本茶界已公認宋代禪院茶禮的典範——徑山茶宴是日本茶道文化的源頭。
  • 法門寺博物館大唐皇家茶宴驚豔西安SKP
    10月26日,由陝西省文物局主辦的「文物萬花筒·時尚長安城」——2020陝西文物創意煥彩季活動在西安SKP 3F花園迎來了第三天的文化展演:「探秘唐茶·大唐皇家茶宴」。法門寺博物館的「大唐皇家茶宴」以驚豔之姿亮相西安SKP,引來了許多專家學者、文化愛好者的駐足觀看,贏得陣陣掌聲。現場的嘉賓親身參與「吃茶」,從專業的角度了解、欣賞和領悟茶的文化與意蘊,感受大唐茶文化的獨特魅力,讚不絕口。
  • 【茶文化】什麼是茶宴?
    茶宴,本是朋友間以茶為宴席的一種品茗清談之舉。「以茶引言,用茶助話」,至今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時尚的聚會方式之一。」自唐以後,茶宴這種友人間的聚會形式,一直延綿不斷。如五代時和凝與同僚「以茶相飲」,輪流作東,相互比試茶品,把這種飲茶之樂,美稱為「湯社」。宋代開始,茶宴更盛,特別流行於上層社會和禪林僧侶之間,其中尤以宮廷茶宴為最。
  • 10月16日由大益集團主辦的夢回大唐茶宴在法門文化景區舉行
    2020年10月16日-17日,由大益集團、大益國際企業家俱樂部主辦的夢回大唐文化之旅在法門文化景區舉行。詩人們作「茶道」之詩,而茶宴也在此時開始出現。「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淨興難盡,一樹禪聲一片影。」表述了設茶宴的高尚意格和淡雅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