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確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的開始出現就不同凡響。茶一開始,就為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統治者所賞識,他們提出「以茶養廉」,對抗「奢侈腐敗」之風。當代茶聖吳覺農在《四川茶史話.前言》援引「商書.酒誥》說:商的統治階級沉溺在酒裡,腥穢上衝,連天都發怒了。周文王和武王則與商紂恰恰相反,由於他們的建國方針是勤儉建國,所以嚴禁飲酒」。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伐紂會盟」時,有南方八個小國,將部落子民為藥用的茶,作為禮品,獻給武王,「以茶代酒」,於是武王用茶設宴,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諸侯,部落酋長。這種以茶代酒宴請賓客的宴會,叫做茶宴,即「以茶養廉」的一個佐證。茶聖陸羽在《茶經》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又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但是茶宴卻源於魏晉。
東晉時,吳興太守陸納,目睹世風奢侈,設茶宴招待將軍謝安並非吝嗇,亦非清商簡慢,而是表示清操節儉,力倡以茶代酒。同時代的大將軍恆溫在提倡節儉上,常以簡樸示人,「每宴惟下士奠 茶果而已」以茶代酒以示節儉,這些可說是最早的茶宴原型。
唐代飲茶風日熾,上自權貴,下至百姓,皆崇尚茶當酒。茶宴的正式記載見於中唐,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錢起,天寶十年(751)進士,曾與趙莒一塊辦茶宴,地點選在竹林,但不象「竹林七賢」那樣狂飲,而是以茶代酒,所以能聚首暢談,洗淨塵心,在蟬嗚聲中談到夕陽西下。錢起為記此盛事,寫下一首《與趙莒茶宴》詩云:「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宋代飲茶風較唐代尤盛,茶宴遍行朝野,君王有曲宴點茶暢飲之例,百姓有茶宴品茗鬥試之舉。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風尚,歷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宋太宗造龍鳳茶,以別庶飲。官家設御焙、官焙;民間有茶坊、茶鋪。茶宴之風盛行,與最高統治者嗜茶分不開的。尤其是徽宗趙佶對茶頗有講究,以建州北苑貢茶為背景撰寫《大觀茶論》,親手烹茶賜宴群臣;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寫道:「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指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當時,武夷山一些寺院流行「茶宴」,一些名流學者,往往慕名前往。朱熹居五夫,常與友人赴開善寺茶宴,與住持圓悟交往甚篤,經常品茶吟哦,談經論佛。圓悟圓寂,朱熹唁詩有:「一別人間萬事空,焚香瀹茗恨相逢。」
朱熹在武夷創建武夷精舍,蟄居武夷,著書立說,以茶會友,以茶論道,以茶窮理,常與友人學者,以茶代酒,或宴於泉邊、或宴竹林或宴巖亭,或宴溪畔。「仙翁留灶石,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嫋細香。」
茶宴以禪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徑山寺茶宴最有影響。徑山寺在今浙江省餘杭市境,那裡山明水秀,是品茗佳處,旅遊勝地。山中徑山寺建於唐代,每年春季都要舉行茶宴,自唐以降徑山境會亭茶宴,形成一套頗為講究的茶宴禮儀。南宋開慶元年(1259)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禪師來徑山寺求佛法,前後五年學成回國,將徑山寺茶宴儀式傳到日本,在此基礎上形成和發展了「以茶論道」的當今「日本茶道」。
古代茶宴因客而異,分品茗會,茶果宴,分茶宴三種。品茗會純粹品茶,以招待社會賢達名流為主;茶果宴,品茶並佐以茶果,以親朋故舊相聚為宜;分茶宴,才是真正的茶宴,除品茶之外,輔以茶食。茶宴之道,追求清儉樸實,淡雅逸越,以清儉談雅為主旨,展示人們希冀和平與安定的心願。
茶宴符合中華民族儉樸的美德,具有待客交誼之功,又能明志清神,修德養性,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避免酒宴之勞神傷財,赴茶宴確是一種高層次的美的享受。久而久之,由茶宴、茶會、茶話演化而成今日的茶話會。它的釋義可以說是「用茶與茶點招待賓客的社交性聚會」。茶話會以其簡樸無華而風行全國。每當佳節來臨,國家領導人備清茶一杯,請各界人士,社會賢達座談,共祝良辰,互表心願,促進全國各民族及黨內外大團結的新局面。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自建國以來將茶話會取代了酒會,亦即茶宴取代酒宴,用於社交活動的方方面面;共商國策,招待外賓,慶賀佳節、學術討論,籤約奠基,表彰先進,送舊迎新……諸如此類,純潔了社會風氣,節約了巨額開支。以茶養廉、反對奢侈,反腐倡廉,乃儉德之風。此風傳到國外,受到廣泛的歡迎,被譽為「茶杯和茶壺精神」。這足以說明,縱使人類進入電子時代,資訊時代,宇宙時代,中國茶文化仍是人類最可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信息來源:第一茶葉網)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