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宴,本是朋友間以茶為宴席的一種品茗清談之舉。「以茶引言,用茶助話」,至今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時尚的聚會方式之一。
以茶為宴,始於南北朝,興盛於唐代。唐代錢起寫有一首茶宴詩《與趙莒茶宴》:「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這表明茶宴原本是親朋好友間品茗清談的聚會形式。唐代鮑君徽《東亭茶宴》詩、李嘉枯《晚秋招隱寺東峰茶宴》詩都表達了至友茶宴時的快慰和留戀不舍的心情。
茶宴參加的人數可多可少。如果說錢起和趙莒茶宴只是兩人的話,那麼,唐代白居易詩《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則是一次盛大的歡樂茶宴。詩中寫道:「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又如唐代呂溫寫的《三月三日茶宴序》,文中提到:「三月三日上巳,禊飲之日也。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憩庭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指青靄,坐攀香枝,閒鶯近席而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青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五雲仙漿,無復加也。座右才子南陽鄒子、高陽許侯,與二、三子頃為塵外之賞,而不言詩矣。」自唐以後,茶宴這種友人間的聚會形式,一直延綿不斷。如五代時和凝與同僚「以茶相飲」,輪流作東,相互比試茶品,把這種飲茶之樂,美稱為「湯社」。
宋代開始,茶宴更盛,特別流行於上層社會和禪林僧侶之間,其中尤以宮廷茶宴為最。這種茶宴被看作是皇帝對近臣的一種恩賜,所以場面隆重,氣氛肅穆,禮儀嚴格。蔡京的《延福宮曲宴記》詳細記載了宋徽宗趙佶親自烹茶賜群臣的情景。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描繪的茶宴場景
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手書「茶宴」
文人茶宴多在知己好友間進行,大都選擇在風景秀麗、環境宜人或裝飾優雅的場所舉行,品茗嘗點、論書吟詩。至於禪林茶宴,通常在寺院內進行,參加的多為寺院高僧及當地知名的文人學士。
茶宴開始時,眾人團團圍坐,住持按一定程序衝沏香茗,依次遞給大家品嘗。對衝茶、遞接、加水、品飲等,都按教儀要求進行。在這方面最負盛名的是浙江餘杭的徑山寺茶宴。據載,南宋開慶元年(1259),日本南浦紹明禪師曾來徑山寺求學取經,學成回國時,將徑山茶宴儀式一併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為日本茶道。
各種茶宴雖然目的、要求有所不同,但茶宴的儀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可分為迎送、慶賀、品茶、敘誼、觀景等內容。整個過程,都以品茗貫穿始終。所以,與品茗有關的程序,諸如選茶、擇水、配器,以及燒水、衝沏、遞接,直至觀色、聞香、嘗味等,都須按要求進行。茶宴時,一般先由主持人親自調茶,以示敬意。然後獻茶給赴宴的賓客,賓客接茶先是聞茶香、觀茶色,爾後嘗味。一旦茶過兩巡,便開始評論茶品,稱讚主人,隨後話題便可轉入敘情。
南宋林庭圭、周季常《五百羅漢圖》中的茶宴場景
《五百羅漢圖》中的備茶圖
到了近代,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宴又開始在較多場合出現。不過,今日茶宴大多以茶配點作宴,或以茶食、茶菜形式作為宴請客人的一種方式。與古人的茶宴相比,雖然形式大抵相同,但內容已經更為廣泛。
(圖片來自網絡。文字選自《茶文化概論》,姚國坤著,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
宜興市茶文化促進會
電話:0510-87619009
傳真:0510-81727111
郵箱:cwhcjh@126.com
地址:宜興市環科園龍池路301號,中宜環保工程學院內2號樓(宜興市武警醫院東側)
網址:http://www.cwhcj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