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的商品房制度是哪位港商建言的?是李嘉誠嗎?

2020-12-12 抱樸財經

作者:今綸

李嘉誠最近因為種種原因很火,還有不少網友直接懟李嘉誠,對於這種爭論,筆者無意介入和評價,只是想講講李嘉誠和另外一位港商的幾個小故事。

對於香港,早就有人戲言是「李家的城」,意思是李嘉誠建的樓盤很多,而且較長一段時間,香港的部分公共設施和相關公司確實是在李嘉誠控股的公司手中。

「李家的城」這一名詞的來源據說是一位香港小學生,2013年1月,一位香港小學生寫的作文《李家的城》在網絡流傳。

▲香港小學生作文《李家的城》網傳圖片

在這篇作文裡,該學生歷數了屈臣氏、百佳、7-11、惠康等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的李氏家族產業,「感嘆」說:「看著一間間誠哥旗下的物業,我心中有無比的感動。香港內一切的商店,不論是哪種的類型,全是誠哥帶給我們的恩賜。」

這當然有強烈的反諷味道,彼時,香港人對高房價和地產商的反感已經到達一個階段性的高點 。

第一桶金來自於塑膠廠

李嘉誠的第一桶金是來自於塑膠廠。1950年,他在在筲箕灣創立長江塑膠廠,本金只有5萬港元,機器也是被淘汰的老舊機器。長江塑膠廠的最大問題是產品質量不行,銷售員好不容易推銷出去一些產品,但是經常遭遇退貨,李嘉誠一人身任數職,在焦頭爛額中度過了他的創業初期。

最嚴重的一次是一個重要客戶拒收長江廠的產品,而且要求賠償,這令李嘉誠陷入困境,整個工廠面臨倒閉的危險,他四處磕頭,請求銀行、供應商、客戶給予幫助和寬限,各方答應給予有限的幫助。

李嘉誠本來就是一個銷售員出身,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發揮自身特長開始自救:千方百計賣出一部分正品,同時又把質量一般的產品全部以低價賣給專營舊貨次品的批發商,在質檢卡片上一律寫上「次品」兩個字。

現金開始回流,部分親友也給予李嘉誠很大的幫助,他開始拿到新訂單,甚至籌到買原料和高級設備的錢。幾年之後的1955年,李嘉誠宣布長江廠走出困境,他也給員工每人發了一個紅包,那些被裁的員工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回到長江廠工作。這是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直到1955年,李嘉誠才算是坐穩了老闆的位置。

▲李嘉誠對「長江」情有獨鍾

為了避免高租金進入地產業

其實,李嘉誠進入房地產業純屬偶然,和今天很多實業家一樣,他是被高房租給逼的。因為長江廠效益不錯,李嘉誠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廠房業主在續租時要漲租金。

李嘉誠是什麼人?是十幾歲失去父親的苦孩子,是差點被病魔奪去生命又頑強扛過來的倔小子,曾在茶樓裡給人跑堂,曾在鐘錶公司當學徒,對於錢和成本,對於世界的感受也是敏銳於常人的。

他算了一下,決定自己蓋樓:1958年,他在香港北角英皇道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餘的單位出租。適逢香港經濟起飛,房價開始上漲,李嘉誠開始把部分資金投入地產市場,這是他開始涉足房地產的第一步。

1965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表妹莊月明成婚。莊月明比他小四歲,兩人青梅竹馬。李嘉誠的嶽父莊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鐘表商,擁有老字號中南表行。莊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後,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

當然,風暴隨時會來,房地產市場的風暴也是如此:

1966年香港發生動亂,港英政府強力鎮壓,短時間內人人自危,房價陡降,人人持幣觀望。但是李嘉誠卻來了個逆向投資,趁低瘋狂掃貨土地和物業,這成了他日後建立「地產霸權」的第一次重要戰役。

李嘉誠先是拿出6000多萬港元資金購買樓宇以及土地,同時積極修建住宅和寫字樓。1967年,他又動用2.3億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這是華資在港吞併外資機構的第一場大戲,李嘉誠開始初露鋒芒。

幾年後,香港經濟大幅反彈,李嘉誠買入的土地和物業大漲。

你當然可以說他是賭博,是投機,不過,我們也必須承認,沒幾個人有這個勇氣去搏一把。絕大多數人的選擇一定是:面對暴動,絕不買房,絕不投資,現金捏在手上。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現在很多人在創業的時候強調專注,其實從李嘉誠的經歷來看,如果方向錯了,專注就是大坑,李嘉誠當時如果繼續專注塑膠花,他不可能成為亞洲首富。

創業之初,哪裡水草豐盛就去哪裡,先活命再專注才是王道,單純強調專注是從沒有成功創業的人們熬出來的偽雞湯。

1972年7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11月,長江實業在香港掛牌上市。至此,距離他第一次自己做老闆,開設長江塑膠廠,已經過去22年,這一年,李嘉誠也不過44歲。

巨變的時代很難有延續的平靜,第二年,世界再起風雲,這一次居然是戰爭來了:1973年,中東戰爭和石油危機爆發,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石油價格猛漲,香港經濟當然也承壓。

李嘉誠再次上場,他把槍口瞄準了英資的九龍倉,九龍倉盤踞香港一百多年,屬於典型的地頭蛇,這一仗不好打:他開始收購地產股九龍倉的股票,因為九龍倉手中有大量土地。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其產業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還擁有酒店、大廈、有軌電車等優質產業。

李嘉誠一出手,就把散戶手中的2000萬股收入囊中,當時九龍倉每股股價才13-14港元,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動靜太大,股價很快漲到了46港元每股。九龍倉的主人怡和想反擊,但是反擊需要錢,找到滙豐協調,滙豐不但給了九龍倉反擊的「子彈」,而且由大佬沈弼找李嘉誠「交流」。李嘉誠當然要收手,滙豐是錢袋子,影響力不止在商界,做地產的得罪不起。

上世紀70年代末是一個轉型的大時代,香港、內地都處在關鍵的節點。船王包玉剛這個階段也想轉型,他甚至和蛇口的掌舵人袁庚聊過。包玉剛當時對袁庚說:「我看到了蛇口的希望,我晚年不住香港,要搬到蛇口,請你在龜山別墅給我準備一套房子」,同行者有李嘉誠、霍英東等,但袁庚當時沒有同意,因為股份制要中央批准,而且袁庚當時也考慮到風險,沒有積極推動這件事。

包玉剛棄船登陸的選擇之一是房地產。包玉剛當時已經手握5%的九龍倉股份,如何擴大戰果,包爵士還沒想好。這個時候,李嘉誠合縱連橫的本事出來了,他直接和包玉剛開條件:手中的九龍倉股份以優惠價格轉讓給包氏,包玉剛為他說服滙豐的沈弼,他想拿到和記黃埔的股份。和記黃埔是英資四大洋行之一,級別比九龍倉高多了,不過,當時經營狀況不佳。

一番勾兌之後,滙豐把和記黃埔的9000萬股以優惠的價格賣給了李嘉誠,包玉剛以低價獲得了李嘉誠手中20%的九龍倉股份。包玉剛也不是吃素的,他和怡和大戰一場,完全掌控了九龍倉,後來還收購了會德豐和渣打銀行。

經此一役,李嘉誠聲名鵲起,從地產新貴進階一級,隱隱有大佬風範。關鍵是,他痛打的是英資,而且將英資洋行收入麾下。這應該是香港華資崛起,英資衰微的標誌性事件。到1980年,長江實業終於持有和記黃埔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記黃埔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老大的位置,「李超人」一時風頭無二。

後人評價: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

不過,超人一定會這樣說「我只是個商人,商人只是考慮賺錢的事情」。

抓住多次機會繼續增加財富

李嘉誠當上了和記黃埔董事會主席六年後的1986年,國際油價暴跌,每桶逼近10美元。請你設想如下情景:如果油價暴跌,你會怎麼辦?敢不敢買和石油有關的股票、基金?你的選擇多半應該是觀望,或者少量買入,這才是最謹慎最保險的啊。

李嘉誠直接買下加拿大石油巨頭赫斯基能源95%的股權。買了之後就好好幹,李嘉誠後來將赫斯基重新在多倫多證交所上市,股票大漲,石油價格也大漲。

你可以說他一直在投機、賭博,可是他運氣為什麼這麼好?其實他是在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分析之後才出手,到了他這個段位,不缺智囊與研究機構,當然,最重要的是最後的個人決斷。

1993年,李嘉誠關掉「和記黃埔」與英國宇航合作推出的第二代無線電話(CT2)服務「Rabbit」,大舉進入新一代通信業務,培育令他後來大賺特賺的Orange(「橙」),由重臣霍建寧掛帥。

1994年,Orange的用戶300萬,1999年,用戶增至3500萬。

1996年,以Orange為核心的Orange plc還同時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和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並成為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成份股公司中表現最好的個股。

李嘉誠居安思危,看到了市場競爭的風險,他決定「賣橙」。

霍建寧成功激發了老大沃達豐與老二曼內斯曼的鷸蚌相爭,1999年10月21日,李嘉誠宣布:「和黃」決定出售其持有的Orange plc總計49.01%的股權給曼內斯曼,交易總代價包括:相當於港元264億的現金、相當於港元214億的由曼內斯曼發行的三年期歐元浮息票據,以及曼內斯曼10.2%的股份。這一年的財報上,「和黃」從這一筆交易中獲得了1180億港元的溢利,創造了香港開埠以來的企業最大盈利紀錄。

事兒還沒完,2000年2月,沃達豐以1850億美元的交易額將曼內斯曼合併。「和黃」是曼內斯曼股東,接受交易,獲得了新公司5%的股權,再次獲得500億港元的溢利。

至此,從「買橙」到「賣橙」,歷時五年,李嘉誠賺取1680億港元。李嘉誠「賣橙」之後,抄底內地房地產,再次大賺特賺。

1997年,香港回歸。各種企業紛紛逃離香港,港人移民的也很多,李嘉誠相信香港的未來,繼續紮根香港,結果也是大賺。

在世界範圍內進行資產配置是李嘉誠一直以來所堅持的,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歐洲也陷入經濟泥潭。李嘉誠在英國開啟「買買買」的模式。如今,他已控制英國天然氣、電力分銷和供水的部分市場,在某些行業,他甚至是大股東,被金融時報驚呼「要買下了整個英國」。

到底是誰建言內地房地產制度

多年來,李嘉誠面臨的爭議不斷。幾年前,李嘉誠在媒體公開發聲:在職業上,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如果不能做一個成功的商人,那我的職業是失敗的,人生也是殘缺的。不賺錢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也沒有資本利潤去做善事。

2017年6月,李嘉誠在汕大的演講中說到自己:「我一生志在千裡,也知似水流年;我年輕過,歷盡困難試煉,我深刻知道成長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高增長機遇巨浪中,愚人見石,智者見泉。」

他寄語同學們:「命與運是互動交織的,擁有一切,也可以一無所有。……要懷著謙恭、感恩的心,以信心和想像力追求一個開放、進步的世界,建立一個關懷的社會。」

不過,李嘉誠在內地囤地獲取暴利是無論如何都無法辯解的事實:李嘉誠旗下的房地產項目開發速度都非常慢,人稱「龜速」開發,而且其手中的很多土地的拿地時間都非常早,隨著內地房地產市場起飛,地皮大漲,土地飛漲帶來的收益遠超賣樓的收益。

最誇張的是,李嘉誠在北京的一個房地產項目,1993年拿地,直到2018年才開發完成,房價從2000元每平米漲到了超過40000元每平方米。2008年,李嘉誠花了20億買下重慶南岸一塊70萬平方米的土地。現在十餘年過去了,重慶的地價已經漲了十倍。李嘉誠旗下公司去年兜售這塊土地,市價已經高達200億元。

在上海,2006年,長實集團拿下第四個城市副中心——「真如城市副中心」第一幅核心地塊,建設名為「高尚領域」的地標性商業複合體。拿地3年後,項目才正式開工。這塊地被長江實業以22億元底價將其收入囊中,折合樓板價僅3055元/平方米。

以目前的市場價計算,長實集團已淨賺超過100多億元的土地溢價。知情人士透露,長實可能以200億出售該項目,對此,長實企業事務總監班曾回應,公司目前經常收到不同的出價建議,但不代表公司會接受以及出售該項目。

因為囤地也引來監管部門的嚴厲打擊,此前李嘉誠在東莞的一個項目就因為囤地而被罰款了8千萬。有媒體記者梳理發現,李嘉誠在內地近三十個項目中,僅三分之一完工,開發速度少則三五年,多則20年有餘。李嘉誠堪稱內地「囤地王」,因此網民、房奴對其痛恨有加也不是沒有完全沒有緣由的。

除了囤地獲取暴利,李嘉誠引發爭議的還有賣出內地資產,買入海外資產:

近6年裡,李嘉誠頻繁拋售旗下的房地產項目,累計套現近2000億元(一說1700億元)。

李嘉誠套現的錢去了哪裡?

根據公開的數據顯示,李嘉誠旗下的產業覆蓋了全球52個國家,其中,歐洲則是李嘉誠的主要陣地。李嘉誠近些年來投資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力、天然氣、電信、交通、零售、基建領域,累計投資的金額超過4000億港元。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信息是:李嘉誠旗下專注地產業務的公司已經超過4年時間沒有在中國內地拿地。

對此,雖然李嘉誠一再表示並非看衰國內地房地產市場,但是他的行動還是暴露了他的真實想法。

李嘉誠是在做空中國嗎?李嘉誠在囤地炒房大賺特賺之後準備跑了嗎?斥資150億港元做慈善的李嘉誠是一個偽君子嗎?歷史會給出答案。

2019年5月28日,李嘉誠旗下最主要的兩家上市公司「長和」、「長實集團」聯合發布公告表示:長江集團在中國內地投資規模龐大,涵蓋了地產、能源、港口、零售、電廠及基建等多個範疇,李嘉誠在內地持有的資產超過1000億元。

最後補充一個小史實,很多人近期熱議高房價話題,那麼,內地房地產制度的第一位建言者到底是哪位港商?

公開報導頗多,業內人士皆知建言者是港商霍英東。霍英東當時對高層建言:「一個人一生下來國家就欠他一套房,這怎麼得了?」這讓高層下定了決心進行房改:福利分房終止,房價開始了幾十年的上漲。

福利分房當然是不可持續的,不過,中國內地的房地產發展走到今天也確實引發了諸多問題,所以才有「房住不炒」,才有持續的調控。

霍英東同時也是賣樓花的世界首創者。

1953年,霍英東銷售香港四方街樓盤推出分期付款方式,短短一年多時間裡,霍英東就在四方街地盤建起一百多棟、共六百多層、折合約50多萬平方英尺的樓宇。香港房價的後續發展是大家都看到了的事實,無需贅言。

相關焦點

  • 李嘉誠的 68 年,香港的商業史
    他同時反駁了香港會受內地所累的看法,說,內地是香港政治、經濟的依靠,如果沒有內地的支持,「我相信恒生指數最少跌一半」。   就在上周五,3 月 16 日的長和集團業績發布會上,李嘉誠宣布退任。有記者又問李嘉誠,你把中環中心賣了,是真的要撤資嗎?李嘉誠說,撤資的說法是缺乏經濟學常識。他繼續看好香港,會繼續投地。
  • 「重慶李嘉誠」張松橋下什麼棋:內地套現 買下香港
    【貿易起家】   張松橋生於重慶,是正宗的重慶人,但如今是一名正宗的實力派港商。   因著中渝無法掩飾的卓越成績,張松橋也被人稱為是「重慶的李嘉誠」。   而他事實上,他也的確與包括李嘉誠在內的香港城中富豪,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經常渝他們一起討論經濟發展以及企業管理的問題,當然也包括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 「萬惡」的公攤面積真的是李嘉誠發明的嗎?
    根據網絡絕大多數的傳聞,都將公攤面積的矛頭指向了李嘉誠。翻查資料可以發現,的確公攤面積的說法是從香港傳到內地的。可以說,雖然公攤面積不是李嘉誠發明的,但是正是因為李嘉誠廣泛採用公攤面積,為公攤面積的普及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二、深圳最先從香港引入土地預售制 公攤面積香港叫停大陸興起改革開放後,各地開始探索在福利分房之外其他的房地產供應模式,於是才慢慢形成了商品房這個制度。
  • 賣光內地物業!「重慶李嘉誠」的神秘往事
    在此之前,一度被封為「西南地產王」的張松橋緊隨李嘉誠腳步,將內地資產全部拋售套現,也由此得名「重慶李嘉誠」。撤退後,張松橋的投資版圖集中在香港和海外,期間曾多次刷新香港豪宅歷史記錄,並成為名副其實的英國「地產大亨」。2019年,張松橋在胡潤百富榜中以80億元的身家排名第502名。
  • 「李嘉誠跑了」或另有玄機 看香港本土人士如何說
    由一篇在《瞭望智庫》上發表的文章《別讓李嘉誠跑了》所引發風波,可謂沒完沒了,最引人入勝的是坐擁340億港元的香港首富、亦是文中的主角李嘉誠,竟然亦參與在這場口舌之爭中。業務轉移的真正原因,只有李嘉誠肚裡的蟲才有機會知道。所以引發不少陰謀論,包括與中央政府、與自治區政府關係有變,唯長實則認為加重歐洲投資,是為了避免中國經營風險,而這個解釋,其實亦有幾分道理。   致股東函談經濟寒流   中國經濟數據放緩,近期出口負增長,採購指數下跌,港商們的確擔憂中國經濟。
  • 賣光內地物業!「重慶李嘉誠」的神秘往事|深度
    在此之前,一度被封為「西南地產王」的張松橋緊隨李嘉誠腳步,將內地資產全部拋售套現,也由此得名「重慶李嘉誠」。撤退後,張松橋的投資版圖集中在香港和海外,期間曾多次刷新香港豪宅歷史記錄,並成為名副其實的英國「地產大亨」。2019年,張松橋在胡潤百富榜中以80億元的身家排名第502名。
  • 再說取消商品房預售制度,12月初以來多個城市發布了新建商品房預售...
    12月初以來,湖南株洲、雲南昆明、山西太原、山東濰坊等也都在近日發布了新建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辦法。收緊如成都,規定商品房預售款將全部存入監管帳戶,開發企業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違規收取購房款;放寬如唐山,不僅增加了提取重點監管資金的節點,也提高了可提金額。
  • 撤出成都,李嘉誠先生的人設崩塌了嗎?
    最近,出了一則笑話,一位自媒體發了一篇名叫《人設「崩塌」李嘉誠!這些年他從內地套現了1700億》,文理扭曲,邏輯混亂,更有甚者,連起碼的經濟常識與依據亦不具備,以「劍(極)走(端)偏(主)鋒(義)」式的民族大義把港商李嘉誠又一次批成了大(賣)壞(國)蛋(賊)。
  • 北京第一高樓將面世,投資240億買地就花63億,跟李嘉誠也有關係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華人首富李嘉誠也曾經是這家公司的董事。1979年中信成立的時候,李嘉誠就出任了第一屆的董事。當時李嘉誠以一個港商的身份可以成為中信的董事,自然就說明了他在內地的地位。當時能夠成為中信董事的人都非常有身份地位的人。其實當時論財富,李嘉誠還不是華人頂級的富豪。李嘉誠當時跟內地走得非常近,這一點是非常被看重的。
  • 李嘉誠回歸!或對內地「三出手」?半年豪入73億,官方回應傳言!
    1960年,他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李嘉誠的事業開始迅速走向巔峰。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李嘉誠的身價猛漲,並且在同輩的大亨中也是排名出眾。之後的李嘉誠,瞄準了房地產市場,懂得了房地產市場的利潤頗豐,並且開始大量收購地皮開發土地。憑藉著卓越的眼光,李嘉誠開始將生意經打在了內地和諸多海外國家。
  • 香港四大家族往事:李嘉誠為鄭裕彤扶靈,兩大家族長子先後被綁架
    根據新鴻基地產的公開數據,截至2016年12月30日,新鴻基集團在中國內地的土地儲備達到了656萬平方米,其中532萬平方米為發展中物業,124萬平方米為已落成的投資物業。作為首批投資內地建設的港資企業代表,新世界集團在過去40年間,更是成為最大的港商直接投資者之一,目前在上海、廣州、 西安等地區投資眾多項目。
  • 起家成謎的重慶李嘉誠,李嘉誠、許家印、劉鑾雄都在他的朋友圈
    由於相似的戰略布局,張松橋那個「重慶李嘉誠」名號不脛而走。 因為香港人看他是渝商,但在重慶人眼裡他又是港商。 對於張松橋如何發家,坊間頗多傳言,有人說是他靠燒骨粉發家,也有人說是靠倒賣銀元發家,還有媒體經過多方打探後才摸索出一點線索:張松橋出生在重慶,1980年高中畢業遠赴香港。由於祖母是越南華僑,後來到了香港,於是在香港半工半讀兩年的張松橋分到大部分財產。
  • 80年代初他在香港已賺100多億,卻跑到歐洲抄底,不敢來內地投資
    香港的巔峰其實是在30年前,當時只有幾百萬人口的香港,當時經濟總量是整個內地的20%。當時香港的經濟遙遙領先內地。香港富豪當時已經是世界級了。今天說起華人富豪,許多人依然會提到李嘉誠。其實在80年代的時候,李嘉誠在香港已經非常有錢了。當時李嘉誠剛剛收購了和記黃埔,實力大增。
  • 港商借東北亞博覽會拓市場:感慨內地購買力強勁
    香港貿發局傳媒及公共事務主任楊茜介紹,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已經成為港商推介品牌的重要平臺,從2011年起,香港已經連續6次參展,不少港商都藉此機會開拓了新的市場。  【同期】(香港貿發局傳媒及公共事務主任 楊茜)這邊也有一些代理商、參展商也一直在跟他們聊,希望能夠代理他們的品牌,能夠在長春落戶,這個也是他們下一步的打算。我們在展會這幾天也會安排商貿對接。
  • 隱形地產巨富:與李嘉誠齊名,在內地狂撈上千億,卻一分也不捐
    隱形地產巨富:與李嘉誠齊名,在內地狂撈上千億,卻一分也不捐!我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可以說是商機無限,除了本土的商人外,還有香港富豪,外企等,都湧入內地來撈金,在這些企業家成功之後,也會飲水思源,將自己的部分財富回饋給國家,以促進國家的發展。
  • 92歲李嘉誠露面!重新開啟布局內地,第一筆打出34億?
    這是近四個月來,李嘉誠首次公開露面。上一次李嘉誠公開露面是在2019年9月出席大埔慈山寺的一個活動,期間他向在場信眾發言。當晚主角則是李嘉誠長子李澤鉅,他在被傳媒追問會否重返內地時,他反問何謂「重返」,指集團一直都有在內地投資,從來沒離開內地。他在當晚演講中還花了較大篇幅講述在內地的業務。
  • 雖然拋售多年的物業,李嘉誠依然是大地主,內地還有1160萬平方土地
    2017年4月份以來,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地產不斷回購自家股票,這使得李嘉誠家族在長實地產的持股持續增加,而財務報告也顯示長實在內地擁有116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港交所數據顯示,從2017年3月23日到4月20日,長實地產先後15次回購股票,總耗資約12.8億港元。
  • 內地地價飛漲嚇壞香港大佬,李嘉誠:物色合理回報的項目太難
    近期,隨著長和、嘉華國際、恒隆地產、九龍倉等港股上市房企相繼發布2016年上半年業績,與此同時,李嘉誠、呂志和、陳啟宗等業界「大佬」也在業績發布會上紛紛談及對內地樓市看法。然而,近期內地許多城市頻頻爆出的「地王」竟讓幾位「大佬」直呼太貴,就連有「賭王」之稱的嘉華國際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呂志和都不敢下重注「賭」內地「地王」,他表示不敢跟隨內地開發商以高價拿地。而李嘉誠也感嘆:物色合理回報的地產投資項目殊不容易。呂志和。
  • 「重慶李嘉誠」張松橋敗走內地後,赴英國買最貴豪宅
    來源:地產情報站有「重慶李嘉誠」之稱的中國富豪張松橋歷來有點神秘,因為他太過低調,鮮少曝光。日前他以個人名義買下了倫敦一處豪宅。該豪宅位於海德公園附近,總價值2.1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8.88億元)。這筆交易刷新了英國住宅房地產有史以來的最高交易金額。
  • 特寫:李嘉誠和他的城
    不過,在29日的回應中,李嘉誠就此解釋稱:「過去兩年,集團對全球地產業務持審慎態度,加上內地房地產方面,部份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故減少買入土地,但集團在內地的發展中及將發展的總樓面面積遠高於2000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