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書店,不賣咖啡能活嗎?」
「既然網上能用60元買書,我為什麼要去書店花100元?」
「如果把書店開在誠品樓下,是不是滅頂之災?」
……
昨天下午,浙江民營書店工作座談會在杭州召開,來自浙江省內的三十多家特色書店的掌門人互述衷腸,也表達了他們的疑惑。
來自蘇州的「貓的天空之城」書吧、來自江西南昌的「青苑」書店的掌門人,也趕來杭州分享了他們多元經營的心得體會。
再加上來自上海的著名文學評論家陳子善老師,真是濟濟一堂。
這個座談會由浙江省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
「這是第一次正式地給民營書店開座談會,希望以後能每年常態化。」
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印刷發行處處長於曉梅說,「浙江有8700多家書店,其中有7700多家民營書店,中央財政連續三年拿出了1800萬對浙江書業補貼,所以希望給他們打氣,也可以讓他們取長補短,有效抱團取暖。」
「貓的天空」
來杭拜碼頭
「貓的天空之城」(以下簡稱貓空)的掌門人徐濤,聲稱自己是來杭州拜碼頭的。「今年,我會在杭州市中心開一家書店。」
徐濤說,開書店他其實是外行。「賣書賣不過大家,有個詞叫跨界,我大概就是。我發現,到最後,都不是書店自己把自己幹掉,而是外行把我們幹掉了。這就是貓的天空為什麼要做文創、賣咖啡。」
2009年,「貓的天空」在蘇州歷史街區的小弄堂裡開業。它是一家書店,出售小眾的書籍雜誌;也是一家咖啡館,手工製作飲料和甜點;又是一家雜貨店,設計和紙相關的產品;還是一家明信片主題店,可以把祝福寄給未來。
徐濤微微一笑,「曾經有段時間,我們的圖書太少,三分之一書架是空的,我很崩潰,於是開始調整。去年的比例,是30%。對我來說,圖書比重太重,會面臨大問題,比如吃庫存,比如資金周轉量,所以,『333』的比例是合適的,圖書、文創、咖啡各佔三分之一。」徐濤狡猾地笑。
書店的功能
可以有很多
徐濤說他在開書店的第二年,就意識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書店其實是要提供閱讀的氛圍,讓大家獲取知識。
「但我們不要限定知識獲取的來源。什麼意思?書店能提供很好的氛圍,它是一個家,這就能提供很多附加價值,就能和線上(網購)形成一個錯位競爭。」
去年,誠品在蘇州開了大陸第一家店。同一天,在誠品的地下一樓,徐濤開了一家貓空,「在誠品旁邊開書店,是不是滅頂之災?」
一位在角落裡飄來了畫外音:「貓有九條命,不會死。」
沒錯,徐濤的貓空已經開了35家分店了。
「不過,現在書店放咖啡是標配。」看到大家紛紛點頭,徐濤頓了頓,」而且,書店裡賣其他東西,有什麼不好的?讓大家買一個鍋回去,多好啊!」
對書店來說,賣咖啡、開講座、辦展覽,或者24小時不打烊,已經算很洋氣了,但前媒體人潘採夫在做的項目「城市之光」,更潮,直接讓大家住到書店裡。他負責的網絡住宿交易平臺「小豬短租」聯合全國10家民營書店,讓大家在旅途中,伴著書香入睡。
而最近,杭州的書店也正在準備中,潘採夫說:不能住的書店,就不是真正的24小時書店。
逛書店
更是為了一份信任
陳子善說,在上海,大學老師離不開民營書店,像復旦大學旁邊就有很多民營書店,很多老師的資訊,都是從書店裡來的。
這次,陳子善能來杭州,就是曉風書屋的老闆娘朱鈺芳,用一句「陳老師,我最近收了兩千冊古籍,您要不要來看看」騙過來的。
在外地,只要時間允許,「書蟲」陳子善就會去書店逛,浙江的書店,除了杭州,溫州、寧波的他都很熟悉。
「每家店都有不同的面貌,就是咖啡,每家也有不同味道的咖啡。」陳子善樂觀地說,「動足腦筋,抱團,民營書店會更好。」
他覺得,一家書店,能夠培養一批固定的讀者,就能堅持下去,曉風書屋就是如此。
「我還是很懷念某種傳統方式——書店的人,知道你喜歡什麼樣的書,『你的書到了,我給你留著』、『這本書你有嗎?沒有的話,我推薦給你』。」陳子善說起這些,語氣很溫柔,「現在這樣的方式,越來越少了,我覺得很遺憾。不然的話,我直接去網上買好了,網上更便宜。我到書店來買,就是因為互相之間有一種信任,因為你幫我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