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瑞士會成為制表中心?官方的解釋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在17世紀以前,倫敦和巴黎才是世界制表中心。到了歐洲宗教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時期,許多清教徒和能工巧匠從法國逃到瑞士,日內瓦開始聚集大量的制表師。而事實上,不僅僅日內瓦,沿著瑞士的侏羅山脈、與法國接壤的一長片地區都成為這些工匠的棲息之地——而那些帶著傳奇色彩的「鐘錶谷」也隨之應運而生。
日內瓦(Geneva)
瑞士地理的中心大約是其首都伯爾尼,然而說起這個鐘錶王國的產業中心,則非日內瓦莫屬。那些我們如雷貫耳的制表世家和品牌都聚集在這裡:百達翡麗、江詩丹頓、蕭邦、勞力士、梵克雅寶、卡地亞、法蘭穆勒、羅傑杜彼、宇舶、名士、康斯登等等。江詩丹頓的制表廠成立於1755年,為世界最古老的鐘表製造廠,其總部就設於日內瓦。江詩丹頓每年僅僅生產2萬多隻。而創立於1839年的百達翡麗,作為日內瓦最後一家獨立制表商,在設計、生產直至裝配的整體過程中享受著全面的創新自由,至今擁有超越80餘項技術專利,是「手錶中的藍血貴族」。
在這些品牌的影響下,這裡誕生的表都帶有幾分獨特的自豪,而這個城市也為這份自豪加上了特有的「日內瓦印記」。雖然未獲得日內瓦印記的不見得就不是好表,但符合日內瓦印記的標準卻幾乎可以代表制表工藝的最高級別的精良。日內瓦印記(Geneva Seal)源自1886年制定的《日內瓦法則》,目的是保證鐘錶的原產地與工匠的技藝。日內瓦印記只頒發給在日內瓦地區製作的鐘表,只有攜帶手工打造並自動上弦的機械機芯的鐘表才能獲此殊榮,在機芯的夾板上刻印著「鷹與鑰匙」的徽章標誌。
汝拉山谷(Vallee De Joux)
汝拉山谷由於距離日內瓦和法國都很近,當初一些避難日內瓦的法國工匠也遷移到汝拉山谷。到了18世紀40年代,汝拉山谷裡的一些農夫和牧民開始學習鐘錶製造,不少人趕到日內瓦,甚至遠赴巴黎學習技藝,不惜花費數十年的時間,然後返回家鄉建立自己的手工作坊。
到這條山谷裡尋訪複雜鐘錶,是一件特別讓人心曠神怡的事,除了看表之外還可以欣賞這裡世外桃源般的山林與湖光景色。如果多一點人脈,則可以深入到諸多專業制表匠的工作室,看到那些被藏家極力追尋的複雜功能以及極致精細的打磨等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幸運的話還能夠約到幾名工匠一起吃一頓午餐或晚餐。席間奶製品是當地特產,肉與魚是山上與水裡的野味。在這裡建廠的主要企業有愛彼、寶璣、寶珀、積家、Richard Mille以及防震機構製造廠KIF等等。
愛彼的材料、機芯大部分是由自己完成的,因為愛彼表廠是現今很少見的仍然保持在創始家族手中經營的百年表廠,現在世界主要市場上居於第三的位置。愛彼的新表廠於2009年8月開始建造,是瑞士最大的制表工廠之一,也是當今最為環境友好的工廠,低碳低排放之外甚至嚴格控制機器的輻射強度。
這兩年愛彼皇家橡樹離岸型的外觀越來越有型,這正是因為應用了碳纖維材料。在這裡的碳纖維表殼車間,碳纖維材質前身如同一團毛線,剪成均等的小段後,放入密封的表殼模具當中,加熱到300攝氏度直至成形。經歷一系列的打磨程序之後,才能出現我們在鐘錶店裡見到的模樣。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當年在奠基儀式上,愛彼特意埋入一個時間膠囊。裡面除了有一枚用3120機芯的Royal Oak之外,還有一枚5瑞郎的硬幣。
納沙泰爾(Neuchatel)
納沙泰爾依然是一個法語味道濃厚的地方,人文色彩與日內瓦地區差別不大,卻是瑞士制表業的主要集中地,眾多制表企業落戶於此。作為一個中世紀的古老市鎮,納沙泰爾以其天文臺著稱,這裡便是測試鐘錶運行精準度COSC的權威認證地點,由此不難想見其在瑞士制表業的重要地位。如今,納沙泰爾天文臺裝備的原子鐘,依然是全球測時最精準的記時設備,標誌著瑞士在這方面的最高成就。其實,這一地區看似平靜的市鎮眼下依然生氣勃勃,在這裡遊覽博物館與古教堂之餘,在本地的表店裡買家不難尋找到一些比較少見值得收藏的特別表款,本地出產的華麗的時鐘有著「納沙泰爾風格」的別稱,也十分適合珍藏。
伯爵、沛納海、寶格麗、Perrelet的機芯工廠都在納沙泰爾。在納沙泰爾-侏羅(Neuchatel Jura)地區一個名為仙子坡(La Cote-aux-Fées)的小鎮上,伯爵創辦人喬治伯爵在1847年成立了品牌第一個制表工坊,之後這裡也成為伯爵機芯工廠所在地。目前伯爵的制表工坊旗下擁有一百多名員工,製造兩萬顆機芯供應自家品牌。與制表特別相關的業務,包括研發、機芯的設計與製作等,都特別保留在原廠進行,多隻傳奇性的機芯皆在此誕生,如 1957年推出的著名超薄(2 mm)9P手動上煉機芯、1960年推出厚度僅2.3 mm的自動上鏈calibre 12P(已列入金氏世界紀錄),以及20世紀70年代問世的超薄7P石英機芯。
拉夏德芳(La Chaux-de-fonds)
拉夏德芳地處侏羅山谷的群山環抱之中,堪稱整個瑞士制表業的心臟地帶,大多定製表品牌都在這裡擁有工廠。卡地亞、芝柏、雅典、崑崙、雅克德羅、尚維沙、香奈兒、迪奧、百年靈、玉寶、摩凡陀、Greubel Forsey都在這裡設廠。
走進卡地亞在拉夏德芳的大門,你就再也不會懷疑這個品牌對制表的誠意了。憑藉多年努力,卡地亞現在儼然已經是高級制表領域的巨擘,完全可以和其在珠寶界的地位相媲美。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在日內瓦看表展,其他品牌半小時就能把新品介紹完,而在卡地亞展廳,要留足兩個小時。
卡地亞腕錶工坊佔地3萬多平方米,是瑞士最大的全面集成型腕錶工作坊之一,從設計到製作,再從機芯研發到後期維護,均在此完成。整個建築採用摩登的全景玻璃幕牆,立面有90米高,其面貌可用「壯觀」來形容。卡地亞表廠的1000多位能工巧匠來自37個不同國家,其中不乏最古老工藝的守護者。為了測試機芯的穩定,卡地亞還配備了高速照相機(33000張照片/秒)。這是卡地亞腕錶工作坊的一個特別環節,絲毫的異常都不能逃過高速照相機的檢測。
170多種制表工藝分屬於三大主要部門:研發、製作與客戶服務。這裡最值得一提的是卡地亞在2007年組建的「智囊團」(Think Tank)計劃,以「同一個團隊,同一個地點」為理念,將研發力量集中,以最有效快速的方式將概念轉化為產品。近年來卡地亞每年都在高級複雜機芯上頗有建樹,主要來自這個團隊的努力。
侏羅山區(Jura)
儘管在不少人的印象裡,瑞士鐘錶業一向以濃重的法語色彩著稱,但這並不意味著除了歷史上為了躲避宗教迫害而移居此地的法國人後裔之外,講德語的本地居民就不會製造鐘錶。事實上,在整個侏羅山脈地區,為了改變當地原本的資源缺乏、農牧業都不算發達的情況,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手工業特別是制表業。在這裡的山間市鎮裡,往往在不經意間就發現有幾家著名品牌的廠家坐落其間,讓人數不勝數。萬寶龍、真力時、天梭、珍達斐都在這個地區中設有機芯工廠。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萬寶龍在收購的美耐華(Minerva)工廠。1858年,美耐華品牌誕生於維萊爾(Villeret)小鎮,以生產獨特的複雜計時錶機芯為特長。2008年,在萬寶龍的支持下,表廠重新擴建及裝修,並成立了萬寶龍維萊爾表廠暨「美耐華高級制表研究院」。這是為數不多的幾家手工制表廠之一,大部分的傳統鐘錶技術仍被保留,核心生產區的所有細微的鐘表機械零件,仍由手工打造。以遊絲製作為例,將原始金屬絲從初始直徑0.60毫米加工到最後的0.11毫米,速度非常緩慢,每分鐘只能拉伸幾釐米。之後還要旋轉纏繞成螺旋造型,再通過700℃的熱處理硬化成型。為了確保遊絲具備精確的長度,美耐華通過人工藉助調節器,來確定擺輪以每小時18000次的頻率擺動。
出於對傳統的尊重,所有的機芯都會裝配兩次,第一次用於功能檢測以確認其運行正常,然後拆開,重新打磨、裝飾所有部件,最終裝配完成。整個過程中,每個機芯都由同一位鐘錶師負責組裝。精加工不只限於外部表面,連肉眼無法看到的內覆蓋面,都嚴格按要求進行拋光、打磨與裝飾。
索伊米亞(Saint-Imier)
河邊的狹長土地上崛起了全球最著名的鐘表品牌。豪雅、浪琴、Eberhard的機芯工廠都坐落於此。浪琴最著名的腕錶系列索伊米亞(Saint-Imier Collection)就是以這片制表發源地命名的。
1832年,奧古斯特阿加西來到瑞士索伊米亞開始了其鐘錶製造及銷售事業。1867年阿加西的外甥歐內斯特弗蘭西昂在一個名為Les Longines的地方興建了工廠,並利用河水發電。這就是「浪琴(Longines)」名字的由來。今天,浪琴的生產規模和銷售量在瑞士制表業數一數二,浪琴也在索伊米亞附近構建有更大規模且設備先進的工廠。浪琴誕生地的老廠房也成為了古董鐘錶修復中心及博物館。
豪雅目前有兩座比較主要的工廠,一是位於索伊米亞的科諾爾(Cornol)鎮的Cortecl工廠,以機芯零件與表殼表鏈製作為主;另一間位於拉夏德芳,負責機芯組裝、調校,以及機芯裝入表殼後的測試。其中,Cortecl工廠的主要任務是生產Calibre 1887機芯,2012年產量已達到五萬枚,而在2011年這個數量還不過是四萬。我們知道Calibre 1887是豪雅於2009年12月推出的自製機芯,在品牌發展策略上可說是重中之重。這家工廠的的自動化程度很高,車間裡電腦數控工具機每周六天,一天24小時,這裡的機器都全力運行。因為一切全由電腦控制,這個車間只需三名工作人員操控,也大大節省了人力。
豪雅把節省下來的時間與人力轉投到成品的檢測上,務求出廠的零部件毫無瑕疵。檢測部門有的是透過電腦雷射校準,有的則透過高倍率放大鏡以肉眼仔細檢查,其誤差值被要求精確到0.02毫米內,特別是像有些螺絲孔洞及寶石軸承,因為不是柱狀,而可能是圓錐狀或碗狀,必得透過人工檢查才能發現。
比爾(Bienne)
一個同時使用法語與德語的城市,也是除了日內瓦之外最重要的鐘表之城。主要企業有斯沃琪總部、君皇、愛馬仕、美度、美力士、勞力士機芯製造廠。在比爾,勞力士有2000名員工從事機芯零部件製造,每年有5000萬零部件組裝成機芯後運往瑞士官方天文臺測試組織COSC接受精密天文時計認證。這個機芯工廠之後將完成測試的機芯運送到勞力士日內瓦工廠進行表殼封裝。這四座比恩建築背靠汝拉山脈,分別被稱作Rolex III、IV、V和VI。(Rolex I和II是兩座古老建築,是位於比爾鎮中心的原工廠建築。Rolex已不再擁有它們。公司在樂洛克勒(Le Locle)地區同樣設有工廠,那裡共有員工150名,某些機芯也在那兒進行組裝。9年前,勞力士日內瓦收購了這家位於比恩的工廠,然後將兩家公司合二為一。這一舉動,連同Rolex相繼收購其零部件和設備供應商的事實,使得這家公司成功轉變為垂直集成式自主製造商。
格倫興(Grenchen)
從索伊米亞往西行,來到坐落於比爾和巴塞爾之間瑞士制表重鎮格倫興。這是一個典型的瑞士制表之城,雖然名氣不大,業內影響絕對不小。歐米茄、雷達、梅花、依鐵納、雪鐵納以及機芯製造巨頭ETA都在這裡設廠。
歐米茄在格倫興開設了一條全新的機芯生產線,專門用以生產歐米茄自產 9300/9301同軸計時機芯。此款機芯以歐米茄獨有的同軸擒縱系統裝置為核心而製造,首款搭載有該裝置的機芯於1999年一經發布便宣告了機械制表領域的重大變革。
位于格倫興的歐米茄專用機芯工廠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米。此機芯工廠採用了歐米茄所在的斯沃琪集團合作夥伴ETA內部研發的最新科技成果,它的電動線性軸具有極強的靈活性。高度自動化生產意味著空前的監控和數據收集水準,同樣保證了每一枚機芯都可被追蹤。無卡度遊絲擺輪的調校過程需要手工與機械的相互結合。在裝配過程中,團隊專業人員使用高科技工具來實現對四枚微型螺絲的手工調校。每一枚機芯在下線時都已經過預先調校,每天誤差僅有3秒左右,這裡生產的每一枚同軸機芯均獲頒瑞士官方天文臺認證(CO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