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了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路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一、全文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開衣服打算睡覺,這時皎潔的月光照進門裡,十分幽美。於是我高興的走到戶外,想到沒有和我共同遊樂的人。我就來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明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院子裡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好像積水般的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錯縱橫,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二、梳理段落內容
第一段:敘事,交代庭中散步緣由。
第二段:描繪庭下月色景象。
第三段:觸景生情,引發作者感慨。
三、賞析寫景句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 庭下的月光好像積水般的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錯縱橫,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這段話作者描寫月的藝術極高,原因在於:
1.妙用比喻修辭手法描寫月景
作者把月光比喻成水的清澈透明特點,把月光下的竹子和柏樹影子比喻成水中生長的藻荇植物特點。形象而生動地表達出月色如水的特點。
2.巧用間接描寫方式寫月
庭下如積水般的清澈透明。那什麼才像這積水般的清澈透明呢?從內容上來推斷肯定指的是「月光」。
像這種寫月不見「月「字,卻把夜晚月光的皎潔明亮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就是間接寫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