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翰經典|吳振立書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2021-02-19 中國書畫報

《記承天寺夜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創作手記

□吳振立

去年十月初,我受邀去皖南涇縣遊覽,晚宿月亮灣風景區度假村。是夜月光如水,探窗入戶,便披衣獨坐陽臺。明月高懸,月光灑在對面影影綽綽的高山上,有溪水從山腳下流淌,窗前竹影婆娑,古木參天。忽然想起蘇東坡《記承天寺夜遊》,勃勃乃有書意,但夜已深,又在外地,身邊無紙筆,只得作罷。回來後,月亮灣的那一輪明月又在腦海浮現。不由聯想起蘇軾文中元豐六年黃州的那個夜晚,當時的蘇東坡被貶黃州已經三年多了。初到黃州,「烏臺詩案」的殘酷現實曾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從三州太守變為戴罪之身,艱苦的物質生活,內心的苦悶孤獨,「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讓蘇東坡真切地感受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於是他長歌當哭,寫下了那在中國書法史上濃墨重彩的《黃州寒食詩帖》,以排遣內心的悲憤和苦悶。好在那一年其好友張懷民也被貶到黃州。這個張懷民,初到黃州寓居在承天寺,築亭於住所之旁,在那裡縱覽江山勝景,蘇東坡名其亭曰「快哉亭」,並作《水調歌頭》相贈,詞中「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更成為千古名句。在某個美好的月夜,「念無與為樂者」的蘇東坡自然想起這位意氣相投的張懷民,故「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其畫境和哲思,全在這寥寥數十字裡。蘇東坡和張懷民的曠達情懷和天真爛漫又一次感動了我,於是便濡墨抻紙,不計工拙,一揮而就。昔蔡邕論書有云:「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信然!

吳振立,一級美術師,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滄浪書社執事、中國書協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兼職教授、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揚州大學書法研究所兼職教授。作品多次在國家級展覽中獲獎。曾任「首屆江蘇美術節」評委、「首屆中國書法院獎」複評評委。

掃描訂閱2021年《中國書畫報》200元全年

相關焦點

  • 《記承天寺夜遊》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王芳老師寫的《穿過歷史線·吃透小古文》第5冊——《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寺夜遊知識點「烏臺詩案」之後,蘇軾被貶到黃州,皇帝只給了他一個閒職,而且到哪裡都要匯報,他幾乎過著流放加軟禁的日子。
  • 66.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  點擊上方綠色按鈕⊙收聽記承天寺夜遊【宋】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元豐六年十月的晚上,蘇軾寫了短短的《記承天寺夜遊》。一年之後,元豐七年的三月寫了剛才那篇流水帳《記遊定惠院》。蘇軾為什麼寫這些短小的、有點羅嗦的流水帳呢?因為這個時候在黃州的蘇軾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最平常的生活就是最真實的生活,過好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那才是灑脫。
  • 《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及翻譯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  蘇軾與張懷民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 一首《記承天寺夜遊》,道盡蘇軾宦海浮沉和由此悟出的人生哲理
    記承天寺夜遊▲〔宋〕蘇 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創作背景前面我們說到了蘇軾被貶多次,這首《記承天寺夜遊》就是在他被貶黃州之時作的。為什麼蘇軾會被貶黃州呢?北宋年間,正值王安石變法時期,朝廷內革新派和保守派暗波湧動。
  • 蘇軾散文《記承天寺夜遊》月景寫法賞析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了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路於中庭。
  • 記承天寺夜遊——最是人間真性情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我們先來看1083年是個什麼概念,這一年蘇軾46歲,這一年也是他被貶到黃州這個地方的第4個年頭了。因為什麼被貶的呢?「烏臺詩案」。「烏臺」就是御史臺。四年前,蘇軾被別有用心的政敵指出以詩誹謗新法,將他逮捕,在御史臺獄受審,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 早讀8:高考背誦:《愛蓮說》《記承天寺夜遊》《送東陽馬生序》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助記] 點明夜遊的起因與時間。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闢: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裡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遊」上篇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繪圖必看》《記承天寺夜遊》的前半部分,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部分的課文內容:【《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 2017中考語文文言文複習:《記承天寺夜遊》
    中考語文文言文複習——《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 朋友離世、自己被貶官,蘇軾《記承天寺夜遊》:越是落魄越要豁達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承天寺夜遊圖】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他日記《東坡志林》中的第三篇,短短八十四字,便為我們呈現出蘇軾先生閒適、風趣的一面。
  • 八年級上 | 教材中必背古詩文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作者】蘇軾 【朝代】宋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 名師課堂I 王崧舟老師《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       記承天寺夜遊       【作者】蘇軾 【朝代】宋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簡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全文情感真摯,言簡義豐,起於當起,止於當止,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 記承天寺夜遊
    [賞析]    蘇軾是有宋一代文學大家,宋文、宋詩、宋詞都在他的手中達到了高峰,其中蘇軾的敘事記遊之文更是在文學史上為後人樹立了典範。這方面的例子很多,這裡,我要向大家介紹是蘇軾的著名小品文《記承天寺夜遊》。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
  • 2017中考語文情景式默寫片段:《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   1、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主旨句)   3、作者遊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
  • 《記承天寺夜遊》練習題與答案
    記承天寺夜遊測試題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  1.本文選自《_________》,作者。(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繪了蘇軾在承天寺夜裡見到的,同時也抒發了自己_________的苦悶心情。  ⑵......
  • 2020初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記承天寺夜遊》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初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記承天寺夜遊》,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初中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記承天寺夜遊》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月光照在院子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 《​記承天寺夜遊》--宋·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宋·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遊」下篇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繪圖必看》《記承天寺夜遊》的後半部分,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部分的課文內容:【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思想感情》《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
  • 初中古文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