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三大殿竟然三次更名,背後很有政治內涵

2020-12-26 上觀

三大殿是紫禁城的主體建築,也是舉行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三大殿的名稱、匾額與楹聯,在很大程度上,是當時社會主流觀念的反映。

  

三大殿名稱的變遷

  

三大殿的名稱,先後變更過三次。第一次是在明嘉靖年間,第二次是在明清易代之際,第三次是在洪憲帝制之時。

  

北京紫禁城的原型,是南京的皇宮城。永樂帝通過靖難之役,奪取政權,登上帝位,遷都北京。他下令仿照南京的皇宮,修建了北京紫禁城。南京紫禁城的前朝三大殿,分別叫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北京紫禁城一仍其舊,完全照搬。

  

了解奉天殿,先從南京紫禁城說起。明太祖本是一介布衣,通過艱苦創業,成了開國皇帝。他認為這是上天眷顧的結果,於是給皇宮的正殿(也就是俗稱的金鑾殿)起名為奉天殿,並規定聖旨的開頭,採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固定格式。奉天,就是尊奉天命,意思是自己登基做天子,不是自立,是尊奉天命的結果。取名奉天殿,正是為了體現皇權天授的觀念。

  

奉天殿後是華蓋殿。華蓋,本是紫微垣中的一組星名,共有十六顆,像把傘一樣,護衛在帝星上方。天象映射到人間,帝王車駕上的傘狀頂蓋,便被呼為華蓋。紫禁城的名字,就來自紫微垣,紫微垣是天上的皇宮,華蓋星也被明太祖搬到紫禁城裡,成為華蓋殿。華蓋殿後是謹身殿,取時刻反省自己,謹慎施政之意。

  

三大殿第一次改名,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遭丙丁之厄。嘉靖四十一年九月,重建的三大殿落成,嘉靖帝改其名為皇極、中極、建極,並順帶對三大殿周邊建築進行了配套式的更名:奉天殿前的奉天門更名為皇極門;兩側的文樓與武樓,改為文昭閣與武成閣;奉天門前的左順門與右順門,更名為會極門與歸極門。極是準則,規矩之意。在以儒家為指導思想的明代,這個準則就是推行仁政。

  

嘉靖帝給三大殿改名,表面上看,是因為三大殿屢遭回祿(火災),借其重新落成之機,用改名來衝走黴運,確保平安。實際上,三大殿的改名,是嘉靖初年大禮儀政策的延續,是嘉靖帝推行系列禮儀改革措施中的一環。嘉靖帝是正德帝的堂弟,本是湖廣的藩王,與帝位無緣,只因正德帝在壯年突然駕崩,沒留下子嗣,因血緣最近,被迎入北京,擁立為帝。登基以後,嘉靖帝為了證明自身帝位的合法性,推行了一系列禮儀改革。為三大殿的改名,嘉靖帝主要還是從維護自身帝位合法性的角度考慮問題的。

  

1644年,明清鼎革,三大殿第二次更名。入關的清人,將三大殿改名為太和、中和、保和。如果說,嘉靖帝改名,是以「極」為中心,那麼清初的改名,就是以「和」字為中心。除三大殿外,還把會極門改為協和門,歸極門改為雍和門(乾隆初年,為避雍正諱,又改為熙和門)。文昭、武成兩閣,也被更名為體仁閣與弘義閣。太和就是大和,只要天地萬物各按其正常規律運行,不發生偏差,就能維護彼此間的平衡與穩定。清人以異族入主中原,階級矛盾之外,還有民族矛盾,為迅速穩定天下,打開局面,取「和」命名三大殿,也在情理之中。

  

清帝退位,民國建立,三大殿迎來第三次更名。民國五年(1916),袁世凱復闢帝制,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經過一番「共和」的滌蕩,清代命名的三大殿名稱,顯然已不合時宜。為此,袁世凱將其分別改為承運殿、體元殿、建極殿。並將協和、熙和二門改名為經文門、緯武門。雖然官方宣傳三大殿改名是為「承天建極,傳之萬世」,但從用字上看,考慮並不周全,太和改為承運,完全看不出洪憲帝制的新觀念,倒是又撿起了明太祖奉天承運的老一套;體元殿之名,與內廷西六宮之一太極殿的後殿重名;建極之名,抄襲了嘉靖帝對謹身殿的更名,實在看不出有何高明之處。復闢失敗後,三大殿又改回了原來的名字。

  

綜合來看,三大殿的三次改名,均是統治者從維護自身合法性的需求出發,把自己的施政理念貫徹其中。從殿名的變化中,也可反映出王朝興替與皇位變換的政治內涵。

  

三大殿的匾聯

  

三大殿的匾額與楹聯,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殿外懸掛的鬥匾,一是殿內懸掛的匾聯。

  

懸掛在三大殿外的匾額,字體由上到下書寫,形如稱量穀物的鬥,故稱為鬥匾,後訛稱為陡匾,起標識宮殿名稱的作用。明清兩朝,三大殿鬥匾的外形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清代的鬥匾上,多出了滿文。清人入關之後,為保持民族特色,推行「國語騎射」制度。國語就是滿語,要求旗人說滿語,寫滿文,並規定官方正式文書使用滿漢兩種文字。受此影響,紫禁城等官式建築的鬥匾上,也都加上滿文。1912年後,三大殿收歸民國所有,宣統帝退居紫禁城內朝。為慶祝1913年雙十節,天安門至太和殿一律開放三日。在此期間,除溥儀居住的紫禁城後半部分及歸遜清皇室管轄的頤和園、景山、太廟、皇史宬之外,紫禁城前朝、端門、社稷壇、西苑三海、天壇等處的鬥匾上,滿文都被民國政府去掉了,把原有的漢字移到中間的位置。故宮博物院在重新油飾這些匾額時,舊滿文的嵌痕還依稀可見。

  

三大殿殿內懸掛的匾額與對聯,從時間上來說,要比殿外鬥匾晚的多。明代的匾聯,既無實物遺存,也沒有文獻佐證,故無從說起。清入關後,為紫禁城宮殿內題寫的第一方匾額,是順治帝給乾清宮題寫的「正大光明」匾。這之後,康熙帝給交泰殿題寫了「無為」匾,並在康熙八年(1669)為乾清宮題寫了「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惟精惟一,道積於厥躬」一聯。乾清宮與交泰殿都在後廷,作為前朝的三大殿,在順康雍三朝,一直沒有匾聯。乾隆即位以後,這一情況才得以改觀。乾隆四年(1739),乾隆帝為保和殿御題了匾聯,匾曰:「皇建有極」,聯曰:「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鑑,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題寫之後,反響不錯。在此基礎上,他於乾隆八年(1743),為太和殿與中和殿題寫了匾聯。從清入關的1644年算起,到此時已整整一百年,三大殿的匾聯終於配置完成。太和殿的匾額是「建極綏猷」,楹聯是「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寧。」中和殿的匾額是「允執厥中」,楹聯是「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

  

三大殿的匾聯,均是直接選取自儒家經典,特別是《尚書》與《詩經》。其具體內容,無非是宣揚皇權受命於天,告誡自己和子孫,祖宗創業艱難,後世之君要敬天愛民,公允執政,順應民意,永保江山。乾隆帝這樣寫,一是為了教化天下人心,二是為了給自己與子孫以警示。從藝術角度看,匾聯一味板起面孔說教,缺乏藝術的鮮活與靈動,但在形式上卻能把出自不同典籍的句子輯成合轍押韻的對聯,亦可謂一片苦心。

  

三大殿殿內的匾額,均是橫匾,從右向左書寫,與楹聯配套使用。三大殿的匾聯,自乾隆年間懸掛,一直使用到清朝結束。民國初年,因袁世凱使用三大殿舉辦國務活動,殿內的匾聯被撤下。又因時局動蕩,保管不善,撤下的匾聯下落不明。2002年9月,故宮博物院依據1900年的老照片,複製了三大殿的匾聯,並按原狀懸掛。

  

今天,曾經的風雲激蕩早已遠去,褪盡政治色彩的三大殿,成為故宮博物院最精華部分,無論是鬥匾,還是匾聯,均已成為故宮博物院原狀陳列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天,它們都在向中外觀眾默默地訴說著紫禁城的過往。

  

原標題:故宮三大殿的更名與匾聯

作者: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館員

相關焦點

  • 因為這個原因 故宮三大殿「瘦」了一半
    明正統六年(1441)九月,三大殿復建完工,各建築體量、建築間距基本與初建時期相同。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三大殿又因雷擊失火被毀。有細心的大臣發現,三殿同時被毀,除了因為建築材料容易著火外,各殿之間的間距過密也是主要原因,因而建議縮小三大殿的建築尺寸、增大三大殿之間的間距。但這條提議遭到了大學士嚴嵩的極力反對。
  • 因為這個原因,故宮三大殿「瘦」了一半
    明正統六年(1441)九月,三大殿復建完工,各建築體量、建築間距基本與初建時期相同。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三大殿又因雷擊失火被毀。有細心的大臣發現,三殿同時被毀,除了因為建築材料容易著火外,各殿之間的間距過密也是主要原因,因而建議縮小三大殿的建築尺寸、增大三大殿之間的間距。但這條提議遭到了大學士嚴嵩的極力反對。
  • 因為這個原因 故宮三大殿「瘦」了一半
    北京故宮擁有數量龐大的宮殿建築群,而其中的核心則是位於南部區域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們曾經是皇帝舉行國家活動的重要場所。公眾去故宮參觀,可以看到三大殿矗立在三層臺基之上,給人高大、威嚴之感。然而與明朝初建時相比,今天的三大殿體量要小得多,其根本原因在於防火。
  • 故宮三大殿
    明嘉靖時更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清順治時改稱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此後,三大殿名稱沿用至今。清朝統治者將正殿更名曰「太和殿」,表達了視天下為一家人,大家和諧相處,各種才能、各種職業的人都有適當的位置,發揮適當的作用,人人都同樣感到滿意,彼此沒有衝突,希望實現一個和諧社會的理想。
  • 揭秘故宮三大殿為何不種一棵樹,其中一原因讓皇帝膽戰心驚!
    之前有朋友問子淵是否有關於故宮的有趣歷史,答案是肯定的。可能有很多讀者朋友都去過故宮,不知你們是否注意到了一個特別的現象,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院內連一棵樹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故宮太和殿攝影有的朋友會說這是出於建築效果的考慮。大家都知道,故宮外朝(即三大殿和文華、武英兩座側殿)是歷代皇帝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因而具有極高的政治地位。
  • 故宮三大殿為什麼一棵樹都見不到背後竟有5點原因!
    相信很多朋友都去過故宮。那麼,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件怪事兒?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裡居然一棵樹都見不到! 故宮三大殿是故宮的中心,是故宮當中最重要的建築,在故宮的建築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規模如此龐大、地位如此重要的三大殿卻見不到一棵樹。這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呢?
  • 故宮沒有任何綠化?三大殿當然沒有,最美還是後花園
    作為國內最知名的景點,故宮讓每一個國人魂牽夢繞。從明成祖朱棣開始,故宮就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這裡有9000多個房間,佔地72萬平方米,在世界五大宮殿中,故宮是當之無愧的榜首。每年來到故宮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僅2012年到2018年,就有1億人次的遊客參觀故宮,讓其他景區嘆為觀止。
  • 故宮「三大殿」我們都知道,但「三大殿」的作用是什麼你知道嗎
    故宮三大殿就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宮殿,其次是保和殿,最小的就是中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故宮中最中心的位置。它建於1420年,仿照南京故宮的奉天殿而建,所以最初亦稱「奉天殿」。
  • 故宮三大殿蘊含了怎樣的智慧?
    來源:央廣網中國之聲系列策劃《六百年,再講故宮》,繼續邀請歷史學家閻崇年,帶您探究故宮建築的玄妙。三大殿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築,設計、施工乃至建材都是無與倫比的,這其中究竟蘊含了怎樣的智慧?目前正在故宮午門正樓以及東、西雁翅樓展廳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就是您參觀故宮的「序言」,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乃至宮廷生活在這裡都會有充分的顯示。讓我們繼續來跟隨閻崇年先生的導覽,聽展覽,遊故宮。紫禁城午門之後是一個廣場式的庭院,面積約兩萬三千多平方米,這裡通往外朝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是最初的名字,清代改為太和、中和、保和殿至今。
  • 故宮大殿前不種一棵樹的背後原因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獨特的存在,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一般我們說的故宮,並不是指整個皇宮的範圍,而是指三大殿。
  • 為什麼故宮三大殿不種任何樹木?原因讓人佩服,太聰明了!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所以大家不再把消費局限在是吃穿上,更多的人願意把自己的時間以及資金花費在旅行上,因為旅行總是能夠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也能夠增長我們的見識,而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北京這座城市是一定要去一趟的,它是經濟文化政治的中心,可以說是相當的繁華,但是北京這座城市也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 故宮三大殿和後三宮究竟為何都不種樹
    許多到故宮的遊客都會提出一個相同的問題,在故宮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和後三宮廣場周圍,為什麼看不到一棵樹?這究竟有何說法?其二,為了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宮殿的威嚴故宮中軸線上的宮殿廣場周圍不種樹,主要就是因為會對典禮儀式有影響。除此之外,大殿廣場上沒有樹木遮擋,在視覺上能讓宮殿和廣場完全融為一體,更能體現出幾座宮殿的莊重威嚴。那麼,故宮中軸線上的宮殿廣場周圍不種樹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老北京故宮三大殿不為人知的皇宮故事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於明成祖故宮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中心位置,其中重要建築為太和、中和、保和外朝三大殿。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宮殿七十多座,房屋超過九千間。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故宮「三大殿」我們都知道,但「三大殿」的作用是什麼你知道嗎
    故宮三大殿就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宮殿,其次是保和殿,最小的就是中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故宮中最中心的位置。它建於1420年,仿照南京故宮的奉天殿而建,所以最初亦稱「奉天殿」。
  • 天天愛消除故宮有「三大殿」、「後三宮」是嗎?
    故宮有「三大殿」、「後三宮」是嗎?這就是今天7月20日的每日一題題目,下面讓小編來為大家解答吧。  天天愛消除7月20日每日一題  故宮有「三大殿」、「後三宮」是嗎?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 宮苑雜談|民國初年故宮太和殿的三次「換匾」
    作為帝制時代中心的紫禁城太和殿,在民國初年經歷了三次易名、三次換匾,見證了近代中國的社會動蕩與政治變遷。太和殿始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首。內廷之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前已將太和門更名承運門,太和殿更名承運殿,口中和殿更名體元殿,太(保)和殿更名建極殿,均經將匾換妥,惟各殿雖經設暖氣地爐口窗隔尚系舊式,用紙裱糊頗不適宜,由工程處估工,改換西式玻璃門窗,三殿前後滿換殿頂兩脊,原系金頂鏽舊不堪,其黃琉璃瓦亦間有破壞至口,業經一律磨擦補修見新。舊日太和殿前本有品級山之陳設,改革以後即挪入西華門內石庫存放。
  • 故宮啟用三個月三大殿便遭大火,得知原因後朱棣卻無奈嘆息
    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奉天殿(也就是現在的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舉行盛大朝會,慶祝北京故宮正式啟用。正所謂「福兮,禍之所伏」,正當朱棣志得意滿慶祝終於遷都成功之時,令他想不到的是,僅僅三個月後,一場大火將三大殿付之一炬,朝野為之震驚。要知道,三大殿是皇帝行使權力和舉行盛典的宮殿,是故宮中最重要的宮殿。
  • 故宮三大殿有著怎樣離奇的前世今生?看完令人唏噓不已
    談故宮三大殿的前世今生前,先給大家談談我國古代是怎樣在消防通道和防火間距上做文章的。可以說這點對於三大殿的命運十分重要。坊與坊之間均留有約15米寬的街道,此種街道既可以作為交通使用,又可作為消防通道之用。為保證道路暢通,唐代就對「侵路築屋」的行為嚴厲懲罰。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的布局,也是在歷史上受了很大的教訓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 氣勢恢宏的故宮三大殿,為什麼不種一棵樹?才知道是朱棣用心良苦
    據了解,在中國旅遊的外國遊客心中,故宮是最令他們嚮往的景點之一。而不僅僅是外國友人,故宮對於每個中國人都具有非凡的意義。這座氣勢恢宏的宮殿不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物寶庫,並且還是耗時15年才建設完成的,規模最大的木製宮殿。
  • 春日「雲遊」故宮:漫步三大殿、東六宮
    春日「雲遊」故宮:漫步三大殿、東六宮 澎湃新聞 2020-04-06 07:49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