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原因,故宮三大殿「瘦」了一半

2020-12-16 中國科學技術館

周 乾

北京故宮擁有數量龐大的宮殿建築群,而其中的核心則是位於南部區域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們曾經是皇帝舉行國家活動的重要場所。公眾去故宮參觀,可以看到三大殿矗立在三層臺基之上,給人高大、威嚴之感。然而與明朝初建時相比,今天的三大殿體量要小得多,其根本原因在於防火。

明永樂十八年(1420)十一月紫禁城初建完工時,三大殿被稱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殿體量碩大,彼此間距僅為10米左右。據《大明實錄》卷四百四十七記載,奉天殿初建完工時長約95米(三十丈,一丈約為3.17米),寬約47.5米(十五丈),建築面積約為現存太和殿建築面積的2倍。在此後的200餘年裡,三大殿因過大的體量與過小的間距,在火災中多次互相殃及。

明永樂十九年(1421)四月,奉天殿因雷擊失火,且很快蔓延到華蓋殿、謹身殿,結果三殿均被毀。明正統六年(1441)九月,三大殿復建完工,各建築體量、建築間距基本與初建時期相同。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三大殿又因雷擊失火被毀。有細心的大臣發現,三殿同時被毀,除了因為建築材料容易著火外,各殿之間的間距過密也是主要原因,因而建議縮小三大殿的建築尺寸、增大三大殿之間的間距。但這條提議遭到了大學士嚴嵩的極力反對。據《大明實錄》卷四百四十七記載,嚴嵩認為建築地基施工難度大、費用多,若三大殿地基發生變化,會導致地基上部的建築整體做大改動,不僅費人力、財力,而且短時間內很難完成施工。因此,「縮小三大殿尺寸」的提議沒有得到實施。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三大殿重建完成,嘉靖帝將奉天殿更名為皇極殿、華蓋殿更名為中極殿、謹身殿更名為建極殿,以試圖消除「晦氣」。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六月,三大殿再次因雷擊失火。火災之後,又有大臣提出減小三大殿尺寸、擴大各宮殿之間的間距,以免再次出現三大殿均被毀的局面。該建議得到了天啟皇帝的批准。他下令將三大殿尺寸減小,且皇極殿向南移動、建極殿向北移動。明天啟七年(1627)八月三大殿復建完工後,基本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大殿的體量和間距:三大殿的建築面積縮小為明朝初建時期的二分之一左右,各宮殿高度相應降低。縮小後的皇極殿與中極殿、中極殿與建極殿間距均增加至30米左右,是初建時期的3倍。

此後三大殿又遭受過兩次火災。第一次是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放火,但建極殿得以倖存。清順治二年(1645),順治帝將皇極殿更名為太和殿、中極殿更名為中和殿、建極殿更名為保和殿。清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三大殿再次遭受火災:6名燒火的太監在御膳房用火不慎,誘發火災,火蔓延並燒毀了太和殿,但中和殿、保和殿受損較小。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太和殿復建完成。此後三大殿一直保存完好。由上可知,三大殿體量減小、間距增大後,解決了火災時「均被毀」的問題。

從科學角度而言,相鄰的兩個建築是否發生火勢彼此蔓延,與它們的間距密切相關:間距越小,則其中之一失火時,其產生的熱輻射強度越大,飛火越容易蔓延,使得另一建築受熱並產生火災的可能性更大,且在風力作用下會加劇火勢。故宮前朝三大殿均為木結構古建築,其主體受力材料及裝飾材料均為木材,幾乎可認為是木材材料的組合體。我國《建築設計防火規範》規定,堆積木材(木質建築)的最小防火間距不得少於20米。三大殿在第三次復建後,間距增大,達到了防火間距的要求,從而避免了火災發生時彼此受到牽連的問題。

此外,故宮古建築高度與寬度比例的協調性,使得三大殿建築平面尺寸縮小的同時,其高度也降低,建築整體的體量減小。這無疑對防火是有利的。三大殿的結構形式均為木柱、木額枋通過榫卯連接形成的木結構框架。在建築材料本身為易燃物的前提下,若建築體量大,則框架內部空間開闊,通風好,火焰溫度高,建築材料也燃燒快,建築失火的可能性大。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因為這個原因 故宮三大殿「瘦」了一半
    北京故宮擁有數量龐大的宮殿建築群,而其中的核心則是位於南部區域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們曾經是皇帝舉行國家活動的重要場所。公眾去故宮參觀,可以看到三大殿矗立在三層臺基之上,給人高大、威嚴之感。然而與明朝初建時相比,今天的三大殿體量要小得多,其根本原因在於防火。
  • 故宮大殿前不種一棵樹的背後原因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獨特的存在,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一般我們說的故宮,並不是指整個皇宮的範圍,而是指三大殿。
  • 故宮三大殿為什麼一棵樹都見不到背後竟有5點原因!
    相信很多朋友都去過故宮。那麼,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件怪事兒?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裡居然一棵樹都見不到! 一般認為,故宮三大殿沒有樹有以下5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為了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烘託皇室威嚴。
  • 為什麼故宮三大殿不種任何樹木?原因讓人佩服,太聰明了!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所以大家不再把消費局限在是吃穿上,更多的人願意把自己的時間以及資金花費在旅行上,因為旅行總是能夠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也能夠增長我們的見識,而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北京這座城市是一定要去一趟的,它是經濟文化政治的中心,可以說是相當的繁華,但是北京這座城市也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 揭秘故宮三大殿為何不種一棵樹,其中一原因讓皇帝膽戰心驚!
    之前有朋友問子淵是否有關於故宮的有趣歷史,答案是肯定的。可能有很多讀者朋友都去過故宮,不知你們是否注意到了一個特別的現象,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院內連一棵樹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故宮太和殿攝影有的朋友會說這是出於建築效果的考慮。大家都知道,故宮外朝(即三大殿和文華、武英兩座側殿)是歷代皇帝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因而具有極高的政治地位。
  • 氣勢恢宏的故宮三大殿,為什麼不種一棵樹?才知道是朱棣用心良苦
    在很多北京人的心裡,故宮就如同他們的家一般,需要好好地用心呵護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從2012年到2018年,故宮就一共接待了1億遊客,這個數字是其他景區所無法想像的。氣勢恢宏的故宮三大殿,為什麼不種一棵樹?才知道是朱棣用心良苦。
  • 故宮沒有任何綠化?三大殿當然沒有,最美還是後花園
    作為國內最知名的景點,故宮讓每一個國人魂牽夢繞。從明成祖朱棣開始,故宮就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這裡有9000多個房間,佔地72萬平方米,在世界五大宮殿中,故宮是當之無愧的榜首。每年來到故宮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僅2012年到2018年,就有1億人次的遊客參觀故宮,讓其他景區嘆為觀止。
  • 故宮三大殿
    明嘉靖時更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清順治時改稱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此後,三大殿名稱沿用至今。清朝統治者將正殿更名曰「太和殿」,表達了視天下為一家人,大家和諧相處,各種才能、各種職業的人都有適當的位置,發揮適當的作用,人人都同樣感到滿意,彼此沒有衝突,希望實現一個和諧社會的理想。
  • 故宮三大殿竟然三次更名,背後很有政治內涵
    三大殿是紫禁城的主體建築,也是舉行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三大殿的名稱、匾額與楹聯,在很大程度上,是當時社會主流觀念的反映。  三大殿名稱的變遷  三大殿的名稱,先後變更過三次。第一次是在明嘉靖年間,第二次是在明清易代之際,第三次是在洪憲帝制之時。
  • 故宮「三大殿」我們都知道,但「三大殿」的作用是什麼你知道嗎
    故宮三大殿就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宮殿,其次是保和殿,最小的就是中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故宮中最中心的位置。它建於1420年,仿照南京故宮的奉天殿而建,所以最初亦稱「奉天殿」。
  • 老北京故宮三大殿不為人知的皇宮故事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於明成祖故宮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中心位置,其中重要建築為太和、中和、保和外朝三大殿。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宮殿七十多座,房屋超過九千間。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面積龐大的故宮,為何三大殿不見一棵樹?看完只能佩服古人的智慧
    面積龐大的故宮,為何三大殿不見一棵樹看完只能佩服古人的智慧每逢假期街上就人山人海。隨著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好,人們越來越注重享受生活。每逢節假日必定帶著親戚朋友們出來遊玩。要說到歷史悠久,那真的不能不提故宮這個著名的景點了。從這座宮殿修成到現在,它已經飽受600年風雨的洗刷。但直到今天它看起來還是像新的宮殿一樣,這不僅僅是因為有幾十位皇帝都在這兒生活,還因為它修建的時候就非常的嚴格。它位於中國的首都北京,這麼多年來它也一直是全國各地遊客所熱衷的景點之一,大家都想看看皇帝的住所是什麼樣子。
  • 民國十二年,北京政府決定拆掉故宮三大殿,此人致電北京:不能拆
    而沒有想到的是,於民國十二年,因為這位軍閥的影響力,歷經明清兩代的故宮三大殿才得以保存,否則,中國將失去一大歷史建築,成為世界笑柄。這位軍閥是誰呢,他就是吳佩孚。和其他軍閥不同,吳佩孚雖說也是出生於貧苦家庭,但其發達後並沒有和其他軍閥一般肆意揮霍,三妻四妾,而是以廉潔自守成為軍閥中的一股清流。
  • 故宮三大殿為何不種樹?答案很震驚
    故宮裡有很多名木古樹,但是遊客在故宮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三宮(幹清宮、交奉殿、坤寧殿)遊覽時,卻看不見一顆古樹,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最後因為自身力量小,寡不敵眾而失敗。紫禁三大殿為何數百年不植樹,第二說是為了安全考慮。中國孔子說&34;,將人性分為天性與後天習得;北宋張載的性二元論,又把人性劃分為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
  • 民國北京政府要拆掉故宮三大殿,吳佩孚怒斥:誰拆誰就是歷史罪人
    民國北京政府要拆掉故宮三大殿,吳佩孚怒斥:誰拆誰就是歷史罪人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也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之一。 在故宮裡,最壯觀的莫過於故宮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是故宮的中心,是故宮中最重要的建築。鮮為人知的是,如今人們能看到故宮三大殿,要感謝一個人,直系軍閥吳佩孚。 民國時,故宮三大殿差點被拆掉,這是為何?
  • 為何故宮大殿沒有一棵樹?不是封建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故宮是我們都非常想要去旅遊的一個地方,特別是如果到了北京的話。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去故宮遊覽,畢竟那是古代皇帝住的地方。而且古代對平民是不開放的。所以其實對於我們來說,是有一定神秘感的。 加上各種宮鬥劇的播出,其實讓我們對於故宮,有了非常不一樣的印象。總覺得那深宮中,好像有很多故事在發生。同樣也有很多女子的遺憾。當你到了故宮之後,你就會發現。
  • 故宮三大殿那麼大,為何沒種一棵樹?了解真相後,對古人智慧稱讚
    故宮的三大殿那麼大,為什麼不種樹呢?了解真相後,對古人的智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稱讚,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出行次數也頻繁,我國土地遼闊物產豐富,景點多樣,吸引了許多國內外遊客前來遊玩,尤其是中國傳統的建築和歷史遺蹟,讓我非常著迷。
  • 從五脊六獸說太和殿脊獸順序|歇山頂|故宮|奉天殿|三大殿|太和殿|...
    點擊播放 GIF 0.0M故宮春日直播的第三場裡,講到了太和殿的脊獸。第三場視頻如下不過這個脊獸到底是幹嘛的呢?明成祖將這看成是上天和祖宗對他「靖難」奪位、強行遷都、大興土木的憤怒,驚恐之餘,改北京為「行在」,仍尊南京為首都,改在奉天門(今太和門)聽政(御門聽政的由來),不再重修三大殿。此後的洪熙、宣德二帝,皆有遷都南京的念頭,也沒有重修。直到明正統五年(1440)始重修三大殿。
  • 故宮:世界五大宮殿之首,三大殿周圍不種樹?第三個理由很無奈
    但不知道大家在參觀遊覽時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在面積廣闊、裝飾豪華的故宮博物院裡,樹木的數量卻很少。基本上,花園的一部分只能看到一些花草樹木。但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座最重要的殿堂裡,周圍卻沒有一棵樹。這是為什麼呢?且聽蝸牛給你一一道來。
  • 北洋政府要拆掉故宮三大殿,關鍵時刻一軍閥站出來:誰拆誰是罪人
    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故宮現有大小宮殿七十餘座,房屋八千多間,總建築面積達七十二萬平方米。在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中,北京故宮是現存最大的古建築之一。在故宮裡沒有什麼比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更壯觀的了,它們是故宮的三大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