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恢宏的故宮三大殿,為什麼不種一棵樹?才知道是朱棣用心良苦

2020-12-25 世說新旅

據了解,在中國旅遊的外國遊客心中,故宮是最令他們嚮往的景點之一。而不僅僅是外國友人,故宮對於每個中國人都具有非凡的意義。這座氣勢恢宏的宮殿不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物寶庫,並且還是耗時15年才建設完成的,規模最大的木製宮殿。在很多北京人的心裡,故宮就如同他們的家一般,需要好好地用心呵護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從2012年到2018年,故宮就一共接待了1億遊客,這個數字是其他景區所無法想像的。

氣勢恢宏的故宮三大殿,為什麼不種一棵樹?才知道是朱棣用心良苦。

當我們走進故宮的時候,就會被它強大的氣場所折服,在這其中就有不少用心的遊客發現,為什麼在故宮的前三大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太和殿。忠和殿,保和殿,在這裡為什麼看不到任何一棵樹呢?要知道當年這座皇宮居住著上萬人,難道不會做任何的綠化嗎?在這三大殿中遠遠的望去,因為沒有綠化作為點綴,讓人也倍感壓抑,外面空蕩蕩的,什麼也沒有,如果種上樹的話應該會美觀許多,遊客們也十分好奇為什麼當時沒有這樣做。

有一些導遊知道這個問題後,也非常熱心地向遊客解釋道,這其中有兩點原因。第一點,因為古代官員上朝的時候要從天安門走到端門,這其中的距離是非常長的,他們目之所及都是皇權威嚴,之所以不種一棵樹,就是皇帝想給他們一種精神威壓,他們步行到太和門後會看見廣場十分的寬大,毫無生命跡象,又想到即將要面見皇上,這種精神壓力會提升到一個頂點,這正是皇帝所想要看到的。這一路上的一切都在提醒著這些官員,皇權是不可違背的。只有讓他們內心深處對皇帝存在著敬畏之心,這樣皇權才會穩固。

第二點原因則比較簡單,就是為了防止刺客行刺,因為沒有任何的花草樹木,刺客無論是進行行刺,還是行刺之後想要躲起來,非常的難,這一點則是考慮到了皇帝的安全。從這兩點我們可以看出,朱棣在設計故宮的布局時考慮到了所有的細節,可謂是花費了一番苦心,從衣食住行到建築的各種布局,無一不是考慮周到,這也體現了古人具備著相當多的知識還有高超的智慧。

不過這也讓很多遊客對故宮提出了意見,覺得在這三大殿種上樹會美觀許多,而且在高溫天氣的時候,也有一個可以遮陰的地方。到底應不應該種樹,大家又是如何想的呢?

相關焦點

  • 故宮大殿前不種一棵樹的背後原因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獨特的存在,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一般我們說的故宮,並不是指整個皇宮的範圍,而是指三大殿。
  • 揭秘故宮三大殿為何不種一棵樹,其中一原因讓皇帝膽戰心驚!
    ▲故宮太和殿攝影有的朋友會說這是出於建築效果的考慮。大家都知道,故宮外朝(即三大殿和文華、武英兩座側殿)是歷代皇帝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因而具有極高的政治地位。如何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與凜然不可侵犯,這就成了擺在建築師面前的難題。聰明的建築師們在設計之初就採取了許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院內不植樹。不僅是三大殿的院內無樹,從天安門起一直到太和門的所有庭院裡都沒有一棵樹(如今端門附近的樹木是辛亥後所種植的)。
  • 故宮三大殿為什麼一棵樹都見不到背後竟有5點原因!
    故宮三大殿是明清兩朝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和大典禮的地方,為了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烘託皇室威嚴、維持故宮三大殿莊嚴肅穆的氛圍,所以故宮三大殿不讓種植任何樹木。
  • 故宮沒有任何綠化?三大殿當然沒有,最美還是後花園
    作為國內最知名的景點,故宮讓每一個國人魂牽夢繞。從明成祖朱棣開始,故宮就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這裡有9000多個房間,佔地72萬平方米,在世界五大宮殿中,故宮是當之無愧的榜首。每年來到故宮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僅2012年到2018年,就有1億人次的遊客參觀故宮,讓其他景區嘆為觀止。
  • 為什麼故宮三大殿不種任何樹木?原因讓人佩服,太聰明了!
    而到北京旅遊的話,那麼故宮是一定要去一趟的,故宮是非常宏偉的建築群,佔地面積非常的龐大,每一座宮殿都有著不一樣的故事,是歷代君王居住,處理政事的地方,但是在如此宏偉的建築群裡,他的三大殿卻是不見一棵樹的,那麼為什麼當時的工匠不願意在這三個宮殿裡面種植樹木呢?
  • 故宮「三大殿」我們都知道,但「三大殿」的作用是什麼你知道嗎
    故宮三大殿就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宮殿,其次是保和殿,最小的就是中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故宮中最中心的位置。它建於1420年,仿照南京故宮的奉天殿而建,所以最初亦稱「奉天殿」。
  • 曾經的南京明故宮為什麼會最後就消亡了?
    我們都知道北京故宮,其實在明朝時期還有個南京明故宮,這個故宮是朱元璋在即位之後建成的,南京明故宮氣象萬千,氣勢磅礴是當時社會上的世界第一宮殿。這一座曾經這麼輝煌存在的故宮,可惜最後消亡成了一道公司的慘景。那麼曾經氣勢蓬勃的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流傳甚廣的一個看法是,明故宮毀於太平天國。
  • 《故宮簡史》:故宮歷史上的那些精彩瞬間
    但即便是定都於南京紫禁城後,朱元璋也動過將都城遷往北方的念頭,他曾兩次御駕親訪北宋古都汴梁,只可惜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汴梁民生凋敝,已不適合做都城了。後來太子朱標去世後不久,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但建文帝繼位後,採納了親信黃子澄等人的建議,進行削藩,結果一不小心動了朱棣的蛋糕。
  • 南京明故宮比北京故宮還大,但為什麼沒有人去呢?
    北京作為首都,北京故宮更是中國的代名詞,畢竟這裡曾經有24位皇帝執政並且在這裡生活。同是故宮的南京故宮卻被稱為中國最「委屈」的故宮,你知道為什麼嗎?南京故宮,建立於明朝時期,並且從朱元璋開始的三位皇帝分別在這裡生活了54年之久。南京故宮當時耗時26年才建成,總面積也比北京故宮大30萬平方米,如今已有600歲。當時的明故宮非常的輝煌氣派,甚至比北京故宮的建築更加華麗和輝煌。但是如今一眼望去卻儘是一片悽涼之景,不禁讓人感嘆物是人非。
  • 《氣勢恢宏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築風景》拚命三郎-協助拍攝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氣勢恢宏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築風景【第1幅圖】此作品由溫州攝影愛好者通先生在著名的合肥地區拍攝
  • 故宮三大殿
    明嘉靖時更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清順治時改稱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此後,三大殿名稱沿用至今。清朝統治者將正殿更名曰「太和殿」,表達了視天下為一家人,大家和諧相處,各種才能、各種職業的人都有適當的位置,發揮適當的作用,人人都同樣感到滿意,彼此沒有衝突,希望實現一個和諧社會的理想。
  • 故宮養心殿為什麼總是潮溼陰冷?專家掀開地磚,佩服古人的智慧
    提到故宮,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知道它以前是帝王的宮殿,當時它有一個霸氣又好聽的名字——紫禁城。清朝滅亡,新中國成立之後,紫禁城內無人居住,為了保護這座具有中國歷史文化代表的建築,便更名為故宮,變身為旅遊景區,派專人看守搭理,人們可以進出參觀遊覽,想像一下古代帝王的日常生活。
  • 故宮太和殿地磚裂開,工人修繕時發現一秘密,專家:朱棣太狡猾
    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後所建,始建於永樂四年(1406年),以南京故宮為藍本,歷時14年完成,紫禁城內的建築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是東方三大殿。
  • 從五脊六獸說太和殿脊獸順序|歇山頂|故宮|奉天殿|三大殿|太和殿|...
    規格等級依次為:重簷廡殿頂>重簷歇山頂>重簷攢尖頂>單簷廡殿頂>單簷歇山頂>單簷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對照故宮太和殿為:重簷廡殿頂故宮保和殿:重簷歇山頂祈年殿:重簷攢尖頂紫禁城太和殿六百年前,明成祖朱棣召令興建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體量最大的中國古建築群
  • 因為這個原因 故宮三大殿「瘦」了一半
    北京故宮擁有數量龐大的宮殿建築群,而其中的核心則是位於南部區域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們曾經是皇帝舉行國家活動的重要場所。公眾去故宮參觀,可以看到三大殿矗立在三層臺基之上,給人高大、威嚴之感。然而與明朝初建時相比,今天的三大殿體量要小得多,其根本原因在於防火。
  • 因為這個原因,故宮三大殿「瘦」了一半
    周 乾北京故宮擁有數量龐大的宮殿建築群,而其中的核心則是位於南部區域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們曾經是皇帝舉行國家活動的重要場所。公眾去故宮參觀,可以看到三大殿矗立在三層臺基之上,給人高大、威嚴之感。
  • 北京故宮與南京明故宮哪個大?專家稱實地測量才算
    在微博上,現代快報記者做了一個調查:究竟是明故宮大還是北京故宮大?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說一樣大;有的說,當然是北京故宮大;但更多支持南京明故宮更大一些。還有一些人說:「不好說,要實地測量了才知道呢。」  楊國慶說,人們說的明故宮是一種口頭稱呼,其實是明朝的皇宮,是皇城和宮城的合稱。那麼,究竟是哪個更大呢?「目前權威部門公布的北京故宮佔地面積是72萬平方米。
  • 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
    中國現在保存最好、佔地面積最大以及居住過皇帝最多的皇家宮殿應該就是位處於北京的故宮了,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皇朝的皇家宮殿,在舊時被稱為紫禁城,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位置,也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之作。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它們的佔地面積很大,有72萬平方米之多,而建築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整體建築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總計有九千餘間。所以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那它是什麼時候開始建造的呢?
  • 故宮三大殿竟然三次更名,背後很有政治內涵
    太和就是大和,只要天地萬物各按其正常規律運行,不發生偏差,就能維護彼此間的平衡與穩定。清人以異族入主中原,階級矛盾之外,還有民族矛盾,為迅速穩定天下,打開局面,取「和」命名三大殿,也在情理之中。  清帝退位,民國建立,三大殿迎來第三次更名。民國五年(1916),袁世凱復闢帝制,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經過一番「共和」的滌蕩,清代命名的三大殿名稱,顯然已不合時宜。
  • 故宮時閉館100天後開放,2.5萬張門票搶空,每日限流5000人
    到今年2020年,故宮已經走過600個年頭了,它的氣勢恢宏讓我們國人為之驕傲,也讓來自世界各地遊客目瞪口呆。中華文化,經久不衰,直到今天,大家對它的熱情依舊不減,反而因為這次疫情更加強烈。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那麼,故宮是又因為什麼而這麼受歡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