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拂曉,南北朝鮮爆發了衝突,一場意義深遠的韓戰正式打響。關於雙方究竟誰打響的第一槍,眾說紛紜,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
其實,這件事情並不需要過多糾結,南北朝鮮之間的戰爭從本質上是本民族內部的統一之戰,並非是反抗外敵入侵的反侵略戰爭,因此過於糾結是誰先發起的戰爭意義並不大。
在打響第一槍之前,雙方都有著統一朝鮮半島的夢想,這並非是什麼秘密。北朝鮮金日成多次隔空喊話希望能夠坐下來談一談成立聯合政府之事,而南朝鮮李承晚,則是在美國的支持下有恃無恐,數次叫囂著要以武力進行統一。
狐假虎威確實是有一點,雖然南朝鮮軍士氣不佳,缺乏訓練,但從帳面上看,雙方的軍事實力相差也並不算大。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僅僅只用了三天,北朝鮮人民軍就一路勢如破竹,攻佔了南韓首都漢城(現首爾)。
這一消息之震撼,讓本來淡定旁觀的美國也坐不住了,很快就做出了出兵朝鮮武力幹預的決定,也就有了後來中國志願軍的抗美援朝。事後,不少軍事學者,愛好者們都對戰爭初期的情況進行了復盤,隨著越來越多當年檔案的揭曉,我們才發現,原來北朝人民軍之所以打的那麼好,除了士兵有鬥志有信仰外,跟中蘇兩國背後的幫助是分不開的。
蘇聯神器大放異彩,成為南韓軍隊揮之不去的噩夢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戰爭中武器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陸戰裡,坦克就是當之無愧的霸主,誰擁有最先進的坦克,誰基本就掌握了陸地的主動權。
韓戰之初,朝鮮人民軍所配備的蘇制T-34坦克,就大放異彩,成為了南韓軍隊的噩夢。
我能聽到戰友們骨頭碎裂的聲音,他們的坦克就像野獸一般橫衝直撞,駕駛員是聽不懂朝語的朝鮮人,他們一心向著漢城突進,沒有人能夠阻擋。
這是戰後一位韓國士兵的回憶,他所指的那種野獸一般的坦克,就是T34。
T34坦克誕生於二戰前,是蘇聯著名設計師米哈伊爾·伊裡奇·科什金領導設計的,在二戰中大放異彩,是蘇軍的主戰坦克。這種坦克的最大特點就是各方面表現極為均衡,沒有明顯缺陷,不管是機動性、攻擊性還是防護性都可圈可點。
二戰後,蘇聯總結戰爭經驗,對T34又進行了改良,將主炮換成了八十五的線膛炮,裝甲厚度也增加到了90mm。這一來,T34更是蛻變成了一大殺器。在韓戰爆發之初,北朝鮮人民軍共裝備了T34坦克一百五十多輛,編成了一個獨立裝甲旅和一個獨立裝甲團,坦克駕駛員更是清一色從蘇聯回國的朝裔蘇聯人,他們參加過二戰中的蘇德戰爭,有著豐富的戰場經驗,其軍事素質能力甩韓軍雜牌軍隊八條街。
要知道當時的南韓部隊一輛坦克都沒有,南韓也不是沒有向美國要求過支援坦克,但是美國以韓國地形道路不適合坦克行進為理由拒絕了。這也成了戰爭形勢一邊倒的關鍵因素。
面對轟隆隆碾壓而來的鋼鐵怪物,南韓士兵一籌莫展。他們的57毫米反坦克炮彈根本沒用,T34採用的傾斜式裝甲,炮彈打在坦克上就會被彈開,絲毫無法造成傷害。無奈之下,少數勇猛的士兵組成爆破組,企圖冒險上前炸毀坦克履帶,可是除了葬身坦克之下,也沒起到任何作用。
北朝鮮軍隊的進攻之態勢不可擋,雖然南韓控制的媒體極力宣稱戰場形勢盡在掌握,「中飯到平壤吃,晚飯到新義州吃」。但是從前線源源不斷撤下的傷兵,卻絲毫不掩飾對戰爭態勢的悲觀和絕望,他們不停地說:「坦克!北方的坦克厲害!我們沒有坦克!」
高浪浦方向,南朝鮮第13團在第一波次的交戰中死傷就達90%,人民軍的坦克很快突破了南朝鮮軍的陣地。為了阻擋身後人民軍第一師的追擊,南朝鮮工兵甚至想要炸斷臨津江大橋,但電纜已經被切斷,人民軍潮水般地湧上來,很快就佔領了這座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大橋。
被美國人稱為「亞洲之雄」的南朝鮮陸軍,在這場閃擊戰中徹底被按在了地下摩擦,沒有絲毫還手之力。倉惶之下亂象叢生,先逃出漢城的軍隊竟然為了截斷追兵,在南朝鮮軍隊的主力第2、第3、第5、第7師和首都師都在漢城的外圍防線,還有相當的戰鬥力的情況下,悍然炸毀了漢城通往南方的唯一一座大橋,漢江大橋。
這可是南韓軍和難民向南方逃的唯一通道,橋被炸毀之時,沒有任何通知和預兆,大量的難民和潰逃的軍隊還在橋上,不難看出當時南韓軍的狼狽和混亂。
正如美國人所言,在大橋被炸毀以後,南朝鮮軍隊就以驚人的速度崩潰了。
這一切當然跟北朝鮮人民軍的英勇善戰有關,但是不可否認,那蘇聯支援的150輛T34坦克絕對是戰爭中的勝負手,決定性力量,面對這種二戰時德軍都頭疼不已的鋼鐵洪流,南韓軍隊的潰敗絲毫不意外。
中國援助的三個「朝鮮師」,為戰爭做出了巨大犧牲
早在19世紀70年代,朝鮮就陸陸續續向中國移民,尤其是在日本侵略期間,移民更是暴增。1945年日本投降時,據統計中國東北境內的朝鮮人有200萬之多。這些定居在中國的朝鮮人,為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主席曾說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燦爛的五星紅旗上,染著朝鮮革命烈士的鮮血。」
在解放戰爭後期,隨著一系列的整編,在解放軍中有了為數不少的朝鮮族部隊,最知名的就是166師,164師和156師。隨著國內解放戰爭形勢日漸明朗,我軍開始有計劃的分步送這些朝鮮族部隊歸國,這主要處於以下幾點考慮。
第一:不少朝鮮族戰士心繫故土,有回國的願望;
第二:我軍高層已經開始著眼長遠,考慮軍隊復員和減少軍費開支,大力進行經濟建設;
第三:1948年5月,美軍在佔領的朝鮮南部地區建立了大韓民國政權,處於國際主義立場和國家安全考慮,我們也支持金日成為首的革命同志歸國建立共產主義政權。
1949年4月,北朝鮮人民軍政治局主任金一來到中國,同中共磋商讓解放軍中朝鮮族士兵歸國之事。主席很是豪爽,大手一揮說道:「解放軍中的3個朝鮮人師,我們隨時做好準備移交朝鮮政府,如果朝鮮同志現在還不需要,那我們負責訓練和保障,何時召喚何時能戰!」
7月,朝鮮南北局勢更加嚴峻,北朝鮮得到南朝鮮可能要發動進攻的消息,為此向我軍提出了希望朝鮮族士兵能夠立即回國的請求。很快,164師和166師就返回了朝鮮,被整編為朝鮮人民軍第5師和第6師。
1950年,感覺兵力依然不夠的金日成再次向中共提出了請求,我軍又以朝鮮族士兵為主的原156師為班底,徵集各部隊朝鮮士兵,共2萬餘人回到朝鮮參戰。這裡面有許多四野的百戰老兵,戰鬥力強悍,戰鬥經驗充足,僅僅是各級戰鬥功臣就有近一半,稱得上是精銳之師了。
回到朝鮮後,這支部隊主力被編為人民軍第7師,還整編出一個第18團,編入了人民軍第4師。
就這樣,從49年到50年期間,陸續有5萬名在解放軍中服役的朝鮮人返回了故土,加入朝鮮人民軍。這些戰士都是從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走出來的老兵,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的加入為全是新兵蛋子的朝鮮人民軍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勇氣。
戰爭剛一打響,不光南韓軍隊被打得中國歸來的勇士打的七零八落,就算是美國人,也被結結實實的教訓了一頓,吃了個大虧。
其實戰爭之初,美國並未打算大規模介入,畢竟有蘇聯存在,大規模的衝突不符合美國核心利益。但是僅僅三天,漢城失守,眼看自己扶植的南韓政權就要煙消雲散,美國人坐不住了。
漢城失守當晚,麥克阿瑟向總統杜魯門建議,要求抽調部隊入朝作戰,很快二戰後一直在日本休整的美軍第24步兵師就接到命令,在師長迪安的帶領下從海路進入了朝鮮,成為了第一支入朝的美軍。
對於對手人民軍,美軍是打心眼裡看不起的,為了延緩人民軍攻勢,迪安派出了一隻500餘人的特遣隊,由史密斯中校帶領,前往阻止人民軍的推進。
信心滿滿的史密斯特遣隊迎面撞上了人民軍先頭部隊,雖然他們用最新型反坦克彈摧毀了兩輛T34,可是從坦克中跳出來的人民軍士兵也用波波沙衝鋒鎗擊中了一名美軍機槍手,這名叫沙德裡克的士兵成了美軍在朝鮮的第一血。
不過這只是噩夢的開始,很快人民軍的兩個先鋒步兵團趕來,其中就有解放軍戰士回歸整編成的第18團。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他們不慌不忙,採用了熟練的迂迴戰術,一邊牽制一邊包抄,2個多小時就把史密斯特遣隊打的潰不成軍,傷亡以及被俘的人數超過了40%,美國人在朝鮮的首秀就這樣慘澹收場。就這還是因為人民軍當時並不清楚對手是美軍,一心想要攻克釜山,沒有心思與其多糾纏才會這樣,如果知道是美軍,很可能史密斯特遣隊就是全軍覆沒於此了。
別說這支特遣隊了,隨後24師的師長迪安也被人民軍活捉了去,成為了朝鮮戰場上被俘的級別最高的美軍軍官。麥克阿瑟的那句「給我兩個師就能解決朝鮮問題」的大話也徹底成了一句笑話。從中不難窺見解放軍出身的「朝鮮師」之英勇善戰。
1950年韓戰爆發後,剛開始吃了癟的美國人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就曾氣急敗壞的指責中蘇兩國,說1949年至1950年期間,蘇聯人給北朝鮮提供軍火,而中國人則提供久經戰陣的士兵。
不過隨後,美國人開始大規模增兵,進行了仁川登陸,孤軍深入的幾支朝鮮師被截斷後路,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再往後,就有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抗美援朝,有了那場盪氣迴腸的立國之戰。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這一系列的大國博弈,既有政治因素,也有濃濃的社會主義兄弟情,正如戰後一次採訪中,一名人民軍軍官感慨的說:多謝蘇中兩位老大哥,正是他們出錢出人,我們才能堅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