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媒體和幾乎所有的行業外人士把愛屋吉屋的死亡定義為房產網際網路化的失敗時,另外一個問題更值得被探討——愛屋吉屋為代表的重金燒錢補貼的玩法可能真的不適合房地產,那什麼樣的玩法才是房產網際網路的正確打開方式?
本文從愛屋吉屋、金色家園、平安好房這些已經成為過去式的企業出發,重新審視當下熱門的貝殼找房、房友、房多多等企業的崛起和一個產業網際網路全新時代的到來。
第一篇章,「燒錢法」在房產互聯中的失敗
「補貼」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在網際網路風起雲湧的時候,補貼就成了網際網路企業搶灘市場的重要方法——先用資本的錢補貼用戶、快速搶佔市場、爭奪行業領軍角色、吃掉對手,成為行業王者。這個屢試不爽的擴張路徑造就了滴滴、美團、餓了麼、京東等一大批獨角獸企業。
愛屋吉屋創始團隊來自於打車軟體大黃蜂,賣掉大黃蜂之後,鄧薇等人有了第一桶金,加之資本助力,一個房產界的「大黃蜂」就這麼誕生了。
根據網絡數據,愛屋吉屋2015年虧損8億、成交2萬筆,平均每筆成交補貼4萬元,催生了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單筆最高的補貼額。
但結果卻並不遂願。巨額的融資並沒有燒出市佔率,在轉入線下門店無果之後,愛屋吉屋在2019年開年之後被徹底載入史冊。
那麼,都是燒錢,為何效果會如此不同?
的確,滴滴和美團的燒錢補貼燒出了用戶的使用習慣以及復購率。當用戶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滴滴的打車券之後,用戶的粘性增強,並在平臺上重複購買乃至對平臺產生依賴。
但和滴滴們不同,愛屋吉屋的用戶卻並不如此。愛屋吉屋的房產交易對於用戶完全沒有復購而言,對大多數人來說一生可能只買一次房,復購無從談起,更無從談用戶粘性。換言之,愛屋吉屋花巨資燒錢補貼的是買了一次就再也不回頭的「過路客」。
如果說滴滴和美團等企業燒錢換回的是用戶量和用戶的持續復購的話,愛屋吉屋則是真真正正的「大撒幣」。
我們看到,網際網路企業燒錢獲得成功的企業都是以個人用戶為核心,諸如吃喝玩樂等日常生活頻繁消費為應用場景的行業,這些行業「碎片化、小額、高頻、便利、快捷」,如果用一個當下流行的概念的話,他們應該被稱為「消費網際網路」。
很顯然,消費網際網路的打法已經被證實可成功。但愛屋吉屋用消費網際網路的燒錢補貼用戶玩法進入到房地產領域時,為什麼鎩羽而歸?
而除了愛屋吉屋用瘋狂的補貼之外,還有金色家園網、房通網、平安好房等打出了低佣金甚至0佣金吸引用戶的策略,都以謝幕告終,他們以顛覆行業的雄心壯志而來,以裁員倒閉關停回到原點。
我們總結失敗案例,看到的無一不是以消費網際網路的打法進入到房地產交易領域。
如果說消費網際網路的打法不適用於房地產交易,那麼,我們應該要繼續探討,房產網際網路究竟是什麼,而房地產交易到底什麼最重要?
第二篇章,房產互聯兩大路徑
網際網路給房產交易帶來了什麼?毋庸置疑,是效率的提升。你一定想像不到,在傳統的紙質書寫房源和買房人需求、用人工匹配房源的時代,成交一套房源需要多長時間,經紀人的工作有多麼繁瑣。
網際網路化的作業方式,使得房產經紀行業進入了一個新的裡程碑。鏈家的IT化改造和鏈家網的誕生,是傳統房地產中介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的起點。誰先搶佔了網際網路的先機,誰就能率先跑出賽道,從這個時候起,鏈家開始拉開和他同時代起步的我愛我家、麥田房產等經紀公司的距離。
早在2010年鏈家就和IBM合作IT化改造
而誕生於網際網路大潮的另一家公司房多多,則是用網際網路改造經紀行業的一個典型代表。創立於2011年的房多多作為房產交易服務領域的獨立平臺,將房產交易的業務場景全面APP化,移動網際網路工具的場景再造使得房多多迅速獲得房產交易服務領域的B端用戶,並獲得資本的青睞,後來不斷湧現出的諸如好屋、銷冠等平臺型公司,也多為房多多的後來者。
以鏈家為先的傳統中介的網際網路化和以房多多為代表的交易新場景革命,構成了房地產網際網路的兩大主要陣營。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兩年的資本市場上,房產交易賽道的重頭融資,基本上沒有偏離這兩個軌道。
愛屋吉屋、金色家園甚至平安好房們用網際網路的方式來參與房地產交易的各個環節,然而,他們為什麼會失敗?
第三篇章,搭建基礎設施建設才是房產網際網路的未來
愛屋吉屋等玩家的倒閉,給行業敲響了一記警鐘——不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沒有未來,而不搭建這個基礎設施,行業也沒有未來,將永遠處在各自獨立各自為營的牢籠之中。
那麼,房產網際網路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什麼?
它包括樓盤庫樓盤字典的建設、房產交易中經紀人之間甚至經紀門店之間的房源共享機制以及合作規則、佣金規則、工具使用、獲客渠道甚至培訓體系等等。
愛屋吉屋們以為燒錢買到了用戶就買到了一切,卻忽視了基礎設施建設的網際網路中介,就像凌空而起的高樓大廈,崩塌就在一夜之間。
房地產這個重度交易的特徵要求,沒有這樣的生態,單從一個點切入,就沒有機會,無法成功。真正的房產網際網路玩家,把重金放在另外一條思路上。
在美國以及其他發到國家,行業協會以及一些私營公司打造的MLS體系就是這樣一個房產基礎生態設施的一部分。在中國,儘管房產交易已經經歷了將近20多年時間,但早期基礎生態服務商缺位,造成房地產交易市場長期處於混亂狀態,從業者效率不高,買房人體驗極差。
除鏈家等企業從內部系統IT化開始,也有一些企業專注於打磨基礎設施平臺。比如,房多多用8年時間為從業者從0開始搭建一個交易所需要的所有工具內容,涵蓋從保證真實房源以及經紀人動態共享的樓盤詞典,到打造中國房產經紀人信用體系建設,再到用於房客源人力財務以及交易管理的系統服務和交易資金監管等等。
這些看來和交易都不直接相關,但至關重要。
馬雲曾經將阿里巴巴的基礎設施建設總結為「人、貨、場」概念,擴展到房地產交易,「人(客戶、經紀人)、房(新房、二手房、租房)、場(在線交易場景)、錢(資金流)、數(數據流)」五個基礎缺一不可。
房多多把這些歸納為五個系統內核:企業SaaS(多多雲銷)、經紀人SaaS(多多賣房)、公司官網(旗艦店),小程序和收款寶,通過網際網路化的連接提高房地產交易領域的房源分配效率、經紀人作業效率、管理者管理效率、客戶成交效率、企業協作效率,以推動房地產行業的網際網路轉型升級,並提出房源在線、客戶在線、經紀人在線、管理在線和資金在線的「五個在線」,實現房地產服務行業的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進一步推動房地產領域與產業網際網路的結合。
房多多由「人、房、客」而生的「五個在線」邏輯
第四篇章,產業網際網路已成房產行業「必爭之地」
消費網際網路更為關注用戶和流量,而以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為前提和使命的,正是產業網際網路的特徵。毫無疑問,在房產網際網路時代,消費網際網路玩家都倒下了,而產業網際網路們正在崛起。
拋開鏈家以及由此升級而來的貝殼找房系,易居中國重金打造的易居房友、堅持賦能經紀人和經紀商戶的房多多、為新房代理商服務的吉屋等公司都在此列。
如果把2008年鏈家樓盤詞典的建設當成中國房地產產業網際網路的開端的話,10餘年過去,產業網際網路派系基本初步成型。
產業網際網路作為剛剛興起的技術、服務和產業生態再造革命,還處於起步階段。在房地產領域,更需要探索和突破。
以貝殼找房為代表的半封閉式玩家基於鏈家將近二十年的行業以及數據積累,將他的信徒們招致麾下。
我愛我家、21世紀不動產這些傳統房產經紀起家的中介們藉助網際網路的浪潮,形成了自己的封閉式的管理體系和規則制定,實現體系內合夥夥伴的互聯互通合作共贏。
一個封閉的生態,必然有一個開放的生態與之相容,一如有封閉的蘋果必然有開放的安卓。
房地產交易服務領域的開放陣營以房多多為典型代表。
在產品端,「五個在線」理念分別被融入15款商業產品中,滿足房產經紀公司不同經營場景的需要,如:幫助經紀人開展全國範圍新房和旅遊地產業務的「新房通」,幫助經紀人快速成交的智能獲客工具「網商卡」,幫助本土經紀公司成長為網際網路直營加盟平臺的「平臺通」等等,形成了正循環的房地產交易服務生態。
此外,一些埠服務商也開始由分類信息平臺到房產交易的深度參與方過渡,通過建立樓盤字典等方式搶灘房產交易基礎設施建設,行業裡的玩家們知道,如果不從基礎生態入手,也就無法改變經紀人的使用體驗,無法從本質上解決虛假房源,無法進入到未來競爭格局中。
無論是開放陣營、還是封閉甚至半封閉陣營,毫無疑問,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他們正代表著房地產產業網際網路的未來主流方向。
作為市場規模超過20萬億的支柱性產業,房產交易已經走過了傳統銷售主導型的混戰時代,並用數年的時間在消費網際網路階段經歷試水、走過流量迷信的彎路。房地產行業瘋狂的時代過去、資本大潮也逐漸退去,真正的王者正在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