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不該打嗎?看淞滬大戰如何拯救中國

2020-12-11 網易軍事

很多人認為,淞滬會戰是一場絕對不應該打的戰役,因為這一役幾乎將當時中國軍隊的精華全部葬送,蔣介石以硬碰硬的方式在上海這樣一個錯誤的地方打了一場錯誤的戰役,事實也證明,三個月的戰役,最後不但沒有阻止日軍佔領上海,而且還將整個中國軍隊的精華幾乎全部葬送。導致之後的多次戰役中,中國軍隊幾乎一潰千裡。如果當時選擇能將軍隊撤到遠離日本海空火力的地方,比如南京,集中中國軍隊優勢兵力進行對決,也許戰況會大不一樣。


居住在租界的中國人在樓頂觀看,日軍轟擊中國軍隊陣地。

從古代到今天,幾乎所有的軍隊想從佔領全中國,都是依靠速度從北方快速通過華北大平原南下,無論是蒙古南侵,明朝燕王陛下,還是滿清入關......幾乎都是一路主力過河北,下徐州,直插江南。一路過河南進湖北,從上向下,直衝下來,幾乎沒有任何天險可以攔阻,進攻方佔據著地理優勢。

日軍自然也不例外,戰後日本政府披露的史實資料來看,日本大本營和日軍參謀本部在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後,便決定向華北增兵打擊國軍,而對於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原則上不給予增兵,但可以讓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出動一定的兵力到長江下遊和上海一帶保護當地的日本僑民集體撤到上海,而且這個行動只限於海軍範圍。


1937年9月17日,淞滬會戰,上海江灣鎮,向中國軍隊陣地轟炸的日軍炮兵部隊。

中國聘請的德國軍事顧問馮.法肯豪森將軍曾經擔任過德國駐日本武官,還專門在柏林大學學習過日語,在第1次大戰擔任過在俄國和亞美尼亞德國集團軍司令。他在1935年秘密文件[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裡明確指出,由於日軍佔據了長城一線,一旦日軍攻擊,隴海鐵路和黃河就是前線,山東是容易被奪取的。

而上海決不能輕易的放棄,那樣會使沿海省份迅速淪陷,最重要的工廠和進口通道將相繼淪陷。最壞的可能就是,導致兩廣的將領置身事外,西方國家也會尋找途徑適應新出現的日本控制下的中國,國軍會被邊緣化,只要日本可以保障治安和基本生活,則居民對異族統治雖極仇視亦漸安之,到哪個時候一切就真的完了。


為了防止蚊蟲叮咬,日軍配發了防蚊面罩。

所以馮.法肯豪森將軍建議把主力集結在南昌,南京,武漢,徐州一帶形成內防禦圈。只有中國的全力抗戰,才或許會有外來的支援。

對此中國其他高級將領也已經看出,陳誠表示:日寇會在華北動用其優勢軍隊,沿平漢鐵路南下,直取武漢,不如擴大滬戰以牽制之,不如此則局勢會變的於我不利.............陳城.[陳城私人回憶資料1935-1944,民國檔案87年1期14頁]。

蔣介石本人則表示:國軍不應該在平津以南的平原上尋機決戰,在那種地形上,日本人易於供應軍隊並發揮機動性和炮火上的優勢........[蔣委員長指示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程潛修正戰鬥序列手令.37年8月3日]。


日軍步兵炮在抵近轟擊對面的中國軍隊街壘。

中國軍隊的正式指令是;第一戰區以有限的攻擊來吸引日軍,第2戰區[山西,熱河,綏遠],以行動防止日軍大範圍的迂迴包圍運動為目標,但是要避免決戰。第3戰區[蘇南,浙江]則隨時準備擊退新到來的日軍。第4戰區[福建,廣東]尚無行動,第5戰區[蘇北,魯南]防止日軍登陸和佔領....[大本營頒發國軍作戰指導計劃訓令稿.抗戰正面戰場上卷3頁]。

這個計劃的核心就是,防止日軍速戰速勝,迫使日軍分散展開,而不要從北方直插長江。而且如果日軍只佔領華北就不打了,那將是最糟糕的情況,中國不怕大打,就怕日軍蠶食。所以一定要開闢第2條戰線,強迫日軍打一場全面的,漫長的消耗戰。


日軍炮彈直接打穿牆壁,在屋子裡面據守的中國士兵估計已經非死即傷。

中國軍隊為什麼不在華北大平原與日軍決戰呢?依照當時的實情進行計算,國軍1個師即使標準師也只有9000人,各種槍械3800多支,按編制計算有2673名戰鬥步兵和12門75mm山炮, 1個師的戰力指標為步兵戰力100,炮兵戰力100。

而日軍為4單位師團, 總兵力22000人,步兵為2個旅團,戰鬥步兵數量高達11264名,僅依靠數量就達 421戰力基數!炮兵方面日軍為1個炮兵聯隊,48門150~75mm榴彈炮或野山炮,僅依靠數量就達400戰力基數。此外日軍師團的輜重,工兵單位均為聯隊,而國軍的正規師均為營,而且同樣差距很大,而且日軍的輜重工兵單位是機械化單位,而國軍的輜重工兵單位則是徒步單位,數量相差2倍,效率相差16倍,包括通訊在內,國軍1個師與日軍1個師團比較,後勤支援能力差距高達1比16!

此外日軍的師團還有騎兵單位,這騎兵聯隊實際是快速裝甲偵察搜索部隊,以24輛坦克或裝甲車為基礎,另有乘馬騎兵或乘車步兵2個中隊,而國軍的師無這樣的單位。當時按照國軍計算標準,1門炮具有100個步兵的威力,1輛坦克也具備100個步兵的威力,1個騎兵具備2個步兵戰力計算,則國軍1個師總戰力為145。而日軍1個師團總戰力則為640,相差7倍,而這僅數量差距。


1937年10月6日,上海閘北三義裡附近,廢墟裡進行巷戰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此外日軍在擲彈筒與輕機槍的密度上超過國軍1倍,還有國軍所不具備的其他火力,武器效能方面實際相差4倍,同樣素質的士兵進行接近交戰使用國軍武器接戰與使用日軍武器接戰,保守估計損失比為4比 1。也就是說1個日軍具備4個國軍的殺傷力。此外日軍步兵普遍受過4年軍事訓練,至於炮兵與其他技術兵種更不用說,日軍的戰術戰技與武器掌握程度遠超過國軍,按最保守估計,1個日軍至少相當1.5個國軍,所以綜合考慮最保守估計日軍1個士兵至少具備6個國軍的殺傷力。這樣進行總體計算則日軍1個師團總戰力 至少達3840,而國軍1個師145的總戰力僅是日軍1個師團1/26.5。1個師的實際作戰兵力則僅是日軍1/4不到,平原地區1個師對日軍1個師團進行野戰,雙方殺傷比按藍徹斯特方程計算為50比1,進行山地防禦作戰為18比1。


日軍登陸艦運送來坦克。

這絕非駭人聽聞,在長城抗戰,中國軍隊十幾個師與8千日軍交戰,中國軍隊還是山地防禦,結果傷亡36000人,日軍僅損失3000人。以十幾倍人數優勢,還是山地防禦,按正常估算進攻有堅固工事對手,需要5倍兵力,按這樣計算,日軍應該出動幾十萬人,結果日軍才出動8000人,最後的中日傷亡比竟然是至少10:1。如果真這樣打下去,日軍出動10-20個完整師團從華北大平原壓下來,中國軍隊就是全軍200萬人一起開上去,也會迅速變成一場大敗,遭到全殲的可能性非常大,3個月亡國不是不可能的。


日軍專門進行巷戰使用的單兵活動機槍掩體。

根據長城和128抗戰的經驗,國軍成立了1個秘密的備戰機關,就設立在中央軍校之後在蘇州的留園,對外稱是中央軍校野營辦公室。實際上就是國軍對日備戰司令部,專門策劃未來的對日戰爭,指導思想是以蔣百裡將軍的持久戰理論為基礎,這個司令部是國軍當時最大的秘密,直到37年抗戰爆發日軍就不知道這個 機構的存在。

他們以野營訓練為理由每天都在上海附近實地偵察,測量,繪製地圖,進行戰術作業和擬訂作戰方案。收集軍事,文化,外交和社會方面的情報和資料.1935年由蔣介石為總裁判在南京以南的地區進行了軍級別的對抗演習,1936年又秘密的京滬警備司令部,決心一旦戰爭爆發就將在上海先發制人。


1937年10月15日,上海閘北,民居廢墟內掃蕩的日軍士兵。

為什麼是上海?首先日軍在上海有不小的利益存在,並有1個日租界,此外日軍在上海的兵力部署非常薄弱,國軍能夠輕易的使上海日軍陷入危局,這樣上海一開打,日軍就不得不從各地抽兵前來營救,而日軍一抽兵營救上海,那麼他的全局部署就被打亂了。

其次,當日軍摸不清國軍戰役真實企圖,戰役計劃規模時, 日軍必然不會一次派遣出大規模的援軍,這樣國軍就可以以絕對優勢兵力使其陷入苦戰,這樣上海作戰就將使日軍陷入曠日持久傷亡慘重的血戰,等日軍抽調主力大軍前來應戰,那麼在華北等地的日軍就不再具備威脅力了,自然也將無法以南下方式席捲中國。


日本步兵在觀看炮兵轟擊對面的房子,房子裡有中國士兵在頑強抵抗。

再次是,華北戰場與上海戰場距離遙遠,兩股日軍難以相互支持,兩股日軍各自為戰,這樣日軍的兵力就高度分散了,拳頭就變成了巴掌,威脅力就大減了。

複次,上海戰場處於江南水網地帶,不便於機械化的日軍機動,日軍難以發揮重炮兵,裝甲兵優勢,尤其日軍的重炮很難跟上部隊的推進速度,這樣日軍的火力與機動性將大減,日軍難以利用機動優勢圍殲國軍,國軍主力在日軍主力抵達後,有把握安全撤離戰場。


現在保存在博物館的日軍89式150毫米加農炮。

最為重要的是,在上海作戰將徹底扭轉日軍的進攻方向,讓他計劃中的從北向南打,變成從東向西前進。.從古至今都沒有人能從東向西打統一中國的,而且從上海向西,全部是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崎嶇溼熱山地,讓日軍徹底快不起來,那地方也沒有鐵路,日軍無法供應大軍進行高強度作戰。即使日軍發動的攻勢,也難以對新佔領地區實施長期佔領,因為日軍必需要保證長江一線的絕對安全,容不得日軍再從蛇身分兵出去搞佔領,此外日軍的補給將高度依靠長江航運,而國軍在上遊,可以方便的釋放飄雷來幹擾日軍的長江航運,日軍難以得到充足的作戰物資保證,以後的幾次戰役也證明了這點,日軍在平漢鐵路打通之前,日軍的攻勢幾乎最終都是無疾而終,原因就是物資儲備不足,打著打著就斷了彈藥了,不撤也得撤,不然全滅了。這樣就將日軍變成了一條死蛇。


經過激烈巷戰之後的上海吳淞。

日本參謀本部擬定的對華作戰計劃;用兵綱要明確提出,"不向華中方面派遣陸軍,將戰場局限於華北地區,僅以海軍確保上海,作為用兵時的作戰基地。'

果然一開戰,日軍就是一路依託平漢鐵路攻擊涿州,保定,一路依託津浦鐵路進滄州,下德州,一路從察哈爾攻擊山西,這日軍對滿清入關肯定是研究透了。

對於平均1萬人才4門壓制火炮的國軍來說在華北平原和日軍主力決戰就是自己找不自在,比如涿州.保定會戰.國軍30多個師,被日軍的3個野戰師團一路爆打,毫無還手之力。


日軍坦克部隊在追擊撤退中的中國軍隊。

這3個日軍野戰師團分別是,第20師團[重火力單位有野戰重炮第3聯隊,野炮兵第26聯隊,獨立機槍第4大隊,戰車第1大隊,野戰高射炮兩隊],第14師團[重火力單位有野戰重炮第6聯隊.野炮兵第20聯隊.戰車第2大隊.迫擊炮第5大隊]。第6師團[重火力單位有野戰重炮第2聯隊,野炮兵第6聯隊聯隊,獨立機槍第9大隊.獨立裝甲車第6中隊]。

不到1個月,這3個重火力實力強大的日本野戰師團就在大平原的快速行進中重創了國軍10多個師,根本無法阻擋,國軍部隊還沒有展開就被日軍260門大口徑重炮鋪天蓋地的炮火打下去了,140輛戰車一衝擊,空中則以約60架輕、重轟炸機輪番進行攻擊。步兵坐著卡車就快速突進來了。

日軍的3個師團在鐵路及以西地區採用齊頭並進向保定以北、以西地區迂迴,日軍在大平原上以優勢的炮兵、坦克、空軍為火力骨幹,採用多路迂迴,相互策應的進攻戰術.國軍根本無法對付。


經過一場激烈的近戰,日軍機槍把這座中國軍隊據守的倉庫,打的千瘡百孔。讓我們再次感受到抗戰,不像電視劇那麼輕鬆愜意,全員戰死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隨著淞滬戰役的不斷升級,原來準備前往山東,河北的日軍師團紛紛坐船南下上海。當時,計劃去華北的日軍有10個師團又3個旅團,還有獨立重炮兵3個大隊,野戰重炮兵4個旅團又1個聯隊,山野炮兵10個聯隊,超過10個野戰高射炮部隊,獨立戰車和裝甲車1個聯隊又3個大隊7個中隊.................去華南的只有2個師團。結果淞滬大戰一下子成了日軍吸鐵石,將日軍不斷向南吸引而來。

順理成章的,淞滬戰役後,日軍主力也就一直沿著這條路線向西攻擊,國軍利用有利的南方山區地形,坐擁兩湖四川雲貴人力,背靠兩湖產糧大省,依託長江運輸遷移到西南的工廠生產的武器彈藥,依次抵抗依次作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3次長沙會戰........將戰爭拖入到相持階段。


淞滬會戰成功的將日軍進攻方向轉到了泥濘多雨的南方山地,迫使日軍也採取輕裝部隊,減少了師團汽車,重炮和裝甲力量,從而大大降低了日軍對中國軍隊的機動力和重火力優勢。

正是凇滬會戰才使長期持久抗戰成為了可能。這一扭轉改變了二戰歷史,1937年-1941年是世界大戰兩大陣營最後衝刺的時間,大家都在拼命的製造重型武器和進口資源。而日本大軍卻在中國中部的溼熱潮溼崎嶇,沒有盡頭的山區,消耗著寶貴的資源,由於出動的重火力部隊眾多,為了支持中國戰場上日軍龐大的彈藥支出,日本在1937-1941年耗費了大量資源來生產彈藥。甚至日本軍工70%的生產力都被用來生產彈藥來供應中國戰場,耽誤了日本其他重型武器的生產和石油進口,極大的幹擾了日軍備戰。

國軍抗戰,也為美國爭取到了4年寶貴時間,使美國可以從平時轉換成戰時經濟,對軍隊動員爭取到了時間。而由於中國牽制和消耗了日本陸軍和物資,也使得日軍在沒有1個安全的大後方的前提下不能貿然對蘇作戰。

凇滬會戰天才的把日軍設定的從北向南的高速進軍路線,扭轉為從東向西,沿途全部是山區水田的無法快速前進的路線。這才讓日軍的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失敗,日軍在武器,訓練,紀律,戰術上都遠超國軍。但是就是差那麼一點,最後日軍功敗垂成,那就是戰略。


對於這種動輒幾十裡,幾百裡的爛泥地,日軍也是苦不堪言。

蔣介石後來在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中說:這場戰爭迄今為止都是按計劃進行的,我們已經按照我們預定的戰略陷敵軍於困蔽失敗莫能自拔的地位,我們在上海開闢了第2條戰線,而沒有把全部軍隊集中在華 北。是應為如果那樣,我們的主力或許早就被敵人消滅了。國家也許早就有滅亡的危險!而要將我們的主力部隊,做機動使用,節節抵抗,逐步消耗敵人,一定先要引誘他到長江流域來。如今我們能誘敵深入,國軍可以決定在什麼時候和什麼地方作戰,敵人已經派到中國的許多部隊,隨著戰區之擴大而力量分散,且已疲敝不堪,沒有什麼大的戰鬥力量。

版權所有 抄襲必究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淞滬會戰真的不該打嗎?你可能低估了它的價值!
    一直以來有看法認為淞滬會戰不應該打,甚至當時的德國參謀都反對在上海與日軍決戰。但蔣介石認為的,以時間換空間,即希望在上海決戰引起世界關注也不是沒有其中道理。淞滬會戰有其重要歷史意義。明者,順勢而為,自可有化解苦難之力。古人言,天時地利人和,成大事者,三者不可缺。而淞滬會戰,便集萬千有利因素於一身。
  • 《八佰》背後的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的評價與反思
    甚至可以說,這一仗是自甲午戰爭以來,在中日戰爭或衝突中中,其遭遇的抵抗最堅決,而且規模也最大的大戰。 因此有學者認為,中國全面抗戰真正意義上的開端應該是淞滬會戰後才開始的。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以巨大的犧牲證明了國人的抵抗意志,極大地鼓舞了國內的民心士氣,也為沿海工業內遷、保存經濟實力贏得了時間。
  • 淞滬會戰,對於中國來說,到底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
    說起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那肯定是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我國投入80萬軍隊,日軍投入30萬軍隊,雖然最後上海還是失守了,但是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那淞滬會戰對我國而言到底是打勝了還是打敗了呢?
  • 淞滬會戰中國雖敗,但對日本來說卻也是悲劇的開始……
    其實,淞滬會戰一開始,敵我雙方全都高估了自己,我們這邊,老蔣同學雖然將數十萬軍隊開到戰場上,但它的真實目的並不是想把日本軍隊趕出中國,而是希望在上海的戰事能引起外國,特別是西方國家的注意,進而來調停這場戰爭。也就是說想用一場淞滬會戰來贏得全國的和平。
  • 淞滬會戰 |老照片:抗戰中最為慘烈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或上海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戰鬥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市區和郊區展開。日軍炮擊後進攻,中國軍隊立即反擊,淞滬會戰正式爆發。圖為中國軍隊嚴守要道。
  • 誰說淞滬會戰毫無意義
    甚至在前線準備進攻的時候,蔣介石又首鼠兩端,命令部隊暫停進攻,再次等待調停,以至於貽誤戰機,禍害全軍······」那麼,蔣介石為何決定要在淞滬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會戰?他對淞滬會戰有沒有事先的準備和計劃?在淞滬會戰的過程中,蔣介石的軍事部署有無問題?戰爭的最後失敗與他所謂「討好洋人、乞求和平」間是怎樣的關係?
  • 1937年淞滬會戰因何而起?是為了面子嗎?結果好壞參半!
    而最終這場戰爭中國軍隊以傷亡30萬餘為代價,除斃傷日軍4萬餘外,更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瘋狂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為中國之後的長期抗戰爭取了很寶貴的時間
  • 淞滬會戰,75萬國軍浴血奮戰為何打不過28萬的日軍?
    吳克仁,來自東北軍的吳克仁,九一八事變後他就發誓要打回老家,淞滬會戰時,吳克仁任軍長,在完成守城三日的任務後,率隊突圍,不幸犧牲,是淞滬會戰中犧牲的最高的中國將領。淞滬會戰中,中國空軍首次參戰,飛行員閻海文座機不幸被日軍擊中,跳傘時落入敵軍陣地,被圍時,寧死不降,拔出手槍擊斃多名日兵後,開槍自盡,精忠報國。
  • 橡樹 | 戴笠與特務處的淞滬會戰
    這時,應邀列席會議的戴笠接過話頭,以堅定、高亢的語氣說到:這次我們一定要打了。一旁的國黨老人吳稚暉出言揶揄:武器、經濟都差得那麼遠,拿什麼打?戴笠應聲作答:哀兵必勝,豬吃飽了等人家過年,是等不來獨立平等的。
  • 日本的陰謀:虹橋機場事件 淞滬會戰的導火索
    從淞滬會戰的爆發到抗日戰爭的結束再時至今日,人們回顧抗戰史之時都還是不由得帶上一絲絲悲痛之情,都還不能完全忘懷。這是中國近代史中最為激烈傷亡最重的一場戰爭之一。但是,親們可知淞滬會戰的導火索是什麼嗎?據悉,淞滬會戰是繼七七事變之後,1937年8月9日日本要強行進入上海虹橋機場,由此而引發出來淞滬會戰,這是否就是淞滬會戰的導火索呢?一起來看看吧。日軍強闖虹橋機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 淞滬會戰圖集;日寇進攻四行倉庫
    淞滬會戰,一場埋葬了幾十萬國軍將士的戰爭,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中國人的頑強無畏。雖然,僅僅幾十年後,他們的名字已經鮮有人知,他們的犧牲也都成為談資。圖為1937年9月17日,淞滬會戰,上海楊家行。兩名戴著防毒面具的日軍機槍手。
  • 淞滬會戰:反登陸20天 慘烈堪比奧馬哈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整個會戰歷時3個月,其中,中國軍隊對從吳淞口、小川沙登陸上海的日軍的反登陸戰就有約20天。  淞滬會戰後,何應欽的報告宣布,淞滬戰場我軍陣亡軍長1人,師長、副師長4人。由於中方海軍司令官的「沉船戰術」洩密,中央海軍全軍覆滅。
  • 淞滬會戰蔣介石發出最強音:「先發制人,趕日本人下海!」
    文|爆炸君說起抗戰中,中日兩軍打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估計淞滬會戰會排在首位。關於淞滬會戰的具體經過,想必大家在歷史課本中大致了解過。但是歷史課本的講述往往比較簡潔,其實關於淞滬會戰還有很多值得一說的地方。
  •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滬會戰日寇進攻劉家行老照片
    說到抗日戰爭,除了南京大屠殺之外,很多人應該都會想到淞滬會戰,有人用「一寸山河一寸血」來形容這場生死之戰的慘烈程度。當然,在抗日戰場上,在那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慘烈的戰鬥發生過無數起,老兵也不敢說淞滬會戰就是最慘烈的。
  • 淞滬會戰:中央軍來了,桂軍來了,川軍也來了
    為了儘快讓國民政府屈服,8月13日日本又向上海發動猛攻,淞滬會戰爆發。上海是南京的門戶,關係到國民政府的安全,關係到國家的危亡。為了擋住日寇的侵略步伐,國民政府決定在上海組織一場大型會戰,以擋住日本的攻勢,並將日本的主力吸引到中國南部。
  • 國軍主動發起淞滬會戰,僅是為了迫使日軍改變侵華路線嗎?
    有一種說法流傳甚久:在中國古代史上,歷次改朝換代多是由北向南攻擊從而實現目標,唯一的例外是明朝,自南向北把蒙古勢力逐出中原,完成一統大業。也因此引申出另一種說法:抗戰時期國軍發起淞滬會戰,是為了牽制日軍兵力,阻止其由北向南進攻,逼迫他們將侵華路線改為自東向西,以此達到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意圖。
  • 中國、日本最大的戰役——淞滬會戰老照片,3個月我方傷亡25萬人
    而淞滬會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在長達3個月的戰役中,我們看到了國人的頑強奮戰和團結一致。【德械部隊】從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到1945年投降,淞滬會戰是中國和日本之間戰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中日雙方先後累計投入兵力總數達到近百萬人。
  • 淞滬會戰之上海圍攻戰(下)
    》,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第25第2864張秉鈞:《抗日戰役第一期作戰之研究—淞滬會戰(一)》,《中國現代歷次重要戰役之研究》,中國臺灣「國防部」史政局1978年版童元亮:《淞滬會戰講稿》,中央軍校內部版1947年《張治中回憶錄》上冊
  • 橡樹 | 淞滬會戰:壯士出川,赴國難,打國仗
    >(下)火力懸殊,使得抗戰如此艱苦功著旂常第一軍——淞滬會戰與胡宗南淞滬會戰:寧折不屈,鋼軍浴血薀藻浜山海關大戰,滅亡明帝國的決定性戰役1937年8月23日,日軍上海派遣軍在寶山至吳淞一線登陸,國軍十日圍攻失敗,淞滬會戰變為近代化國軍以人海對抗日軍陸海空火力的血肉磨坊大戰。至此,淞滬會戰升級,國軍由攻擊轉為防禦。血肉磨坊大戰空前慘烈,為阻擋寶山方向日軍上海派遣軍主力向上海攻擊,陳誠指揮第15集團軍沿蘊藻浜向北展開。蘊藻浜戰場成為淞滬會戰主戰場。
  • 1937年淞滬會戰因何而起?是為了面子嗎?結果好壞參半!
    而最終這場戰爭中國軍隊以傷亡30萬餘為代價,除斃傷日軍4萬餘外,更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瘋狂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為中國之後的長期抗戰爭取了很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