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陰謀:虹橋機場事件 淞滬會戰的導火索

2020-12-14 在線閱點

從淞滬會戰的爆發到抗日戰爭的結束再時至今日,人們回顧抗戰史之時都還是不由得帶上一絲絲悲痛之情,都還不能完全忘懷。這是中國近代史中最為激烈傷亡最重的一場戰爭之一。

但是,親們可知淞滬會戰的導火索是什麼嗎?據悉,淞滬會戰是繼七七事變之後,1937年8月9日日本要強行進入上海虹橋機場,由此而引發出來淞滬會戰,這是否就是淞滬會戰的導火索呢?一起來看看吧。

日軍強闖虹橋機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一個月後,8月9日下午5時許,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與一等兵齋藤要藏乘軍用汽車闖入虹橋機場警戒線內,被中國士兵擊斃。

就這樣,上海虹橋事件成為了淞滬會戰的導火索。

其實,要說起來早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後,根據《淞滬停戰協定》的規定,上海被劃為「非武裝區」,中國方面僅駐有兩個保安團隊,以及地方警察;而租界並不受協定的限制,因此日軍一再向租界內的虹口、楊浦地區增兵。

當時,張治中擔任京滬警備司令官,指揮駐蘇州、松江一線的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和第三十六師。鑑於上海附近事態趨緊,第二師獨二旅也劃歸張治中指揮。

為防止日軍在發生衝突時奪取虹橋軍用機場,7月24日,張治中下令,獨二旅官兵換穿上海市保安總團的服裝,由旅長鍾松率領,連夜從蘇州乘火車趕赴上海,接管機場和附近地區防務。

據時任上海市公安局浦淞警察所所長的董昆吾回憶,直接駐守機場的是獨二旅(董誤記作「八十八師」)一個營的官兵。

中國軍隊抵滬的消息,不久就被日軍偵知。

預闖虹橋機場,大山勇夫詐死

8月9日下午,自上海閘北豐田紗廠日本海軍陸戰隊兵營內突然駛出一輛敞篷軍用汽車,駕者為一等兵齋藤要藏,旁邊坐著的是大山勇夫中尉。

汽車沿著虹橋路,由東向西,開足馬力疾馳。

虹橋路的盡頭,就是虹橋機場的大門。眼見汽車越來越近,正在站崗的中國士兵頓時警惕起來,一面向上級報告,一面將子彈上膛。

營長李秀嶺果斷下令,全營官兵進入機場外圍的野戰工事候命。汽車逼近了機場大門,哨兵向空中鳴槍示警。

大山勇夫見不能直接闖入,遂決定右轉,沿機場東面的鐵絲網向北行駛,意圖繼續窺伺。

此時,獨二旅士兵已經進入鐵絲網後面的工事,對這輛已經闖入警戒線內的汽車進行射擊。一陣槍聲過後,汽車歪歪扭扭行駛了數米,戛然而止。從車上跳出一人,發瘋似的向東北方的菜田跑去。又幾聲槍響,他中彈斃命。

為挑起戰爭日軍實行掉包計

事後得知,當場死於車中的是大山勇夫,在逃跑中被擊斃的是齋藤要藏。

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接到報告,當即派人前往現場勘查。

由於此事件發生在轄區內,董昆吾帶領警員在第一時間趕到案發現場。現場有日軍官兵屍體兩具,被擊毀的汽車一輛——車身上的彈痕宛如蜂窩一般;其中,大山勇夫的屍體已由獨二旅士兵拖至車外,剝去了全身衣服,其臟腑腸子流淌在地,一片狼藉。

當時,幾名獨二旅士兵正在附近野地裡挖掘墓穴,想要將屍體掩埋。

董昆吾見事關中日交涉,急忙上前制止,以保護現場;同時,他打電話向上海市公安局局長蔡鐵軍報告。蔡鐵軍旋即轉報上海市市長俞鴻鈞。

俞鴻鈞和外交部秘書周珏致電日本駐滬總領事岡本季正。日方聲明未有軍人外出,縱有人外出,也絕不會到虹橋機場。在中方的一再追問下,日方才吞吞吐吐地承認,確有軍人在酒後私自外出。

淞滬警備司令楊虎為免日後交涉困難,心生一計。他下令將警備司令部中的一名待決死囚調出,將他換上中國憲兵服裝,打上綁腿,拖到機場東面的鐵絲網內斃殺,以製造中日軍人發生衝突、均有死亡的假象。

布置妥當後,當晚10時,俞鴻鈞親赴日本駐滬總領館,敘述了事件經過,並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以避免事態擴大。

日方表示同意,但提出驗屍要求。

8月10日,大山勇夫、齋藤要藏和那名中國死囚的屍體被送到了上海法醫研究所,由中日雙方的法醫共同驗看。

對於中國死囚的屍檢情況,據時任《大公報》記者楊紀回憶:

我趕到真如(滬西地名)的法醫研究所時,已經有兩個日本海軍陸戰隊的軍官和兩個穿西裝的日本人站在解剖室裡。手術臺上躺著一具屍體,背部有兩個小洞,顯然是手槍一類的兵器打的。法醫們每當工作告一段落時,四個日本人不約而同地總是搖搖頭,表示很不相信的樣子。一是死屍手臂上有被繩索捆綁的痕跡;二是此人是被駁殼槍打死的,而兩名日本軍人使用的都是小口徑白朗寧手槍;三是此人蓬頭垢面,指甲過長,不像是軍人……

日本人認為,這具屍體並非中國守兵。

8月11日早晨,日方將大山勇夫、齋藤要藏的屍體和那輛被擊毀的汽車拖了回去。

淞滬會戰的開啟

8月11日下午4時,上海市政府、淞滬警備司令部、日本駐滬總領館、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就事件進行談判。

由於察覺被打死的中國機場守兵有替身嫌疑,日方代表岡本季正態度強硬,要求中國方面撤軍,並「撤退各街道上一切防禦工事」。俞鴻鈞當場駁斥:「日本既先行破壞協定,中國軍隊行動有絕對自由。」

此前,日本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已經下令,向上海增派軍艦和海軍陸戰隊士兵,到8月12日止,調集淞滬的日艦已達30餘艘,海軍陸戰隊1.5萬之眾。

俞鴻鈞稱:「日本一面贊同以外交方式解決本案,一面又增兵威脅,殊屬不合。」

8月11日晚9時,蔣介石致電張治中,下令將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和補充旅推進至上海市區真如、閘北一線布防,準備自衛。8月12日下午3時,應日方要求,淞滬停戰協定共同委員會會議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舉行,出席者除中日雙方外,尚有英、法、美、意四國代表。

日方代表岡本季正聲稱:「今晨中國保安隊及正規軍隊已在近郊設置防禦工事,此種行動,違反停戰協定,應加以制止。」

俞鴻鈞駁斥道:「虹橋事件發生後,日方曾一再表示以外交方式解決,但一面竟軍艦雲集,軍隊大增……我方秉承中央所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一貫政策,對僑居上海之各國僑民,仍當加以保護。」

會議毫無結果而散。

當晚,日本海軍陸戰隊已在楊樹浦、閘北、虹口一帶布防。

8月13日上午9時,日軍以坦克車一輛,掩護海軍陸戰隊士兵試探進攻閘北,在八字橋遭遇中國軍隊,中國軍隊立即予以還擊。淞滬會戰爆發。

相關焦點

  • 直擊虹橋事件:第二次上海事變的導火索,圖二是被擊斃的日軍!
    直擊虹橋事件現場:第二次上海事變的導火索,圖二是被擊斃的日軍,1937年8月9日發生的上海虹橋機場事件,這場事件也是第二次上海事變的導火索(淞滬會戰),事件原因是有兩名日軍開車企圖強闖上海虹橋機場
  • 淞滬會戰迷惑行為,3萬國軍打3千日軍,蔣介石卻3次令暫停進攻
    淞滬會戰爆發以前京滬的警備司令張治中始終認為一旦開戰應該要首先採取「先發」的策略想要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迅速將日本軍隊在上海的各個據點清除。張治中曾經在1932年的淞滬抗戰之中立下了大功,他對於日軍有一定自己的了解,所以當時針對在上海日軍的各個據點做了詳細的戰略圖。
  • 區區兩個日軍,為何就敢強闖虹橋機場,被擊斃後還引燃淞滬會戰
    1937年8月9日下午5時許,日本駐上海豐田紗廠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齋藤要藏身著戎裝,駕駛軍用小汽車不顧勸阻,試圖強行闖入虹橋機場,最終雙雙被守衛機場的中國士兵擊斃
  • 淞滬會戰中國雖敗,但對日本來說卻也是悲劇的開始……
    這是一組80多年前淞滬會戰的老照片。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1937年8月14日,淞滬會戰,上海市區進攻的日軍陸戰隊。)淞滬會戰的最終結果無疑是我們失敗了,並且隨後還丟失了首都南京。不過從整個抗日戰爭的角度來講,日本雖然勝了淞滬會戰,但結果也是出乎他的意料,硬生生的把自己拖入戰爭的泥塘,最終戰敗,失去國格,至今其領土上還駐著美國軍隊。
  • 上海抗戰歷史地圖2.0版發布,系首次全景展示淞滬抗戰
    《上海抗戰歷史地圖系列之淞滬抗戰分布圖》《上海抗戰歷史地圖系列之慈善救助分布圖》八一三淞滬抗戰:在國軍22次會戰中尤其重要「抗戰期間,有過兩次淞滬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我認為,抗戰期間國民黨的二十二次會戰中,八一三淞滬抗戰和武漢會戰尤其重要。」發布會上,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指出,八一三淞滬抗戰的重要意義有四點:首先,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國軍在上海抵抗了三個月,破滅了日本速戰速決的幻想。其次,八一三淞滬抗戰殲滅至少四萬多日軍,而我軍傷亡十八萬(後來官方公布的數字),振奮了全國人民的鬥志。
  • 淞滬會戰圖集;日寇進攻四行倉庫
    淞滬會戰,一場埋葬了幾十萬國軍將士的戰爭,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中國人的頑強無畏。雖然,僅僅幾十年後,他們的名字已經鮮有人知,他們的犧牲也都成為談資。圖為1937年9月17日,淞滬會戰,上海楊家行。兩名戴著防毒面具的日軍機槍手。
  • 揭秘:他向日本軍部提供的絕密情報,是淞滬會戰失敗的導火線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日租界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中國軍隊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西撤結束,歷時90天。中國軍民頑強抗擊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夢想,淞滬會戰可以說是中國抗日戰爭中最悲壯慘烈的一次重大戰役。
  • 淞滬會戰迷惑操作,3萬國軍打3千日軍,蔣介石卻3次下令暫停進攻
    淞滬會戰爆發前,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認為,一旦開戰應該採取「先發制敵」的措施,攻其不備,迅速將日軍在上海各處據點清除。張治中曾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立下汗馬功勞,對日軍有一定的了解。為了做好「先發制敵」的準備,他安排人員摸清了上海日軍各處據點,並製作了詳細的作戰圖和方案。
  • 淞滬會戰兩周年:日本人忙著拜鬼 漢奸稱獲得新生 諷刺蔣只會逃跑
    1937年8月13日爆發的淞滬會戰,可以說是抗戰初期最為重要的一場會戰。中日雙方在以上海為中心的地區,出動陸海空三軍,上百萬軍隊在這裡進行了110天的會戰。淞滬會戰持續時間之長,戰況之慘烈,傷亡之大,在中日戰爭史上都絕無僅有,在這期間中國軍民更是上演了一幕幕氣壯山河,震驚中外的壯麗詩篇。
  • 中國、日本最大的戰役——淞滬會戰老照片,3個月我方傷亡25萬人
    而淞滬會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在長達3個月的戰役中,我們看到了國人的頑強奮戰和團結一致。【德械部隊】從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到1945年投降,淞滬會戰是中國和日本之間戰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中日雙方先後累計投入兵力總數達到近百萬人。
  • 淞滬會戰:反登陸20天 慘烈堪比奧馬哈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整個會戰歷時3個月,其中,中國軍隊對從吳淞口、小川沙登陸上海的日軍的反登陸戰就有約20天。  淞滬會戰後,何應欽的報告宣布,淞滬戰場我軍陣亡軍長1人,師長、副師長4人。由於中方海軍司令官的「沉船戰術」洩密,中央海軍全軍覆滅。
  • 史料︱日本戰時寫真類刊物中的淞滬會戰
    在14年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新聞機構派出記者隨軍報導侵華戰爭可以追溯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和次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第一次上海事變),如朝日新聞社發行的《滿洲事變寫真畫報》、《上海事變寫真畫報》(共兩輯)和大阪每日新聞社發行的畫報《上海事件》。封面上都特別標明了「特派寫真班攝影」或「特派員攝影」。
  • 淞滬會戰,對於中國來說,到底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
    說起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那肯定是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我國投入80萬軍隊,日軍投入30萬軍隊,雖然最後上海還是失守了,但是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那淞滬會戰對我國而言到底是打勝了還是打敗了呢?
  • 《八佰》上映,你真的了解淞滬會戰嗎?中國主動出擊卻沒守住上海,但...
    ▲日軍闖虹橋機場被擊斃一事被認為是導火線 但其實並不重要算上常駐和虹橋機場事件後增派的部隊,共有三支海軍陸戰隊,總計7個大隊,約5千人。 3萬對5千,部隊都是精銳,裝備差距不大,又是主場作戰,民心士氣高漲,沒有理由不贏。 然而,「打給國際看」的負面效應發作了。
  • 淞滬會戰只是為了消滅上海的日本駐軍,並非想改變日軍進攻方向
    從北向南攻擊因為當時中國基建落後,鐵路、公路較少,加上日本缺乏大量的機動車,因此進攻速度受到後勤補給的制約,耗費時日。而從東向西進攻可以利用水路運輸的便利,進展速度更快。另外在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作戰,也有利於日本發揮其海軍優勢。
  •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滬會戰日寇進攻劉家行老照片
    說到抗日戰爭,除了南京大屠殺之外,很多人應該都會想到淞滬會戰,有人用「一寸山河一寸血」來形容這場生死之戰的慘烈程度。當然,在抗日戰場上,在那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慘烈的戰鬥發生過無數起,老兵也不敢說淞滬會戰就是最慘烈的。
  • 淞滬會戰的中國軍隊多勇敢?日本兵日記裡,一個冷僻詞反覆出現
    文/快哉風電影《八佰》把我們帶回了83年前戰火硝煙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到11月的三個月時間裡,日本投入兵力30餘萬,中國軍隊投入70多萬浴血奮戰。那場戰役有多慘烈,中國軍隊的表現如何,我們可以看看日本士兵的戰時日記,藉助他們的視角與言說,了解一個更真實的淞滬會戰。
  • 國軍主動發起淞滬會戰,僅是為了迫使日軍改變侵華路線嗎?
    也因此引申出另一種說法:抗戰時期國軍發起淞滬會戰,是為了牽制日軍兵力,阻止其由北向南進攻,逼迫他們將侵華路線改為自東向西,以此達到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意圖。那麼國軍指揮層真是基於上述考慮,才不惜代價拒敵於淞滬之外,還是另有他因?通過對事件的剖析,我們試著找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