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成癮」的澳洲千禧一代夢想破碎了,他們的下一步選擇是?

2021-01-12 新浪財經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共3117字|預計閱讀時長6分鐘

近年來,因為買不起房,澳大利亞年輕人開始過上了一種與他們的父輩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們認為,如果在澳洲不能有自己的房子,那麼就浪跡天涯,四海為家。即使不能找到安定的工作,他們也會以此為傲,從一個地方飄到另一個地方。

無論是願望還是需要,對許多千禧一代來說,「澳大利亞夢」不再是大房子和寬敞的後院,而是能夠在澳洲以外的任何地方旅行、生活和工作。

現在,這個夢想也破碎了。

出國成癮的年輕人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幾十年裡,澳洲經歷了緩慢但顯著的轉變。

越來越多的澳洲人喜歡去海外旅行。從這個記錄澳洲人出行情況的圖表上可以看出,這股出國潮從1990年的「涓涓細流」,到去年變成了「滔滔江水」:一年1200萬次國際旅行,這幾乎是每秒鐘就有一人次踏出澳大利亞國門。

而出國最多的又是哪些人呢?答案是:30 - 34歲的人。

到2019年,全澳25-34歲的人出國旅行的次數,幾乎與1990年所有澳洲人出國旅行的次數相同。

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出國從少數人的奢侈品,走進了多數澳洲人的計劃清單。

問一個澳洲人去過哪裡旅遊,他們可能會滔滔不絕地說出一長串地方,並給出很多建議,告訴你哪裡可以吃到「真正的」紐約牛排,或者為什麼艾菲爾鐵塔被高估了,而且到處都是遊客。

與此同時,這25至34歲人群的住房擁有率卻一直在下降。很多人選擇了租房,並把買房推遲到以後(如果還買得起的話)。

你可能會說,千禧一代不買房的原因,是他們把所有的錢都花在度假上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至少,這不是唯一的原因。其實主要原因是:工資跟不上物價的上漲。

格拉坦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澳洲房價的中位數為人均年收入的4倍左右,因此這一代年輕人的父母當時都買了房。可是到2018年,房價中位數已升至人均年收入的7倍以上。

「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像麗娜·萊諾(Rina Laino)這樣的千禧一代,比起買房,他們更願意出國「闖世界」。

這位26歲的製作經理,在墨爾本出生和長大。她的父親和祖父母在戰後的大浪潮中從義大利移民到澳大利亞,並很快在這裡紮根。

「所以對他們來說,擁有一棟房子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她說。

麗娜攢了一些錢(其中包括家人的幫助),她的父親堅持帶她去參加各種房屋開放和拍賣活動,希望能在她的預算範圍內買到一處簡單、合適的房子。

他們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因為麗娜搬到了日本。

「對我個人來說,嗯,我可以有房子,然後每個月還貸款。或者我就不買房,直接去追尋我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東西。」她說。

麗娜一直想體驗去國外居住的生活,「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愛澳大利亞,但我認為我還有更多地方想去體驗。」

現在,麗娜已經在東京生活了近兩年,在一家法國公司做全職工作,儘管在疫情期間,她的家人一直在叫她回澳洲。

但她已經把日本當作了自己家。

「數字遊牧民」的興起

幾千公裡之外,澳洲企業家麥可克雷格(Michael Craig)正在印度尼西亞度日如年。

五年前,他在印尼創辦了一個名為Dojo Bali的聯合辦公空間,吸引了很多人來遠程工作,這些人希望有一個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旅行的基地。

最初的成員是那些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工作、現在已經確立了職業生涯的人。

然後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他們開始在Instagram上分享他們的經歷,然後突然就吸引了一群年輕的自由職業者。更具體來說,他們是被便宜的啤酒、海濱按摩和隨時隨地工作的自由所吸引。

現在會員的年齡從18歲到70歲不等,但到目前為止佔最大比例的是哪個群體?你猜對了:25-35歲。

他們還發明了一個詞語來形容像自己一樣自由自在工作的人:數字遊牧民(digital nomad)。

麥可說:「他們厭倦了生活裡的各種條條框框,在他們眼裡澳大利亞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個保姆國家,所以他們覺得來我這裡比較自由。」

然後新冠病毒也來了,麥可不得不讓Dojo Bali關門大吉。

流浪夢碎

隨著病毒的傳播,整個澳洲都把人民隔離起來。

雖然澳洲的規定不像其他一些地方那麼嚴格,但旅行禁令仍然意味著沒有人能出國,而且只有少數人能回來。

對於像26歲的護士格蕾絲·康裡克(Grace Conrick)這樣的人來說,這讓他們長久以來的夢想戛然而止。

本來,格蕾絲和她的對象計劃明年搬到倫敦工作和旅行,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好幾年了。

她說:「我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研究生課程,然後搬去英國享受生活,到30歲出頭的時候能攢點錢回家。「

「我們真的覺得沒有必要安定下來,比起現在就買房子,為什麼不做點不同的事情呢?」

格蕾絲被歐洲大陸千變萬化的文化、以及在不同的衛生系統中工作的想法所吸引。但現在他們不得不靜觀疫情變化,把計劃無限後延。

不確定的未來

這一代澳大利亞年輕人,可能不得不重新調整生活重心。

疫情發展到現在,澳洲並沒有絲毫開放邊境的跡象。或許這些波動足以誘使一些千禧一代在澳洲定居,而不是離開。

或者,他們其實沒得選擇。

「我們希望能夠去歐洲大陸享受旅行。」格蕾絲說。「如果我們實現不了這樣的自由,那麼還不如不去了。」

這一代年輕人真正的恐懼正在緩緩揭開序幕:這可能不僅僅是對飄忽不定的澳大利亞夢的暫時打擊,而很有可能意味著一切都結束了。

我們最初把希望寄托在12-18個月後有可能研發出來的新冠病毒疫苗上,但越來越多的專家警告說,這種疫苗可能永遠都不會出現。

如果是這樣的話,未來又該會是什麼樣子?

「柵欄築起來容易拆除難」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關閉了邊境,把精力集中在控制國內的蔓延。在美國,川普總統也宣布暫停移民。

美國旅遊作家山姆尤基利斯擔心這場危機會加深各國國家的人對外國人的懷疑,他在3月份摩洛哥時已經看到了早期跡象。義大利爆發疫情的消息傳出後,摩洛哥人對來自義大利的人都有一種懷疑的牴觸情緒。

「這是一種以前人們對外國人和遊客從未有過的普遍懷疑。」

而我們在極端情況下接受的嚴厲限制,有可能永遠不會完全撤銷,這並非危言聳聽。

歷史告訴我們,這正是全球危機時期會發生的事情,以後有可能出國、移民會變得沒有那麼容易。

正如移民專家斯珀塔杜米特魯(Speranta Dumitru)在《對話》(The Conversation)中所寫的那樣,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護照制度,其實是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引入的此前聞所未聞的移民限制。

這些護照始於歐洲,原本只是一種臨時措施,原定待事態穩定後再收回。

可是後來,就一直沿用至今。

許多國際會議的既定目標是廢除這些會議,並「完全恢復到戰前狀態」,但不知何故,後來他們永遠都沒找到廢除的時機。

正如有人在1926年日內瓦的一次國際代表會議上所說:

「自從戰爭以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個人都不得不考慮很多以前可以忽略的事情。」

正如杜米特魯寫道:「柵欄比拆除更容易建造。」

「或者小跑進入新時代」

不過,還有另一種更積極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因為這次疫情使很多人認識到,遠離辦公室工作的生活是多麼自由,所以他們可能會更有動力追求自己夢想。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遠程工作實驗。「Dojo Bali的麥可說,「讓很多人認識到 『嘿,我們在家工作,一切都還是行得通的嘛』。「

再加上千禧一代的旅遊癖,這可能意味著,我們非但沒有結束移動時代,反而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使這可能帶來新的限制。

「年輕人會挺過去的,因為他們有動力繼續那種生活方式。」麥可說。

「我們的成員都迫切希望回到峇里島,我每天都收到很多信息問『峇里島什麼時候開放?峇里島什麼時候開放?』」

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但只要千禧一代有意願有動力,他們就會努力去找到辦法。

所以,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哪天實現了呢?

相關焦點

  • 「出國成癮」的澳洲千禧一代夢想破碎了,他們的下一步選擇是?
    無論是願望還是需要,對許多千禧一代來說,「澳大利亞夢」不再是大房子和寬敞的後院,而是能夠在澳洲以外的任何地方旅行、生活和工作。現在,這個夢想也破碎了。出國成癮的年輕人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幾十年裡,澳洲經歷了緩慢但顯著的轉變。越來越多的澳洲人喜歡去海外旅行。
  • 澳洲千禧一代被誤會的一代!
    同為千禧一代、澳洲一家老牌白電零售商的第四代傳人卻直指這一代人「眼高手低、品質生活的背後是債臺高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澳洲千禧一代對自己財務前景最為悲觀。他們不是不存錢,而是一上學就背負貸款、一畢業就面臨金融危機、一想成家卻買不起房的「苦逼年代」。
  • 隨心所欲變身不由己,千禧一代的財富夢想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共1186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一項最新調研發現,關於金錢,千禧一代並沒有到「想錢想瘋了」的地步,對奢侈品也沒有迫切想要到「賣腎」的渴求。事實上,他們對財富的期望以及財務目標與祖輩、父輩年輕時的想法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 澳洲酒店市場如火如荼,千禧一代成為主要目標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共1202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澳洲住宿行業正在經歷自雪梨奧運會以來最大規模的變革。儘管澳洲住房建設速度下滑,但是當地酒店業卻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千禧一代人均酒店住宿支出最高最新的報告顯示,相X一代和嬰兒潮一代,千禧一代願意花更多的錢用於酒店住宿。因此,對於希望增加投資回報率的酒店所有者和經營者可以在千禧一代身上多下功夫。
  • 全球奢侈品也瞄準他們,中國「千禧一代」到底多有錢?
    *千禧一代(Millennials)是代際術語,指1982年至2000年出生的人。這代人的成長時期幾乎同時和網際網路發展相吻合。中國千禧一代在消費領域為什麼這麼重要?全球奢侈品牌什麼會瞄準中國千禧一代?他們到底多有錢?消費能力有多強?
  • 千禧一代的博物館
    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米歇爾用輕鬆愉快的方式帶領他們參觀了坐落在曼哈頓的大都會博物館浩瀚的藏品。他們在美國被殖民時期的肖像畫前自拍,在埃及館看了有4000年歷史的葡萄乾;他們熱烈討論一隻被玻璃泡泡包裹的鹿標本的優點,還像幼兒園小孩一樣坐在地板上聽米歇爾講一支普魯士手杖背後的有趣故事。
  • 如何在這世俗時代服事千禧一代
    另一個人可能選擇佛教作為基礎,加上一些西方的理性主義,還有對健身運動的承諾。之所以會有這種「必要的異端」("heretical imperative")是因為這樣一種意識:屬靈的元素有助於尋找我們獨特的定位和自我。藉此,美國已經成為一個生產異端的大國,或者說,混合主義大國。談到千禧一代的與眾不同之處,重要的是要注意到他們彼此之間也有差異。
  • 遲到、曠工……澳「千禧一代」很難通過試用期
    中新網3月13日電 據澳洲網13日報導,澳大利亞人力資源專家表示,很多「千禧一代」在開始一份新工作時,主要因為「自己的原因」,比如遲到和曠工,無法入職滿90天。  報導稱,「千禧一代」經常被人們貼上「信息過量」、「知識面廣」、「職場外星人」等標籤,雖然他們是伴隨著網際網路長大的一代,但是這些人在職場上的工作態度與前一代人大不相同,以至於很多「千禧一代」都無法堅持90天。
  • 千禧一代引領的美國消費「遷徙」
    千禧一代,負擔沉重的一代化著帶濃重的修容的妝,30歲的傑西卡穿著 「千禧粉」,一手拿著獨角獸吐司,另一隻手牽著她的法國鬥牛犬,走在舊金山的街頭。 和她一樣,千禧一代身上貼滿了各式各樣的標籤。他們看起來瀟灑、叛逆和充滿個性。可傑西卡和她的夥伴們從來不覺得生活過得瀟灑容易。
  • 千禧一代vs嬰兒潮一代
    2019年,千禧一代的人數將超過嬰兒潮一代。出生於1946年至1964年間的嬰兒潮一代,是美國50多年來人數最多的一代人。自1993年以來的四位美國總統都是嬰兒潮一代。但是到2019年,他們的鼎盛時代將落幕。世代是一個頗具彈性的概念,但皮尤研究中心依據廣泛接受的定義判定,2019年將是嬰兒潮一代人數被新世代超越的一年。這個取代他們成為最大群體的世代即所謂的千禧一代。千禧一代與嬰兒潮一代迥然不同。
  • 千禧一代中年紀最大的快 40 歲了,變富對他們愈加艱難
    ▲ 圖片來自:Bloomberg經濟學家 Gray Kimbrough 進行了一個「千禧一代神話揭秘」的研究,從數據的角度上告訴我們千禧一代真的比前一代人更窮。用來對比千禧一代的是嬰兒潮一代(1946 年至 1964 年間出生的人)及 X 世代(1965 年~1980 年出生的人)。該研究從住房、家庭等多個方面對其進行了對比。
  • 面對千禧一代 酒店服務業如何創新突圍?
    每經記者:夏冰 每經編輯:文多隨著「千禧一代」的成長,消費群體和消費模式正逐漸改變,傳統的服務業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戰。11月6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辦的「2019年卓越服務論壇」上,與會者從各自的經歷出發,分享了傳統酒店在吸引千禧一代的過程中作出的戰略調整,他們指出,「社交、社群、人設、打卡」成為千禧一代的名片,這群年輕的消費者更注重服務的個性化體驗,而非執著於豪華硬體或奢侈品牌。
  • 【訣竅】戶外廣告如何勾搭千禧一代?
    60%的千禧人相信戶外廣告,這一數字比任何一代人都要高,千禧一代希望接觸與他們有關聯的,前所未見的,可以互動的,能產生價值的,能改善他們現狀的事物。那麼打造一個有效的創意活動從而觸及千禧一代有什麼訣竅? 讓我來告訴你。訣竅不過就是理解他們的喜好和興趣。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呢? 傾聽他們。
  • 誰是投資弄潮兒:戰後嬰兒潮 vs 千禧一代
    在戰後經濟發展及「反戰」、「反政府」的思想潮流中,他們更渴望著對權利和機會的平等,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對社會做出改變。千禧一代是指在1980至2000年間出生的人。生於網際網路時代,他們接受更多的教育,面對更為開放的世界。自我、自信往往是烙在他們身上的標籤。進入到投資領域,這兩代標誌鮮明的人是否有不同的投資心理?
  • 千禧一代購房者如何利用後門進入房地產市場
    自2020年3月中旬以來,在大流行對澳大利亞勞動力造成的經濟衝擊下,30歲以下的工作崗位的11.8%崩潰了。2020年級現在將正式畢業,成為該國29年來的首次衰退,而且許多人在最糟糕的時候突襲了他們稀少的超級基金。在該國大流行後的重建過程中,千禧一代面臨著多年的工資不平等,或者不得不提高對人員需求更高的行業的技能,這增加了學生貸款還款的現有束縛。
  • 夢想該如何照進現實?調查顯示美國千禧一代61%無存款,卻想50-60歲...
    千禧一代瀏覽社交媒體後更想花錢目前,出生於1946年至1964年間的嬰兒潮一代已紛紛進入退休階段,他們中能拿出500美元現金應對緊急狀況的比例最高,達到63%。然而,也有將近25%的嬰兒潮一代受訪民眾亦表示,無論是儲蓄帳戶還是廣受歡迎的401(k)退休儲蓄計劃,自己都沒有。
  • 千禧一代如何收藏藝術?
    許多從年輕時便開始自己收藏生涯的千禧一代,都是受到父母輩的影響而開始收藏的,然而年輕一代的藝術收藏習慣與審美趣味卻與過去截然不同。比起父母一輩青睞的富有盛名的「大藝術家」,千禧一代更在意的是藝術家的個性、審美與故事,在意自己是否能和作品產生共鳴,同時他們也更熱衷於通過社交網絡發現新的藝術家、通過線上藝術交易平臺來完成購買行為。
  • 千禧一代鋪路,Z世代將是社區新零售的受益者!
    疫情促使年輕一代擁有更強烈的個人責任感。人傳人的模式下,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關愛他人,也是保護自己。也只有攜手共進,才能一起生存。近四分之三的人表示,新冠的流行,使他們更加同情他人,未來將以實際行動對自己所在的地區產生積極影響。這是否意味著,更有責任感的公司將會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 千禧一代應該為他們退休以後的生活投資比特幣嗎?
    隨著全球養老金危機的加劇,千禧一代正在尋求新的退休策略,以保障他們退休後的生活。投資比特幣能達到這個目的嗎?反過來,千禧一代的收入更少。因此,與他們的父母相比,他們的退休前景越來越令人擔憂。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千禧一代還沒有達到35歲,這要到2023年左右才能實現,但他們的財務狀況相對糟糕。他們只擁有全國3.2%的財富。要趕上x世代,他們需要在短短4年內將財富增加兩倍。要達到到嬰兒潮一代的水平,他們的淨資產需要增長7倍。」
  • 途家聯合界面發布旅行趨勢報告:看千禧一代的新奇旅行方式
    其中,千禧一代(1981—1996)和Z世代(1997—2012)基本佔到了線上旅遊人群的78%。特別是Z世代們,旅行成為了他們業餘興趣愛好的Top3,佔比達57%;此外,2019年他們在度假、旅遊領域的消費金額也佔到了44%左右。 一些不被大眾熟知的地名和景點,出現在了他們的旅行列表上;一些看似「瘋狂」的想法,下一秒就被他們付諸實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