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一代的博物館

2021-02-15 國博君

(資料圖)

文/Michael Cannell  譯/霍淑賢

(本文譯自美國博物館聯盟《博物館》雜誌2016年3/4月刊)

博物館正在尋找新的方法來吸引年輕的一代——博物館未來的觀眾和贊助者。

一群人在約定的地點會合,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正門大廳的一座法老雕像前。他們是九個遊客,年齡介於十幾歲到55歲之間,報名參加了由「博物館黑客」組織的導覽活動。「博物館黑客」提供的是非正式的博物館導覽,強調的是顛覆性的趣味。這次的導遊是米歇爾·伊,一位三十歲的藝術史家。

他們像運動員在比賽開場前一樣把手放在一起,米歇爾說:「數到三,大家一起喊『博物館』。」

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米歇爾用輕鬆愉快的方式帶領他們參觀了坐落在曼哈頓的大都會博物館浩瀚的藏品。他們在美國被殖民時期的肖像畫前自拍,在埃及館看了有4000年歷史的葡萄乾;他們熱烈討論一隻被玻璃泡泡包裹的鹿標本的優點,還像幼兒園小孩一樣坐在地板上聽米歇爾講一支普魯士手杖背後的有趣故事。

贏得不感興趣的遊客的支持是「博物館黑客」存在的價值,這個組織主要想籠絡的目標群體是千禧一代,即大概20到35歲,比起去博物館更習慣用谷歌的一群人。

2013年創建了「博物館黑客」的尼克·格雷說:「對於千禧一代而言,一個單調的講座簡直是一場災難。我們認為,現在的觀眾在被教育之前,一定要先被娛樂起來。我們不避諱談到這個藝術品值多少錢,我們也敢說八卦。」

在過去十年裡,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在不斷地減少。根據美國國家藝術基金在2015年發布的調查數據,在2002年到2012年間,到藝術博物館和畫廊的參觀人數減少了五千八百萬。而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裡,策展人們也都不安地注意到展廳裡大部分時間是空蕩蕩的。在2012年,平均只有13%的博物館觀眾是18到24歲之間的年輕人。除了老年人,其他所有年齡段的參觀人數都在減少。

嬰兒潮一代(1946到1965之間出生)通過大量的捐贈支持博物館度過了擴張和富足的年代,但他們正在逐漸老去,退出博物館的世界。全美的博物館都在為同一個問題而努力:誰會接替這群人的位置?

藝術還是娛樂?

為了機構的長遠發展,策展人和管理者們正在討好年輕的一代——他們對靜止的展廳和學術報告缺乏耐心。

高盛的一個市場報告指出,「千禧一代成長在一個變化迅速的時代,這使得他們有著和之前的年代截然不同的選擇和期待。」要獲得他們的注意力和忠誠,博物館必須變得更有吸引力,更加個性化和更有娛樂性。否則,它們很有可能把千禧一代的支持拱手相讓給能夠提供即時滿足感的Netflix(視頻點播網,譯者注)和Snapchat(社交網站,譯者注)。

是不是輕鬆愉快充滿趣味的博物館就能吸引年輕人呢?對於「博物館黑客」來說答案是肯定的。這個組織提供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費用各為60美元),和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美術館的導覽(費用50美元)。雖然它和這些機構沒有任何關係,但這些博物館的策展人無疑需要參考它的經驗:如果能讓展廳的講解變得輕鬆自由不高高在上,那麼年輕人和有好奇心的人都會被吸引過來。

藝術和娛樂之間的界線已經變得模糊。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在紐約長島的分館MoMA PS1,在夏天的每個星期都會找來DJ在博物館的庭院裡舉辦派對,已經持續18年了。而在紐約市中心曼哈頓的主館,也會請樂隊來表演。

無論在現代藝術博物館還是其他地方,樂隊是來幫助觀眾克服「門檻恐懼」的(指人走入一個不熟悉的環境會感到的不安,譯者注),博客「博物館2.0」的作者,聖克魯斯藝術歷史博物館的執行館長尼娜·西蒙說,「人們也許不願意跨進門檻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花時間逛博物館,」她說,「只要你能吸引他們走進來,他們就更願意再回來。」

但我們也不確定,到底有多少去博物館喝酒和聽演奏會的人會注意到,在他們身後的庭院裡有考爾德和畢卡索的雕塑。與其說是博物館請來了樂隊舉辦活動,或許不如說是一場演奏會剛好在博物館裡舉行。「請來DJ和準備啤酒也許只是一種偷懶的辦法,而不代表博物館真的在與時俱進。」西蒙接著說。

另一方面,博物館已經意識到千禧一代的確很喜歡小型的社交聚會。為人們下班時間提供的娛樂活動已經是全美博物館的一個固定項目了(永遠不要低估一杯紅酒的吸引力)。華盛頓特區的菲利普美術館是其中一個最早採用這個策略的博物館。它的「五點後的菲利普」項目,定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四的晚上舉辦,將飲品、爵士樂表演、讀劇演出、流動餐車和電影放映融合在一起。在菲利普美術館客廳般大小的展廳裡,參加者仿佛置身於私人派對。

「這是我們和年輕群體交流最有效的方法。」菲利普美術館的館長多蘿西·科辛斯基說。


MoMA PS1(圖片來自網絡)

社交網絡

千禧一代是最早接觸數碼產品的一代人,他們期待博物館也能完美了迎合他們數位化的生活方式。作為回應,很多博物館,包括古根漢姆、大都會和波士頓圖書館,都已經安裝或者在測試信標,即一種可以在展廳裡離信標幾英尺的範圍內追蹤到參觀者位置的藍牙技術。

只要下載了博物館的應用程式,信標系統就能知道你在欣賞哪一幅畫,然後它能輸出一系列和作品相關的信息到你的智慧型手機裡,包括視頻、文字或音頻。想知道辛蒂·雪曼那些讓人毛骨悚然的照片是什麼回事嗎?有了信標,你可以讀到之前的參觀者的評論,就像在Yelp(餐廳評論網站,譯者注)和TripAdvisor(旅遊網站,譯者注)上一樣。不明白為什麼達米恩·赫斯特做的羊標本被認為是高雅藝術?你也可以用這個博物館應用來拍張照片發上Facebook(社交網站,譯者注),然後聽聽你朋友的意見。

信標連接社交媒體的好處之一是它使展廳變得民主化。相比於被動地接受學者們提供的單一的權威的觀點,參觀者現在可以各抒己見了。

「沒有人能夠控制知識」,波士頓圖書館館長伊莉莎白·巴克說,「提供罐裝的教科書般的知識已經不再足夠,我們不能叫參觀者順時針地逛完所有展廳,然後每件藝術品看20分鐘。」

一份面向未來趨勢的報告,由美國博物館聯盟出版的《趨勢觀察2015》這樣說:「在一個趨於開放的世界,博物館能夠承擔落後的代價嗎?」


大都會博物館智能移動應用「The Met」(圖片來自網絡)

下一代的慈善事業

博物館需要千禧一代來增加參觀人數——以及捐款。超過七千五百萬人,千禧一代已經成為美國目前人口最多的一代人,而且他們即將進入經濟上的黃金時期。

但這代人在對待慈善捐款時比他們的父母要更謹慎,這是博物館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是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巴克說,「一直以來我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當受過良好教育的一代人長大到某個年齡階段,他們就會馬上成為文化機構的忠實粉絲並且開始捐贈。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首先,千禧一代在城市間的流動比他們的父母更加頻繁。因此,他們很少能產生類似的公民義務感。當他們真的要給文化機構捐贈時,他們會清清楚楚設定這筆捐贈要實現的目標,而且希望自己能夠參與達成這些目標。這種新的親力親為的做法被市場營銷者稱為「結果導向」的慈善事業。

博物館正在尋找方法適應這種新的慈善捐助的現狀。舉個例子,古根漢姆已經成立了一個由21到40歲的成員組成的購藏委員會。

作為捐贈1000美金的回報,他們每年開會兩次,投票決定增加哪些新的作品到博物館的當代藝術收藏裡。他們也會被邀請參觀私人工作室和年度派對。

「我總是能聽到年輕成員的意見」,古根漢姆會員與贊助人部門的高級經理卡諾·布朗說,「他們的參與感強很多很多。他們會不停地打電話發郵件或者發信息告訴我們他們不想只是寫張支票。他們想要參與到過程當中。」

如果博物館想要保持它們在文化生活中的聲望,它們必須找到吸引千禧一代成為捐贈者的新方法。不過博物館也有社交媒體不能匹敵的優勢。儘管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沒有什麼能夠取代那軀幹上栩栩如生的陰影,那些提醒我們來自何處的物品,和那些用大理石打造的人體姿態。

每一所偉大的博物館都是我們對於自己是誰的一個反映。「文化機構仍然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巴克說,「它們能告訴我們作為人類的意義。」


(該圖由本文譯者提供)

(本文由美國博物館聯盟《博物館》雜誌授權翻譯發表,版權所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編輯:李秀娜)

回復「目錄」,查看更多小博文章

回復「徵稿」,歡迎大家投稿小博

相關焦點

  • 美國千禧一代 當立不立?
    原標題:美國千禧一代 當立不立?(上接A16版)多罪加身不愛國不愛資本主義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千禧一代認為美國是世上最偉大的國家。與之相比,48%的X一代(出生於20世紀60到80年代的美國人)、50%的嬰兒潮一代(出生於1946-1964年間的美國人)和64%的沉默一代(出生於20世紀20到40年代的美國人)持類似觀點。此外,自認為「愛國」的千禧一代只有70%,而其他年齡段的這一比例為80%~90%。政治無感的千禧一代自然也不太關注新聞。
  • 「嬰兒潮一代」和「千禧一代」的貧富差距有多大?
    根據經濟學家格雷 ·金伯勒的報告,千禧一代的平均年齡在四年內將達到35歲,但是這一代人目前僅佔有美國財富的3% ,據我們的姊妹刊《市場觀察》報導。 當嬰兒潮一代在1990年達到平均年齡35歲時,他們擁有美國21% 的財富。 這意味著千禧一代將不得不在未來四年內將他們的份額增加七倍,達到嬰兒潮一代的35歲。 然而,千禧一代持有的大量學生債務對他們的財務狀況是一個巨大的拖累。基於美聯儲數據的金伯勒圖表說明了貧富差距。
  • 千禧一代熱衷「朋友圈旅遊」
    不過,英國多家旅行社發現,對大約在1980年至1995年間出生的千禧一代而言,如果沒有幾張拿得出手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曬一曬,看過再美的風景也無濟於事。過去年輕人度假時愛曬日光浴,享受與伴侶的親密時光,再喝上幾杯,而如今千禧一代選擇旅行地點時,要看這裡在Ins上是否「上相」。
  • 面對千禧一代 酒店服務業如何創新突圍?
    每經記者:夏冰 每經編輯:文多隨著「千禧一代」的成長,消費群體和消費模式正逐漸改變,傳統的服務業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戰。11月6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辦的「2019年卓越服務論壇」上,與會者從各自的經歷出發,分享了傳統酒店在吸引千禧一代的過程中作出的戰略調整,他們指出,「社交、社群、人設、打卡」成為千禧一代的名片,這群年輕的消費者更注重服務的個性化體驗,而非執著於豪華硬體或奢侈品牌。
  • 全球奢侈品也瞄準他們,中國「千禧一代」到底多有錢?
    *千禧一代(Millennials)是代際術語,指1982年至2000年出生的人。這代人的成長時期幾乎同時和網際網路發展相吻合。中國千禧一代在消費領域為什麼這麼重要?全球奢侈品牌什麼會瞄準中國千禧一代?他們到底多有錢?消費能力有多強?
  • HotelTonight:千禧一代更在乎酒店客房的朋友圈曬圖
    酒店預訂App HotelTonight的數據顯示,在選擇酒店房間時,千禧一代(19歲-35歲,又稱「Y一代」)不會為了省錢而選擇便宜的房間,而是更喜歡可以拍攝漂亮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房間
  • 千禧一代引領的美國消費「遷徙」
    千禧一代,負擔沉重的一代化著帶濃重的修容的妝,30歲的傑西卡穿著 「千禧粉」,一手拿著獨角獸吐司,另一隻手牽著她的法國鬥牛犬,走在舊金山的街頭。 和她一樣,千禧一代身上貼滿了各式各樣的標籤。他們看起來瀟灑、叛逆和充滿個性。可傑西卡和她的夥伴們從來不覺得生活過得瀟灑容易。
  • 澳洲酒店市場如火如荼,千禧一代成為主要目標
    」千禧一代人均酒店住宿支出最高最新的報告顯示,相X一代和嬰兒潮一代,千禧一代願意花更多的錢用於酒店住宿。因此,對於希望增加投資回報率的酒店所有者和經營者可以在千禧一代身上多下功夫。這份由商業地產服務商世邦魏理仕(CBRE)發布的報告指出,2014年至2018年期間,千禧一代(年齡介於24至39歲區間)人均每年在酒店住宿上花費了234澳元。相比之下,X一代(年齡介於40至54歲區間)每年人均住宿支出為231澳元,嬰兒潮一代(年齡介於55至73歲區間)人均每年花在酒店住宿上的錢僅為165澳元。
  • 千禧一代五大旅行新主張:打卡網紅,追溯文化
    最近,Airbnb愛彼迎發布了《2019千禧一代旅行者洞察報告》,通過深度調研以及大數據分析,透過千禧一代(1982-2000年出生的人)獨特的價值觀
  • 酒店愛上「千禧一代」,那些個性十足的年輕人買帳嗎?
    前不久世茂喜達酒店集團發布旗下最新酒店品牌凡象ETHOS,就是專為中國「千禧一代」設計;希爾頓旗下針對新生代的嘉悅裡Canopy,也於上月月底正式進駐成都,成為亞太區首家希爾頓嘉悅裡;亞朵近年來更是與虎撲、網易雲音樂、網易嚴選等IP合作,顯然也是瞄準年輕消費群體。然而,這些為千禧一代量身定製的生活方式酒店,是否真的抓住了細分市場的痛點?
  • 英語熱詞:美國新興富人 「千禧一代」指哪些人
    出生於上世紀中葉的所謂「嬰兒潮一代」的富人,財富大多是自己掙得的,而不是繼承來的。但在現年35歲以下的「千禧一代」中,「通過繼承獲得大量財富的情況更為常見」,有「約三分之二是富二代、富三代或富四代」。
  • 所有年齡段的人都以同樣的方式定義美國夢,但千禧一代更進一步
    根據西方銀行 2018年的千禧年研究,大多數千禧一代,X 世代和嬰兒潮一代都認為美國夢仍然可以實現。所有三代人都以同樣的方式定義美國夢:擁有一個家,沒有債務,退休舒適。嬰兒潮一代最重視退休,其次是擁有房屋並且沒有債務。與此同時,千禧一代表示,最重要的方面是擁有房屋而且沒有債務,退休後舒適地佔據第三位。Andy Kiersz / Business Insider嬰兒潮一代(73%)和千禧一代(49%)之間有24個百分點的差異,他們認為退休是美國夢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
  • 千禧一代購房者如何利用後門進入房地產市場
    在該國大流行後的重建過程中,千禧一代面臨著多年的工資不平等,或者不得不提高對人員需求更高的行業的技能,這增加了學生貸款還款的現有束縛。根據ATO最近的數據,由於澳大利亞學生學位成本的持續上升,如今HECS的平均債務為20,303澳元。
  • 德勤:在加速轉型的世界中成長,千禧一代和Z世代對未來感到憂慮
    千禧一代和Z世代對經濟、媒體和政府的信心下降 千禧一代與社交媒體的關係複雜,對隱私和網絡安全心存擔憂 因受到經濟或其他限制,千禧一代延遲追求或甚至改變其人生目標 千禧一代對企業的觀感持續趨向負面
  • 如何給千禧一代打造爆款零食?新人類飲食偏好新趨勢
    中國千禧一代出生於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而日本 60、70 後同樣出生於日本經濟騰飛階段。因此相對於之前時代的人,他們的消費觀念發生轉變,購物時價格因素的影響下降,更加重視品質、功能等其他因素。從人口增速、出生率、人口結構、可支配收入四個維度對比,我們認為日本 60、70後的成長環境最接近中國千禧一代,因此其也最有可能跟千禧一代一樣成為消費習慣發生轉變的一代。3.
  • 實力傳播:能掌控事業的千禧一代比不能掌控的人快樂指數高56%
    為此,實力傳播發起了一項專門針對該人群的全球性調研,甄選全球10個主要城市和地區,訪談6000多位千禧一代消費者,運用線上調研等多種專項調研方法,結合全球網絡中千禧一代員工的反饋,試圖描繪他們是怎樣的一群人。千禧一代的生活態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經濟下滑、全球化等社會經濟問題;高速上網、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等科技的高速發展;比以往更多的自由等。
  • 西班牙千禧一代實際生活不如父輩,更多人轉向非傳統工作
    在全球範圍內,千禧一代( 1982 - 2000 出生)正首當其衝地承受著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臨時合同制的低薪工作、不斷上漲的房價,以及支撐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在西班牙,年輕人尤其感到經濟拮据。與 X 一代(出生於 1966 - 1980 年之間)在 30 - 34 歲期間相比,千禧一代現在的實際可支配收入要低 30 %。
  • 酒店的酒吧如何設計才能吸引千禧一代?
    酒店的酒吧正在根據千禧一代的喜好進行變化。好的酒吧設計會讓其本身成為大廳突出的一部分。現在各級酒店都在密切關注著千禧一代的需求,比如他們喜歡什麼樣的客房和公共空間設計,他們是如何預訂酒店客房的等等。
  • 巴納研究:千禧年一代最有可能對講道內容進行事實核實
    在稱自己進行事實核實的受訪者之中,千禧年一代的比例最高,因為他們有16%的人承認做過此事。X世代的比例為12%,嬰兒潮一代的比例為7%。千禧年一代的會友也是最有可能在證道過程中檢查他們的社交媒體、電子郵件或簡訊的人群,因為有17%的人回答他們做過這類事情。這一比例要高於作同樣表示的X世代的10%和嬰兒潮一代的4%。
  • millennials是千禧一代,知道英語裡其他時代出生的人怎麼稱呼?
    在英語裡像millennials(千禧一代)和baby boomers(嬰兒潮一代)等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但Xennials,Generation Jones 和Gen Alpha等指的又是什麼時代出生的人呢?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大概有七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