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Unsplash
根據巴納集團的一份新報告,與老一輩人相比,千禧年一代的基督徒更有可能在接受講道時進行事實核實。
3月中旬,巴納集團發表了這份名為《美國人是否用數字信仰表達代替了傳統教會表達?》(Do Americans Replace Traditional Church with Digital Faith Expressions?)的報告,對證道時美國基督徒的的行為進行了分析。
儘管有75%的受訪者表示「認真聽」,但17%的人承認自己「存在分心」,1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對證道內容進行『事實核實』」。
在稱自己進行事實核實的受訪者之中,千禧年一代的比例最高,因為他們有16%的人承認做過此事。X世代的比例為12%,嬰兒潮一代的比例為7%。
千禧年一代的會友也是最有可能在證道過程中檢查他們的社交媒體、電子郵件或簡訊的人群,因為有17%的人回答他們做過這類事情。這一比例要高於作同樣表示的X世代的10%和嬰兒潮一代的4%。
根據巴納的說法,一個可能因素是,年輕的教會會友要比年紀較大的會友「更依賴電子設備」。
巴納解釋說:「對於更多依賴電子設備的年輕一代而言,在教會中手拿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是再普通不過的了。這算是另一種幫助或減少他們證道參與的可能性。以同樣的方式,對於一個年齡較大的基督徒而言,一本螺旋裝訂的筆記本可能會成為證道時記筆記或只是在邊緣部分隨意塗鴉的工具。而且在事實上,相比年輕一代,嬰兒潮一代在儀式期間做筆記的可能性要小。」
巴納發現,各個世代的人幾乎都會在證道時分散注意力,因為17%的千禧年一代、16%的X世代和17%的嬰兒潮一代都在報告中有這方面的表示。
該報告的數據來自於巴納在2019年12月5日至18日期間對美國1606位成年人進行的在線全國民意調查,由全國代表小組進行,誤差範圍為±2.2%。
3月中旬,巴納集團主席戴維·金納曼(David Kinnama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發現這些數據很有希望,因為它們表明千禧年一代正在使用數字設備「在精神上進行成長」,如收聽講道播客等。
金納曼稱:「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技術改變社會甚至影響到最簡單的日常活動,年輕一代將找到利用這些工具的新方法,包括精神成長、信仰分享和教會參與。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教會領導者可以通過數位化工具、策略和內容進行周到的整合,以進行促進精神發展的努力來作出回應。」
這份報告也是《巴納2020教會狀況》(Barna’s State of the Church 2020 Project)項目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幫助教會更有效地規劃事工工作。
巴納在談到該項目時稱:「《教會狀況》讓你您對教會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擁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並為成長和改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幫助您的人群蓬勃發展,使您的事工蒸蒸日上。」
2016年,預防自殺事工組織「率性而活」(Recklessly Alive)的創始人山姆·伊頓(Sam Eaton)撰寫了一篇後來被病毒式傳播的博客文章,解釋了為什麼他相信千禧年一代的基督徒「超越了教會」。
在他舉出的眾多原因中,他援引的一個範例是「布道」,認為它「不像對待我們父母親和祖父母那樣能影響到我們這代人」。
伊頓當時寫道:「數百萬個牧師播客及YouTube的牧師視頻,我們是觸手可及的。千禧年一代渴望建立關係,在穿越泥濘時想有身旁有人行走。如果沒有人真正關心我們,那麼我們為何不躺在沙發上好好聽場講道呢?」
以上翻譯自《基督郵報》英文版